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大明由盛转衰是因为朱瞻基未让孙若薇殉葬导致女人乱政的后果吗?

红星照耀神州


导语:

明宣宗朱瞻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留下了俩儿子,一个嫡子朱祁镇,一个庶子朱祁钰。朱祁镇的生母是孙太后,朱祁钰的生母是吴贤妃。

明朝初期有殉葬制度,但是后妃若是有子嗣可以例外。所以孙太后和吴贤妃都活了下来。朱瞻基死的时候,朱祁镇才9岁,而朱祁钰才不过8岁。

这俩孩子就是大明朝未来的希望,而孙太后作为朱瞻基的皇后,自然是要扶持自己的儿子朱祁镇登基的。可后来朱祁镇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差点把大明变成南宋,那么孙太后是否要为此负责呢?大明朝的衰落是因为孙太后个人的行为造成的吗?

01孙太后扶持自己的儿子登基,无可厚非。

朱瞻基就俩儿子,一个是孙太后生的,还有一个是别人生的。非要在这俩儿子里做出选择,你说孙太后会怎么选?

其实闭着眼睛就能知道,肯定会选择自己生的儿子。朱祁镇虽然只有9岁,但是明朝朝中的官员非常贤能,足以辅佐朱祁镇长大成人。

  • 孙太后认为,只要任用好贤臣,当皇帝只是个享福的活。她不是什么圣人,不可能说为了大明的未来,公然把皇位传给其他人。
  • 自己的儿子登基不仅可以让儿子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就连自己也能够获得下半生的幸福生活,她为什么不去选择呢?
  • 再说了,当时两位皇子一个9岁一个8岁,谁知道他们长大以后,到底哪一个能够成为人才呢?这是未知之数。

既然都是赌博,为什么不赌自己能赢呢?所以孙太后这么做一点错误都没有,是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儿子登基称帝。

而且从地位上来说,朱祁镇是嫡长子,孙太后是朱瞻基的皇后,这两个人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按照地位和年纪,朱祁镇登基是必然的选择。

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始罢午朝。丁亥,尚书蹇义卒。辛丑,户部尚书黄福参赞南京守备机务。二月戊申,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庚戌,尊皇后为皇太后。辛亥,封弟祁钰为郕王。---《明史》

至于藩王登基,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一个方法。只有在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请藩王登基才是无奈之举,比如朱厚照无子,只好请堂弟朱厚熜继位。

可是藩王继位以后,首先太后的地位将会受到威胁。我们看朱厚照的媳妇儿夏皇后,在朱厚熜登基以后,下场就不咋地。孙太后当然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所以朱祁镇登基,不是她个人的选择,而是别无其他选择。

02孙太后果断支持主战派于谦,册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政治危机。因为谁也想不到,大明朝的皇帝居然被瓦剌人给抓走了。

其实这场危机背后,还有二十万将士的性命,若干忠义老臣的牺牲。这些都是朱祁镇的指挥失误所导致的结果。

由此可见,朱祁镇当真不配做皇帝。朱祁镇被抓了以后,孙太后没了主意,因为朱祁镇只留了一个3岁的太子朱见深在朝中,而当时瓦剌人已经兵临城下。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监国。景帝即位,尊为上圣皇太后。时英宗在迤北,数寄御寒衣裘。及还,幽南宫,太后数入省视。---《明史》

不少人支持南迁政策,也就是将燕云十六州的大北方让给瓦剌人,从而躲过这一场浩劫。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皇帝被人俘虏了,这帮人是从皇帝的角度去看问题。

可是于谦对此表示严重反对,他认为必须要守住京城,并且不能答应瓦剌人的任何逼迫和勒索。但是要做成这件事很不容易,尤其是该如何不被瓦剌人勒索。

瓦剌人手持大明皇帝一枚,那等于是打开了大明的宝藏了。孙太后和于谦商量了一番以后,果断选择改立朱祁钰为皇帝,帮助大明朝渡过难关。

03我觉得在改立朱祁钰为皇帝这件事上,孙太后是非常了不起的。

  1. 首先她意识到了大明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依旧等着儿子回来,那就是任人宰割了,她将会成为大明朝亡国的罪人。
  2. 其次她明白,就算是立自己的孙子朱见深作为皇帝,也无法避免瓦剌人的勒索。因为朱见深的父亲被人给攥在手里,谁敢不听瓦剌人的话?而且朱见深一旦长大了,朱祁镇的价值就更加扑朔迷离。
  3. 再者,朱见深的岁数太小了,只有不到3岁。这样的人在如此危急的关头做皇帝,指挥将大明朝带入深渊之中。大明朝可不是和平时期了,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主少国疑的情况下,历史上亡国的朝代实在是太多了。
  4. 最后,孙太后认为郕王朱祁钰虽然不是自己生的,但是懂事有礼,而且能力不差,也二十出头了,足以堪当大任
    。有一位成年的皇子来主持大局,这是大明朝的幸事。

考虑了种种原因以后,孙太后认为,只有改立朱祁钰作为皇帝,才能够挽救大明王朝的危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孙太后抛下了自己个人的得失,选择以大明朝的利益为前提。

她的这种选择,我认为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如果是吕后这样的人,一定会攥着孙子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可孙太后没有这么做。

总结:朱祁镇回来以后,孙太后或许在为儿子筹谋。

朱祁钰是一个好皇帝,他执政8年的时间里,将大明王朝从衰落中逐渐拉回到了强盛之中。他任用贤臣,努力发展经济民生,击败了瓦剌人,恢复了大明朝的版图。

这一系列的重大成就,都说明了朱祁钰是一个好皇帝。这样的好皇帝,却只做了8年皇帝,便离奇死去了。

朱祁镇在夺门之变中重新夺取皇位,这件事孙太后到底有没有参与呢?历史上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当朱祁镇回来被朱祁钰幽禁在后宫时,孙太后常常前去探望。

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天顺六年九月崩,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庙。---《明史》

孙太后去看自己的亲儿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他们是皇位也让出去了,自由也被剥夺了,现在只剩下那么一点母子情可以叙叙了。

可是后来朱祁镇能够夺位成功,就必须要跟外界做出联系,这种联系绝不是搭上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隐秘性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认为孙太后在这件事上,一定是出力不少的人。朱祁钰因为心地善良,不好敲打辅佐自己登基的孙太后,也不忍心杀害自己唯一的哥哥,所以最后遭到了朱祁镇的报复。

那么孙太后做错了吗?其实换做任何一个母亲,都会这么做。因为儿子活着回来了,而且又被幽禁了,哪个母亲会眼睁睁看着呢?大明王朝的衰落不是孙太后的责任,而是朱祁镇被俘后的必经之路罢了。


江湖小晓生


尽管说大明有殉葬制度,但是,并不是说每一个妃嫔在皇帝驾崩之后,都要殉葬。皇后身份高,地位高,他们是不可能被殉葬的。

只有那些没有为皇帝生儿育女的人,他们在皇帝驾崩后,才会被选去殉葬。

这就是为何朱瞻基驾崩后,皇后孙若微为何不被殉葬的主要原因。

那么,大明由盛转衰是孙若微导致的吗?

首先孙若微尽管说是皇太后,但是,要知道她并不专政,所有的事情,都是要听皇帝和大臣们的建议的。

尽管说当时的皇帝年纪还小,但是,大臣们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

正如在孙若微的儿子朱祁镇被俘虏之后,于谦建议让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来当皇帝,孙若微也同意了。

若是孙若微专权的话,她肯定会力排众议,让自己的孙子,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来当皇帝的。

本来大明皇位的传承制度就是父子相传。

但是,孙若微并没有这样做,这说明她并没有转权。因此,不能把大明的衰弱归结于孙若微身上。

其次,大明的衰落事实上是朱祁镇导致的,朱祁镇从小是从蜜罐里长大的人,他的处事经验不多,不能很好的处理国家的事情,他最亲近的就是太监。

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不能识人,被太监给忽悠了,然后轻易出兵和瓦刺交手。然后被瓦剌打了一个打败,导致明朝开始由盛转衰的。

所以,大明由盛转衰的负责人是他朱祁镇才对,毕竟那时候的朱祁镇也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了。

这样的人,按道理说应该是有独自的处理政事的能力的了,他做的事情,必须要自己负责,正如他被瓦剌给俘虏了一样。

不过,还好在朱祁镇被俘虏后,大明有于谦这样的臣子,他们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力挽狂澜,通过于谦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孙若微并不是专政的人。

最后,退一步说即使孙若微被殉葬了,这一切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的。因为朱祁镇是皇帝,没有人能左右他的意见,就像他不听母亲孙若微的话一样。孙若微在于不再,对于他做的事情,都是没有任何改变的。

所以说大明衰败,都是和皇帝朱祁镇有关的,毕竟他才是最有话语权的人。其他的臣子了,妃嫔了,皇后了都只能听皇帝的安排。

因此,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朱祁镇导致的和孙若微没有关系。


史学达人


孙若微是朱瞻基的皇后,尽管说明朝的时候,是有殉葬制度的,但是,为皇帝生儿育女的妃嫔,是可以不用殉葬的。

孙若微是有为朱瞻基生儿子的,他本不应该殉葬,事实上他在朱瞻基驾崩后,也没有殉葬。

因此,明朝的衰弱是和孙若微殉葬或者不殉葬是没有关系的。

说实话孙若微即使殉葬了,明朝该发生的事情,还是一样会发生,因为他是一个女人,很多事情,都不是他可以左右的。

皇位在朱瞻基驾崩之后,本来就应该传给孙若微的儿子,也就是朱祁镇。

毕竟朱祁镇是嫡长子,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仅仅只有七岁,他没有经历过人生的苦难。

因此,他当了皇帝之后,犯错时在所难免的。

这些错误和孙若微的关系不是太大的,或者说有没有孙若微,这些错他该犯的还是会犯。

事实上明朝之所以会衰弱,都是朱祁镇一手造成的。本来大明好好的,刚刚经过了仁宣之治。

若是朱祁镇能够在贤臣的辅佐下,好好的治理国家,相信大明王朝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但是,朱祁镇这个皇帝初出茅庐不怕虎,根本没有经过任何战事的他,竟然想要去攻打北元。

他在率军出征的时候,遇到了瓦刺,并且带领的二十万军队,全军覆没。

另外这一次战役当中,朱祁镇这个皇帝不但被俘虏了,关键是国家的六十多位社稷之臣,也都死在了这场战争当中。

这些人都是国家最为宝贵的财富。

可以说这件事情的发生,让大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若不是于谦在重要的时刻,站了出来力挽狂澜,说不定大明王朝就被断送了。

孙若微作为朱祁镇的生母,看到国家发生了这种事情,他选择了全力支持于谦,于谦要重新立朱祁钰为皇帝,孙若微也是在默默的支持着他。

可以说于谦之所以做事情,没有遇到任何的阻力,全部都是因为皇太后孙若微的大力支持。这样的他是不可能让大明由盛转衰的。

可以说恰恰正是他的存在,让大明很快的度过了最为危险的时刻,毕竟朱祁钰当了皇帝之后,很快就把国家给稳定了下来。

说实话若是在朱祁镇被俘虏之后,孙若微全力支持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皇帝,那才是大明的灾难,毕竟当时的朱见深仅仅只有三岁。

三岁的朱见深,当然是处理不了朝政的了,若是朱见深被奸臣所操控,那才是大明最大的灾难。

所以说并不是因为孙若微的存在,大明开始走向衰弱的。

只能说是朱祁镇的少不更事,让大明遇到了一个坎,然后大明才极具日下,才开始迅速衰弱的。


不才讲史


说起大明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莫过于土木堡之变了。在土木堡之变中,皇帝明英宗被抓,几十万精锐士兵战死沙场,明朝国力遭到巨大消耗。而这个明英宗就是孙太后的儿子。

本来明朝初期是有殉葬制度的,孙太后本来应该为先王殉葬,不过因为孙太后有子嗣,这才免去了殉葬。而也恰恰是在孙太后在世期间,大明王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因此,就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大明由盛转衰是因为孙太后乱政导致的。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土木堡之变是由于明英宗自己年少轻狂外加宠幸宦官导致的,与孙太后无关

明英宗年少登基,意气风发,一直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他身边的宦官王振深知明英宗内心的想法,于是便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

虽然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大家反对,但是依旧没有阻止明英宗的意图。就这样,明英宗带着大明的精锐将士一起出征了。

根据史书上记载,在这次出征途中,宦官王振屡次三番干扰军政事务,使得明君遭到了瓦剌的严重打击,最终使得明英宗被擒,大明军队死伤惨重。

但是这里面疑点有很多。在明英宗的这支随身队伍中,不乏能臣猛将,比如英国公张辅。宦官王振再受明英宗宠爱,也不可能公然出来对军务指手画脚,他最多就是在明英宗身边不断蛊惑,然后借助明英宗的口说出来。

也就是说,土木堡之变的失败,不仅是因为宦官王振的蛊惑,还因为明英宗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

因此,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明英宗本人。

孙太后不仅没有乱政,反而于国有功

土木堡之变发生以后,明英宗被擒,大明王朝瞬间陷入了混乱之中。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现在自己国家的君王还在敌人的手里。一旦敌人挟持皇帝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如果答应,那么就是对不起历代先王,如果不答应,那就是不忠于当代皇帝。

就在这骑虎难下的时候,孙太后果断地站了出来,同意了群臣的请求,立郕王朱祁钰为帝。这一决定,不仅断了瓦剌的心思,更是稳定了国本。

不仅如此,朱祁钰登基为帝以后,还废除了孙太后所立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孙太后对此也毫无异议,而是保持了沉默。

孙太后的种种行为,都称得上是英明果断。要知道,明英宗才是孙太后的儿子,要让孙太后作出这样的决定,属实不易。

因此,孙太后不仅不是乱政,反而数次挽救大明王朝免受劫难。

结束语

大明由盛转衰是因为朱瞻基未让孙太后殉葬导致女人乱政的后果吗?

并不是。首先,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土木堡之变,而土木堡之变归根结底是由明英宗引发的,与孙太后无关。其次,在发生土木堡之变以后,孙太后勇敢果断,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更是保住了明朝的基业。

因此,孙太后不仅没有乱政,反而稳定了朝政。


小云轩谈史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是根据莲静竹衣所著的小说《六朝纪事》改编的,讲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若微一生传奇的故事。

明永乐元年,御史大夫景清遭到成祖朱棣满门抄斩,其长女蔓殊为孙忠所救,化名孙若微收养家中。后来,孙若微进入皇宫,初为贵妃,后为皇后,母仪天下,经历了辉煌的一生。

相信许多友友,看了之后,都在疑问,史上有没有孙若微其人或者其原型是谁?她的人生是不是真的这么精彩?

豹眼就抛开小说和影视剧,说一说史书所记载的这位传奇女人真实的故事。

人殉制度始于原始社会,商朝时达到了顶峰,但汉唐时已经非常罕见。但到了朱元璋时代,重新恢复了这一残忍、野蛮的恶习。

之后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几代帝王,都遵循朱元璋的遗制,死后都把大量的妃嫔陪葬。但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却幸免于难,以至于出现孙氏屡屡干预朝政,这在明初是很少见的事。

有史料记载的朱瞻基后妃一共十四位,除了已废皇后胡善祥、孝恭章皇后孙氏、贤妃也就是孝翼太后吴氏之外,自贵妃何氏以下,共十一位妃嫔全部殉葬。

原废后胡善祥是因为无子而被废,但一直得到朱瞻基嫡母张太后的偏爱,得以善终;孙皇后是明英宗朱祁镇之嫡母;吴贤妃是明代宗朱祁钰之母。

朱瞻基就只有这两个儿子,因此孙皇后与吴贤妃得以幸免,没有殉葬。

史书中对这个孙皇后没有记载具体的名字,是不是叫孙若微不得而知,但小说和影视剧以孙皇后为原型,这事应该不假。

据《明史·列传第一·后妃》记载: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

孙皇后祖籍山东邹平人,年轻时就很有姿色。其父孙忠,是永城县主薄。

朱瞻基的母亲、朱高炽发妻诚孝昭皇后张氏之母,是河南永城人,时时到宫中,说孙忠家有贤女。于是,十几岁的孙氏得以入宫。成祖朱棣就命张皇后抚育孙氏。

之后,宣宗朱瞻基成婚,诏选济宁胡善祥为妃,以孙氏为嫔。

宣宗继位后,就以胡善祥为皇后,以孙氏为贵妃。

据《后妃传》记载,胡善祥没有儿子,孙氏也没有儿子。孙氏就偷偷地取宫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英宗。但这个问题是存有争议的,不管是不是亲生的,孙氏都因为这个儿子日益得宠。

胡善祥后来得病,就上表逊位,请求早定国本,也就是立储。

孙氏假装推辞说:

“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此事可以看出孙氏老谋深算,虚伪狡诈。既然窃取别人的儿子,不就是想上位吗?

表面而看,孙氏还是遵循胡氏为老大,胡氏之子将是嫡长子,自己的儿子不敢为大。但胡氏成婚已经十几年了,也没有生下儿子,能够再生儿子的概率很小,跟没有一样。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年已八岁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明英宗。三月,胡后被废,孙氏母凭子贵,被册立为皇后。

这是明史的记载,胡后与孙氏都没有亲生儿子,就因为孙氏有了儿子,不管是否亲生,朱瞻基就把胡后废掉,改立孙氏。朱瞻基也需要一个继承人,不管谁生的,只要是自己的儿子也就行了。有些帝王自己没有儿子,收养一个儿子,也是可以继承帝位的,总比没有要好。何况孙氏与朱瞻基青梅竹马,从小就感情很深。

朱瞻基其父继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朱瞻基即位,但其母张太皇太后就组建了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正统七年(1442年)病逝。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意外病逝,终年三十八岁。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英宗尊其母、皇后孙氏为皇太后。

朱瞻基死后,留下二子二女,长子朱祁镇,其母孙氏;次子朱祁钰,其母吴贤妃。

此时,以张太皇太后为核心的摄政团,依然在主持工作。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宦官王振叫去训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在她掌权时期,不敢做坏事。当时的王振也不敢过分嚣张,可见张氏眼光很远。

每次举办朝宴,张太皇太后总是安排胡废后位居孙氏之上,这让孙氏心中不爽,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病逝。次年(1443年),原废后胡善祥也相继病逝。此后,孙氏开始参与朝政。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侵。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听兵部左侍郎于谦、兵部尚书邝野等人的劝阻,执意御驾亲征。

孙太后就命朱祁镇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钰监国。

结果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瓦剌的攻势咄咄逼人。一时之间,朝野震动,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些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把子女送往南京。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但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立即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动荡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等人建议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君,稳定朝野人心。

于是,孙太后迫不得已,立朱祁钰为帝继位,是为代宗,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

当时,英宗朱祁镇在北方瓦剌营中,孙太后数次寄去御寒衣裘。等到英宗归还,被幽禁南宫,孙太后多次前往省视。

这虽然是母子情深,看上去是关心自己的儿子,但作为太后,此举绝非等闲之事,这给许多权臣、野心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密谋夺门之变,武力让英宗复辟。事前,石亨先派遣宦官曹吉祥禀告孙太后,得到允许后,复辟成功。

英宗复辟后,上孙太后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此为明朝先例。

天顺六年(1462年),孙太后去世。

这是史料所记载的孙皇后、孙太后的生平,虽然没有过分之举,独揽朝政。但由于土木之变及夺门之变,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居于特殊时期、特殊地位的孙太后,无法置身事外。她能够采纳于谦等人力主抗战的正确建议,挽救大明朝于危难之中,孙太后功不可没。

在朱祁钰病重、而且他没有自己亲生儿子的情况下,朱祁镇父子重新复位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但孙太后依然同意石亨等人的复辟请求,导致于谦等许多明朝肱骨大臣被杀,从此使明朝走向衰败、混乱。不能不说,孙太后干预朝政,是这一事变最大的推手,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豹眼看来,孙氏也就是孙若微的原型,是朱瞻基的皇后,而且是其继承人朱祁镇的母亲。朱瞻基不能让孙氏殉葬,即便朱瞻基有遗诏,朱祁镇也不会遵循。

明朝太后从张太皇太后开始,孙太后也难免会干预朝政。明朝衰败的开始,孙太后不能逃脱责任,但并不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朱祁钰多活几年,或者朱祁镇能够像朱家祖宗那样,多少争点气,也不至于是这个结果。

总而言之,孙太后负有责任,但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她,根本而言,明朝的衰败,还是其子孙太不争气导致的。


豹眼看历史


引言: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同年二月初九日,张太后立皇太子朱祁镇为皇帝,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一、孙太后不具备乱政的条件,明朝的后妃多出身平民,得不到皇族贵戚的支持

首先一个女人想左右朝政,需要很多条件,比如武则天,她要左右朝政,必须有一个听话的老公,方可以“二圣”临朝。像大明朝这样封建思想左右的政权,孙太后不殉葬已经是莫大的仁慈了,不可能再做乱政之人,明朝废除殉葬制度是在明英宗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还朝后,重新做皇帝的朱祁镇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并且废除了“殉葬”陋习。

太后专权在历史上也是有的,吕后、慈禧都曾经做过专权之事。但是明朝有一项针对外戚与女子专权的政策,这和朱元璋有莫大的关系,从太祖皇帝开始,就没有女子参与政事的规矩,朱元璋建立了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体系,连宰相都被废除,就是为了把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不让外戚专权,规定皇后、妃子不得从大臣豪族中选取,只能选择普通人家的女孩。所以孙太后并不是出身显贵,一个没有外戚贵族支持的女人,想要把持朝政、时局,不要说自己有多大能力,先得看看有不有胆大的敢帮助自己,我们来看看孙太后的出身吧。

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孙氏(?—1462年9月26日),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年幼时,因容貌俊美被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中,被选入宫内。

就是这样一位美人,是因为漂亮入的宫,娘家人没什么皇室贵戚,孙太后连个帮衬的人都没有,靠什么专权,家里亲戚也多是贩夫走卒,想靠这些人把持朝政,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皇后、太后权力再大,没有外部力量支持,也是孤掌难鸣,无可奈何了。

二、“土木堡之变”才是明朝从盛转衰的引子

“土木堡之变”是指明英宗御驾亲征,被瓦剌军打败后,被俘虏的事件。

明正统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这有点像过年了走亲戚,带了马匹等东西,去向家里的贵戚打点“秋风”,毕竟家里人口多,还比较穷,都想多要一点东西回家过个好年。可是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话难听就算了,人家也能忍,谁叫家里穷呢。

可是王振还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秋风”没有打到,难听话也听了,钱也不愿意多给,瓦剌人不干了,这不是欺负咱家里穷吗?不行,那咱这年都别想过好了,于是瓦剌人制造事端开始挑衅。

当年的七月份,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大明朝进行边境骚扰。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骚扰东部;别将进攻甘州,骚扰西部;中路是重点,也分为两路骚扰军,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

这支部队可以说也倾尽全力,有点鱼死网破的感觉,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将士极其勇敢,大同不久就失利了,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不宜轻出”,但是明英宗一意孤行,听从于王振的谗言,还自己披挂上阵“御驾亲征”。

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使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刺军北撤,以为瓦剌军害怕明军来势汹汹,而且有皇帝坐镇。他以为一路追击下去,必然可以大胜,于是坚持北进,后来在前进过程中,听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一个无勇无谋之人,简直就是“千里送人头”。

土木堡进攻路线

在撤退过程中,瓦刺大队追兵追击而来,在“土木堡”高地,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最后被俘虏,这就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生擒,官宦王振被锤杀而亡。

“土木堡之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这给明朝的军事力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的影响就更加深远了,成为明王朝衰败的转折点。

明英宗“御驾亲征”是听信了官宦建议,有句话说得好no作no die。这和孙太后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孙太后表示明朝衰亡的锅背不起。

三、明朝发生的两次事变中,孙太后都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大明朝的乱局,她一个女人改变不了。

明英宗亲征瓦剌被俘虏后,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这也是无奈之举,堂堂大明帝国群龙无首岂不是让他国笑话。在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当做人质期间,孙太后和钱皇后并没有放弃救赎。瓦剌像一群绑匪一样,拿大明朝的老大做要挟,孙太后积极配合瓦剌的要求,筹措一批珍宝作为赎金。所以此刻,孙太后是大明朝的主心骨,她怎么能算专权之人。

她一边积极配合瓦剌的要求,一边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二十一日,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备战御敌的重任交付给了于谦,在没有皇帝的大明,群臣也乱做一团,而孙太后一介女流,在此刻并没有慌乱,让朱祁钰登基即位,为景泰帝(明景帝),孙太后加上尊号“上圣皇太后”。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孙太后所做的一切,安抚了人心,也使朝局稳定,这是大功一件,怎么也算不得贪恋权利。

甚至在“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挟持明英宗进攻北京时,有部分大臣主张南逃,而她并没有轻易听取这些意见,而是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建议,让皇帝之弟朱祁钰即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朱祁镇之子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在此期间积极部署,调兵遣将坚守北京等等强硬手段,化解瓦剌进攻危机。

至于明英宗回朝后,发生的“夺门之变”,她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朱祁钰贪图皇位权利,幽禁回朝后的朱祁镇。孙太后对于明英宗还是很有感情的,不管是漠北之俘,还是还朝之幽禁,孙太后都多次前去探视。

景泰八年,石亨等将领密谋发动“夺门之变”,复立明英宗,他们先秘密告知孙太后,得到了她的点头。英宗复辟为帝,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为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在这些变故中,都能看到孙太后的身影,是她的处事不惊,临危不惧,才有效的稳定了明朝的政局,怎么能因为她参与了这些事情,就认定她乱政呢? 在明英宗复位后,她还积极建议废除“殉葬”的陋习,这都是为大明朝做出了贡献的。

明朝发生的两次事变中,孙太后以丰富的政治经验,以及处事不惊的态度,挽救了变故带来的动荡,对巩固明朝封建统治,稳定国家安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逆风解语


首先题主会问这个问题,应该是看了《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但事实上这部电视剧非历史正剧,而只是戏说,其剧情多数都是虚构的。而关于孙若微(历史上孙太后并不知其名,“若微”二字是杜撰的),对于她的事情,电视剧中很多都是杜撰的。比如电视剧中孙若微是建文朝御史景清的长女,但实际上她是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总得说,在《大明风华》中,除了她是皇后,是朱祁镇的生母外,其他事情基本都是戏说的,连名字都是。



在正史中,朱棣并没有留下遗诏说要让她孙太后殉葬。事实上,即使明初中期实行殉葬,明朝皇帝也不会下旨让一国之母殉葬,更何况这一国之母还是新帝的生母,因此孙太后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会被殉葬的妃子。

因此,明朝的由盛转衰真的跟孙太后有没有殉葬毫无关系,更跟女子乱政没有任何的关系。

首先,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非孙太后,而是朱祁镇,若不是他宠信宦官王振,致使明朝在土木堡大败于瓦剌大军,从而让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朝积累下来的财富被毁于一旦,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消灭殆尽,五十万精锐大军,包括最为精锐的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也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如此,经此一役,曾经强盛无比的明朝自此走向衰落,而造成这一结局的始作俑者就是朱祁镇。



因此,明朝的衰落跟孙太后真的没啥关系,她顶多就负上教子无方的骂名。但又说实在的,朱祁镇毕竟是皇帝,孙太后即使要管,也不可能管的有多苛刻,而且明朝的后宫又不像东汉的后宫那样能够明目张胆行干政之事,所以明朝衰落的锅真的不应该让孙太后去背。

况且,孙太后说到底还是一位比较合格的一国之母的。土木堡之变后,若不是孙太后站出来稳定朝局,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张,采纳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然后立朱祁钰为帝,全权委派于谦总揽北京及周边的防务工作,恐怕明朝危矣。而正是因为孙太后采纳了这些正确的政策,明廷才能化解这场差点让明朝亡国的危机。



当然,孙太后也并不是没有过错,她最大的过错,个人认为就是支持“夺门之变”,当时若不是她支持石亨等人造反,于谦等能臣也就不会被冤杀。

此外,需注意的是,终明一朝,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如皇帝多奇葩,宦官多弄权,但明朝却是始终都没有出现过多数王朝都曾出现过的“后宫干政”的问题,而这不得不说是明朝在历史上一道不可多得的亮光。

而明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后宫干政的问题,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后妃多是“贤德淑惠”之人。若问封建时代哪朝的贤后最多,恐怕非明朝无疑。明朝的皇后多是“贤德淑惠”之人,她们不但以身作则,不主动干涉朝政,还带头抑制母家去干涉朝政。如朱元璋的马皇后,每次朱元璋想要册封马皇后的母家时,马皇后都会以“国家官爵,当与贤能之士。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且闻前世外戚之家,多骄淫奢纵,不守法度,有致覆败者。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赐予,使得保守足矣。若非才而官之,恃宠致败,非妾之所愿也。”的理由给回绝掉。



亦如朱棣的徐皇后,她不仅屡次以“非妾之意”拒绝朱棣对于母家的册封,还特意编著《内训》让后宫妃子学习,从《内训》中她告诫后妃一定要贤良淑德,不要干政朝政。再如朱高炽的张皇后,当时英宗继位年仅6岁,所以部分臣子就请求张皇后垂帘听政,可此时还没等到其他臣子的反对,张皇后就自己站出来说到“毋坏祖宗法”,然后让素有贤名的“三杨”去执掌朝政。

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明朝的皇后多是能够以身相许的贤后,她们严守着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如此连身为一国之母的皇后都这般,那其他身份不如皇后的妃子又有何资格去干政呢?



第二、士大夫们的存在。明朝的士大夫是最不怕皇帝的,明朝多少皇帝被这些不怕死的皇帝弄得是焦头烂额的,但是明朝皇帝又不得不感谢这些皇帝,若不是因为他们,恐怕明朝也会出现几次后宫干政的问题。如神宗时期的“国本之争”,表面上看国本之争是士大夫们与万历之间的争斗,但实质上却是士大夫们与郑贵妃的争斗,此时郑贵妃妄图将福王朱常洵扶上太子之位,然后趁机行干政之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为了不让后宫干政之事出现在明朝,士大夫们是以死抗争,“予则以诸臣力争,故久而克定也。方郑妃盛年,神宗固尝许以立爱矣。而言者纷纭,格不得发。始则谴诤臣以快宫闱,终亦未必不援朝论以谢嬖幸。始则欲以神器之重酬晏私之爱,究亦不能以房闼之昵废天下之公”,最后在士大夫们的以死抗争下,郑贵妃妄图干涉朝政的计划最终破碎。


再如光宗时期,“光宗崩,李选侍据乾清宫,迫皇长子封皇后”,当时光宗驾崩,熹宗登基,可是此时李选侍为了把控朝政,她居然将熹宗扣押,然后以此要挟群臣承认她垂帘听政的地位。可此时,士大夫们却不受李选侍的要挟,大学士刘一燝、吏部尚书周嘉谟、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重臣都纷纷上疏力争,不允李选侍行干政之事,如左光斗就上疏:“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尊居正宫,而殿下乃退处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谓何?……及今不早断决,将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氏之祸再见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最后在这些士大夫们的抗争下,李选侍欲干政的计划也最终破碎。



而从以上的事迹就可看出士大夫们对于后宫干政的事情是很抵触的,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后宫去破坏朱元璋所定下的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更不会让后宫去危害大明江山,因此只要出现一点后宫干政的苗头,他们就会立刻将其打压下去,哪怕是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就在这些士大夫们的努力下,明朝数次可能导致后宫干政的计划才最终被击碎。

总的说,孙太后会不会殉葬,这都跟明朝会不会出现女子乱政没有啥关系,因为明朝压根就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女子乱政的问题。


澳古说历史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由盛转衰是因为朱祁镇第二次登基得位不正导致民心涣散。一个兵败被俘受辱导致全国五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的皇帝被瓦剌人当猴耍使得国威军威受辱皇家威严尽失还能在孙太后的支持下通过杀戮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朱祁钰而再次上位,得位不正胜过赵匡胤司马懿,这一对母子是多么自私。杀戮功臣于谦朱祁钰使得民心涣散人心不服,官场正气丧失,贪腐案越来越多,国家蒸蒸日上的势头急转直下。于谦朱祁钰的惨死为大明敲响了丧钟。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孙若薇孙太后的私心太重自私自利贪恋权力不肯放手和明宣宗朱瞻基陷于儿女私情未能按照朱棣遗诏让孙若薇殉葬陪葬的结果,即便朱祁镇是傻子,孙太后也要坚持立自己的傻儿子为太子储君导致土木堡之变,这让人想起司马炎立弱智儿司马衷为太子储君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事情。孙太后只有小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大局的理念,孙太后或者立自己的儿子朱祁镇或者立自己的亲妹子胡善祥的儿子朱祁钰为太子,她还替胡善祥隐瞒偷盗关防刻章放走汉王导致朱瞻基平叛时差点被汉王杀死的事情。朱瞻基临终前留下遗言若朱祁镇不贤不孝,则从朱姓藩王中选拔一个太子作储君。但是朱瞻基38岁早夭后,便无人可以制约孙太后,孙太后便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怎么可能废掉自己的儿子立别人的儿子?孙太后贪恋权力,不肯放手朝政导致土木堡之变。但是如果向前推,其根源在于明宣宗朱瞻基没有执行太宗朱棣遗诏,朱棣临终前留下遗诏,若朱瞻基早亡,幼主太子年少,则为避免子幼母壮太后专权后宫干政,要求孙若薇孙皇后为朱瞻基陪葬殉葬,朱棣生前提醒朱瞻基作为帝王要一心为天下苍生人民百姓着想切不可有儿女私情,但是朱瞻基出于对孙皇后的男女之情和对其父兄孙愚徐宾的承诺,再加上孙皇后贪生怕死祈求明宣宗让她活着继续照顾儿子朱祁镇,最终朱瞻基心一软未能坚定执行朱棣的遗旨,让孙若薇活了下来,结果不幸被言中,子幼而母壮,孙太后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把持朝政贪恋权力不肯放手,虽然朱祁镇很不才,但是孙太后私心极重贪恋权力,依然不想改立储君。还好,靖难之役把孙若薇的亲戚都杀光了,否则肯定会像吕后那样外戚专权干政。


红星照耀神州


如果朱瞻基把孙若薇殉葬了,大明就不会由盛转衰、就不会灭亡吗?把一个王朝的兴衰归处于一个女人的身上未免太牵强了吧。


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在历史上也没有多大的作为,起先只是被封为贵妃,仅仅是因为漂亮的缘故得到了朱瞻基的宠爱,再加上肚子争气,生下了皇子朱祁镇,才从胡善祥的手上抢来了皇后之位。


张太后活在的时候,孙氏一直都是谨小慎微,从来都参与政事,就连朱祁镇能顺利的继位都是张太后争来的,当时朱祁镇只有9岁,许多大臣都提议由张太后的儿子襄王朱瞻墡来继位,但张太后坚持祖制“子承父业,兄终弟及”的继承伦理,坚持让朱祁镇继。
有了张太后,大太监王振就不敢胡来,就不敢擅政,可张太后一去世,一切就乱了套,王振就开始兴风作浪了,孙氏虽说是皇太后,但她在朝中既没有人脉,也没有实权,只能任凭王振胡作非为,建立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执意要御驾亲征攻打也先,孙氏也没办法阻拦,结果在土木堡大败,“仁宣之治”取得的丰硕成果被这小子损失殆尽。

朱祁镇被俘后,于谦等人在争得孙太后的同意后,让朱祁钰当皇帝来监国,立朱祁镇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在打败瓦剌也先之后,朱祁钰的地位也稳固了,他也有私心了,想让皇位有自己的这一脉继承下去,就废了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孙氏也无能为力,只好默认。
不久朱祁钰唯一的儿子就死掉了,朱祁钰就绝后了,皇位最终还是归朱见深或朱祁镇,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出于个人的目的,反对“夺门之变”,迎朱祁镇登基,朱祁镇实在是是抢了儿子朱见深的皇位,他上位后立即杀了于谦和朱祁钰,还为王振立庙,做了许多倒行逆施的荒唐事,使得民心怨腾,孙氏还是同样的默认了。

历史上,孙氏并没有乱政,多少还是有点功绩的,主要是北京保卫战,朱祁镇被俘后,人心涣散,许多大臣都主张南迁,孙太后顶住压力,支持于谦防守北京,并立朱祁钰为新帝,稳住了人心,最终打败了也先,保住了明朝的大片江山。
错就错在孙氏生下了一个不中用的儿子,自己没有教育好他,使得他当上皇帝祸国殃民,让大明由盛及衰,开始走下坡路。








遗产君


电视剧《大明风华》近来有重新掀起了一阵明朝热,其主角朱瞻基和皇后孙若微更是引起了不少原来不怎么喜爱历史之人的关注。但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具有戏说的成分在其中,如果将之当做正史去看,无疑会被带跑偏。

明朝由盛转衰,这是明朝自身制度缺陷长期得不到纠正导致的必然结果,且不说孙太后在历史上影响力并不大,她也并没有真正干预过朝政。即便她真的是如武则天一般的女政治家,他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对明朝的恶历史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英雄史观已经被无数次证明是不靠谱的。

况且,明朝由盛转衰,从朱棣统治中期便已有萌芽。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之所以能够在军事上击败朝廷军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帐下的蒙古雇佣兵,明朝本身的部队在当时已经退化,原因是卫所制和军户制这种兵农奴合一的制度,摧毁了军队的专业性和士兵的士气。加之朱棣本人毫无节制的乱花钱,五征蒙古雷声大雨点小,六下西洋厚往薄来,迁都北京破坏沿途经济,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生的大明王朝已经有了早衰的迹象。及至朱棣去世之时,国内民生凋敝,军力孱弱,国势日颓。

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代王朝,将施政重心放在了恢复经济上,于是在外交上采取全面收缩的战略,明朝彻底沦为一个内敛封闭的王朝。从时间上看,朱瞻基统治时期,欧洲国家已经开始陆续向海外开拓,如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多次在非洲探险,掠夺财富;文艺复兴运动也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西方开放,多元的社会正在形成。正是此时,西方的加速度优势完全转化为了速度优势,开始甩开东方的保守的明帝国。

导致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源,在于朱元璋设计的制度。朱元璋是农民出身的君主,他能以卑微的身份成功逆袭,证明他的确非庸才,但作为君王而言,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唐朝末期以来,农民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呈现新的发展模式,即人身依附关系日渐松弛,人口流动更加轻松,商业不断繁荣。但朱元璋却逆历史的潮流而为,将农民牢牢地束缚咋土地上,运用行政手段打击商人。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朱元璋这套上层建筑,起到的消极反作用极大。

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朱元璋自作聪明地想出了卫所制与军户制结合的“寓兵于农”的制度设计。但这种制度与唐朝的府兵制在一定程度上相似,唐朝的失败已经证明了,这种半农半兵的军事模式根本难以保障国家的安全,虽然唐朝对外扩张频繁,但多依仗外族的雇佣兵。但朱元璋却认为并农结合的模式能够实现军粮的自给自足,减轻国家的军事支出。实践证明,适得其反,军户制与卫所制培养出了一大批军事地主(卫所军官),打击了军户的积极性,造成军队战斗力迅速退化。

所以,说明朝是个奇葩的朝代,不无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