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早在雅克萨之战中,就尝到了西方武器的厉害,大清为何还不引进?

明天坏女人


诚邀,如题。其实不只是在雅克萨之战中,在大清还是后金的时候,满族人就已经见识到了明朝仿制的西方火器的威力,甚至于努尔哈赤本人都是这种火炮的枪下亡魂。所以为何大清不引进西方的火器呢?原因很简单

其一,康熙之时,大清本身的火器并不差

火器在清军的总兵器库里一直处于较高的配置。人们之所以认为大清是冷兵器国家,实际上是因为在乾隆朝以前,当时清朝的火枪射程和精确度均不如弓箭,是以弓箭是做为八旗满蒙官兵及清军将领的主战武器,而鸟枪则主要是步兵在使用,但是总体而言,康熙一朝的火器技术并不差,戴梓所制造的红衣大炮,连珠铳等都不输于同时期沙俄的火器,是以康熙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引进对方火器的必要。



其二,清政府过度迷信自己的军力

最晚在一战之前,冷兵器实际上也没有退出欧洲部队的武器库。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单兵火器并不强大,没有体现出对冷兵器的巨大优势。而大清地大物博,据史料记载,当时清朝以及周围小国(清朝附属国)的部队包括八旗军22.5万,绿营66万,水师6万,蒙古诸部20万,乡军10万,此外还有尼泊尔,朝鲜等国的部队,加起来共有150多万,真正的百万大军,虽然没有乾隆帝吓唬马戛尔尼180万那么多,但也是一个庞大的部队,也许康熙帝觉得并不需要火器的加持,大清依然能威震四方吧。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明朝和清朝是截然不同的。1521年,明朝和葡萄牙爆发屯门海战,最终获胜,但吃了对方火炮的亏。明朝政府战后立刻下令仿制葡萄牙的战船和火炮,这就是蜈蚣船和佛朗机炮,几十年后佛朗机炮在明朝几乎无处不在。

1548年,明朝在剿灭海盗的作战中缴获了鸟枪,觉得很不错,从此开始仿制。1558年造出了一万杆。1598年,明朝得到土耳其使臣带来的重型火绳枪,决定仿制,就是鲁密铳。1600年,明朝打捞英国沉船的舰炮。1621年,明朝从澳门引进西方先进的枪炮还有工程师。

明朝啥都好,仿制的意识很强, 火器著作还非常多。就是财政和工匠制度太奇葩。导致仿制的枪炮质量不行。徐光启奏请完全按照西法练兵,明朝彻底没有钱,只好作罢,直到灭亡。

对比大清财政制度强得很,但是学习和仿制的意识几乎没有,在和俄国,缅甸,越南,葛尔丹等几十年的战斗中,大清都吃了不少亏,但是没有觉醒,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直接带着先进的枪炮进京演示,换明朝早就决定仿制了,但是大清无动于衷。1800年大清的军备走向废弛,造的枪炮又落后,质量又差,甚至还要挖出来两百年前的明朝大炮用。


港漂漂深圳


对于清军来说不需要引进这些所谓先进的燧发枪的,因为清军有红夷大炮。

在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沙俄的燧发枪第一次进入了和清军之间的战场。清军也不是你想象的使用的大刀弓箭,而也是部分装备了鸟铳之类的火绳枪。结果被沙俄的军队一顿猛揍,七荤八素。关键时刻就红夷大炮上场,就彻底扭转战局了。

沙俄的军队本身人数少以外(只有800人,清军有2000多人),关键是缺乏重武器,火炮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十几门,是无法和清军当时装备红夷大炮相媲美的。自从孔有德教会了女真人使用红夷大炮,这一直都是绝对的战场屡试不爽的利器。所以整个清朝200多年间,改良的火炮共自行生产和海外引进了数10万门。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拥有近11万门火炮,但是除了后来大规模购买的海防炮以外,大都是处于17世纪水平的。

所以几乎整个清朝后来很多战争的模式就是,实在不行就用炮轰。平三藩如此,收台湾如此,攻打准噶尔也是如此。所以有为数众多的大炮,清军是不需要燧发枪的。

但是在雍正9年(1731年)和准噶尔的“和通泊之战的惨败”,最终导致了雍正下狠心进行了军事改革。

“和通泊之战”,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的一万精锐,最终战损7200多名士兵,13个高级将领。此战使得大清和准噶尔形成了相持态势。此战失利,让雍正大为震怒,因此痛定思痛,下狠心进行了改革。

在这场改革中,针对火绳枪进行了技术革新。其实母版就是准噶尔士兵使用的从奥斯曼帝国舶来的一种更为先进也更大的火绳枪,叫赞巴拉克火枪。雍正下令自行仿造,结果1年的时间就生产了1万多支。这就是后来清朝一直用到鸦片战争时期的主要类型的火枪,我们通常叫它“抬枪”,也被称为“大清神器”。这种枪在18世纪可以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枪械媲美了,因为它不但解决了一般火绳枪的防水的问题,关键是射程高达400步以上。

“抬枪”成为“大清神器”,要感谢雍正之外,还要感谢另一个人那就是十四阿哥胤禵。因为仿制这种枪的第一代技术就是他当“抚远大将军王”期间,先行试水的。

他曾经生产了300支留在了甘州,准备后续使用到战场的。但是后来回去奔丧之后就被软禁了,也一直再未踏入战场。

但即便如此,从“抬枪”这种武器也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清军求的是火力大而猛,可以压制住敌人,而不是求的精而准。

一直到二战期间,我们的民间抗日武装还在用“抬枪”这玩意,只不过可能自行生产的,工艺水平低,样式、性能、射程还不如雍正那会呢,据说一次只能装一粒弹,要两个人抬,却只能射30米左右,关键是没膛线。《亮剑》里面其实就出现过,样子不好看。

但是很可惜,此后一直到洋务运动,清朝几乎再也没有在枪械上进行过改革。

而是又再次陷入了雅克萨的旋涡之中,就是更大规模地依赖火炮,造了更多的火炮。直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就连火炮也早已落后于世界了。

但其实武器上的落后并不可怕,因为就如雍正一下令,清军就能立即仿造出趋于世界先进的枪械。到了洋务运动期间,我们的也能自行生产出汉阳造。

关键可怕的在于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暴露出来的问题,一直没有被清军重视。

那就是第一次实际上沙俄的哥萨克士兵并不是在装备上赢了清军,而是用斧头和兵刃打赢了清军。这个问题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就显得格外明显,曾经以白刃战闻名的清军面对刺刀却怂了。





炒米视角


雅克萨之战的俄军武器谈不上有多厉害,十七世纪的火器能有多厉害?


清军和俄军一共打过两仗,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时,俄军与清军用的都是鸟枪,双方都需要一个支架来托起枪才能瞄准,不过俄军用的支架是战斧,所以俄军的鸟枪手可以发动冲锋,用白刃战杀退清军。这使得清军在短兵相接的时候被俄军吊打。然而雅克萨毕竟离沙俄的欧洲大本营太远,缺乏重武器,所以当清军搬出大杀器神威大将军炮后(清军的杀手锏),俄军立马就被炸懵逼了。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此时俄军的武器才算是领先了清军。当时俄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换代,八百多支枪里面有七百多支燧发枪。这种燧发枪不仅射程远,而且更加机动灵活,射速也领先鸟枪,打得清军鸟枪手溃不成军。不过还是老问题,俄军没有足够多的重武器,当清军的神威大将军炮出马后,什么问题都摆平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都看出来了。这两次战争本来暴露出了清军火绳枪落后的问题,但是由于清军有大炮镇场子,每次都是拿大炮解决俄军。所以清军从这两次战争中悟出的道理不是改进鸟枪,而是造更多的大炮。

这里注意了,清军领悟的道理是“制造更多的火炮,不是制造更多的先进火炮”。

清朝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准噶尔又杀到了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其实当时准噶尔兵所持有的火器是比清军要先进一些的,几乎都是俄制的燧发枪。

但是,由于噶尔丹入侵喀尔喀时,他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把他的准噶尔老窝给端了。这就导致噶尔丹无家可归,只能率三万人与清军十万大军火拼。最后两次大战下来,噶尔丹都是因为兵力劣势才被清军打败。

▼清军与准噶尔军用火器对射▼


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清军发动了一场偷袭准噶尔老巢的战争。这一战在历史上被称作“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

在这一战中,清军一万八旗兵被全歼,损失惨重。战后,清军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武器装备太落后了,开始改进火器装备。

但是,清军换装的学习对象是准噶尔。这就很搞笑了。

试想一下,准噶尔的火器是从哪来的?是从沙俄进口的。那沙俄的火器是从哪来的?是从西欧仿制而来的。

这也就是说,如果西欧是祖师爷,那么沙俄就是师傅,准噶尔是徒弟。清军按照准噶尔的火器水平换装,只是人家徒孙的水平。

不过,清军好歹是换装了,开始引进和仿制准噶尔人使用的重型火绳枪。乾隆皇帝继位后,清军基本全部换装了这种装备。虽然这种火绳枪并不先进,甚至落后于西方国家一百年,但是相较于和通泊之战前,清军使用的明朝鸟枪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换装了重型火绳枪的清军▼



到了乾隆时期,清军与缅甸大战四次,当时缅甸土著士兵使用的是英制燧发枪,而清军依然是老玩意。

看武器都知道,清军比缅甸落后。但是由于缅甸士兵的素质不行,发挥不出英制燧发枪的优势,没有打醒清军。而当清军搬出压箱底的大炮后,立即就能扭转战场颓势。所以清军一直到十八世纪时,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武器落后问题,依然迷信火炮,陷入了疯狂造炮,利用数量取胜的恶循环。

这一点很好理解,缅甸军队的英制燧发枪在战场上并没有起到致胜作用,而清军的火炮能起到决胜作用。所以清军也就不愿意浪费钱换装当时最先进的燧发枪。



清军不愿意花钱更新装备,那当时的欧洲国家呢?由于当时欧洲国家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军事技术有了一波从量变到质便的进化。

十七世纪初,欧洲发明了线列战术;

十八世纪初,英国军队发明了刺刀;

十八世纪末,拿破仑将炮兵的地位上升为了战略兵种;

1840年时,也就是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同一年,普鲁士军队装备了史上第一款后膛枪;

人家在大步流星的往前冲,清军依然在原地踏步。

不过,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火力还没有对清军形成碾压的优势。

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的火炮和火绳枪虽然落后,但是数量多。当时清军一共装备有11万门炮,26万支火枪。虽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破烂玩意。但是数量大,英军也吃了不少苦头。

那么,既然当时清军的火力相比于英军,还没有到被碾压的程度。为什么清军的战果却是一塌糊涂的呢?

这是因为,清军的肉搏战不行。在长达两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肉搏战当中打不赢英军,每每都被英军虐。所以最后才输得一塌糊涂。



其实只要翻阅一些老资料就能发现,清军当时并不是拿着大刀长矛与英军在作战。清军也是拿着火枪、火炮和英军对射。虽然火力要差很多。

但是,很快英军就发现了清军存在士气低落的问题。于是,从虎门之战开始,英军在投入战斗后,直接就以火炮掩护加步兵登陆肉搏的作战方式,向清军发动白刃冲锋战。清军见到英军冲锋,一般都是还有没有接上短兵,就会一哄而散。

比如虎门之战,英军先是轰击清军炮台。遭到清军的火炮还击后,便等待海水涨潮,用步兵冲击炮台。一个围攻,炮台上的清军就逃的没影子了。

另外,清军当时的后勤能力极差,根本集结不起大兵团。英军只有两万人,但是每次遭遇清军,人数都比清军多。

火力没人家强,白刃战也不敢玩命,兵力也比人家少。这仗还怎么打?(这三点恰恰就是清军在雅克萨战胜俄军的原因)


所以,清军的落后,并不是单单的武器水平的落后。清军和英军的较量,完全是一个古代国家和近代化国家的较量。

至于说,为什么清军在见识到沙俄先进的燧发枪后,不愿意仿制呢?

这个原因很简单。纵观整个康雍乾三世,清朝没遇到过任何一个体量和军事实力能与它匹敌的对手。因此,即使清军的武器已经老旧,但清朝凭借庞大的体量也足以局部碾压任何一个对手。

当时欧洲的火枪并没有在战场上对清军形成碾压优势。清军的火枪不行,但是架不住清军的炮多。每每当步兵扛不住了,清军就会搬出大炮救场。这就导致清军对火枪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对火炮的迷恋程度也越来越高。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对火炮数量的迷恋程度已经达到了不重技术,不重质量,只看数量的毛病。并且,由于迷恋火炮,更滋生了军队不愿近战的毛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终于意识到了火器的威力,开始大量进口先进的武器。清军也开始装备洋枪洋炮。

清军不敢白刃战,后勤落后的毛病依然没有改变。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时,法军和日军只要发动冲锋,清军就有崩盘的可能性。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不敢“刺刀见红”,装备再先进的武器又有什么用?


Mer86


在雅克萨时期,俄军也是火绳枪,也是红夷大炮与清军是一样的,在战斗当中,伤亡也有时候,俄军获胜,有时候清军获胜。

比如,1652年3月24日,此时清军刚入关不久,单兵素质还是可以的。瓦西里•帕尔申曾亲眼目睹蒙满骑兵的弓马本领:“他们眼力惊人,箭法准确”。“……有的人跃马驰骋,张弓搭箭,当优秀射手手起箭发,命中正在飞行的前一枝箭尾时,他们灵巧的技艺使人惊叹不已!” 。

第2战,双方第2战,1658年松花江口之战,此战清军指挥官没有犯浑,所以打了一场顺风仗。 清军1400人,哥萨克方面:斯捷潘诺夫手下有500人。最后,俄罗斯哥萨克270多人阵亡,清军320人伤亡。

那个时代,清军也有早期燧发枪,但是,那个时候,燧发枪工艺不过关打火率不如火绳枪,除了皇室几把猎枪是燧发枪,清朝鸟枪多是火绳枪。火绳枪换早期燧发枪威力精度射程变化不大,战时射速提升也只有1分钟2发变为1分钟3发,对阵骑兵只能射一次,下雨时候都是不能用的。

火绳枪相比煫发枪的优点是点火率更高, 枪击造价低、技术难关低 。煫发枪相比火绳枪的优势则只是能提高火力密度。而欧洲人之所以顶着这么多缺点也要换煫发枪是因为欧洲人技术够了 战术上又需要 而大清一则技术不够 导致价格高 二则没有战术需要 自然就不换了。

清军当时在雅克萨城,使用最有威力的当属20门“红衣大炮”,包括8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与12门“神威将军”炮。清军在第一次雅克萨战争中大获全胜。两种“将军炮”炸毁了雅克萨的木制城墙和塔楼,炸死俄军100余人。

甚至俄军,还以为在清军中操作这种“欧洲造大炮”的是一些换上了中国服装的“欧洲雇佣兵”。


深度军事


让大清尝到西方武器的厉害,是在雅克萨之战前的1652年,清军第一次与俄国人交战。关于这次交战,史料只做了简单的记录,俄国人在乌查拉筑木堡,当时是宁古塔清军副都统海色,希福率兵前往黑龙江流域与俄国人进行了鏖战,但遭到了失败。清军在兵力上是占有优势,清军突袭攻破了俄国人的木堡,清军将领却下令要活捉俄国人,结果被俄国人用火枪大炮打败,死伤惨重,海色受到了惩罚,希福被革职。

后俄国人又于库马拉河筑木堡,清军都统明安达礼率兵前去攻打,末克。雅克萨之战前的清军,已经二次军事上的失利,黑龙江部落的民众曾告知过清军,俄国人有厉害的武器,就是火枪,蒙古部落、达斡尔人、索伦部落都被俄国哥萨克人的火枪击败,尝到了西方武器的厉害。

在雅克萨之战,清军只是攻击雅克萨木城堡受阻,俄国人退入城堡,有恃无恐,清军久攻不下,只能运来红夷大炮,击败入侵的哥萨克强盗。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并没有尝到西方武器的厉害。康熙帝认为,清军的失败主要是缺乏训练、粮食匮乏,而不是输在火器上。清军曾在松花江流域击败过斯捷潘诺夫强盗的小队船只,并擒获了俄国人。

在雅克萨之战中,清军的火器也很齐备,不仅有红夷大炮,还从关内河南、山西等地抽调二百多名熟悉火器的优秀射手,还从福建调几百名藤牌兵,清朝当时可以自己造火炮。

清军能够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完全是作了充足的准备,在兵力上也是占有绝对优势。索额图与俄国人戈洛文在尼布楚谈判时,带去了一万多名清军,五十门红夷大炮,索额图要求以勒拿河为界,二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让康熙帝没有意识到西方火器的重要,而且满洲人以善骑射,弓马娴熟立国,康熙帝当时并不重视西方的火器,认为没必要引进。


黑土边疆


雅克萨之战的俄军装备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先进,其实当时的俄军都不是什么正规军,第一次是400多哥萨克雇佣兵,第二次达到800多人,其中大部分仍然是哥萨克雇佣兵,只有一二百人是原来的退伍老兵。


俄军第一次部署的武器中只有三门小型火炮,磅数大概在6磅以下。此外火绳枪一共有300支,甚至还没有装备全军。在看清军这边,第一出兵康熙皇帝意图一劳永逸,采取了大将彭春的建议,携带了大量的火炮,同时也有装备火绳枪100支。网上很多人说清军守旧,不重视火枪的运用,这其实是个错误的结论。康熙皇帝为了更好的遏制俄军,特意训练了一批虎衣藤牌手,这只军队清一色的冷兵器,这在当时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面对轻火枪,藤牌完全可以挡住轻火枪的子弹。此外还有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吾尔兵四五百人,这些都是近战勇士,并不善于使用火枪。其实当时的清军已经大规模的装备了火绳枪,不过使用者都是关内的八旗和绿营军,而在雅克萨之战中,关内八旗和绿营军支调动了700人,装备100支火绳枪和20门火炮已经绰绰有余了。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用红衣大炮把俄罗斯的碉堡给轰塌了,当时的俄军还并不会修建最新式的星型堡。

也是因为第一次太过顺利,所以当俄军卷土重来之后,康熙皇帝并没有像第一次一样那么重视,兵力缩减了1000人。不过俄军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倒是携带了更多的武器,一共有火绳枪100支,燧发枪850支,并且将城堡修成棱堡建筑,采用木土混合材料。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的抵御清军的火炮攻击。



也是因为这种棱堡建筑有利于守军安置火炮,同时抵消掉进攻方火炮的威力,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大清被迫采用围城战术,围而不打,一个月以后,俄军物资耗尽,清军开始攻城,826名侵略军, 最后只剩66人。最后俄军实在撑不住了,只能开城投降。


至于燧发枪,对于当时的大清帝国来说是一笔巨额花销,而且清军的火绳枪方阵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可以说是打遍东亚无敌手,也就没有在更换威力相近的燧发枪的必要了。


火器工坊


雅克萨时候清朝就领会了西方火器的厉害?你是在搞笑呢吧,雅克萨之战不可一世的哥萨克们被清军的火炮轰成狗。根据《俄国人在黑龙江》一书,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均用大炮猛轰城市,把俄国人轰惨了,俄国人还称赞清军的炮击令人惊惧。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由于俄国人构筑了棱堡,清军无法通过强攻攻破,因此改强攻为围困,并架起大炮猛轰城市,打死了头目托尔布津,而且俄国人仅剩六十余人。科普一下,棱堡即便是在同时代得欧洲都是要通过围困攻克。

所以题目的描述分明是在胡说,但是清朝引进西洋火器了没有?答案是必然的。

首先看一下《清圣祖实录》中关于西洋炮的论述:

定远平寇大将军和硕安亲王岳乐疏言,逆贼吴三桂,闻臣进取长沙,必固守要害。非绿旗兵无以搜其险阻。非红衣礟不能破其营垒。提督赵国祚久在行间,熟练火器。兼统绿旗兵三千。屯垦都督陈平,有兵二千。乞俱令随臣进讨。其广东送来红衣礟甚重。路险难致。西洋礟轻利,便于运动。乞发二十具为攻剿之用。上谕:剿灭逆贼,平定湖南,俱赖安亲王。练习宿将,及精兵、火器、俱不可阙。提督赵国祚、都督陈平并所属官兵,悉依安亲王所请。南怀仁所造火礟,著官兵照数送至江西,转运安亲王军前。王不必待礟到始行。亟由吉安,或袁州进发上以狭西提督陈福,勤劳边疆,忠贞甚著,其弟刑部主事陈寿,从优以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用。


谕议政王大臣等,攻击海贼营垒,宜用火炮。内造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可令湖广巡抚张朝珍,以湖广所有西洋炮二十具,委官递送福建总督姚启圣军前,用资剿御。


可见,康熙年间就引进并装备了大量西洋炮用于机动作战,而且西洋炮甚利;而红衣炮则过于笨重,不利于运输。由此可见,清朝并不排斥外来火器。比如说康熙年间步兵就开始换装鸟枪,雍正年间更是大面积换装赞巴拉枪,赞巴拉枪是清朝引进西亚、中亚火枪的统称,有燧发枪也有火绳枪,最多的一种应该是土耳其重型火绳枪。

同时,清朝一直将澳门作为进口西洋火器的中转站,并且清军也曾大量进口西洋火器。
比如这个,可能是12磅或者是18磅夷炮


还有这个,可能是68磅夷炮,属于重炮了

而清军真正的劣势在于:第一,由于金属冶炼的技术落后,无法仿制出和原产质量相当的产品;第二,由于清军战术思想还停留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的水平,使得先进火器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第三,由于清军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火器导致武德丧失,清军基本是在肉搏战中败给洋人。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雅克萨之战,俄国的武器并不比清军领先多少,在重火器方面,清军更是全面碾压俄军。

在枪支上,开始两军都装备的是火绳枪,不分伯仲,当然到了第二次雅克萨战役时,俄军换装了不少燧发枪,在射程和射速上领先清军,占据了优势。

但是清军有火炮,俄军路途遥远,无法携带重型火器。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正是凭借火炮的优势压制了俄军,取得了最后胜利。

雅克萨之战后,紧接着就是清准大战,几乎没有间隔。

长达70多年的清准之战里,两军都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准噶尔军装备了许多赞巴拉克火枪,也就是重型火绳枪,比清军的鸟铳火力要强不少,但本质上,它也只是一种火绳枪,和清军的火绳枪并不存在代差。

准噶尔军队同样缺少大炮,清军在多次重大战役里,都是凭借大炮轰开准军的防守。比如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用上万只骆驼构筑成“驼城”,但在清军密集的火炮轰击之下,驼城血肉横飞,被一举摧毁。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来自那个错误的认识——清军对外战争屡次失败,来自武器的落后。

事实上,除了嘉庆到道光之间的五十年左右,由于战事减少,天下承平,清朝失去了武器改革的动力外,其他时间,清军的火器一直在不断更新。

除了从嘉庆到道光之间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由于战事减少,天下相对承平清朝失去了武器改革的动力外,其他时间,清军的火器一直在不断更新。并且,火枪火炮自始至终在清军手里占据着重要位置。

太平天国运动起,清朝就加快了武器的更新,由于一时没有基础自造,大多是直接购买国外的武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更是对枪炮进行大规模更新换代,直接跳过了燧发枪,开始发展线膛步枪。进口、仿造、自造,机器局制造局开设了一个又一个,看上去热火朝天。

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大清帝国从乾隆后期已经开始进入了下降通道,腐败丛生,却又夜郎自大不思进取,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思想到体制上的差距都被西方越拉越大。

到了晚清,清军的武器一点也不落后,在甲午战争里,不论是单兵武器还是火炮都要强于日军。

清朝对外作战几乎全败,并不是败在武器上,而是败在思想上。


小院之观


清朝在雅克萨之战中,是胜利者的姿态,打的沙俄招不住架势;而且沙俄还在农奴制社会,清军怎么可能尝到西方武器的厉害?!如果真的尝到了,沙俄还会被清军打的满地跑?!这是不可能的。结果是:沙俄跟清朝在一个武器水平上,但清军是沙俄人数的数倍,而且打的是保卫国土的正义战争,没有不胜的道理。

雅克萨之战发生在1683年-1685年,其实这场清朝跟沙俄在东北领土纠纷持续了40多年,从1646年到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可这期间的沙俄还处于完全的农奴制社会;到1689年。彼得大帝才开始对沙俄全盘西化。也就是说沙俄在跟清朝交锋那会,武器在一个水平上,热兵器其实都是有的,比如鸟枪啥的,清朝还从明朝继承了红衣大炮。但基本上还是处于冷兵器阶段。


沙俄在东北没有优势,愣是想靠几百、几千人就想占领中国的土地。清朝可不这么惯着他;清军来了就把沙俄赶跑,因为清朝没有长久的驻军,最近的驻军也在瑷珲,清军赶跑沙俄就撤军了,沙俄就跟玩游击战术一样,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有时候沙俄驻军还凭借据点坚守,最后无一例外的被清军打败;打败就投降,然后跑到远东别的据点休整一下,增加点兵力,再来一次。就这样频繁折腾清军。这时的康熙皇帝决定在附近屯兵永戍。康熙采用恩威并举,剿抚并用的方略,切断沙俄在雅克萨城的供应线,并收割掉雅克萨附近的庄稼,并围攻雅克萨城的敌人,直接从800多人,最后剩下60多人,沙俄不敌投降,撤军,清军毁掉雅克萨城,撤军,留部分军队永驻。直到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看到没,在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一直处于优势。最后是以保卫领土的胜利者姿态展现的。他们怎么会觉得自己的军队不好使?!

再说沙俄,当时没有全面西化,配备近代化武器还不到时候,跟清军在一个武器水平上,清朝没看见沙俄全部配备热武器。如果那样,沙俄不可能被清军打的人员不断减少,还出现跟清军玩游击战术的套路,打不过才这样搞嘛。

总之,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是胜利者;而且清军也没看到强大的沙俄,只看到了强大的自己。怎么可能发展西方的热兵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