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无需苛求静自来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无需苛求静自来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白雪乾金飞琼苑,黄芽坤土发玉园。” 今天继续跟韩金英老师学习《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常处虚无状态,保持内心平静,元气自然会生发。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无需苛求静自来

第四十九章 任德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 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无需苛求静自来

这一章要人洞烛常虚,光明内固。

圣人指元神;常心是世欲之心、知识之心。神静真心现,所以圣人无常心。百姓指气,气固,真空虚灵之心出,如天下无心,实有心存,叫“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心元神,空空洞洞,了了灵灵,无物不容,无物不照,如镜止水,精光四射,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当前不沾滞,因物赋形,随机应变。元神随着元气走,叫“以百姓心为心”。修道修身,不外元神元气,无心就是虚其心,虚自生神,道自生气。元神生,修道有主,静守丹田,调养元气。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无需苛求静自来

善,指淳化、真常真静,我得妙,所以善之。不善,指尘凡外物,扰乱真道,我也用静治之,不乱我之本来,清静虚神,淳化混然,我也善之。有元神就有后天意识的识神,有元气就有后天人为之凡气。最初岂能不动他念,不动凡息,但是养静既久,元神必生,元神出现我用平常心对待,杂念除不净,我也平常心对待。元气生出,我以和气对待,元气未生,我也以和气对待,如此下去,没有元气生不起来的。元神被识神遮蔽,就像镜子被灰尘遮盖,不擦亮镜子怎么能亮。元气藏在凡气里,不知道水中淘金,元气就白白流逝。但是如果识神不退位,元神、元气都无法出场。生一躁心,越是想让元神为主,识神反增长它的气势,休想见性,元神是性。越是想元气做主,越是凡气猖獗,休想见到命,元气是命。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无需苛求静自来

“德”,有德之善,我之真灵不昧,静极而量弘,天地山川,无所不容。量弘则德重,如天之德,上德不见其德,叫德善。没有分别心,无大不载,无小不包,美丑善恶一切都包容,一切我都以一虚静待之,叫德善。信者,时至而到,我得静之妙,信其玄;不信者,时未至,坚心清静,必候其至,我也信待之,如此之淳德,德信也。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无需苛求静自来

圣人之在天下,指元神返室。元神归于室,常惵惵然。惵惵是无人无我之境。为天下浑其心,虚中不昧的意识。一气浑然,百姓皆注其耳目,一神虚无,而圣人皆孩之。宁神混沌,凝其虚中,神凝于气,气怀于神,神气合一,运用于虚中,空空于身外,叫“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无常心,真孩也,霹雳一声,虚空粉碎,飘飘荡荡,不知天地而我内有天地,不运五行而我自然转动,不知其身而真身见,不知其心而真心明。真身见,真心明,圣人物外之神,常心泯灭,即是成道。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无需苛求静自来

修道者谨守真常,善养虚无,元神元气自然归来。若是动后天意识,不修还好,越修离道越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