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銀行買理財,銀行推薦了年收益6%的產品,到期後本都虧了應該怎麼辦?

wanglong07


朋友們好,很顯然,這位朋友有可能是購買了,中高風險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甚至再具體一點,有可能是某一種基金,例如增強型債券基金,指數,類股票類等等基金。


首先,分析有可能的產品以及銀行的推薦流程:

1,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會首先對投資人做風險測評,之後再推薦相應的理財產品。


2,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均以,中低風險為主。出現本金虧損的中高風險產品較少。

小結:我們初步分析,有理由認為這有可能是一種基金類產品,風險等級較高。而且該產品的發行人,很可能不是銀行,而是代理銷售其他單位的產品。

其次,來看怎麼辦:

1,聯繫購買銀行營銷人員,協助聯繫產品發行單位,瞭解信息,之後再具體處理。

2,如果是指數類基金,可以通過定投的辦法,逐步攤平成本,保本退出甚至有可能盈利。

3,如果是一次性中高風險定期,或活期產品,建議記入自己理財的黑名單,以後不要再買了。

小結:購買產品前,特別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中高風險類,一定要認真研讀風險揭示書,做好測評。否則只能風險自擔。

最後,總結分析:

購買理財產品,肯定是要追求收益,但投資理財,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需要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有一個平衡。



因此認真的做好風險測評,研讀產品風險揭示書,貨比三家,非常重要,切勿偏聽偏信。

友情提示:目前部分銀行,有PR2級低風險債券類理財,收益才6%左右,這一類,銀行自營,的,低風險理財,虧損,本金,的,概率,相對較小,口碑較好。


理財迦


昨天剛看了一個真實的案例,據《山東商報》報道,泰安的楊先生就遇到題目中說的情況,結果法院判銀行賠付了楊先生。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實際的案例,最後再分析一下其特點,或許對你的問題有幫助。

2016年,楊先生在工商銀行一網點購買了100萬的基金產品,當時工作人員告訴他,這款產品是保本的,年化收益率為4.8%,結果兩年到期後,楊先生只收到變現資產及保本差額等共計949686.88元,本金損失為50313.12元。

在和銀行協商未果的情況下,楊先生把工商銀行告上法庭,一審判決工商銀行賠償原告楊先生本金損失25156.56元。案件受理費14664元,由原告負擔7332元,被告負擔7332元。


判決後雙方均不服從判決,向山東省泰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終審認為,工行山東肥城支行在銷售產品時未履行向客戶進行投資產品風險揭示的義務,還誇大宣傳產品,法院因此判決銀行賠償客戶本金損失和利息合計11萬餘元。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如果銀行沒有向用戶充分揭示產品的風險,或者存在誇大宣傳,誘導用戶進行高風險投資,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如果產生資金損失,銀行是有責任的。

像題目中說的情況,到銀行購買理財,銀行推薦了一款6%的產品,到期後本金髮生了虧損,這種情況下銀行有沒有責任呢?


關鍵看在你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銀行的操作是否規範?是否明確詳細的告訴了你這款產品存在的風險,你是否自己同意購買?還是銀行誘導或者脅迫你購買,這些都是一些關鍵的證據。

遇到這種情況,投資者往往缺少一些關鍵證據,案例中的楊先生,因為有產品說明書為證,因此獲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如果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最好自己能夠錄音或錄像,記錄當時工作人員對你的承諾,免得將來出現投資損失,找不到有利於自己的證據。


互金直通車


我從2019年9月開始做銀行理財,低風險理財產品,基本一年以下就沒有能超過5%年化率的產品。有大額30萬的新客戶,個別銀行,半年期,我才看見一款4.4%收益率。給你6%,就屬於R3的中風險產品。理財有風險,不可以提到保本,所以,您的只有吃虧,沒有贏的幾率


賈俊彤


年收益6%的產品,應該不是銀行理財吧。如果本金會出現虧損,推測買的是基金產品。雖說銀行理財都標示著“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但是現在銀行理財幾乎都是剛性兌付的,理財產品出現本金虧損的可能性極小。

去銀行購買理財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如實填寫風險評估問卷

首次購買理財之前,客戶都需要如實填寫風險評估問卷。此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工作人員要你怎麼填你就怎麼填,一定要遵從自己內心真實的風險投資態度。

一般情況下,風險評估等級為謹慎性或穩健型就可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而購買可能會損失本金的高風險產品時,風險等級都要求為進取型或激進型。所以只要您是謹慎或穩健的風險投資等級,理論上是無法購買有可能損失本金的產品的。

2、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銀行自營的每一款理財產品,都會有理財產品說明書。部分人在銀行“上當受騙”,可能是因為購買了保險產品或者基金產品。在銀行銷售人員向您推薦產品時,你一定要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風險揭示書、客戶權益須知。這些是銀行人員在為客戶辦理理財業務時,必須向客戶所提供的。同時一款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在中國理財網通過理財編碼是能查詢到產品詳細信息的。

3、基金產品能購買嗎

如果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其實也是可以配置一些基金產品的。但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購買的是基金,基金是有漲有跌的。即使不慎在高點買入基金,買完後點位開始下跌,此時損失了本金,也不用懼怕,其實低位更是機會。只要不是垃圾基金,在下跌幅度較大時可以補倉,比如每下跌5%或10%加倉一次。等股市上漲時,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買入基金時,切勿“割肉”賣出,低位補倉或做基金定投,靜待時機賣出。

綜上所述,在銀行辦理理財時,一定要如實填寫風險評估問卷,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辨別所購產品是否為銀行自營理財產品。不慎購買基金時,也不要虧損賣出,通過補倉或基金定投,獲利時再賣出。


河小葵話理財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理財,並身體力行的進行理財,但是理財產品種類繁多,很多人未必真的能搞得懂,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一般也就是聽銀行銷售人員的宣傳介紹,銀行推薦了年收益6%的理財產品,到期後如果虧本了,應該怎麼辦?

第一,保本類產品

需要確定銀行推薦的這款理財產品是不是保本的,比如說有些銀行的智能存款,去年最高的利率也可以達到6%左右,後來下降至5.5%的水平,這屬於存款資產,本身是受存款保險條件保護的,是可以保本的,那麼到期後一定是可以還本付息的。

再比如說,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裡面也有保本型結構性存款,這類結構性存款用絕大多數資產用於銀行存款資產配置,少量資產與金融衍生品掛鉤,就算是這部分風險類資產全部虧光,也不會損失本金。

對於這些保險型的產品,到期後銀行就算說虧了,銀行也是需要負責的,因為購買時產品已經寫得清清楚楚,這是具有法律效應的,可以讓銀行承擔虧損,如果銀行不同意,可以走法律程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完全可以得到法律支持的。

第二,非保本類產品

非保本類產品,如果出現了虧損,這確實是需要用戶承擔的。就好比,我們自己買一隻股票,開始預期是能賺錢的,但是買了後行情不好,股票下跌了,或者公司基本面變差,股票跌了。再比如說買行情好的時候買基金,肯定預期是賺的,但買了後行情不好了,基金淨值跌了,最後虧了,還是要自己承擔虧損。

但是如果銀行在銷售的時候有誤導,那麼銀行也是需要承擔責任的,不過這取證很難,銀行在銷售的時候口頭上承諾保本,但沒有合同約定,除非是在購買的時候自己進行了錄音,但對於一般人而言,購買理財產品時不會特意去錄音。

對於非保本類的理財產品,本身產品就存在風險,如果最終沒有獲得預期的收益,反而出現了本金損失,這部分損失只能由用戶自己承擔。

因此,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定要明確產品是否能保本,實際上根據資管新規的要求,所有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不能承諾保本的,只有存款、大額存單、智能存款這些存款類資產以及國債可以實現保本,其他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

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認清閱讀產品說明書,確認產品的風險等級是否與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理財產品根據風險等級從低到高分為PR1至PR5五個等級,分別對應保守型、謹慎型、穩健型、進取型、激進型的投資者。

我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認真看清理財產品說明書,在事前就對風險進行了解,而不要等到真正發生風險後再後悔,那個時候就已經晚了。


財經宋建文


正如之前有人說過,理財超過6%的年收益要打問號,超8%很危險,超過10%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


去銀行買理財,按照正規的流程,相關工作人員一定會讓你閱讀產品介紹,並確認簽字。既然你認可風險等級,說明追求高收益的同時也做好了虧本的準備,到期後自然就是後果自負了。


至於找銀行索賠,那是不可能的,銀行一定可以拿出白紙黑字解讀風險條款讓你啞口無言。


銀行員工不管是推銷理財產品還是推銷保險,都是有佣金可以拿的,一般收益越高的理財產品能拿到的佣金就更加可觀。


風險等級R2以下的,相對安全,超過R2的,收益往往更高,但是虧本風險也會越來越高,這就是高收益對應的高風險。


隨著資管新規實施,未來兩年保本型理財產品將逐步退出市場。隨著養老金入市,理財資金入市,為股市增加流動性的同時,今後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將越來越高。


打破剛性兌付,本質是保證了銀行的利益,將風險全部交給了投資者。投資賺錢了,銀行可以割去肥美的一大塊蛋糕,投資失敗了,銀行不貼錢,投資者自負盈虧,完美。


作為保本理財的替代選擇,結構性存款在2018年開始火爆,收益率浮動,2%-5%都有可能,雖然較之理財產品收益率低,但是保本,流動性也好,可以作為重點選擇。


財智成功


去銀行買理財,銀行推薦年收益6%的產品,到期後本都虧了怎麼辦?



我認為,大概率是啞巴吃黃連,吃一塹長一智,在以後的理財中多留個心眼,詳細點,謹慎點。毫無疑問,你貪圖6%的回報,銀行或許就利用了這一點。

投資者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往往由於時間關係,以及不懂理財專業知識,且理財產品協議密密麻麻A4紙好幾頁,90%的理財者一看就頭大,往往都是理財經理說這裡簽字,那裡簽字,反正一通簽字完事。

那麼,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就一定要注意一下幾點。

第一,不要片面追求高收益,超過6%的收益,往往不是貨幣類理財,都和一定的金融資產有相關性。曾經不是有領導說過超過6%收益不靠譜嘛!

第二,一定要問銀行理財經理,該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是什麼,明確產品性質,最好錄音備查。

第三,一定要如實填寫風險測評,現在銀行風險測評都是智能化,會根據你的測評結果推薦相應級別的理財產品,不要聽理財經理建議。通常,風險等級越高,他們的銷售費用越高。

第四,如果當時的確沒時間詳細閱讀相關文件,回家後一定要再次詳細閱讀,理財產品都有反悔期24小時,如果發現問題第二天就去銀行撤銷。

總之,購買理財產品要有耐心,細心,多問,同時留證據。

我是溯源歸一,極簡投資踐行者!


溯源歸一


理論上而言,6%的理財產品就算真的出現虧損一般也只是部分本金虧損,不可能出現你所謂的全部都虧本了的情況,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都是錯配的,即使再高風險的理財產品都會配比適量的低風險產品,所以本金虧損有可能,但是虧到一分不剩不現實。特別是6%的理財產品,最多就是R3級別的產品而已,根本不可能出現全虧。

怎麼辦?

如果說運氣真的這麼差,全部都虧損了,該如何辦?理財產品的定義是什麼?“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所以說銀行只是替你進行資金的管理而已,理財的風險必須由客戶自行承擔。或許有人會說,客戶自擔風險,那麼銀行要是隨意揮霍投資怎麼辦?

現實中這種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反之,銀行對於客戶的理財資金投資,都是慎之又慎,這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1)只有理財產品盈利,銀行才可以獲得超額投資的收益,所以用戶盈利了,銀行才可以賺的更多;(2)一次失敗投資的影響遠遠大於100次成功投資的影響,故而對於理財產品,任何一家銀行都並不會盲目亂投,否則連續幾次失敗的案例,會讓用戶對銀行失去信任,後續再發行理財產品就沒有人購買了;(3)銀行理財投資團隊的獎金,取決於其投資的業績,如果投資失敗,那麼團隊別說獎金,甚至罰款都有可能。

雙錄

目前問題的關鍵在於銀行在兜售你理財產品時有沒有進行雙錄(錄音+錄像),這個是銀監會的規定,如果銀行沒有雙錄,那麼責任在於銀行,你可以要求賠償;如果銀行有進行雙錄,只要雙錄裡面有體現銀行按照規定向你揭示相關風險,那麼責任就不再銀行,如果銀行沒有按照規定向你揭示風險,甚至向你承諾保本保息,那麼就是銀行違規,你可以要求銀行賠償。

總結

理財產品按照風險大小的有分為5個層級,其中R1-R2層級的產品屬於低風險的產品,這兩類產品發生虧損的概率約等於零,如果你屬於風險的厭惡者,那麼就選擇這兩個層級的產品,但上述兩個層級的收益率較低,當前普遍在5%以內,所以超過5%的收益率理財產品,你就要做好虧損的心理準備了。


鯉行者


買了銀行理財產品年收益率6%的,到期後虧本了,這種情況只能自認倒黴,自己承擔風險,別指望銀行會彌補你這些虧損,你想都別想。

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本身就是一種具有風險的,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本金都是可能出現虧損的,希望你要明白這一點。不單單是銀行理財產品有風險,就是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同樣是具有風險的。

所以在當你購買理財產品,簽訂購買理財產品那一刻起,你就已經默認了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就已經自行承擔了理財產品虧損的可能性。你購買了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後虧損,虧損的金額只有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而這個苦就自己吞下去。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

根據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按照風險從小到大分別是: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等五個風險等級。

銀行理財產品每個風險等級相對應的風險性和收益率,以及購買的群體都是有很大差異的。類似銀行理財產品R2級以內的低風險等級的,這些理財產品本金虧損的概率非常低,但是相對於的收益率也是非常低的。

相反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在R3級以上的,想要購買這些理財產品的人都是存在較大風險的,本金都是可能出現虧損的,高風險高收益率,既然要購買R3級以上理財產品的,適合比較激進的投資者,願意承擔風險的,默認承擔本金虧損的可能性風險。

買了銀行年收益6%的理財產品,到期後本都虧了應該怎麼辦?

通過上面我們已經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性相關知識進行了解,類似有些投資者盲目購買了銀行預期年收益率達到6%的理財產品,結果這款理財產品到期後預期收益沒有達到,甚至還出現倒掛的可能性。最好的辦法默認承擔此次風險,以這次為教訓,遠離高風險的投資理財產品。

既然是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自行承擔風險,到期後虧本的金額只有自行承擔,銀行不會幫助彌補損失的。儘管銀行預期年收益率達到6%,但最終沒有達到預期收益,還出現負收益,這種情況也是正常的,畢竟預期不是實際收益,預期跟實際收益相差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這些都是投資者扛著風險。

彙總

綜合以上對於銀行理財產品進行分析,以及對於購買銀行高收益率的理財產品虧損事宜,通過這些事告訴我們一些投資理財的道理。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一定要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別盲目投資。另外別盲目追求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不然最終本金虧損只有自己吃啞巴虧。


老金財經


銀行推薦了年收益6%的產品,到期後本都虧了應該怎麼辦?


說實話,這個基本上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能自己承認虧損的事實。並且你還毫無辦法。


說實話,我沒有在銀行辦理過理財,我的投資理財從來不會通過銀行或者銀行這個中介作用。只是把銀行當作了一個儲蓄的功能。年化6%的收益,按理來說,目前市面上是不存在類似的保本理財產品,因為在18年就已經發布新規,銀行不允許發佈保本保收益的產品,所以你這類絕對不是保本保收益的產品,是其他中風險性理財產品。


銀行辦理業務,都會告知相關的理財產品信息,包括風險提示,收益等等這些都會有,並且會簽訂合同,合同簽了,代表著你瞭解了這個產品,也認可了產品,銀行不存在強買強賣,所以這一切都是屬於雙方自願,所以我才說,這個只能是自己認了。


個人理財一定要明確自己想要什麼,是追求收益還是追求穩健。追求收益可以選擇信託、指數型基金等,最求穩健有存款、國債、貨幣基金等,一定要有自己明確的目標和思想,不能聽風就是雨,別人說什麼稀裡糊塗的就去執行了,這樣手上的只會是自己!對於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也一定要詳細閱讀合同信息,確認無誤在簽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