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作者 | 花朵財經

花朵財經ID | F-Finance

||

2019年12月27日,廣州安必平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必平”)遞交招股說明書,擬登陸科創板。

公司這次準備募集資金3.73億元,主要用於研發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和營銷服務網絡升級建設項目等。

這些項目都指向安必平的主營業務,也是安必平賴以生存的三條主要賽道:以細胞學診斷試劑和儀器(LBP系列)、免疫組化診斷試劑和儀器(IHC系列)以及分子診斷試劑和儀器(PCR系列、FISH系列)為主的涉及體外診斷的一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總之,安必平佈局的細胞學診斷、分子診斷以及免疫診斷,已經較為完整的覆蓋了由細胞形態到蛋白表達以及基於檢測等不同診斷層次的臨床需求。

截止至招股書披露日,安必平已經擁有的註冊/備案產品達到485個,並建立了完善的銷售服務體系,產品市場已經輻射全國近1800家醫療機構。

1

“倒騰股權”、“借殼”,只為一件事


據花朵財經瞭解,擬於2019年底申報登陸科創板的安必平是國內資本市場“老油條”。安必平在15年前剛成立的時候,就打定主意要登陸創業板,甚至是主板。

2005年,安必平早先由蔡向挺、周蕾和康順醫學等在廣州出資成立。而後,安必平就被國內分子診斷試劑行業巨頭——達安基因(002030.SZ)瞄上。達安基於出於拓展公司在診斷試劑產業的產品線,同時提高在HPV檢測試劑細分領域的競爭力,於2011年出資774.06萬元購入安必平39.90%的股份。

2012 -2014年,達安基因發佈公告,為了逐步完善安必平的股權結構,最大限度的解決同業競爭等問題,最終推動其在A股的上市計劃,先後向眾多戰略投資者轉讓其所持有的34.92%股權,其中向廣州市凱多投資諮詢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凱多投資”)以及蔡向挺轉讓26.59%股權。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據企查查披露,凱多投資成立於2011年,其執行事務合夥人以及實際控制人就是安必平的法人兼董事長蔡向挺。

為了登陸資本市場,安必平進行多次股權交易。最終,在2015年2月,安必平第一次向深交所遞交了創業板招股說明書。

然而安必平的上市之路似乎並沒那麼順利,2016年11月,證監會發布公告,安必平由於超過三個月未更新財務數據而自動退出IPO申報。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據同花順披露的相關數據,安必平在2012年-2014年的營業總收入分別是1.07億元、1.43億元以及1.97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是0.27億元、0.38億元以及0.43億元。作為一個擬IPO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在報告期內都是穩健增長。

安必平為什麼遲遲不肯更新數據呢?難道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花朵財經發現,在未及時披露財務數據而終止IPO之旅的背後,並不是簡單的財務問題。而是安必平有了更多的選擇——借殼上市。相對於當時在創業板高水位的“堰塞湖”中進行綿綿無絕期的等待,借殼上市似乎是解決上市問題的捷徑。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2016年12月23日, 1998年上市的金宇車城(000803.SZ)發佈公告擬13.2億元收購安必平100%股權。

金宇車城又是誰?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據同花順數據庫披露,金宇車城主營業務涉獵廣泛,涵蓋絲綢貿易、汽車貿易、房地產開發等等,但就是沒一樣做得好做的強的,財務大變臉更是年年有。這樣的公司若不是想“導殼賣殼炒殼”,哪裡來的資金來收購安必平呢?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安必平2016年底借殼上市的結果如何?不了了之。

據瞭解,監管機構僅對金宇車城的收購行為進行了一次問詢,而後此事便再無音訊。

三年以後,到2019年歲末,沉默多時的安必平攜四大體外診斷產品系列首次闖關科創板,成色如何?

2

業績增速不穩,老東家多年助力營收


據安必平招股書披露,公司在報告期內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41億元、2.60億元、3.06億元以及1.55億元。營收的增長率上存在明顯的波動,2016年-2018年分別為18.89%、8.00%以及17.59。報告期內,安必平的淨利潤分別為0.46億元、0.48億元、0.61億元以及0.31億元。相較於營業收入,公司的淨利潤增長幅度較大,2018年及2017年的淨利潤增長率分別為27.16%以及5.01%。

但,從公司2019年半年報的數據情況來看,較高的淨利潤增長率似乎在2019年難以為繼,截止至安必平招股書披露日,其2019年的盈利數據僅為2018年的一半多一點。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同時,伴隨著安必平營收的增長,其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也呈現出小幅度的增長,2017 -2018年的增長率分別為4.12%以及7.45%,其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一直較為平穩,維持在60%左右。

唯獨在2019年上半年財務數據中,安必平的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接近2018年全年數額,達到1.64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也高達115.13%,應收賬款週轉率在同一時間段內也大幅下降至1以下。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此外,據安必平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公司前五大主要客戶的採購總額合計不足其營業額的10%。不得不說,安必平的下游客戶實在過於分散,隨著自己盤子越做越大,應收賬款確實不太好收。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在眾多主要客戶中,花朵財經注意到安必平的老東家達安基因一直位列前五大客戶的首位。據安必平早期招股書披露,早在2011年,達安基因就已是安必平的重要客戶:

2011年,達安基因位列安必平第二大客戶,向其採購528.85萬元產品;

2012年,達安基因位列安必平第三大客戶,向其採購430.64萬元產品;

2014年前9個月,達安基因位列安必平第三大客戶,向其採購341.54萬元產品;

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達安基因連續成為安必平第一大客戶,累計採購額為3161.75萬元。

多次出售股權,優化持股結構,大量採購打通上下游產業鏈,老東家達安基因為了安必平能夠順利上市,真是操碎了心。


3

行業競爭愈趨激烈,專注理財疏於研發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披露,截止2017年的統計數據,我國共有體外診斷企業1000餘家,2017年國內企業體外診斷業務銷售收入過億的企業只有40餘家。

同時較於佔有國內市場較為集中的國際知名體外診斷企業,國內企業大部分只在中低端市場佔有一定份額,且較為分散。市場份額超過1%的只有13家,集中度遠低於國外企業。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據花朵財經瞭解,體外診斷行業相較於藥品而言,研發週期短,技術更替迭代的速度上較快。

同時,我國體外診斷行業面臨著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同質化較為嚴重,對上下游議價能力一般的現實情況。伴隨著該領域佈局企業的不斷增多,以及國家“帶量採購”和“兩票制”等“控費”措施的推行,想必該行業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那麼,讀到這裡,相信朋友們應該有一個問題:體外診斷行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壁壘是什麼?

花朵財經認為是產品的迭代能力和產業鏈的廣泛佈局。

一方面企業需要大力投入到新技術和新指標的研發當中,緊跟技術潮流努力突破企業發展瓶頸,在產品創新上取得突破和進展;

另一方面由於體外診斷行業的細分領域眾多、單一賽道的天花板也不是很高,因此要想弱化對下游議價能力不足所帶來的影響,對於產品的多元化佈局是必不可少的。

轉過頭來看,一直苦心經營欲上市的安必平做到了嗎?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據其招股書披露,公司報告期內的研發費用分別為0.13億元、0.15億元、0.15億元以及0.08億元,只比同期所發生銷售費用的十分之一多一點。

研發費用率更是常年保持在5%左右,遠遠不及其可比公司的同期平均水平。

安必平IPO:應收賬款多,研發投入低,第一大客戶是老股東

想要在體外診斷這一賽道跑得更遠,飛得更高,僅靠老東家的各方助力遠是不夠的。

一年6000多萬的理財產品拿出點來做研究不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