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石達開渡過了大渡河會怎樣?

足下生輝41374356


要想了解石達開一旦成功渡過大渡河會怎麼樣,就得先了解石達開為什麼渡過大渡河時候失敗了。

我們先看看事情發生的大背景——眾所周知,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關鍵點就是天京事變,這場內亂讓許多太平天國的元老感到無比寒心,石達開也不例外,他在受到洪秀全懷疑後,帶著精兵強將負氣出走,清軍則對他進行圍追堵截。

石達開在負氣出走過程中面對數倍清軍的圍追堵截,多次交戰,雖然依舊可以保持勝多敗少的局面,但是自身的損失也是非常大的,而且石達開所部由於流動作戰,缺乏必要的補給和補充,很快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連吃了好幾個敗仗。

石達開痛定思痛後,打定主意要改變這種孤軍作戰的必死不利局面,而打破這種局面的最好辦法無疑就是建立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了。石達開最後決定在四川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因為四川省當時是清政府重要的一處財政和人口重地,石達開認為只要拿下四川成都,那麼必然可以東山再起,說一千道一萬,成都必須要拿下。

追兵在後的情況石達開並不在意,他只是略施小計,一招聲東擊西的疑兵之計就成功把追擊的清軍主力給纏住了,從而順利提前抵達大渡河,當時大渡河比較近的清軍機動部隊只有唐友耕一軍,即使是這支軍隊趕到大渡河畔也比太平軍晚了三天,但是很遺憾,等到太平軍把船筏做好,當晚就是一場暴雨,而大渡河就因為暴雨引發漲水,這種情況下根本沒有人敢過河,可是等到雨停水退,清軍已經完成了對岸佈防了。

石達開不愧是名將,這種情況下進行評估,認為對岸清軍戰鬥力低下,於是下令強渡,但很不幸,在強渡過程中再次天降暴雨,對岸清軍肆無忌憚的傾瀉火力,太平軍主力精銳盡喪,且大渡河從此進入漲水期,水位持續不退,太平軍被阻攔三日之久,且糧草用盡,直接陷入絕境。

被耍了的追兵利用這三天日夜兼程終於趕上,在絕對劣勢之下,石達開所部在被圍困數月後,石達開要求清軍放過其他太平軍,自己才願意投降,清軍假裝答應,在解除太平軍武裝後立刻背信棄義將他們盡數處決。

那麼如果沒有暴雨的事情,換句話來說,石達開只需要提前一天到達大渡河,那麼石達開必然可以渡河成功,渡河成功就可以殺進四川,乃至攻擊成都,追兵反而因為之後的大暴雨而無法進行快速追擊,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這種情況下的石達開,會有什麼樣的成就呢?

答案可能要讓人非常失望了,由於當時的石達開早已經心灰意冷,從他出走天京之後,就喪失繼續前進的目標和動力。再加上石達開自己一直沒有明確新的政治綱領,這就導致內部非常不穩定,所以他的軍隊一直處於不斷崩潰的過程中,就算成功殺進四川,攻擊成都之前,他還要應對四川本地的那些土司軍隊和清朝軍隊,而這些軍隊只需要拖住他,等到追兵趕來,依舊是重複之前歷史上的事情,除了被殲滅別無他選。

所以,如果石達開渡過大渡河成功,那也只不過是為所部的徹底滅亡推遲了一點時間而已。


無筆


以石達開的水平,渡過大渡河又怎樣? 老天給過他機會。

1863年5月14日,石達開率軍來到大渡河邊的安順場。

如果當天渡河,太平軍會迎來一片新的天地。結果,石達開的小妾當天為他生下一個兒子,石達開特別高興,下令部隊在河邊休整三天,每日設宴慶祝。



(查看大渡河的石達開)

上帝的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第二天大渡河水暴漲,再也無法安然渡河。

當地土司王應元沿河邊擺放數百個真假大炮,雖然只有幾個是真炮,當著太平軍的面,這幾個真炮放了幾下,把石達開的膽子嚇破了,不敢冒險搶渡。

石達開的後路也被另一位土司用巨石堵住,使得太平軍進退不得。

石達開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是檢討自己的錯誤,而是遷怒於為大軍帶路的彝族人,將他們全部斬殺,而後只會對天長嘆,束手無策。

(掙扎的太平軍)

時間和機會就這樣流逝了,等到四川總督駱秉章率軍把石達開團團圍住之後,石達開這才孤注一擲,下令突圍。

石達開此時已陷入兵家所說的絕地,敵人人數眾多且又居高臨下,且得天時地利人和。

由於石達開斬殺當地彝人,民眾對太平軍恨之入骨,紛紛幫助清軍衝殺,石達開只得殺妻斬妾,帶著曾仕和等人和幼子石定忠投降清軍,最後落得個凌遲的下場。

(投降清軍)

72年之後,大渡河邊發生了類似的情況。且看咱們的紅軍是如何擺脫困難的。

轉移到大渡河邊的紅軍,在蔣公眼裡,已是“石達開第二”,斷無逃脫的可能。

可是中央紅軍吸取了石達開的教訓,靈活機動而又快速高效地應對敵情。

紅軍官兵英勇頑強,在距離瀘定橋160公里的安順場,從崎嶇的山路和懸崖峭壁之中,紅4團先頭部隊一晝夜疾行240裡,到達瀘定橋邊,馬上組織22位勇士手攀橋欄、腳踩鐵索,向對岸猛衝猛打,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

紅軍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意志力、戰鬥力,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紅軍不但能戰,還得民心。紅軍很好的執行了民族政策,得到了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同胞的幫助,紅軍穿過彝民區比當年石達開的部隊快了8天。

正是這寶貴的8天,紅軍得以擺脫追兵,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紅軍不是盲目流竄的太平軍,紅軍有著明確的戰略目標和方針。

(大渡河)

紅軍的“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符合民心,所謂得道多助,這一點是石達開比不了的。

太平軍的“拜上帝會”那些綱領,很多都是反人類的。 紅軍善於利用國民黨軍內部的派系矛盾,且紅軍內部是堅強團結的,這些因素也是促成紅軍順利渡河的關鍵,而這些都是石達開所不具備的。因此,大渡河是石達開的墳墓,卻是紅軍的勝利場。

就算石達開僥倖渡過大渡河,在沒有明確政治目標,沒有根據地,沒有人民群眾支持,沒有後勤補給和兵員補充的絕境,也許下一個峽谷,下一條河流,下一座山腳,就是石達開的死地。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大渡河,大渡河,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三次發生大渡河的戰爭,其中只有中國工農紅軍成功完全了渡過大渡河的壯舉,而另外兩次都沒逃脫在大渡河兵敗的下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兵敗大渡河。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讓很多人都感嘆不止,那麼若是石達開渡過大渡河,北伐軍的命運會改變嗎?

結果是不能,我們從石達開北伐開始說起。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的元氣大傷,而本來是為了主持局勢的石達開,也因為被洪秀全猜忌,不得已逃出南京,帶著十萬太平軍負氣出走,來到安慶,這對太平天國又是一個致命打擊。

單說石達開帶領的十萬人,他到達安慶之後,原本想救下安徽舊部,但是因沒有水師,無法渡過贛江,救援行動失敗,之後他又轉戰浙江,雖然建立的浙閩根據地,但是不久還是被清軍攻佔,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石達開開始謀劃進入四川創建根據地。

石達開轉戰於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湖北、貴州、雲南和四川等十省廣大地區,攻佔了八十九個城邑。但是自身的力量也在不斷的削減,等到達四川渡過金沙江到達大渡河畔之後,太平軍由原來的十萬多人剩下不到兩萬人。

所以石達開看似在到處轉戰,實際上是在到處流竄,沒有辦法建立根據地,這種情況下即使石達開逃過了大渡河,北岸依舊有大量的清軍圍剿石達開,在前有堵截,後又追兵的情況下,石達開很難逃過被圍剿的命運。

並且從石達開本身來看,仍然難以逃過封建統治領導者的某些弊病,例如通過彝民區殘忍好殺,尤其是受阻大渡河以後,更是將帶路的彝民殺死以洩憤。這種隊伍在前進的過程中得不到人民支持,部隊只會越來越少,戰鬥力只會越來越差,最後不被清朝圍剿,也會被拖垮。

所以石達開沒有後方和根據地,失敗的命運是已經註定的事實。

在大渡河漲水之後,清軍統帥駱秉章早已完成對石達開的包圍,石達開最後決定投降清軍以保全餘部將士安全!但是等石達開和部下放下武器歸順後,清軍不僅僅把石達開拿下押往天牢,並將他的餘部兩三千人全部處死。


帝國烽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首先我們看看,石達開為什麼渡過不了大渡河。

主要是自然條件的問題。

人定勝天,其實人在很多時候是勝不了天的。

石達開大軍趕到今天的安順場渡口時,當晚大渡河和支流松林河突然水位暴漲,水流變得湍急。

大渡河寬47-200米,深為7-10米,流速每秒3-4米,河水在高山峽谷間穿行,落差大,流速快。

平時渡河已經非常困難,此時水流又湍急的多。

這種情況下,採用渡船大規模渡河基本沒有可能。

石達開詢問當地人,知道每年這裡都有這種情況,一般是大渡河上流的山洪爆發導致,一般幾天就會改變。

石達開派人試驗了一下,發現真的無法渡河,也就只能按兵不動。

就這段時間,清軍已經趕到。

雅州府(治今雅安)知府蔡步鍾就近募勇,配合總兵唐友耕部扼守大渡河北岸。

石達開發現情況不了,等到大渡河水減緩以後開始迅速強渡。

但清軍守軍有一定戰鬥力,對強渡進行軍士遏制。

更倒黴的是,強渡期間大渡河再次水位暴漲,時間很長。

此時石達開才知道戰略出現巨大問題,改為去攻打側翼的松林河,試圖西進經過瀘定橋突破大渡河。

此時已經遲了,松林河水位更高,而且滿清以厚利發買土司,命松林地(今石棉西北)土司王應元率彝兵扼守松林河。

太平軍久攻不克。

大渡河變漢人不多,主要是當地彝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這裡地廣人稀,連糧食都很難搞到。

太平軍在這裡很快出現嚴重糧食問題:“糧盡食及草根,草盡食及戰馬,兼之瘧疾流行,死亡枕籍”,甚至“飢甚,覓食無所得,有相殺噬人肉者,達開莫能禁”。

因為長期渡河失敗,不斷被打擊,又嚴重缺乏糧食,太平軍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石達開失去勇氣,選擇投降。

然而,如果石達開渡過大渡河,最低程度他能夠繼續支持一段時間。

當時四川的社會矛盾很激化,人口爆炸,土地不足,官民對立嚴重,匪盜橫行。

如果石達開渡過大渡河,深入四川境內,就可能割據一方,成為地方草頭軍閥。

大家都知道,四川地形複雜,易守難攻,官兵想要迅速剿滅石達開幾乎不可能。

同時,當時捻軍和西北迴教叛軍肆虐北方,比區區石達開更為嚴重,應該優先剿滅。

最低程度,石達開可以再堅持好幾年。

然而,石達開當時已經逐步脫離太平天國的系統,甚至不打太平軍的旗號。

一直沒有理念的農民武裝,怕是也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自我毀滅。


薩沙


石達開強渡大渡河的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1857年,石達開率10萬大軍出走。石達開脫離天京以後,進展並不順利,大軍先後輾轉於安徽、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但都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反而損失慘重。

兩年以後,1859年,石達開由江西攻入湖南,企圖在湖南立足,但是卻被湘軍大敗,被迫退往廣西。此時,石達開10萬大軍僅剩一萬有餘,而廣西凋敝,無法供養石達開的將士,且石達開軍處於清軍的圍攻之中。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石達開曾想棄軍而走,找一個地方隱退。可惜,並沒有石達開的理想之地。

公元1861年,就在石達開即將覆亡的時候,天地會義軍陳開等人率四萬人投奔石達開。石達開勢力得到一定恢復,於是企圖由湘黔邊界進入湖北,由湖北入川,再圖大業。

但是天不遂人願,石達開入川以後,依然被各路清軍圍堵,不得已在川、滇、黔三省交界處巡迴逃遁。1863年,石達開佔領昭通,由昭通強渡金沙江進入四川西昌,並伺機北上。

強渡大渡河,就是在石達開北上途中展開的。石達開渡河的位置在現在雅安石棉縣的安順場。石達開如果北上,必須由大渡河南岸進入北岸。

但是,在清軍的圍剿中,當石達開的部隊到達大渡河南岸的時候,所剩只有7000餘人了。石達開派出了4000人搶奪大渡河的控制權,但是沒有成功。最後,清軍援軍到達,石達開和7000名將士全部成為了清軍的俘虜。

如果石達開渡過了大渡河會怎麼樣呢?其實不會怎麼樣,最終也難逃一敗。因為石達開就算渡過大渡河,手上的兵力也只有數千人,不可能再興起什麼風浪。更何況,石達開渡河以後,不可能進入重兵雲集的成都,那樣意味著自尋死路。而只能沿著高原東端往北進軍,然而這一帶環境惡劣,人煙稀少,難以有石達開的立足之地。如果石達開北上,以沿途的艱難,就算清軍不再追趕,恐怕石達開的軍隊也會徹底垮掉。

總之,石達開以及太平天國,從天京事變開始,就已經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覆滅之路。石達開到達大渡河,不管過不過河,終究還是難以逃脫敗亡的結局。


蘇綻


要說起外號“石敢當”的石達開,歷史上對其評價也不可謂不高,畢竟他作為太平天國優秀將領,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既是一名軍事奇才,也是一名政治能手,儘管短短的30年,但他在後世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足以讓人豔羨。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難免少不了有人為其扼腕嘆息。

古有皇帝9000歲,近看石達開5000歲,儘管其謙辭不受,但是他的歷史功績,也還是充滿傳奇色彩。


年僅16歲的他就已經被人賞識,請求出山,20還沒而立就已經統率千軍萬馬,而立之年成功被冠以翼王稱號,農民起義歷史少有之,但如此完美英明形象屬實不多。

要說石達開的成功,不僅與其統帥作戰能力有關,言語當時剽悍的廣西人密不可分,廣西狼兵自然也給石達開創造了不少的先天優勢。

關於石達開的故事,只要瞭解他的人,就知道他自幼習武,達到酷愛的程度,稱其為武痴也毫不為過,青少年時期就在當地積累了不俗的名氣,三拳擊碎石碑的故事,也在坊間廣為流傳。

關於石達開,曾國藩這樣評價:立功、立德、立言!

曾國藩當時負責剿滅太平軍,遇上當時的石達開也屬實不幸,曾國藩帶領的是湘軍,而石達開帶領的則是有狼軍美稱的桂軍。

雙方交戰,實力差距立見高下,在石達開的帶領下,桂軍把湘軍按在地上反覆蹂躪,如此屈辱,甚至讓曾國藩有了投湖自盡的想法。

要說石達開的豐功偉績,從當時大清朝中重臣的說辭,就可見一斑,石達開除了打敗曾國藩,在4個月之內,就攻克大清7府,與此同時還有47縣。

這樣的強悍實力,著實把當時大清的統治者以及管理層,都嚇了一跳,大清名臣曾國藩和左宗棠,不得不感到後背發涼,發出清王朝大勢已去的感嘆。

但是萬事萬物總要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盛極必衰,來的兇猛,去的也迅速。

或許是由於清政府的過分無能,也讓當時的太平起義軍盲目自信,再加上當時作為領袖的洪秀全,最終還是因為自己的格局淺陋,導致領導階層日益腐敗。而他們並沒有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擺脫不了骨子裡的窮酸之氣,稍微有點勝利就麻木不仁,貪圖享樂。

本來代表光輝與正義的太平天國運動,也因為洪秀全對自己沒有明確清晰的認知,對未來更缺乏理智思考,最終1856年的天京事變,不僅讓太平天國政權土崩瓦解,當時著名將領石達開也受到波及,領導階層的戰火,最終蔓延到了底層。

石達開終究有一顆自己單幹的心,不甘心屈服於洪秀全的他,帶領自己的親信部隊,親手炒了老闆魷魚。

但其實後來的作戰過程當中,石達開也犯了戰略失誤,沒有了團隊的扶持,所有事情都必須他親力親為,節節敗退,最終到了大渡河那個緊要關口。

在這緊要的生死存亡關頭,石達開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兄弟悉數殆盡,不得已散去4000餘人,剩下2000多人。

本想火拼到底的石達開,但他終究不願意拿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的生命開玩笑,被逼無奈選擇投降,但卻沒有想到清政府當時的態度,太過於殘忍,除了石達開其他人皆死於非命。

關於石達開之死相當悲壯,臨死前,面對主審官的咄咄逼人之氣,他反而慷慨成詞,最終讓主審官氣急敗壞,最終凌遲處死的刑罰,也讓他的忠肝義膽發揮到了極致,或許是對那2000多名兄弟的緬懷,1000多刀,他硬生生扛了下來。

我覺得我們感嘆命運是不公的,要是沒有天降大雨,石達開他們成功渡河,或許又是另一番的光景,最起碼比起洪秀全,他有著太多太多的光芒與優勢,完全開闢一個新的時代也絕非不可能!


大國布衣


眾所周知,曾國藩喜歡相面。咸豐八年九月,他駐紮在江西,軍務閒暇,便經常召集一些中下級軍官來營交談,然後就給他們免費相面,還把相面結果記錄在了日記裡。

九月二十一日,曾國藩接見了三個人,其中,有個叫做何勝必的百長。

九月二十五日,曾國藩接見了五個人,其中,有個叫胡中和的遊擊,還有一個叫蕭慶高的都司

因為,石達開在大渡河全軍覆沒,胡中和是翼王的候補死神之一,蕭慶高與朱桂秋則是第二梯隊的候補死神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七日,石達開率兩萬大軍來到四川省越巂廳紫打地。此時,他的面前橫著大渡河,右邊橫著松林河。如果過了大渡河,可由榮經趨成都;如果過了松林河,可以來到瀘定。

為了防備石達開渡過大渡河,四川總督駱秉璋把川軍將領唐友耕安排在了紫打地對岸;為了防備石達開版的飛奪瀘定橋發生,駱秉璋把業已升為提督的胡中和派到了瀘定。不過,因為天降洪水,石達開大軍被困死在了紫打地,胡中和這步棋最終變成了一記閒子默默無聞,唐友耕卻因為生擒石達開而名揚天下。

不過,駱秉璋不會預料到洪水的發生,他推測在正常情況下,唐友耕不能阻擋石達開渡過大渡河。因而,他又在榮經佈下了第二道防線,而派往榮經的將領就是總兵蕭慶高與何勝必。

行文至此,如果石達開渡過了大渡河會怎麼樣?也就有了答案

顯而易見,如果他渡過了大渡河,就會在後有唐友耕追兵,前有蕭慶高、何勝必的情況下被痛揍。當然,如果他渡過鬆林河,就會在後有唐友耕追兵,前有胡中和的情況下被痛揍。

不過,在咸豐八年,這些翼王未來的對手都是還是湘軍中的小蝦。

問答的最後,放一個彩蛋:

曾國藩接見後,把相面的結論記錄在了日記裡,並用△和○標記在人名之前。小編認為,○應該是我喜歡。△則是我討厭。其中,胡中和名字的前面,有三個○。曾國藩相劉松山,都只畫了兩個○。翻看曾國藩的日記,你會發現除了胡中和,他從未用三個○標記過一個人。這說明啥?說明胡中和能力震懾晚清嗎?錯,說明從古至今,這世界都是看臉的,連鋼鐵直男曾國藩看見漂亮的人,也會忍不住畫上三個○表示肯定。


雁小驢


這個問題是個問題嗎?當然是笑著活下去,哦不,是繼續跑下去!

安順場作為石達開折戟的地方,讓後人十分惋惜,特別是對比72年後的紅軍飛渡,更是讓人感嘆天要亡石。

那麼,渡過大渡河的石達開可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甚至東山再起嗎?靜夜史認為根本就辦不到。因為石達開的失敗是註定的,這一結果早在石達開離開天京時就註定了。

應該說,石達開的失敗不僅僅是石達開個人的失敗,也是太平天國的失敗,更是我國農民起義整體模式的失敗。石達開身上體現出的短視和缺陷,註定了即使石達開渡過大渡河,也會在下一個大河前被徹底消滅。

那麼,石達開極其團隊到底有什麼缺陷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領導者素質堪憂

這個領導者指的就是石達開。

應該說作為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軍事指揮水平上還是沒有問題的。特別是作為軍事主官,石達開更是多次擊敗清軍,逼得曾國藩差點跳河。

但是軍事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抵消蹩腳的行政領導能力,特別是石達開率領數十萬大軍出走後,對於石達開的整體領導水平要求更高,而這時的石達開就充分暴露了自己的弱點。

一般而言,優柔寡斷是領導者的大忌,而石達開在率領數十萬大軍出走後,一直處於非常糾結的狀態。

按理說,率領軍隊出走,已然是對太平天國的背叛。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立門戶應該是比較適宜的選擇,而且一旦自立門戶,身邊的將領個個都成為開國元勳,這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

但是石達開卻選擇了繼續保留太平天國的旗號,這就非常尷尬了。

首先,石達開無法佔據道德制高點。

作為太平天國的一支偏師,卻不受洪秀全的領導,這在講究倫理綱常的古代屬於大逆不道的行為,特別是面臨安慶被清軍圍困的情況,石達開的選擇屬於典型的叛逆。

其次,太平天國的旗號更招黑。

雖然打著太平天國的旗號可以給清朝更多壓力,但是太平天國作為和我國古代農民起義完全不同的另類暴亂,不可能團結地主士紳階層,因此他們受到的是整個地主階級和士紳階級的拼死抵抗,這注定了石達開每一步都走得非常非常艱難。

而且,其他方面的問題更嚴重,比如:

石達開沒有自己的根據地。

古往今來的農民起義之所以難以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是流動作戰,沒有自己的根據地,一旦遭遇了潰敗,只能是作鳥獸散。這一點太平天國做的很好,以南京為都因此可以和清朝對峙14年,而石達開忽視了這一點,至死都在採用流動作戰的方式,這注定了他們只能是一直在路上。

石達開沒有明確的目的地。

在路上其實問題還不是很嚴重,畢竟很多革命都是通過前期的東奔西跑最後才獲得成功,但石達開從來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離開天京後,石達開沒有選擇北上和捻軍會合,也沒有選擇南下回到廣西老家,而是選擇不斷的搖擺。在湖南境內待一陣,在廣西境內待一陣,最後在四川全軍覆沒。

沒有目的地的同時也沒有革命目標,自己都不知道要實現什麼樣的目標,就是老天也給不了你想要的成績。

2、革命隊伍難有作為

從今天的角度上來看,石達開的這支軍隊之所以難成氣候,除了石達開個人領導和決策有缺陷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支軍隊難成氣候。

我們知道古往今來,但凡農民起義,一般都是風捲殘雲,星火燎原。不過雖然被冠以農民起義的稱號,但是領導者卻基本都不是農民。

因為農民階級身處社會的最底層,缺乏接受外來信息的渠道,而且在思考問題上有巨大瓶頸,這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提出更高遠的革命綱領,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綁架。

由於這樣的先天性缺陷,使得他們只能是被利用的角色。太平天國起義時,以洪秀全為首的革命領袖裹挾廣西大量的農民加入了太平天國,最後風捲殘雲拿下南京。

但是,很多農民確實是不自願的,而且在攻佔天京後,他們的生活也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這就使他們內心逐漸不滿。

而我們知道,拜上帝教本來就是一個愚弄民眾的宗教。這個宗教在廣西時非常接地氣,具有群眾基礎,迷信的民眾也樂於相信。

但是等他們攻佔了富庶的江南,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江南人相比於廣西而言,經濟更發達,民眾更為開化,所以對於拜上帝教的接受程度相對較低,這使得貪圖享樂不加強理論完善的洪秀全,面臨著信仰崩塌的危險。

不過面對這樣的情況,洪秀全沒有及時亡羊補牢。而是繼續以自我為中心,一手策劃了屠殺楊秀清集團的天京事變。天津事變意味著拜上帝教理論的徹底崩塌,民眾開始逐漸認清了太平天國的本質。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石達開決意出走時,很多看不到希望的民眾紛紛追隨。

因為當初追隨的出發點就是改善生活,因此當石達開無法帶來明顯的改變時,他們對於石達開集團的忠心也開始變得岌岌可危。

特別是因為石達開名聲在外,所以清朝對石達開特別照顧,圍剿石達開集團的都是些精兵強將,這使得石達開在離開天京後再也無法重現屢戰屢勝的傳奇。

而對於石達開集團而言,要維持集團的團結,就必須要保證軍事的勝利。

石達開集團龍蛇混雜,追隨石達開的目的又不一致,這使得他們很難一條心,再加上石達開為了補充兵員在沿途招募的烏合之眾,讓這支軍隊空有嚇人的氣勢,沒有硬碰硬的實力。

在無法取得軍事勝利,同樣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很多人選擇返回天京,繼續追隨洪秀全。而面對這樣的情況石達開並未做出有效的補救措施,這使得每當走到一個地方,石達開的軍隊就逃散一部分。

最後當石達開第四次進入四川時,勢力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階段。

這樣的軍隊其實僥倖渡過了大渡河,那麼等待他的也將是在下一個渡口的徹底失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只要回顧一下石達開“單幹”後的表現,就能得出結論了: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石達開的致命缺陷:善安撫卻不能凝聚,致使人心離散

不可否認,石達開是一位傑出的軍政人才。在太平天國運動早期,他戰功卓著。

最難能可貴的是,石達開是太平軍中少有的,不糾結於太平天國奇葩宗教及經濟政策領導人。他一直對“天父下凡”之類的奇葩活動不感冒。在江西、安徽期間,他發現農民對於《天朝田畝制度》抵制(廢話,該制度對農民沒有什麼好處,無非是把交給地主的租子轉交給太平天國政府;而且,收成好了,交租子給地主還能多存糧,而田畝制度直接規定“餘糧歸聖庫”)後,推行了溫和的“土地政策”,將土地分給農民,獲得了農民的支持。

石達開對奇葩的宗教不感冒,也能不糾結於奇葩的經濟政策,太平天國許多奇葩毛病在他身上倒是不存在。

可是,石達開早期的突出表現,是和楊秀清、馮雲山等人的努力分不開的。

馮雲山為太平天國建立了嚴密的典章制度和組織結構,給了石達開軍強壯的身軀。楊秀清用他傑出的組織能力和戰略指導能力給了石達開明亮的眼睛。石達開只需要騰出手來幹就是了!

太平天國早期領導班子中,楊秀清、馮雲山等人在戰略、組織上的傑出貢獻,為石達開在軍事上的卓越表現提供了堅實保障。這些保障在天京事變後不復存在。

從石達開在天京事變前後的舉措看,他擁有良好的安撫能力。

當楊秀清被誅殺後,他能安撫好楊輔清等人;在韋昌輝被誅殺後,他能安撫好韋俊等人;在他誅殺了秦日綱、陳承榕後,他能不計前嫌,安撫好陳玉成(陳承榕的侄子)等人。因此,李秀成評價石達開輔政期間“人心鹹服”。也因此,在石達開出走時,振臂一呼,帶走了太平天國十萬(也有說二十萬)大軍。

但是,石達開卻沒有長期凝聚人心的能力。由於沒有楊秀清那樣清晰的戰略能力,石達開出走後四處碰壁,一支長期打敗仗,看不到前景的隊伍,是不可能有士氣的!由於沒有楊秀清、馮雲山嚴明的組織能力,石達開軍軍紀渙散,協同無力。

眾人漸漸散去,到了大渡河邊時,石達開軍早已不是當年一起出走時的部隊了,而是大成國起義軍餘部。

軍隊結構的硬傷:攻堅能力有限,使得石達開長期無法獲取有利的根據地

不要和幾十年後的那隻革命武裝相比,那支以國際視野領導人率領的軍隊,他的組織力、經濟政策、財政能力以及軍隊的動員能力、宣傳能力、軍隊凝聚力,都不是任何時代的農民起義軍可以比擬的。

歷代農民起義,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要求他們“農村包圍城市”而不打城市,是過分苛求。

因此,不管是以“流動作戰”見長的黃巢,還是李自成、張獻忠,只有拿下中等以上的城市,才能獲得合適的休養之機。

早期的太平軍,也是在楊秀清力排眾議,遠離廣西,進軍湘鄂農業發達地區,才開始聲勢大振的。

可是,石達開在出走後,攻堅無力,攻衢州不克,圍寶慶大敗,甚至沒有打過一場像樣的勝仗,只有在貧瘠的,清政府實在無暇顧及的區域才能獲得立足之地。

可是,這種貧瘠的地區哪裡能提供足夠的給養給大部隊呢?部隊給養不足,也是逐漸離散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太平天國早期戰爭中,攻堅重任一般落在西王蕭朝貴部(蕭朝貴犧牲後,歸楊秀清直接指揮),石達開一直負責運動戰部分(如攻長沙時,運動到河西,開闢第二戰場)。

可是,在“單幹”之後,石達開單純依靠運動戰能力,怎麼能開闢好自己的根據地呢?

四川清軍力量已經加強

早期太平軍一路摧枯拉朽,除了自身的組織、凝聚力以外,承平日久的大清防禦空虛也是重要的原因。

以長沙為例,都城牆坍壞,兵只千人(後增加到6000多)。因此,太平軍不去和和春野戰,而是攻打長沙,甚至可以看成避實就虛(雖然也沒搞下來)。

可是,此時,太平天國已經鬧了十幾年了,大清在各地的團練快速發展,鎮壓的力量大大增強。

尤其是四川。從石達開部離散出走的武裝力量先期已經攻略過四川。打草驚蛇,清政府已調駱秉及萬餘湘軍加強四川防禦。

此時的四川,早已不空虛,而是大清嚴密加強防禦的壁壘地區。

即使石達開渡過大渡河,又去哪裡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呢?

石達開雖文武雙全,但各種硬傷決定了,他的覆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簡單來說,太平天國那套奇葩的硬傷,在石達開這裡倒是不存在的。但是,脫離了太平天國的體系,石達開又沒有相應的組織能力去彌補丟棄這些硬傷後帶來的相應空缺。尤其在離開了楊秀清等人在戰略和組織上的指導後,石達開軍轉戰各地,沒有取得過任何像樣的勝仗,即使過了大渡河,又能如何呢?

不過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各位看官,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總是有短板的,只有在可以充分發揮您所長,彌補您短板的平臺中,您才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價值來!

願各位都能找到,或者創建適合自己的平臺!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要回答石達開渡過大渡河之後會如何,我們就要先看一下石達開過大渡河的過程。

歷史上石達開過大渡河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石達開是太平天國前期的戰神級人物,基本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尤其是湖口大捷,在對陣湘軍曾國藩的時候,基本是把曾國藩按在地上不斷摩擦的節奏,打的曾國藩是不要不要的,甚至一度逼得曾國藩要跳湖自殺。與石達開前期戰果輝煌相比,後期的石達開,尤其是天京之變之後出走的石達開,就基本沒有打出過像樣的仗來,基本上就是到處流竄,不斷地失敗。

其實我認為前後石達開判若兩人的原因就在於太平天國前期的時候,整個太平軍集團是一支有信念的軍隊,至少當時參加太平天國革命的人對太平天國的正確性深信不疑,但是在天京之變之後,太平天國失去了正確性,參加太平天國革命的人也失去了信念,導致到了後期,太平軍戰鬥力急劇下降,由一支正義之師變成了一支流寇級的軍隊。

石達開率領的軍隊也是如此,在眾多的戰役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前期的太平軍能打硬仗,很多時候戰鬥到關鍵時刻其實拼的就是一口氣,信念更為堅定的地方更能堅持下去。而到了後期的時候,太平軍基本不能打硬仗,每次拼到關鍵時刻總是沒有拼下去,而是很容易就出現了潰敗的局面,因為失去了信念。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石達開帶領的部隊到處流竄作戰,因為他也一直沒有在一個地區打開局面,也就無從下手建立根據地,幾年時間裡,竟然一直流竄作戰到了四川。

到了大渡河的時候,軍隊也就只剩下了大約3萬人,其中能打的精銳部隊已經很少了,其他的很多都是戰鬥力不強的部隊。

到了大渡河的時候,他的部隊戰鬥力強的精銳部隊少,是他沒能過去的重要原因。

這是我在谷歌地球上截的圖,石達開最終兵敗紫打地,就在第二張圖中間標記的地方,安順場。而這個地方屬於石棉縣。我們可以看到,一路上兩邊都是大山,只有沿江的道路可以走,很多地方其實都是狹窄的小道。

所以這一路上確實是容易中埋伏的,如果我是清軍,我也可以選定一個石達開必經的路線,在上面設伏,不用多少兵力,石達開是過不去的。

真實的歷史是,當時石達開本來是有部分部隊過了河的,但是這個時候他的小妾生了個兒子,石達開很高興就在當地逗留了幾日,以示慶祝,便把渡過的部隊又召了回來,以防過河的部隊被對岸的清軍襲擊。

但是就在慶祝完了之後河水暴漲,之後石達開數次搶渡都沒能成功,部隊也在數次搶渡過程中不斷地損耗,最終在紫打地這個地方全軍覆沒。

如果過了大渡河?

其實當時沒有過河是石達開自己的失誤造成的,他不應該在孩子出生後逗留當地,而是馬不停蹄地繼續渡河,按照這個假設來說,石達開渡河就沒什麼問題了。

其實渡河之後的石達開大軍則會不出意外地出現在成都平原,然而卻依然改變不了他的命運。還是那句話,當時的太平軍已經失去了信念,與前期的太平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成都是清朝在西南的最為重要的城市,必然會有重兵在那裡把守,流寇級的石達開軍團還是一如既往地不能展開攻堅戰,很可能在成都地區與重兵把守的清軍經過幾次交手之後又繼續流竄作戰。

那麼接下來能往哪去呢?很可能只能是陝北地區了。

一路上又是艱難險阻,很可能又要過幾個“大渡河”一樣的地方,也很有可能會在一個“大渡河”全軍覆沒。

所以石達開一旦只能流竄作戰,他的命運就是註定了的,即便能夠過的了大渡河,充其量也只是多堅持一段時間而已。

其實,一支失去了信念的軍隊,敗亡只是遲早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