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內容源自網絡

幼時看《西遊記》,讀到豬八戒的故事,八戒官居天蓬元帥,後因得罪嫦娥仙子,被貶下凡塵,才變成這幅模樣,當時便想這天篷元帥該是何等威武呢?在重慶大足的宋代道教石窟中,我找到了答案,童年的神話世界裡的千里眼、順風耳也在眼前一一浮現。此外,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王重陽、丘處機、真武大帝、文昌帝君,關帝、財神,中國人熟悉的道教神祇,也在巖壁上一一顯露真容。道教石窟不僅改寫了“道本無形”的歷史,也開啟了一扇走進中國文化的大門。


元始天尊,撲朔迷離的道教尊神


民國3年(1914),一支由法國人色伽蘭率領的探險隊從京師啟程,踏上了為期8個月的中國西部考察,並於同年初夏抵達綿陽,這個寧靜的小城曾是蜀道要塞,留存了漢闕、蔣琬墓等歷代遺蹟。色伽蘭來到城西的西山觀,當時寺觀傾頹,他在後院找到了幾十龕石窟。此前,色伽蘭曾在洛陽龍門、廣元千佛崖做過停留,他認為眼前的西山觀同樣是佛教石窟,但“體範奇異”,前所未見。當時,沒人能解答他的問題,色伽蘭帶著滿腹疑問離開了西山觀。


這位見多識廣的法國才子可能沒想到,在古老的中國,不僅佛教開鑿石窟,道教也是有石窟的。1923年,色伽蘭的《中國西部考古記》在法國出版,留下了最早的西山觀存照,不過畫冊中的小龕並未引起太多關注。時間來到上世紀80年代,四川省社科院石刻調查組來到綿陽,發現西山觀大多是元始天尊造像,斑駁的巖壁上“大業十年”的題記猶存。大業是隋煬帝楊廣的年號,大業十年為614年。


天尊,是道教神階最高的神仙,道教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長生保命天尊、救苦天尊等等,又以元始天尊的地位最為尊貴,是道教第一尊神。《封神演義》第81回《老子一爇化三清》,截教通天教主擺下誅仙陣,殺氣騰騰,陰雲慘慘,就在眾仙家一籌莫展之際,元始天尊坐九龍沉香輦從天而降,隻身一人闖入誅仙陣一探究竟,並與太上老君、準提道人、接引道人一起破了此陣。自此,元始天尊的道行也被渲染到了極致。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唐 劍閣鶴鳴山長生保命天尊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唐 劍閣鶴鳴山六丁六甲


道教在創立初期供奉太上老君,以《道德經》五千文為經典,南北朝時,元始天尊才出現在道教典籍中。葛洪的《枕中書》記載:“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盤古是中國古代開天闢地的神話人物,元始天尊或許是在盤古信仰影響之下出現的。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宋 大足舒成巖三清


此後,道教又創造了一個太上道君(又稱靈寶天尊),與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並稱“三清”,他的來歷更是筆糊塗賬,甚至有湊數之嫌。學術界普遍認為,“三清”的產生,可能受到了佛教“三世佛”的影響,佛教有三世佛之說,即過去迦葉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彌勒佛,供奉在大雄寶殿中很是氣派,道教只供奉老君,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加上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便氣派多了。


太上老君,從道教祖師到唐朝祖先


隋唐之際,伴隨著石窟藝術在中國的普及,道教石窟數目也增多起來,四川眉山市丹稜縣境內的龍鵠山,便是唐代道教造像的精品。龍鵠山山形如刀砍斧劈一般,橫亙在荒野之中,40餘龕唐代造像就雕鑿其上,日復一日的風吹雨打,造像面龐漸漸模糊,它們昔日或威嚴,或慈祥,或憤恚,或婉約,如今卻看不出任何表情。巖壁上層的一些小龕為樹枝、枯藤遮得嚴嚴實實,蜘蛛在龕口布下一張張天羅地網,網的這頭,是現代;網的那頭,是唐朝。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龍鵠山山形如刀砍斧劈一般,橫亙在荒野之中,47龕造像就雕鑿其上,石窟絕大部分為道教作品


第5龕“太上老君與真人龕”是龍鵠山少有的保存完整者,老君頭束高髻,濃眉大眼,濃密的鬍鬚垂在胸前,靜坐在三腳夾軾中(古時一種坐具),儼然一位年事已高的老者。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南北朝 錡雙胡造像碑


南北朝時地位極高的元始天尊,唐代數目大為減少,太上老君成為主流。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唐朝便是李家王朝。民間傳說唐高祖李淵每每在戰場上處於下風時,太上老君便派出神人前來相助。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南北朝 成都博物館藏道像


此後,唐朝歷代君主皆視老君為祖先,建寺立觀,不斷加封尊號,唐高宗李治封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時封號已加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唐玄宗還大量製作老君圖像頒佈天下,親自注解《道德經》,令天下士庶人家藏《道德經》一本,掀起舉國上下學習《道德經》的熱潮。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唐 綿陽西山觀天尊老君


除了丹稜龍鵠山,安嶽玄妙觀、綿陽西山觀都留存有太上老君造像,安嶽玄妙觀的太上老君龕高2.8米,寬2.5米,是迄今發現的最大一龕。玄妙村裡有條玄妙路,玄妙路通往玄妙山,玄妙山上有座玄妙觀,村裡的一切,都帶了“玄妙”二字。《道德經》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妙山頂有塊巨大的蘑菇形巨石,79個大大小小的龕窟、1293尊造像密密麻麻雕鑿其上。第6龕《啟大唐御立集聖山玄妙觀勝境碑》記載了石窟的歷史,這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捐資開鑿石窟的左識相是安嶽人,後被強徵入伍討伐叛軍,幾年後,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的左識相回到故土,放下兵器的他崇信道教,結識了玄妙觀中的道士,這才有了開窟之舉。碑文的落款為天寶七年(748年),那時候,無數太上老君的圖像在唐朝的每一個郡縣流行,你幾乎能聽到每個書生誦讀《道德經》的聲音。


天蓬元帥,找尋豬八戒“前生”


宋代道教造像以重慶市大足區石門山最為精妙。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宋 大足石門山三皇洞文官像


石門山深處有個三皇洞,豬八戒的前身天蓬元帥就藏身其中。貶下凡塵前的天篷大元帥,那可是威風八面:他身披鎧甲,頭戴高冠,三面六臂,上兩手託日月,中兩手持寶鐸、寶鏡,下兩手持劍與方天畫戟。天篷與天猷常作為護法神成對出現,天猷副元帥三面四臂,怒目相向,觀者無不毛骨悚然。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石門山天篷天猷元帥,天篷元帥(左)便是民間廣為流傳的豬八戒的原型


有宋一代,道教神仙譜系已臻完善,諸如紫薇大帝、東嶽大帝、淑明皇后、三百六十感應天尊、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也被納入道教譜系。大足寶頂山有一鋪長約680釐米的龕窟,其中一尊獸首人身,手持巨錘做打雷狀。它是雷公,周圍還有電母、雨師、風伯。古人認為雷聲出自天鼓,並假想出一位掌管天鼓的雷公,後又創造出電母作為它的配偶,風伯雨師同樣來源於古時的自然崇拜。《西遊記》第四十五回“三清觀大聖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孫悟空在車遲國與妖怪國師鬥法,就曾召來雷公電母施法招雨。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雷公獸首人身,手持巨錘,身邊有鼓七面;風伯頜下長鬚飄拂,雙手抱有風袋


全真七子,元代道教石窟新風尚


元朝建立後,山西取代四川成為中國道教石窟的中心,主持開鑿的,便是赫赫有名的全真教。相信讀者對全真教並不陌生,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有不少全真教的故事,不過終究不怎麼光彩:楊過入全真教習武,趙志敬只練口訣不教招式,以致楊過在考核時被打得皮開肉綻;全真教道士的武功似乎也不甚高明,每每敗在了小龍女手下。


中國歷史上確有全真教存在,它由王喆在金朝中葉創立。王喆號重陽子,即著名的王重陽,他有七個弟子,後人尊為“全真七子”,即馬銓、譚處瑞、丘處機、王處一、劉處玄、郝大通、孫不二。元太祖十五年(1220)正月,丘處機率領十八弟子啟程北上,歷經兩年多跋涉,來到阿姆河南岸(今阿富汗北境)覲見成吉思汗,取得元朝統治者的信任。此後,全真教一躍成為中國勢力最大的道教教派,宮觀亭閣遍佈北方、中原,龍山石窟的開鑿者宋德芳,正是隨他北上的十八弟子之一。


龍山石窟位於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之巔,蔥鬱的群山之中突兀聳立著一塊巨石,自上而下、由西向東分佈著9個龕窟。陸續完工於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1239),這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道教石窟群。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龍山石窟外景,龍山石窟中國北方已知的最大的道教石窟群,其題材與全真教有關,也頗為少見


臥如窟高2.15米,寬1.81米,一位老者躺在正中的臺基上,左右各站立一名侍者。老者左手拂腮而臥,形容枯槁,身形削瘦。根據《全真教祖碑》記載,王重陽路過河南開封自覺大限已至,遂與眾弟子道別,“枕左肱而臥,眾皆號慟”,臥如窟也被認為是王重陽羽化之像。


第7窟是龍山最大的一窟,分為前後兩室,後室高3.25米,寬3.74米,窟中有7尊真人坐像,從門額“玄門列祖洞”題刻來看,應為“全真七子”。遺憾的是,民國年間“全真七子”頭顱即全部被盜,我們只有從日本學者常盤大定拍攝的照片中追憶它們的面容。


常盤大定1920年初冬考察了龍山石窟,當時“七真”已湮沒在荒榛之中,其中五尊頭像尚存:丘處機頭戴蓮花冠,身著對襟衣,衣服下襬自然垂落在臺座前,上唇留有八字鬍,下頜一縷長鬚及胸,隱有飄然超脫之氣;孫不二頭戴花冠,眉宇間又展示出女子的恬靜之態。常盤大定還拍下了窟門左右兩側的護法神,它們身材魁梧,著鎧甲、覆披膊、系護肚,手握長劍,本是中國道教護法神中難得的精品,如今卻只剩下兩軀光禿禿的身形,守衛著頭顱蕩然無存的“全真七子”。


龍山石窟頭像大多被盜割、損毀,卻依舊在中國道教石窟史上佔據著一席之地,窟中雕像或立、或臥、或坐,完全是元代道人修行、生活的寫照。尤為重要的是,此前道教石窟多雕刻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龍山卻將全真教祖師像納入造像體系,可謂絕無僅有,也為後人瞭解、研究全真教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真武大帝,因明朝靖難而興


明朝建立後,中國道教造像的風格、題材再次發生變化,明代道教石窟散見於四川洪雅、巴中、安嶽等地,而又以洪雅苟王寨最為典型。


苟王寨山勢峭立,石崖崢嶸,道教石窟在苟王寨最深處,巖壁下方有側題記,劃成幾個長方形小格,格中有字,拭去上面的塵土,“梓潼帝君、玄天上帝、天地水三官、玉皇上帝、東嶽聖帝”楷體小字猶存。


玄天上帝身批金鎖甲冑,外罩長袍,杏眼微睜,柳眉上挑,儀態威嚴肅穆。龜蛇二將一人持鞭,一人持劍,分列左右。玄天上帝,也稱真武大帝、北極真君,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北方玄武與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同為四方之神。玄武漢代常被塑造成龜蛇纏繞的動物形象;北宋時期,玄武避趙玄朗之諱改稱真武,並逐漸被人格化,宋朝士兵常在軍營中看到它現身,當時的宋朝在與遼、西夏的作戰中一直處於下風,真武大帝也由此被視為軍隊的保護神。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明 洪雅苟王寨真武大帝


明代在朱棣的推動下,真武大帝一躍成為明代最流行的道教尊神,民間甚至傳說真武大帝的形象就是以朱棣為原型塑造的——它作為明成祖的影子,在帝國的每一寸土地上流傳著。


真武大帝旁邊,有個大腹便便的文官,頭戴烏紗帽,身著朝服,腰繫玉帶,他是“梓潼帝君”,也就是中國人熟悉的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是主管文運功名的星宿,而它搖身一變為道教的文昌帝君,則源於四川梓潼七曲山。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起兵反抗前秦,最終兵敗被殺,後人在七曲山為他建祠;當時七曲山上還有座梓潼神亞子祠,這兩座祠離得很近,久而久之後人便將它們合稱為張亞子。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明 洪雅苟王寨文昌帝君


元延佑三年(1316),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張亞子與文曲星合而為一了,它逐漸取代了其他科舉之神,成為中國各地共同信仰的科舉功名之神。


由於掌管著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功名利祿,文昌帝君一直是受中國人歡迎的道教尊神。直到今天,四川、重慶的學子還要去梓潼七曲山大廟祭拜文昌帝君,期許考個好成績,高考前夕,山中游客如織,香火終日不絕。


明代也是中國道教神系大發展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武將、詩人、工匠、畫家被納入道教神系,甚至連佛教的觀音也披上了道袍,被譽為“慈航真人”。各行各業還出現了行業神,如木工拜魯班,藥商拜孫思邈、華佗,戲班子拜田元帥。在這種濃厚的道教氛圍影響下,明代神魔小說極為發達,出現了《西遊記》《封神演義》這樣的經典名著,尤其是《封神演義》,將中國曆代流傳的道教神仙做了一個大梳理,以通俗文學的形式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


財神,最受國人歡迎的道教尊神


時至清代,道教的譜系也發生了諸多變化,諸如財神、藥王、關公、土地等逐漸流行,這些“實用性”更強的神祇,迅速佔據了道教造像的主流,求財富,求子嗣,求健康,求婚姻,求豐收,求雨水,道教與老百姓的關係愈加親密起來。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道教也幾乎無處不在,從一年的正月到十二月,幾乎月月都有道教神祇的節日,比如正月初二祭財神,正月初九祭玉帝,正月十五上元節祭天官,二月祭土地,三月祭城隍,五月祭關公,六月祭二郎神,七月祭魁星……從新春伊始到歲末,道教悄無聲息地融入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寫下了一篇篇充滿世俗味、人情味的傳奇。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清 巴中朝陽洞藥王與童子


巴中朝陽洞廟依山崖而建,20多龕造像就雕鑿在巖壁上,堪稱清代道教石窟的代表作。財神趙公明怒目圓瞪,長鬚及胸,身著鎧甲,手持鋼鞭,騎在黑虎之上。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清 大足寶頂山財神趙公明夫婦


中國人恐怕沒有不拜財神的,這位道教尊神雖然品階不高,卻掌管招財進寶,與世人的利益可謂息息相關。趙公明早期形象並不光彩,甚至有些可怖。晉人幹寶的《搜神記》記載,散騎侍郎王祐一日聽到門外有人造訪,稱上帝派遣三位將軍到人間徵兵,自己是趙公明將軍屬下。王祐見冥將來招,自知大限已到,想到自己一死老母無人照顧,不由得黯然神傷。冥將見王祐事母至孝,便到趙公明那裡給他求情,王祐才想起民間有上帝派遣三將軍各率領群鬼到人間取人之說,其中一位便是趙公明。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朝陽洞財神,清代財神以趙公明最為流行,他騎著黑虎,手持鋼鞭


時至明代,趙公明逐漸擺脫了之前的冥神、瘟神形象。《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張道陵天師在天庭煉丹,一日忽地來了個鐵面虯髯、手持金鞭、騎著黑虎的神仙,自稱趙公明,願為天師守護丹爐,玉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這也是趙公明被稱為趙玄壇、趙元帥的來歷。雖然只是區區守爐官,趙公明的本領卻似乎比張天師大得多,他“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由此看來,明代趙公明已經主持公平買賣了,這或許是後來被奉為財神的原因吧。


明代的趙公明雖然法術高強,卻極少被單獨供奉,經過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的渲染,這才變成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幼時讀《封神演義》,截教的神仙大多沒甚本事,印象中最厲害的就屬趙公明瞭。《封神演義》第47回“公明輔佐聞太師”,趙公明一鞭將姜子牙打得半死,將哪吒打下風火輪,力戰黃天化、楊戩、雷震子,也不落於下風,接連把廣成子、道行天尊打傷,又一鞭打死五夷山散人蕭升。


姜子牙滅商後主持封神儀式,將趙公明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手下有“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趙公明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財神。


趙公明為武財神,道教還有文財神。文財神的說法不一,有說是《封神演義》中大臣比干,他因諫言商紂王,為妲己所不容,妲己稱身體有疾,需得比干的七巧玲瓏心入藥,民間傳說他因無心,故能偏袒無私,這才被封為文財神。流傳最廣的文財神則是李詭祖,它是玉帝帳下的太白金星下凡,專管天下金銀財帛。舊時年畫之上,李詭祖頭戴朝冠,身穿紅袍,面帶笑容,左手執如意,右手執聚寶盆,上書“招財進寶”四字,它與“福”“祿”“壽”與喜神一起,統稱福、祿、壽、喜、財。


關羽,從三國武將到道教大帝


中國人熟悉的關羽,也在清代達到了鼎盛。《三國演義》的關羽,也是我們熟知的關公;而他成為道教的關聖大帝,則是一部鮮為人知的“造神史”。北宋末年,宋朝在與金朝交戰中屢戰屢敗,丟掉了黃河以北的大片領土,“道君皇帝”宋徽宗把希望寄託在道教上,關羽被道教選出,扛起了抗金的大旗。史書中的關羽一直被視為忠義的化身,宋徽宗此舉,顯然想借關羽籠絡人心,讓身處金國統治下的百姓能像關羽一樣忠君報國。北宋亡國後,有人還將《勸勇文》張貼在關羽廟中,號召義士奮勇殺敵,抗擊金人。


元末明初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成書,關羽遂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茶館裡的評書先生津津樂道地講著“桃園結義”“華容放曹”的故事,關羽儼然成為勇武與忠義的化身。


清代關羽信仰達到高峰,順治皇帝在入關前曾與蒙古可汗結為兄弟,相約一同攻明,自稱“劉先主”,稱蒙古可汗為“二弟”。當時滿人將領行軍打仗,常揣著一本《三國演義》,入關後自覺得到關羽庇佑,在皇宮後門地安門為之建廟,每歲五月十三日祭祀。順治一朝,關羽崇拜達到頂峰,順治皇帝給關羽的封號居然有二十六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關羽由一名武將,由王至帝,由帝至大帝,走向了巔峰。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朝陽洞關羽、周倉、關平造像,關羽由一名武將,由王至帝,由帝至大帝,走向了巔峰


有清一代,關聖地位顯赫,以北京為例,京師祭祀關羽的廟宇居然有116座之多,幾乎佔京師廟宇的三分之一。在大清王朝廣袤的土地上,那些關聖廟、關帝廟、老爺廟同樣為數眾多,在偏僻的鄉野,那些木雕、泥塑、石刻的關羽像更是不計其數,甚至連他的部將周倉、義子關平都被當成神靈同享香火。


清代的關帝,還客串了財神的角色。傳說關羽在曹營,曹操常常賞賜財物,關羽每收一樣,即登記下來,離開曹營時悉數奉還,還附上賬冊,此方法被商人沿用。不過,記賬方法隨著商業興起即已出現,並非關羽首創,歷史上的關羽以勇武忠義、公正無欺聞名於世,這些品質正是生意人生財的關鍵,且商賈出門在外,也需要神靈保駕護航,這或許才是關帝被尊為財神的原因。


八仙的出現,卻是戲劇家的創造?


湖南省張家界玉皇洞也是中國少見的清代道教石窟群,麻空山上分佈著雷電洞、玉金洞、毫筆洞、墨池洞、虎龍洞、雄獅洞、孔聖洞、峰泉洞、因果洞九個洞窟,洞中開鑿著文昌帝君、魁星、土地公公、八仙等諸多道教神祇。


八仙是中國人極為熟悉的道教神靈,小時候,老家的中堂裡掛著一幅“八仙過海”圖,由於年代太久,早就被燻得黑黢黢的,畫裡的故事我早已聽得耳朵起老繭了: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白雲仙長邀請眾仙家前來賞花,到蓬萊需過海,回程之時,鐵柺李提議八仙不乘船各自施展仙術過海,這便是成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由來。


那麼,家喻戶曉的八仙,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是在何時產生,其原型又是誰呢?翻閱史料,我發現八仙陸續出現於唐宋時期,其原型是當時頗有名氣的道士。比如張果老,本名張果,是唐玄宗時著名道士,玄宗還一度想做媒將玉真公主許配於他。


張果老以倒騎毛驢聞名,不過早期傳說中並無騎毛驢的細節,反倒是宋代詩人潘閬遊華山時有“昂頭吟望倒騎驢”之句,張果老倒騎驢可能嫁接了潘閬的傳說。


八仙之中,韓湘子傳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侄子,曹國舅是宋初名將曹彬之孫,本名曹佾,《宋史》說他“美儀度,通音律”;鍾離權、何仙姑、鐵柺李、藍采和四位也見於唐宋史料、筆記中,此時是道教在中國歷史上極其興盛的時期,這也是八仙產生的土壤。


時至元代,八仙才湊成組合,它們沒有出現在道教典籍中出現,卻是元雜劇中相會,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八仙的形成究竟是道教徒的創造還是戲劇家的演義。著名戲劇家馬致遠的《黃粱夢》與《三醉岳陽樓》中首次出現“八仙”,後劇第四折還借呂洞賓之口道出了八仙姓名:


這一個是漢鍾離現掌著群仙籙,這一個是鐵柺李發亂梳,這一個是藍采和板撒雲陽木,這一個是張果老趙州橋倒騎驢,這一個是徐神翁身揹著葫蘆,這一個是韓湘子、韓愈的親侄,這一個是曹國舅、宋朝的眷屬,則我是呂純陽,愛打的筒子愚鼓。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八仙並非一次定型,《三醉岳陽樓》中,多了個徐神翁,但沒有何仙姑。嶽伯川的《呂洞賓度鐵柺李嶽》雜劇中,何仙姑還是缺席,又來了個張四郎。範子安(一說範子康)的《竹葉舟》中第一次出現了何仙姑,無張四郎與徐神翁,湯顯祖的傳奇《邯鄲夢》,明代教坊編演本《八仙過海》,都沿用了《竹葉舟》的說法,八仙的班子才算是正式搭起來了。


為何早期元雜劇中沒有何仙姑,卻在《竹葉舟》中突然出現了呢?在我看來,範子安將徐神翁、張四郎換成何仙姑,可能是從舞臺演出角度考慮的,元雜劇演出的對象是大眾,舞臺上出現個貌美如花的仙姑,比幾個大男人演來演去強得多,此後便沿用下來。


由此看來,所謂八仙,只是把古代傳說中一些互不相干的神仙,經過戲劇家的加工牽強附會而成。不過說來也奇怪,八仙卻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明人王世貞說得好:“以是八公者,老則張,少則藍韓,將則鍾離,書生則呂,貴則曹,病則李,婦女則何,為各據一端做滑稽觀耶?”八仙的身份複雜,男女老幼、富貴貧賤,文莊粗野,社會上形形色色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元代雜劇流行,八仙的故事多滑稽、傳奇色彩,迎合了大眾需求,甚至帶著幾分娛樂色彩,這也是八仙易於為大眾接受的原因。


道教石窟,是中國文化的影子


從隋唐到明清,道教石窟藝術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多年,那些風格各異、題材多變的石窟,打開了一扇走進傳統道教的大門,也勾勒出道教在中國曆代王朝的盛衰春秋。


有人或許有這樣的疑問,今天,道教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關注道教石窟,瞭解道教,對我們的生活還有影響麼?答案是肯定的。在重慶市大足石門山,我與天蓬大元帥、千里眼、順風耳不期而遇,它們是《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的人物,這些古典名著幾乎是每個中國人的啟蒙讀本。


在四川省仁壽縣壇神巖,透過並列真人龕女真人的微笑,似乎又想起了兒時聽過的七仙女、柳毅傳書故事;在湖南省張家界玉皇洞,麻空山中的文昌帝君、魁星由鄉紳李京開捐資,想必許多人家會在高考前祭拜文昌、魁星,希望孩子能金榜題名,一舉奪魁。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唐 仁壽壇神巖並列真人像


現存道教石窟,告訴你中國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唐 仁壽千佛寺佛道合龕


在四川省巴中朝陽洞,遷徙而來的移民開鑿了財神趙公明,而在正月初五這天,還有迎財神的習俗,希望它能帶來財富與好運。


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暗示著道教只是變得陌生,卻從未遠離,它以一種隱秘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乃至精神世界,代代傳承,源遠流長。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今天,當我們去尋訪那些古老的道教龕窟,瞭解古老的道教神靈,便不啻於對中國歷史與傳統的回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