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感觉孙坚孙策那么能打,孙权打仗却不行?

张进娣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作为三国的开国之君中的一个,当然具备一定的文才武略。但是,如果我们拿孙权和他的父兄孙坚、孙策相比,就感觉孙权的武勇和他们差多了。

一、武勇过人的孙坚和孙策。

孙坚是东吴的第一代开拓者。他自十七岁的时候就敢一个人去讨杀海贼。后来以讨贼起家,慢慢成为有名的将领。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积功成为长沙太守,变成手握军政实权的人物。

在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坚也率领军队参加,名列十八路诸侯之一。他率领的人马,是讨伐董卓联军的先锋。孙坚在战斗中多次打败董卓军,斩了他手下的猛将华雄等人。最后,董卓只得撤往长安。在联军解散后,孙坚率领军队回师。后在征讨荆州刘表时阵亡。

而孙策号称“小霸王”。他的武勇不减于其父。他以父亲的旧部起家,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攻占了江东。可以说,东吴的基业是孙策打下的。他不但武勇过人,还胸怀大志。他趁曹操和袁绍相持的机会,想要袭击许都,迎接汉献帝。可惜没有发兵,就被刺客所害。

二、武勇和指挥才能不及的孙权。

孙权不是没有武勇和军事才能的人。在史书上,就多处提到,孙权喜欢打猎,尤其喜欢猎虎。他因为猎老虎,多次被老臣张昭进谏。有一次猎虎时,老虎扑伤了他的马匹,他投射老虎两支铁戟,打退了老虎。孙权也多次率领军队出征,也多次打过胜仗,显示了他具有的军事才能。

但是,孙权的武勇及军事才能和他的父兄相比,就要逊色很多。孙权虽然也经历过多次战争,可是表现并不出色。赤壁之战是交给周瑜打的,而周瑜是孙策的伙伴,他是孙策作战的助手。有孙策指挥的时候,周瑜只是作为部下作战。而孙权就无法指挥这样规模的战役,只有仰仗周瑜。当周瑜死后,孙权哀叹,周瑜一死,我成就不了帝业了。

而在著名的合肥之战中,孙权更是把自己的真实面目暴露给大家。张辽和他对峙的时候,喝令他从高冢上下来交手,他居然不敢动弹。他率领的十万人马打不下张辽率领的七千多人马。在撤退的时候还遭到张辽袭击,险些丧了命。

所以,从这方面看,孙权的武勇和军事才能比起他的父兄可差得远了。

三、各擅专长的孙权。

但是,孙权的特长并不是在武勇和军事才能这一方面。他作为东吴的开国之君,当然有他的特长。他的哥哥孙策在临死前传位给他的时候,就把这个特点说了出来。他说: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江东到了孙权的时代,已经过了创业的时代。这个时候,东吴已经有了一定的家底。要地盘有地盘,要人马有人马,要将领有将领。在孙策的时代,孙策还想依靠自己的军事能力继续扩张,可是壮志未酬,只得交给孙权。

孙权虽然没有父兄的军事能力,但是他有超过他们的政治才能。他能够把东吴的群臣团结起来,任用贤能,首先保住江东,然后再图发展。

孙权凭借着已有的军政人才,自己没有必须亲自上阵。这也就是他虽然军事能力不强,但是不耽误他建设东吴的原因。他任用的四个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他打下了一片江山。可以说,孙权是三国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结语:

虽然孙权的武勇和军事能力不如父兄,但这不妨碍他开拓江东,建立东吴。这是因为他已经拥有了父兄留下的家业,不需要他再亲自冲锋陷阵。他善用人才,团结大众,使得东吴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

他善于决策,东吴取得的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的胜利,都和他知人善任有关。在他的努力下,东吴终于成为三国之一,并成为这三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其实不光是题主有这个疑问,相信大多数读三国历史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疑惑。孙坚孙策都好武力,是驰骋疆场的勇猛豪杰,军事能力特别突出,指挥打仗、攻城拔寨,罕有敌手。反观孙权的军事能力就不是那么突出了,十万大军被张辽数千人击退的合肥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了。那么为何孙权的军事能力比之父兄会差那么多呢?

孙坚孙策两人的强项是武功 弱势是文治。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席卷全国,群雄豪强并起。孙坚也就此借着黄巾之乱乘势而起。早年十七岁时敢独自单挑海上的强盗,以勇武闻名于州郡,随后破黄巾、讨贼积累军功,成为手握一方兵权的长沙太守。

孙坚最为亮眼的是参与讨伐董卓的战役,作为关东联盟的先锋,先击破董卓手下猛将吕布、斩杀华雄,并在众诸侯各怀鬼胎的时候,第一个攻进洛阳城,修缮被董卓挖开的皇陵。

要不是袁术忌惮孙坚发展过快,派孙坚去征讨刘表,中埋伏身亡。

孙策是孙策的长子,完全有其父勇武之风,也是在年仅十七八岁左右,继承父业,暂时依附袁术,为袁术南征北战,并借着战功讨回了其父孙坚的旧部。凭着英勇善战,短短数年时间就平定了吴郡、会稽、豫章、庐江、丹阳等江东数郡,在江东打下了立足的资本与实力。

论行军打仗,孙策继承了其父孙策的勇武和谋略,但每攻下一个州郡,杀了不少英雄豪杰,没有很好的处理州郡里的关系,他是能让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最后死于许贡的门客之手。

孙坚与孙策父子都以治军打仗见长,而短于治理州郡,这是他们的弱项,而这恰好是孙权的强项。

孙权以善于识人、用人见长,打仗比之父兄确有不如。

孙策临死前把江东大业交于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孙策了解孙权,孙权不能通过武力来争霸天下,但能守住江东的基业。

1.孙权的善于识人、用人

刘备兴兵伐吴时,孙权派遣赵咨出使魏国,向魏国称臣,赵咨与曹丕的一席对话可以深知孙权善于识人、用人。

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这里面虽然有赵咨的吹捧在里面,但大体上也显示出了孙权的识人、用人的高明。出身寒微的鲁肃作为东吴出色的战略家,联刘抗曹,充分信任周瑜,使周瑜得以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稳定了江东的局势;任用吕蒙设计夺取荆州,使得江东再无上游的安危;任用年轻的书生陆逊在夷陵击败了伐吴的刘备大军,再一次使江东转危为安。

2.在与曹魏的交战中,两次合肥之战,第一次败北于张辽之后,后来与曹操在濡须的对决中,双方各有胜负,曹操更是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包括后来曹丕的数次伐吴,孙权都能很好的击退与防守,虽然不能东进合肥,但曹魏也不能南下灭吴。孙权虽然武功不如父兄,但也并不是特别的菜,都是相对而言的。

3.孙权更多的才能表现在内政上面,比如注重屯田生产、兴修水利、平定内部山越、后期与蜀汉的联盟外交等等,这些措施很好的稳固了江东的局面。

总结:孙坚孙策是处于基业的开创者,需要通过武力和谋略来征伐,两人也崇尚武力和谋略,这是两人的强项。到了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大肆征伐,但要守住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孙权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却缺少父兄的勇武,尤其在合肥一战中败北,更是让孙权认清了自身的不足,于是就退而求其次,以权谋和政治手段来稳定江东的局面,并最终开创了东吴称霸一方的基业。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喜欢的朋友如果关注我想必是极好的。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孙权打战也是一把好手,只是较少亲自领兵作战,所以和父兄相比,不是那么突出。

一、形势不一样了,孙权不需要亲自上阵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一员猛将,生逢乱世,一生征战不已,破黄巾、讨董卓、征刘表,他的一生是属于孙家打江山的,势力从小到大,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要亲自上战场。

孙坚最终也战死沙场,其子孙策继续开创江东基业,也是需要亲自上阵的。

孙坚和孙策是江东基业的奠基人,到孙权时,东吴的创业阶段基本结束,形势已经很不错了,班底奠定,人才齐全,孙权没有没有必要亲自到战场上去证明自己。

创业阶段,创始人要身先士卒,但是守业的二代子弟,就很少在经历父辈的艰辛了。

二、孙权的军事能力也是有的,比曹丕、刘禅强多了

曹操曾经对孙权有过一段著名的评价: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这段评价的历史背景是濡须口之战。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率军再此与曹操相持一月有余;

“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

最后孙权干了一件让曹操称赞不已的事情。

“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

这豪气谁能有。

就是发生了这样的事,而且孙权军“舟船器仗军伍整肃”,曹操才说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来。

孙权个人也继承了父兄的勇猛,《三国志》记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卻废。”

孙权“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古人的这句评价值得细品的。


微史春秋


题主的感觉并没有错,因为事实就是这样的。

衡量一位统治者是否称职或出色,其标准无非是两条:文治武功。文治是指在文化、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这里的武功可不是武侠小说里的飞檐走壁,而是指军事方面的功绩,通俗来说就是能不能打仗。

用这两条标准去衡量孙权,我们会发现“文治”方面他做得很出色,可以打90分以上,“武功”方面却差强人意,防御还行,主动出击就傻眼了,尤其陆战,更是孙权极为陌生的领域。

这里就以合肥之战为例,来看看孙权的军事指挥能力。

(电视剧中的孙权)

当时的合肥是曹操命刘馥修建的一座东南方堡垒城市,要说重要也重要,但要说有多重要,倒也不见得,所以曹操在此城并没有放太多兵马和将领。

但对于孙权来说,这是他北伐路上的障碍,若能拿下,立刻就可以成为己方补给点和前线大营,将战线推进到合肥以北,所以孙权一直对合肥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去抢,却抢了五次都没成功。

第一次形势最有利,孙权派周瑜攻荆州,以牵制曹军主力,他自己率领着十万大军亲征合肥,合肥立刻就被包围了。

城内曹军很少,正面战场上打不过吴军,别驾蒋济便向刺史刘馥献计,假装四万援军马上就要到了,故意让孙权抓住信使,孙权他竟然相信了!撤军回家,各找各妈!

(电视剧中的周瑜)

第二次攻合肥,孙权选的时机同样很好,曹操和刘备争汉中,打得热火朝天,合肥只有张辽、李典、乐进等人统帅的七千多士卒,孙权还是出动了十万兵马,双方兵力相差极大,任谁看都是胜局吧?

结果却出乎意料,打了十多天没打下合肥,张辽组织了八百勇士的敢死队冲入吴军,孙权差点被生擒,灰头土脸的逃回江东;

第三次最奇葩,孙权带着大军来攻新筑成的合肥新城,却因新城离水太远而20多日不敢下船。。。。。。请问你是来干嘛的?

魏国将领满宠都为他着急,并把他的心思猜得准准的,认为他虽然不敢向前推进,但一定会上岸炫耀兵力,就派了六千兵,埋伏在淝水隐处。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孙权耀兵,曹军趁机杀出,斩首数百,孙权再次撤军;

第四次则是搭上了诸葛亮的顺风车,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约东吴一起出兵,孙权答应了,再次率领十万大军攻合肥,此时曹魏两面受敌,一边是蜀汉,一边是东吴,魏明帝派司马懿拒蜀汉,自己亲自迎战东吴。

过程很复杂,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孙权还是没有攻下合肥,比前三次稍好一点的地方在于,合肥虽然没拿下,沿途倒有许多人来投。

第五次合肥之战是由东吴太傅诸葛恪指挥的,率军二十万,惨败而归。当然啦,此时孙权已经死了,这次的锅不能背在他身上。

但不管怎样,合肥都成了孙权拿不下的城,至死都惦记。我们也能从这一系列战事中看出孙权的军事天赋和其父其兄差得太远了,孙坚能打出东吴基业,孙策则是名声在外的东吴小霸王,两人的“武功”都很高。

不过,不能因此就认为孙权的整体素质不如父兄。孙权人如其名,善于权谋,正是在他的多番谋划之下,东吴才能存活那么长的时候。换了孙坚或孙策,未必能做到。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这个我来给你仔细道来,为什么你拿他们三个比较呢?都是君主嘛,所以这么比较,孙坚孙策能打,孙权不能打,我先给你来个脑洞大的,我怀疑孙权不是亲生的,你看孙权的长相跟父亲就不太一样,碧眼红发的,这不是明显是外国人吗,哈哈哈哈哈哈。

好了,我在给你说正常的,哥哥弟弟也不都是能打的啊,你看曹操的孩子中,曹植曹冲武力就不行,曹彰曹丕就特别行,对吧,所以说这个比较没有根据。不一定跟父亲兄弟就一样啊。

我再给你说一个野史说法,当时的孙家如果玩武将路子都横死,风水、相术都这么应的,所以孙权受人指点后压根也没往武力方面发展。



叶的夜的热


一般人想象中的孙权:年少继位,领土富饶,内部团结,对外没有敌人,孙权就负责家里蹲,跟张昭周瑜一甩锅,国家就发展了。

实际上的孙权:刚刚继位,部下宗族各种叛乱各种动乱各种暗通取款,什么孙暠孙辅李术都冒出来了,各地还有各种豪强起兵,孙权花了几年把这帮人都收拾了,然后开始继续打黄祖,最终把黄祖消灭。才有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成果。

曹刘孙三家的基业基本都是他们打出来的

孙十万的问题是亲自指挥进攻时容易浪,但是你说他没军事能力……四渡巢湖不成的曹操算啥?弟中弟?


有点才华黄树人


题主自己都说了是感觉,其实题主有这样的感觉,相信大概是因为三国演义看得比较多吧,哈哈。

在三国演义,对孙坚孙策的描写都是往善于打仗方面写的,写孙坚是江东之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人人都忌惮孙坚。写孙策是江东小霸王,一统江东,战无不胜。写到孙权却总是打败仗,什么被诸葛亮使计谋赔了夫人又折兵啊,被张辽在逍遥津追着打呀。这或许也是三国演义,美中不足的地方,对于孙权,好的方面没有说太多,主要人物矛盾都体现在曹操刘备上了,似乎孙权后期就是个打酱油的。

其实我是很推荐大家去了解了解正史中的孙权,孙仲谋,孙权十五而立,从父兄手上接管叛乱四起的江东。先灭李术,后吞黄祖,一统江南。赤壁之战被三国演义写的似乎就是周瑜和诸葛亮的个人秀,其实背后的最高指挥就是孙权,赤壁之战大胜后,孙权联合刘备,北距曹操,与曹操作战胜负对半。孙权在军事上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出彩的指挥官,但他当政期间,重用人才,破格提拔将军,稳定民心,的确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他并不是像孙坚孙策一样只会冲锋陷阵,而是军队的方方面面都能做得很好。

南宋词人辛弃疾评价孙权:“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其能力。


隔壁狐狸小姨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魏武帝曹操的感叹。孙权,字仲谋,江东猛虎孙坚次子,创建吴国,谥号大帝。孙氏一门,尽是英杰。权武虽不如父兄,但作为江东的第三代领袖,孙权身上也有璀璨耀眼之处。

一、 招揽人才。孙权特别擅长招揽人才,当初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之初,便求取了三位大才:二代大都督鲁肃、诸葛亮之兄诸葛瑾、二代丞相顾雍。

二、能纳良言。孙权的个人能力或许稍有逊色,但是他能明辨是非,能纳良言。孙权帐下人才很多,这群人常常意见不统一,但孙权总能做出最正确的抉择,这点比优柔寡断的袁绍强了太多。

三、能屈能伸。这是孙权和父兄不同之处。

孙坚、孙策都是很刚猛的人物,干就对了,想要让他们屈膝,根本不可能。但过刚易折,孙坚、孙策都是短命。。

所以,纵观孙权的功绩:杀黄祖,替父亲报了仇;不光保住了江东,还袭取了荆州、交州,大幅度扩大疆域。曹操有言“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对孙权能耐的肯定。


大片播放器


作为孙氏能够在东吴称帝, 我觉得最大共享还是孙权, 孙权182年出生, 200年结过孙策的班; 208年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三国第一英雄), 鼎足之势成了;221年,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刘备(三国第二英雄), 229年孙权称帝. 也就是说孙权为了称帝奋斗了29年, 三国最大的三场战争, 孙权参加了三场, 而且都是两次都是主角, 两场都是最大的赢家, 还不是牛吗?! 虽说是官二代, 也是历史上最强的官二代, 生子当如孙仲谋!

而孙坚155~~191年, 孙坚184年起兵, 奋斗七年, 成为天下闻名的英雄; 在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最强的英雄, 另外一个英雄是曹操,但是曹操失败的比较彻底, 而孙坚则是锐不可挡, 为十八路诸侯取得一点点的颜面! 孙家出帝王是有道理的.只是去的比较早.

孙策175~~200年, 孙坚死后, 孙策接过父亲的班, 跟随袁术混, 孙策大概化了三年时间就打下了江东.

其攻击能力之强, 三国时代, 鲜有能及者. 不仅有攻击能力,也有领导能力, 牛的很!人称"小霸王" 贴切的很.

战略也不错, 官渡相持的时候, 就要偷袭许昌, 抢回汉献帝, 很牛的! 但是政治不太懂,也类似于霸王项羽. 死于小人之手, 可惜的很!

孙氏父子,俱是英雄!

战场决胜的,统帅能力, 孙权远逊于孙策孙坚, 但是孙权政治上比孙策孙坚强的不是一点点!

可以和刘备结盟,以抗曹操!

可以借荆州给刘备, 以防止周瑜作大!

可以向曹丕称臣, 以避免夷陵两线作战!

可以夷陵胜利后,向战败方刘备主动重续联盟!

能屈能伸! 就是三国时候最大的英雄之一(远不如曹操,刘备!)


你的小威弟


1.孙坚带兵作战的能力很强,屡屡击败强敌,董卓几乎就是被孙坚兵锋逼退;孙坚本人也非常勇猛,不惜命,在与黄巾军、董卓军作战时都曾身陷险境,几乎丧命,但其作风一直未改,最终与黄祖作战时,因亲身犯险不幸战死。总而论之的话,孙坚是一个草莽气息比较重的人,以勇力服人,也有临机应变的草莽智慧,但思维层面不高,一生辗转各地,而不善于积聚自己的力量,展现出来的战略头脑和政治头脑趋于无,其死后部队被袁术吞并,留给子嗣最重要的遗产就是传国玉玺了。

2.再说孙策,孙策成年之后,也在袁术手下效力,但在发现袁术器量狭小后果断选择离开袁术,孙策以传国玉玺换取父亲的部队,然而部队已经被袁术消化殆尽,只于二百余人,孙策就去丹杨募兵,又与当地豪强祖郎相争,甚是险恶,最终孙策得以有数千人的部队前往江东,在江东艰苦奋斗多年,终于创立一番基业,是东吴实际的创立者,孙策创立基业后广纳贤才,周瑜、鲁肃、二张、吕蒙、蒋钦、周泰等人才都是在孙策时期加入东吴。官渡之战时期,孙策计划袭击许昌,率军渡过长江行至广陵后遭刺杀。总而论之的话,孙策武勇不下于其父,而作战风格更加灵活机动,长于战术欺诈和出其不意;且孙策有出色的战略头脑,思路清晰且行动力强;政治头脑也较为出色,善于用人,也懂得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形象;然而不重视自身安全这一点也算是遗传。

3.孙权事迹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赘述了。要是说三人中谁更优秀,个人倾向孙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