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我今天第一次听说有一天两顿饭的地方,感觉很好奇,你们都一天几顿饭?我说的是正餐?

南风知我意126211997


我们这里一直都是一天三顿饭。

早餐很重要,一般7:30-8:30吃,一定要吃早餐,即使你起床晚了点也不能不吃,长期不吃早餐真的容易得胃病。可以面包牛奶,也可以稀饭鸡蛋炒菜,亦或是豆浆油条等。

中餐晚餐一般都是米饭炒菜,中餐11:30-14:00,晚餐18:00-19:30,要荤素搭配,营养也要均衡。晚饭八分饱即可。




林大的妈咪


我老家是陕西的,从我记事起,小时候(70年代)家家都是一天都吃二顿饭,随着年龄增长,条件慢慢好起来了,变成了一天吃三顿饭了。

80年代 参加工作以后 ,到浙江兰溪市出参,那时候正好20多岁,因为是常年出差 在哪边找过一个对象(她家是郊区的),在她家住过一段时间,那边的习俗是贵客来了都是一天吃五顿饭。江浙那边的人都是饭量小,少食多餐,不象西北这边的人吃饭端个大海碗,南方人看见怕怕的!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还没听谁说过 有一天吃五顿饭的地方!


春义2018


说实话,作为广西人的女婿,他们的生活习惯,我真的有点习惯不了。小张我是江西的。我们家那位是广西玉林容县的,回哪家过年是婚前已经商量好的?没有特殊情况,隔一年去一次丈母娘家过年。我们江西老家是一天三顿都是米饭(包括早饭)他们那里是一年4季都是白粥,早中晚都有白粥喝(早上一定是白粥)他们早上很奇怪。基本上不吃或者喝一碗白粥就可以了。然后9:00~10:00之间吃中午饭,然后就要到晚吃晚饭喽。这样算两顿嘛





江西老表小张


没什么奇怪的。我第一次看到陕南山中山里人一天两顿饭也奇怪,觉得他们肯定营养不够。但实际山里人身体整体比城里人结实强壮。

慢慢也就理解了。他们之所以一日两餐,是因为山路行走不便,他们从住地到田里要花时间,所以才早上九点后吃一顿,下地干活,直到下午四五点钟再回家吃饭,剩下时间就是休息了。节约时间和体力。


江湖论衡78101725


自疫情开始,我家一天吃五顿饭!睡到早上十点起来吃早餐,十二点吃午餐,下午三点吃点心,包子馒头饺子蛋挞牛奶布丁面包等换着来,每天吃完午饭开始做,三四点开始吃,然后晚上六点吃晚饭,玩到晚上十二点煮夜宵[捂脸],这一个多月都是这样,我们一家只有我老公胖了两斤,我一直96斤没变[大笑]


星雨馨悦


我是一天三顿正餐。另外晚上睡前要填饱肚子才能睡着。

我爸妈和我弟都是一天两顿。我爸妈是年龄大了,怕吃多了发胖,对身体不好,我弟是胖,为了减肥,不吃晚饭。

但是我不行啊,我不仅每天要上班,我还有锻炼身体的习惯。一天三顿都饿得很快,一天两顿我是绝对撑不过去的。

过年的时候回家,我忘记我爸妈不吃晚饭了,我等到晚上七八点,家里也没有准备晚饭的意思。

我都饿得肚子叫了,于是我说,不吃晚饭吗?

我爸妈才想起来,我爸说,你饿吗?

我说,我当然饿!我一天三顿,临睡前都得再补一顿,两顿肯定不够啊。

我爸这才忙着给我做晚饭。

综上所述,吃几顿饭就是个人习性的问题……毕竟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都是吃三顿饭的。

现在我依然一天三顿,每晚还要加一餐夜宵。他们仨人还减少了一顿正餐…


someone啊


在中国一天二顿饭(正餐)多得很,农村以前因经济,时间(东北天寒地冻的白天短)等问题吃二餐的地方多了去了,夏天清晨出工至9~10点回家吃早中饭,晚上6~7点再吃一顿,冬天白天短,早睡晚起,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了。

你第一次听说、第一次看到的事多着呢,以后多出去走走看看,多学多听,就能知道很多"第一"了,不到大惊小怪地让人看不起,说你没知认。


老耿429


我是辽宁人,我家吃饭是,我和父母老婆还有我奶奶,一般都是一天两顿饭早上8到9点吃早饭,晚饭下午4点左右吃晚饭,孩子15岁每天都是三顿饭,以前我也吃三顿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是新陈代谢的慢了,现在吃三顿饭反而很不习惯,在有可能是家里人没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平时在吃些零食水果什么的


会撕咬的虫虫


我在围城中的武汉,一个月来,我们一家三口一直是一天两餐。因为困在家里不能出门,所以每天起的较晚,9~10点钟吃第一餐;下午5点左右吃第二餐。其实还有菜的种类有限,吃什么有点犯愁,就少吃一餐。菜只能在网上买,社区群、物业群等都成了买菜群。不说这些了。这些天不论干什么都会想到那些病亡的同胞,最刺痛人的是那些一家几口病亡甚至“灭门式”病亡的……


非代委


小时候住农村,一天就吃两顿饭。那时候觉得很正常。十岁时迁居城市,发现城里人都是一日三餐,当时觉得好新鲜,城里人好享受。慢慢适应了一日三餐。现而今我退休了,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新陈代谢也变缓了,又返老还童吃成一日两餐了。一日三餐反而不好消化。所以說生活习惯是随环境而变也是随身体状况可改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