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用的竹子怎麼處理才能不開裂、變型,又能保持原有竹子的色澤?

有個地方叫作遙遠


徽州竹雕形制技術

由於徽州竹雕較多地受到當地文人青睞和徽州文化的影響,常被裝飾在書房或是文人受眾把玩之物,所以在製作上相對於其他流派的竹雕品更顯細膩和精緻;雕刻手法也更加豐富和多樣;雕刻形式也更加富有韻味和文化上的契合。

(一)選料、加工

徽州的地理位置盛產竹子,為徽州竹雕的材料提供了天然的優質來源。徽州地區盛產的毛竹主要為楠竹、孟棕竹以及江南竹,當地的氣候環境適宜此類毛竹的生長,此類毛竹的品質好,利於做成各種竹製品,經濟效益有所保障。

徽州竹雕主要是選用此類毛竹的竹幹、竹節和節間部位。毛竹用於竹雕的藝術品創作在採伐時間上頗有講究。民間的說法是“存三留四不留七”,而最適合用於竹雕的毛竹基本為生長至四年的成年毛竹,且在三九時節冬季砍伐的竹子。選擇成年毛竹是因為此時的竹子質地緊密,內部的構造紋理也顯然易見,便於藝術家的手工刻畫。

對於採集來的竹材保存和加工也十分講究。一般而言,將剛砍伐的毛竹保存在通風較好且無陽光直接照著的地方。按照自己的需求鋸成合適的長度,用紙張包住,做好密封,防止竹與竹之間的摩擦以及起到了防腐的作用。


巴蜀文化資訊


經常被用做雕竹材料的品種是楠竹和毛竹,這兩種竹都有肥厚的竹肉和細緻的紋理結構,非常適於雕刻,還有一種罕見的品種,是橫截面近於方形的方竹。這些種竹的佳品,據說多出產在浙江的天目山。竹材用於雕刻的部位,是竹根和竹莖。用竹莖雕刻的多為一些筒狀器,比如筆筒、香筒、牙籤筒等,象筆筒一類需要底部的器物,就利用竹節自然的莖節,且在口和底部鑲嵌硬木、象牙、獸角之類的口沿和底座。臂擱和筆架,則用破開的竹莖製作。竹子的根部非常堅實,並有許多瘤節和虯曲的根鬚,在日常生活中屬於無用之材,竹刻家則取之因材而奏刀,雕為神仙人物、花鳥翎毛、山水小景、隨形器物等,一器之成,往往渾然天成,不見雕琢痕跡。

三年的竹子最適合雕刻之用,山中選材後,將整根竹子連根拔起,分截成段,用紙包起後搬運。竹材先放在開水中浸泡半小時左右,然後取出陰乾,陰乾的時間,長達兩年之久。刻竹的技法一般有:淺刻、深刻、留青、浮雕、透雕和圓雕,清康熙乾隆年間,造辦處創制出貼黃器物,即以黃楊木為胎,用竹的內皮——竹黃雕成紋飾貼於器表。當乾隆時宮廷所藏青銅器編成《西清古鑑》、《寧壽鑑古》後,造辦處據之創仿青銅器竹雕,往往紋飾逼肖,窮極工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