02.18 崇禎自縊於煤山,亡國之君未有人收屍,最後是誰將他入土?

明朝皇帝崇禎,名朱由檢,字德約,明朝政權最後一位皇帝。1627年登基即位,時年17歲,年號崇禎。

崇禎皇帝在位期間,厲行節儉,勤於政事,大力剷除閹黨,平反冤獄,是一位好皇帝。但可惜明朝傳到他手上時已經腐朽不堪,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災害不斷,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後金政權崛起,此時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1644年,崇禎登基後的第17年,北京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攻破時,崇禎選擇自縊於煤山,即現在的景山,終年三十四歲。作為亡國皇帝,崇禎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呢?

崇禎自縊於煤山,亡國之君未有人收屍,最後是誰將他入土?


君王死社稷,然而並無後代為其入土

漢族人向來看重入土為安,即人死後埋入土中,死者得到安息,生者才覺得心安,尤其是古代帝王,更是看中身後事,認為死後仍有靈魂,仍希望離世後能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所以古代帝王通常在位時就會為自己準備陵墓,陵墓不但看重風水,也會按生前居所模式複製,盡顯尊貴大氣,留作身後享用。

但崇禎皇帝在位時卻未給自己準備陵墓,何況其是自縊殉國,在其死前傳太子及二王喬裝改扮出走,逼迫後宮盡數殉國,親自持劍殺死昭仁公主,砍傷長平公主。所以他死後並沒有後代子孫能夠為其下葬,更沒有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和豪華的陵墓供其享用。

《罪惟錄》(原名《明書》,明代史事紀傳體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崇禎初年,徧求天壽,無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劉誠意孔昭(誠意伯劉孔昭)及張真人甲(真人張甲),協視地,得薊州鳳台山(清代又作“昌瑞山”或“豐臺嶺”,即今河北遵化清東陵所在地)。雲地善而難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崇禎十七年)以後,不及事。”


崇禎自縊於煤山,亡國之君未有人收屍,最後是誰將他入土?


李自成感慨殉國行為,為其厚葬

當李自成發現崇禎帝的遺體後,其面對著崇禎帝的慷慨殉國行為確實感動,於是便下令厚葬崇禎帝,但是根據當時的各種情況,根本不具備厚葬崇禎皇帝的標準。也有人說崇禎皇帝的安葬,其實是李自成命當時的一位叫趙一桂的官員親手掩埋的。但不管怎樣,崇禎帝事實上也只能葬入田貴妃的墓中,即後來的思陵。

崇禎下葬的記錄,史料未有詳實記錄,據說極其寒酸,畢竟是亡國之君,又是戰亂年代,誰會在乎他的身後事呢?而思陵當時不過是座妃陵,成為帝王陵也是清朝的事了。

思陵,明朝十三陵之一,坐落於北京昌平區的天壽山,裡面合葬著崇禎皇帝、周皇后及田貴妃。陵墓大概建於1642年,作為崇禎皇帝寵妃田貴妃的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崇禎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思陵附近也有崇禎皇帝的貼身太監王承恩陪葬墓。


崇禎自縊於煤山,亡國之君未有人收屍,最後是誰將他入土?


為籠絡人心,順治帝修繕陵墓

清朝入關後,順治帝為了讓籠絡人心,重新裝修了該陵墓,並以禮改葬崇禎,將妃陵升格為帝王陵。雖然該陵墓仍是明朝十三陵中規模最小的,但清朝依然給予了崇禎廟號:懷宗(後來取消),諡號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

南明弘光帝繼位後,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又改為毅宗。

俗話說蓋棺定論,自古以來,只有一個人入土為安了,才會去總結他的一生。崇禎皇帝17歲稱帝,34歲以身殉國,他的離去卻是伴隨著一個朝代的終結,後世評價其為“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

崇禎自縊於煤山,亡國之君未有人收屍,最後是誰將他入土?

他的兄長熹宗一生醉心於木匠活,並重用魏忠賢治理國家,所以他將帝位傳給崇禎皇帝時,明朝已經是一個內憂外患,閹黨把持朝政的局面。

崇禎是一位在朝務上非常勤勉,在生活上十分簡樸的帝王,其繼位後,也努力為朝政和國家殫精竭慮,努力掙扎了十幾年。

史書裡對他的評價是:“他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雞鳴就起床以至夜晚都不睡覺,往往焦勞成疾。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宮裡從來沒有宴樂之事。”


崇禎自縊於煤山,亡國之君未有人收屍,最後是誰將他入土?

而崇禎皇帝的缺點就是“剛愎自用,急躁多疑”。其在位期間,內閣輔臣、兵部尚書走馬燈似的換了數十個,一直未形成一個穩定的內閣。而期間的“南遷”、“與後金議和”、“冤殺袁崇煥”等事件更是其多疑的下場,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