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農村宴席上講究無雞不成宴,你們那裡也是嗎?

鄉起炊煙


這個問題我談談作為70後的人的看法

首先在我們兒時的那些年代,農村人家辦酒席講究的是幾熱幾涼,幾葷幾素(幾個熱菜幾個涼菜),外加幹碟(花生,瓜子,香菸,水果糖之類的)婚宴要過酒水,人,雞,🐠少不了的,算下來算下來也將近條件好的一桌18-20個菜,差點的16-18個菜

我們青年的時候菜的數量還是差不多,但是質量已經不是在那個級別了!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紅酒白酒啤酒一應俱全,重點還是辦酒人家的財力而定

現在就更不用說了,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前題還是依據主人家的財力而定,當然,現在都不是問題了!




那山那水


我是一個地道的農村人,對雞肉有一種特別的感覺,我小時候因為村裡人普遍都窮,平時根本就沒有機會吃上雞肉,除非自己養的雞死了才可能有機會吃上,也有村民即使雞死了也不捨的吃會賣給雞販子換個零花錢,好不誇張的說當時誰家能燉一隻雞就和今天下一次大飯店差不多,可想而知當時人們能吃上一口雞肉有多麼渴望,後來生活稍微好點了,有一年冬天大晚上的街裡傳出來一個敲木棒的聲音,我不知道怎麼回事出去看看,原來是一個賣燒雞的,我特別納悶,問賣燒雞的怎麼晚上出來賣,賣燒雞的只笑不語,回去後我問父母怎麼回事,媽媽告訴我,晚上賣燒雞有人買,大白天的如果買個燒雞怕別人說嘴饞和影響不好,

二三十年過去了,我對當時晚上賣燒雞印象深刻,雖然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早已把燒雞當成了一道普通的菜。但我們本地人現在仍然把燒雞,豬頭肉,魚,作為請客吃飯等宴席不可缺少的菜,也是對過去的回憶吧


怡瀾軒


是的,無雞無魚不成宴,我們這裡不但要有雞還要加上魚。魚在我們這裡的宴席上,是必不可少的。

我小時候就生活在農村,對農村的酒宴,有著特殊感情。在我的記憶中,農村的宴席上,是一定要有雞和魚的,這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東家身份的體現。

先說說雞吧,在小的時候,誰家要是遇到過喜事,那肯定是要大力籌備一番,雞是不可或缺的,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商業那麼發達,隨時都可以買的到,不是的,那個時候家家都養著幾隻雞,一旦遇到喜事,首先殺的是自己家的雞,畢竟自己家養的,不需要花錢買,先殺了用,如果不夠,就去鄰居家或者村裡買幾隻,那個時候的雞也便宜,那麼大的一隻雞,也就

30多塊錢,買回來殺了煮,所以那個時候的雞肉很好吃,都是農家自己養的正宗土雞,現在都是買的,三黃雞已經算好的了好多都是大肉雞,全是用飼料喂大的,味道大不如前。還是懷念小時候的味道,雞在農村婚宴上,那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個就是魚了,在我們農村老家,婚宴上要是沒有魚,那可是一件丟人的事情,魚這是不可缺少的。在我們老家有這樣一種說法,豬和雞是自己家養的,你總得買一道硬菜吧。那麼魚就成了必需品啊。那個時候去買魚,總是挑個頭差不多大的,不會要太大的,東家也得考慮成本,所以都買的是二斤大的草魚,買回來由廚師炸好,然後上桌。魚一般是在酒宴中間上來,所以我對魚有著特殊的感情,特別喜歡吃魚,特別是農村婚宴上的魚🐠

在我們老家農村,在婚宴上雞魚是不可缺少的,不知道你們那裡呢?





生活小夢子


我覺得不僅僅是農村宴席講究無雞不成宴,城裡宴席也必須有雞,有雞代表因為說道太多了啊,像是雞的菜品有很多種,扒雞、燒雞、燻雞、叫花雞、烤雞、炸雞、蒸汽雞、白斬雞,今天的故事從這隻雞開始吧

中國有四大名雞是山東的德州扒雞、遼寧溝幫子燻雞,河南道口燒雞,安徽符離集燒雞,每個地方的雞都各有特色,為什麼把雞這道菜看得這麼重要呢,我認為雞代表吉利,大吉大利晚上吃雞。很多時候農村也有這個講究,雞頭鳳尾也是代表這個含義。關於雞的成語俗語還有很多很多。

小時候東北農村的養雞很容易,以前也不特意去喂飼料,還特別抗凍,它就在草地裡面扒拉蟲子和草籽,兼顧下蛋和吃肉的多功能,晚上自己就會雞窩去待著了,這樣的雞能不鮮美好吃嗎。最怕一種動物,就是黃鼠狼,吃雞不眨眼啊,關鍵還不吃肉,就弄死拉倒。

我們遼寧農村有一句俗話也叫:“姑爺領進門,小雞嚇掉魂”。說的是新婚的女兒攜自己老公回孃家,孃家基本都是以小雞燉蘑菇招待,因此,新姑爺進了丈母孃家的大門,小雞就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就要被與蘑菇燉在一起,作為美味奉獻給新姑爺了,所以就嚇掉魂了。此菜也是農村人招待尊貴客人的一道佳餚。雞飼養容易,好消化,容易和其他食材搭配,味道鮮美無比,這道菜就經久不衰了。

遼寧吃雞也包括了雞爪子,撓錢兒,撓錢兒,來年多多撓錢兒,奶奶總是先把雞爪子先扯下來,一個大雞爪帶著半個雞腿,放進我的碗裡,一邊唸叨著,老人把對祝福都寄託雞身上了。


遼瀋美食


我是一個地道的農村人,對雞肉有一種特別的感覺,我小時候因為村裡人普遍都窮,平時根本就沒有機會吃上雞肉,除非自己養的雞死了才可能有機會吃上,也有村民即使雞死了也不捨的吃會賣給雞販子換個零花錢,好不誇張的說當時誰家能燉一隻雞就和今天下一次大飯店差不多,可想而知當時人們能吃上一口雞肉有多麼渴望,後來生活稍微好點了,有一年冬天大晚上的街裡傳出來一個敲木棒的聲音,我不知道怎麼回事出去看看,原來是一個賣燒雞的,我特別納悶,問賣燒雞的怎麼晚上出來賣,賣燒雞的只笑不語,回去後我問父母怎麼回事,媽媽告訴我,晚上賣燒雞有人買,大白天的如果買個燒雞怕別人說嘴饞和影響不好,

二三十年過去了,我對當時晚上賣燒雞印象深刻,雖然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早已把燒雞當成了一道普通的菜。但我們本地人現在仍然把燒雞,豬頭肉,魚,作為請客吃飯等宴席不可缺少的菜,也是對過去的回憶吧


特酷影視


我們這邊農村也是,宴席上雞這道菜是必備的,不管是過宴席還是過喪事,在宴席上雞是很重要的一道菜。

小時候的記憶是農村特別窮,一到別人家結婚或者老人過世的時候,倒成了小孩子最興奮的時候了,不僅可以玩還能吃到平常都見不到的美食。那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養豬,在宴席上主要以豬肉為主來做的,但是雞這一道菜總是長出現在宴席上,到現在還是這樣的,只是現在宴席上肉類比較全面,雞,鴨,牛,羊,魚肉等,相比較小時候是非常豐盛的。



現在農村也發展的特別好,宴席間也增加了很多菜品,但是卻沒了小時候那個味道和感覺,那時候只要端上來的菜都被吃個盤底朝天,現在人一道菜吃幾口就不吃了,即使在農村也是一樣的,明顯是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宴席上的美食平常也都能吃到,就少了那種物以稀為貴的感覺了吧!


聽說你在北方


我的座標:海南省文昌市,我們那裡可以說人人愛吃雞!有著“無雞不成宴”的說法。尤其過年,家家都要殺雞,也有著“無雞不成年”的說法。因為雞是海南人過年祭祖的貢品,也是家庭團圓時必須的美味,招待客人時必要的佳餚!

而“文昌雞”是海南四大名菜之首,也是國家地理標誌產物。“文昌雞”聞名海內外,尤其東南亞一些國家,還能點到“文昌雞”這道菜呢!“文昌雞”以白切為主要吃法,雞肉滑嫩鮮美、清甜爽口,讓人百吃不厭!“白切雞”在廣東、廣西等也是最為受歡迎的主要吃法!遠嫁大西北之後,最為懷念的就“文昌雞”這道美食了!3

“無雞不成宴”其實在大西北也一樣存在,參加了大大小小的紅白喜事,席席有雞也。而西北的吃雞的做法主要是“燒雞”和“燉雞”!

我國地域風土多樣,飲食文化也豐富多彩。雞,從南到北深受國人的鐘愛,新疆人的“大盤雞”;東北人喜歡的“小雞燉蘑菇”;川蜀地區的“辣子雞”;兩廣地域的“白切雞”……國外人也喜歡雞:“肯德基”!

為何“無雞不成宴”?家園果果香總結有三個因素:

其一:雞肉鮮美、營養豐富,人人適吃。雞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等滿足人們能量所需,且具有溫中補脾,益氣養血,補腎益精等功效。

其二:雞的肉質細嫩,滋味鮮美,適合多種烹調方法,並富有營養,有滋補養身的作用。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雞肉不但適於熱炒、燉湯,也比較適合冷食涼拌。不管南方北方,無雞不可餐也!

其三:雞,千百年來,適於人類飼養,不管是家禽養殖,還是規模飼養,都很容易。吃雞,獲取便捷。

其四:宰殺簡單,獲取容易。魚蝦等海鮮受地域條件的限制,如內陸地區就不易獲取新鮮食材,尤其在交通運輸不發達的地方。牛羊飼養、存放要求高,牛羊宰殺起來不方便,受客觀條件的制約,不像雞可以籠養,個人輕鬆可以宰殺。

以上都是“家園果果香”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歡迎您的討論、點評,感謝您的關注、點👍!





家園果果香


正規宴席,雞和魚是絕對不能少的。

雞魚都有美好的寓意,象徵著大吉大利,年年有餘。


老家的燒雞是最好吃的,雖然不是那種名聲在外,但味道也絕對非常正宗。最有名的算是火店燒雞了,香酥滑嫩,吮指留香。

楊集童子雞也是遠近聞名,香中帶著一絲的甜,特別勁道,口感十足。

大盤雞,辣子雞,雞火鍋,地鍋燉等等,都是雞的主場,也是我們的最愛。

雞腳、雞翅、雞胗、雞肝等等,或炒或滷,各有各的風味。



官稱文哥


在農村宴席上,確實有無雞不成宴的‘’規距‘’:或許最早是因為家家養雞,在辦宴席時為了省錢而時興的;或許是圖‘’雞‘’這個字取大吉大利的意思,否則在燉雞的時候怎會放上栗子。但總的原因,它確實好吃。


在前幾年生活困難的時候,農村辦宴席,捨不得用整雞,都是剁塊,攪上面糊油炸。炸過後再絮上湯。這樣可以一個雞盛兩碗以上(前幾年的雞小,3.4斤重)。還有家庭較為困難的,炸雞塊的時候摻上排骨。但吃起來也香香的。炸雞塊絮湯,現在倒成了一道特色菜,在我們這裡很流行。

生活好點了,宴席上依然離不開雞,並讓雞露出了真面目。但還是用塊。如果30席,買20只雞。30席要分三批坐,於是,聰明的廚師在第一批坐席時,就燉上7只雞,10個雞頭,並配上山蘑茹或粉皮充數。在盛菜時把雞頭放在盆子中央,預示一個整雞。常坐席的人懂得,從不吃雞頭,知道下一批還要用,但就吃去一個兩個的也無所謂,因為有餘數。



生活條件好了後,宴席上的雞搖身一變,成整個的了。不知哪位高人把雞整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它好吃的原因是先用油炸,炸出雞身內的油脂,並減少了雞內的水分,之後再放上材料在鍋裡煮。雞又把材料中的美味吸到自己的身上,所以格外好吃,這一做法今天依然沿用著。

現在的宴席不僅離不開雞,有時還要有兩個花樣,一個整雞,一個炸雞。現在的炸雞用的全是挑揀出來的,炸後撒上椒鹽或者孜然,也許是與時俱進的緣故,也許是為迎合年輕人的口味。不過,老年人也吃著好吃。


泰山農家人


有雞魚肉蛋,宴席才完善,重要的事情只講一遍。無酒不成席,無雞不成宴。雞作為雞魚肉蛋的頭把交椅,無論在遙遠鄉村還是喧鬧城市,少了雞的宴席都不完美!

過去有百雞宴,現在有霸王別雞菜。雞作為在農村最常見的家禽,自然生長的雞肉鮮美,把雞殺掉之後,腹腔裡都有雞油。

有雞油和無雞油是辨別雞的生長方式和雞肉鮮美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特別是自然生長的土雞,小公雞,雞肉無論怎麼做,那是相當好吃啊!

這種雞在城市裡面基本上是吃不到的,城市的宴席上更是吃不到。城市裡面賣的所謂土雞也只不過是多半圈養,少許散養的雞。所以說吃雞,一定要去農村去吃。


回到話題,雞作為宴席上的重要角色,或者說是接近尾聲的一道硬菜,在宴席上雞的做法基本上不是零碎的。

也就是說要麼把雞做成雞湯,要麼把它做成燒雞。總之,做成整雞,而不是零散的。即使是做成零散的雞塊,拼盤上也會把它拼成一塊兒整的。


一般來說,宴席上不會把雞切成小塊兒的,做成紅燒雞菜。特別是宴席上,要求的是雞的整體完整性,這也是有很大的寓意的,取其諧音,大吉大利。

中原的道口燒雞,安徽宿州的符離集燒雞,山東德州扒雞,是中國最負盛名的三大燒雞。然而江南地區,比如說浙江嘉興的燒雞也非常美味,吃一次讓人很難忘。


燒雞和整隻雞做成的雞湯,往往是中國宴席上的標配,有雞必有魚,有魚必有肉,有肉必有蛋。雞魚肉蛋是中國宴席必不可缺少的主角,無論在哪個地方都是這樣。

宴席上缺少了哪一樣都不完美。至於宴席上的雞做的好不好吃,那隻能另當別論了。雞湯,雞肉要做的好吃,一定選擇自然生長的雞,並且要認認真真做雞,為宴席的口味增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