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舌尖上的廣水

廣水市地處湖北省東北部,東連京九,西依隨襄,南臨漢江,北引中原,荊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匯於此,顯示著她博大的胸襟和獨有的魅力;充足的雨量,清新的空氣,宜人的氣候,豐富的物產,讓人覺得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似乎特別眷顧這片樸實的土地;還有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丘陵起伏、山村連綿、民風淳樸、交通便利等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更彰顯著這片土地一種難得的生態美!

舌尖上的廣水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地區飲食文化特點及菜餚風格的形成都與其所在地域的歷史、文化、地理、物產、氣候與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理念、飲食喜好等有著密切的聯繫。

舌尖上的廣水


廣水市自南北朝置縣(應山),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享有中國楹聯文化城市、中國民間書法藝術之鄉等美譽。更有“詹王”這一堪稱廚界鼻祖的一代宗師。相傳隋文帝年間,文帝食遍人間山珍海味,吃什麼都覺得乏味,於是張榜徵御廚。其間,不少廚師被誅殺。見諸多同行無辜被害,身為民間廚師的詹鼠憤而揭榜,義然赴險,以其精湛的技藝和聰明的智慧博得龍顏大悅並被御賜”詹王”。據史料記載,詹王彼時博得龍顏大悅的精美菜餚之一,即時至今日仍為鄂菜精粹並被錄入《中國名菜譜》的“應山滑肉”。此菜自詹王始,已成為當地民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備之佳餚,一直延至今日。詹王亦由此被尊為祖師爺被廚界乃至世人頂禮膜拜。據稱,酒店開張、祈福求祥和、祈望獲得智慧與平安,祭拜詹王還挺靈驗呢。

舌尖上的廣水


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土特產為廣水獨具一格的飲食文化奠定了基礎。廣水地處中原腹地,境內多丘陵,屬亞熱帶溫溼氣候,雨量充沛,自然植被髮達,森林覆蓋率達40%;有中華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三潭風景區、徐家河水庫等自然風景和旅遊度假景點,不僅吸引著眾多流連忘返的中外遊客,且為許多珍稀、名優物種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進而豐富了當地的飲食文化,提升了廣水在全省、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

舌尖上的廣水


舌尖上的廣水


舌尖上的廣水


如:坨大質優、皮薄肉嫩、瓣勻味辣的吉陽大蒜;潔白如雪、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的城關鎮白靈菇;另有,已經形成地方品牌和口耳相傳的土特產有云霧牌黑木耳、廣豐牌香菇、玉花牌冬菇、七架山牌銀杏、高豐牌板慄、湯山野菜、應山奎面,還有白皮黃瓜、白皮茄子、紅皮圓蘿蔔、黃皮胡蘿蔔、箭桿白菜等特色蔬菜;享譽一方的黴豆腐、黴千張、豆渣粑等豆製品;蓄水已逾半個世紀的徐家河水庫不僅是廣水獨有的優質水資源和旅遊景點,其數十種水產品更為具有生態特點的廣水菜提供了原材料,其中有十餘斤的野生甲魚和翹嘴白,偶爾還會捕獲到百餘斤的大魚,還有銀魚、青蝦、鱘魚乃至鱷魚,等等。無數具有生態特點的原料,給廣水的飲食加工提供了充足的食材,併成就著廣水自成一體的飲食文化和菜餚特點。

舌尖上的廣水


舌尖上的廣水


舌尖上的廣水


舌尖上的廣水


舌尖上的廣水


舌尖上的廣水


舌尖上的廣水


舌尖上的廣水


舌尖上的廣水


關於生態菜,主要有三:

首先是原材料的區別。包括牲畜、家禽、水產品以及蔬菜等,不用“激”、“催”、“增”等過多的人工手段使其快速生長的原材料;以時令蔬果為主,非客人特別要求,不用反季節原料。

其次,在烹製加工過程中,不過分追求精細而以原汁原味為主,少用或不用調料、添加劑,拒絕使用國家明令禁止或旁門左道之類的輔料、調料、添加劑等。

其三,風格上,以“土”、“特”見長。以我為主、不以盈利為目的刻意迎合客人口味,以增強飲食文化內涵使人愉悅,以鄉土氣息使人感動,以自然和諧使人心曠神怡。(部分圖片出自李建軍、羅明華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