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子守灶”入手,淺析周定王朱橚是否馬皇后親生兒子

《史集》, 又名《集史》,是14世紀初由伊利汗國宰相奉伊利汗合贊和合兒班答之命,主持編撰的一部世界通史著作,歷時十年編纂而成。這部著作記錄14世紀初以前蒙古族史的極為豐富的第一手材料。根據《史集》的記載,當時蒙古人對於家庭財產的分配是採取這樣的方式:

蒙古自古的風俗,(首領)在期生時,遣其諸長子居於外,分予財產、牲畜屬眾;其作則盡屬幼子。

從“幼子守灶”入手,淺析周定王朱橚是否馬皇后親生兒子

研究蒙古歷史的鉅著《史集》

要強調一點的是這裡的幼子,是指正妻所生的最小的兒子。故而成吉思汗臨終前基於整個蒙古帝國的考慮,要特意立下遺詔,將汗位傳給第三子窩闊臺而非第四子(幼子)託雷。這也是為何此後託雷的兒子蒙哥將汗位從窩闊臺一系奪回的時候,並沒有多少蒙古貴族認為這樣的做法有問題的緣故。

蒙古死後,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爆發了長達四年的戰爭。阿里不哥受到了包括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的支持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是託雷的幼子,是能夠被蒙古貴族所認可的大汗。而忽必烈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認為自己相比阿里不哥是嫡長,更有資格繼位。戰爭雖然以阿里不哥兵敗投降為結局,但是各大汗國紛紛拒絕承認忽必烈的正統地位,大蒙古帝國就此分崩離析。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鑑於血的教訓,早早就立嫡長子真金為皇太子。

(至元十年三月)丙寅,帝御廣寒殿,遣攝太尉、同知樞密院事伯顏授皇太子真金玉冊金寶。

但是晚年的忽必烈對儒教的堅持比之早年大大下降,至元二十二年十二月皇太子真金去世,忽必烈在猶豫許久之後於至元三十年六月“以皇太子寶授皇孫鐵穆耳,總兵北邊。”這裡的鐵穆耳是真金太子的第三子(幼子),可見一定程度上忽必烈還是恢復了“幼子守灶”的傳統。


從“幼子守灶”入手,淺析周定王朱橚是否馬皇后親生兒子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話題回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創建明朝的時候疆域還只有區區江南一隅,很多朝廷的規章制度都在摸石頭過河的階段,難免繼承了很多蒙元時代的習俗。而這一點在本文的主角朱橚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明太祖實錄卷九》:辛丑年七月丁巳日(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皇第五子生(注:指朱橚),孝慈皇后出也。

《明宣宗實錄卷六》:洪熙元年閏七月丁巳日(1425年)周王橚薨。王,太祖高皇帝第五子,母孝慈高皇后。


從“幼子守灶”入手,淺析周定王朱橚是否馬皇后親生兒子

周定王朱橚的畫像

可見在明實錄的記載中朱橚的身份非常明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第五個兒子(幼子)。如果說明朝官方的記錄值得懷疑的話,我們來看下清修明史的說法。在《明史卷一百十六·列傳第四》中也明確記載“高皇后生太子標、秦王樉、晉王棡、成祖、周王橚。”

雖然正史上言之鑿鑿,但是由於《南京太常寺志》這本野史的存在,廣大吃瓜群眾一致認為明成祖朱棣並非馬皇后之子,那麼連帶著他的親弟弟朱橚也不是馬皇后之子。那麼我們還可以從別的史料記載中推測朱橚的身份麼?當然可以。

在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宗室。除長子朱標封皇太子,侄孫朱守謙封靖江王(郡王)外,其餘九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分別為第二子朱樉封秦王,第三子朱棡封晉王,第四子朱棣封燕王,第五子朱橚封吳王,第六子朱楨封楚王,第七子朱槫封齊王,第八子朱梓封潭王,第九子朱杞封趙王,第十子朱檀封魯王。相信各位讀者已經可以從這些親王封號中看出問題了,朱橚的封號是吳王,要知道吳王是朱元璋稱帝前的封號,一般來說任何一位帝國的開創者,不太會把自己稱帝前的封號在給別的皇子了。

如果說封號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我們再來看看這些親王們的封國。在洪武三年,全國尚未完全統一,王保保還在北疆虎視眈眈,四川還在明夏政權的手上,雲南還在元朝所封梁王的統治之下。當時朱元璋考慮分封的時候,就是希望各位皇子長大後可以“上衛國家,下安生民。”因此給與他們封國都在當時大明帝國的邊境線上。

於是秦王封國在陝西西安,晉王封國在山西太原,燕王封國在北平(原來的元朝京城大都)。這三位親王,駐紮在帝國北疆防線的第一線。齊王封國山東青州,魯王封國在山東兗州。趙王封國未載,但以燕趙之地來推算,基本處於現在的河北河南交界所在。這三位親王,承擔的是帝國北疆第二道防線的責任。同時由於當時遼東還在蒙古人的手上,齊王和魯王還有海防的重任。楚王封國在武昌,潭王封國在長沙,他們直面的就是盤踞四川的明夏政權。

話題轉到本文主角朱橚,在兄弟們今後都將承擔起邊境重任的時候,這位吳王的封國卻在杭州!吳王是老朱稱帝前的封號,杭州是大宋王朝的行在,朱橚這是要逆天啊。從我們對“幼子守灶”的分析來看,朱橚無論是封號還是封國,都有著明顯“幼子守灶”的性質。


從“幼子守灶”入手,淺析周定王朱橚是否馬皇后親生兒子

孝慈高皇后馬氏

隨著大明帝國立國越來越穩固,制度禮儀日漸正規,朝臣們對於吳王朱橚無論是封號還是封國,都認為與儒家精神相悖。於是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第二次大封諸王的時候,老朱對此做出了調整。那麼在看朱橚之前,我們先來看這一次又封了哪些親王,他們的封國又在哪裡。

洪武十一年一共新封了五位親王,分別是皇第十一子椿封蜀王,封國四川成都。當時四川已經平定,需要親王坐鎮。皇第十二子朱柏封湘王,封國荊州。當時湖廣一帶洞蠻橫行,屢為叛亂,同樣需要親王坐鎮。皇第十三子朱桂先封豫王,後改代王,封國山西大同。大同是明代有名的九邊重鎮,北部防線關鍵節點。皇第十四子朱楧先封漢王,後改肅王,封國甘州。甘州是帝國西北最邊境的所在,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皇第十五子朱植先封衛王,後改遼王,封國遼東廣寧。遼東是帝國東北最邊境所在,生存環境同樣惡劣。

從上來看,新封的五位親王仍然承擔著巨大的軍事責任。那麼吳王朱橚改封什麼呢?說來更氣人,朱元璋可能覺得既然大臣們認為吳王不能再封給皇子,那就封朱橚為周王。要知道朱元璋兒子的封號,基本都跟春秋戰國時代各諸王國對得上。而周天子,則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吳王不可,那就封周王,名號依然尊貴。而封地則是河南開封,即北宋的都城汴梁。王府則沿用宋朝皇宮舊址,十四年就籓開封,即宋故宮地為府。

新封的皇子們封國都在邊境,周王朱橚卻舒服地待在中原腹地開封,王府還是原來的宋朝皇宮。如果說他不是馬皇后最小的兒子,又如何解釋這一切的特殊性呢?

當然除了《南京太常寺志》,《明太祖實錄》中記錄的洪武七年九月發生的事,一向被認為朱橚是庶子的鐵證。《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三》記載:

(洪武七年九月)庚寅,貴妃孫氏薨。命吳王橚服慈母服,斬衰三年,以主喪事。

而《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的記載是:

帝以妃無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東宮、諸王皆期。

斬衰(cuī)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作,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一般是子為母而服。所以明史又說敕儒臣作《孝慈錄》。庶子為生母服三年,眾子為庶母期,自妃始。可能是本人才疏學淺,真沒看出來這裡說的庶子和朱橚有什麼關係。朱橚之所以為孫貴妃服三年,是因為首先孫貴妃無子,其次朱元璋對她特別寵愛。

成穆貴妃孫氏…及即位,冊封貴妃,位眾妃上。

所以朱元璋才讓自己最小的嫡子為孫貴妃行慈母服三年,不然他兒子那麼多,何必指定朱橚呢?而且這件事之後就立下規矩,庶子為自己的生母,也可以服三年。

從以上分析來看,筆者認為周王朱橚是朱元璋和馬皇后嫡子而非庶子的可能性是最高的。如果各位讀者有不同看法,歡迎評論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