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別拿孩子的天真無暇當他是傻子

逗孩子是每一個家長都會做的一件事情,尤其是看著孩子天真無邪的樣子,很多家長都是忍不住跟孩子開玩笑,甚至會通過玩笑的方式去“嚇唬”他們。

比如說,家長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告訴他們“如果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會來捉你”;或者他們在玩具沒收拾完的時候,家長會告訴孩子“如果你不收拾好玩具的話,那麼這些玩具晚上就會變成真人來‘陪’你睡覺”等等。

別拿孩子的天真無暇當他是傻子

孩子被逗之後

要知道,孩子的思維成長並未完全成熟,他們很容易混淆現實與幻想,因而如果家長總是用一些謊言去逗他們的話,他們很可能信以為真,這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並且對他們的認知與價值觀建立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家長總是懵孩子,這對於成長中的孩子而言,其傷害是不可忽視的:

1、給孩子帶來恐懼感。家長總是虛構不同的謊言去懵孩子,這會讓暫時還沒有辦法很好分清幻想與現實的孩子感到恐懼。比如說,孩子不肯睡覺的時候,如果家長告訴他們“你再不睡覺,晚上老巫婆就會來捉你”的話,那麼孩子便會因此而感到恐懼,並且這種恐懼會植根在他們心中,伴隨他們一生。他們對黑夜的認知很可能就會從潛意識中停留於此,以致於他們長大以後都會出現怕黑的情況。

2、影響孩子對生活的認知。在孩子六歲之前,大多數孩子都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他們認為父母說的總是對的,然而父母卻告訴他們“你不吃飯警察叔叔會來捉你”,這不僅僅會讓孩子們信以為真,而且還會對警察叔叔產生一定的誤解,從而影響他們對真實生活的認知。

3、縱容孩子沉浸在幻想中。如果家長總是喜歡懵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很可能會漸漸脫離現實生活,從而讓自己沉浸在幻想當中。比如說父母跟孩子說一些“狼外婆專門抓一些不聽話的孩子”之類的話時,孩子很容易就會誤以為生活中會出現狼外婆、老巫婆等虛擬人物,從而使他們一直沉浸在幻想中,無法正視現實生活。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應該過多地懵孩子,避免他們會因此而受到傷害,從而無法順利地發展自己的認知與價值觀。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去做呢?

1)引導孩子瞭解現實

幻想的確是孩子最寶貴的財富,然而作為家長的我們卻不能夠利用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去顛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認知,否則這會讓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會出現反作用。因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應該通過引導孩子瞭解真實情況的方法去對孩子進行教育,而不是通過虛構的方式去懵孩子。

比如說,如果孩子不吃飯的話,那麼我們不應該用“警察叔叔”對他們進行威脅,而是應該老實告訴他們:“如果寶寶現在不吃飯的話,那麼待會一定會餓壞的,而且這也不利於寶寶長身體啊。”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孩子理解他們所做的事情將會出現的後果,而不是通過虛無的恐嚇去實現自己的目的。

2)必要時為孩子打破幻想

要讓孩子成長,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便需要為孩子去打破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尤其是一些在偶然被家長逗過以後植根在內心的想法。尤其是在孩子3-6歲的時候,他們對於現實生活與生活中的邏輯並不熟悉,從而很多時候他們會用幻想去彌補他們對生活認識的缺失。

比如說,他們在看到警察叔叔或是流浪漢等“特殊職業人員”的時候,他們總會抱著恐懼的心態敬而遠之,而這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打破孩子對他們的幻想與固定思維,告訴他們警察叔叔是幫助我們的,有什麼困難逗可以找警察叔叔。

孩子的幻想是他們最寶貴的財富,然而對於一些不切實際或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幻想,家長必須加以重視,並且必要時需要通過簡單的現代科學或是通俗易懂的教育手法去打破那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幻想,從而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瞭解現實生活。

3)給孩子進行科普早教

孩子的成長是建立在現代科學以及現實生活之上的,尤其是很多價值觀尚未完全建立的孩子,他們很多幻想都是與是非觀、現實生活有所偏差,如果這時候家長總是懵他們的話,那麼他們便會對現實生活產生誤解,從而不能很好地吸收生活中的知識,使得他們智力以及價值觀成長速度緩慢。

所以,家長在必要時候可以通過科普早教去替代懵孩子,從而讓他們在快速成長的年齡裡收穫更多的知識,而不是在大人的戲言中產生對生活的誤解。

逗孩子本是家長育兒過程中的最大樂趣,然而很多家長選擇了錯誤的方法,從而讓孩子的成長變得緩慢。對於孩子而言,那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還是需要一切以孩子成長為主,而不是將孩子當成是我們開玩笑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