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只有3万兵马,为何能击败拥兵10万的刘璋呢?

用户4474643002


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经为其规划了如何取得天下。诸葛亮认为取得天下的重要一步是“跨有荆益”。根据《隆中对》记载: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赤壁之战后,刘备巩固了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又把目光放在益州,谋划占领益州,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212年刘备和刘璋交恶,214年刘备攻占成都,刘璋投降。刘备取得了益州之战的胜利,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益州之战时,刘备的总兵力也就是3万人;刘章的总兵力不详,即使没有10万,也一定比3万军队多。益州之战,最终刘备取得了胜利,可以说是以少胜多。

为什么刘备以3万的弱势兵力,打败刘章,成功占领益州呢?

刘备集团蓄谋已久

《隆中对》为刘备谋划了“兴复汉室”的基本方略。此后刘备集团基本上都严格遵守此方略,一定要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刘备占领荆州南部四郡,曹孙刘三家瓜分了荆州。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半个南郡,占据了大半个荆州,从此有了基地。占领荆州之后,刘备集团便开始筹划占领益州。孙权集团也经常向刘备索要“荆州”,所以刘备集团迫切需要占领益州。刘备集团早就有占领益州的想法,也有占领益州的周密计划。

刘璋开门揖盗

自古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备如果从荆州逆流而上进攻益州,难度则非常大。刘璋只要派军队死守住三峡一带,刘备大军则很难占领益州。即使刘备可以占领益州,也将付出更大牺牲。但是刘璋却听从张松等人的建议,引刘备入川抵御张鲁。刘璋的行为等于主动打开益州大门,将刘备“请进”了益州,自废双臂。刘备到达葭萌关一带,并没有进攻张鲁,而是在这一带收买人心。刘备和刘璋交恶之时,刘备在益州已经有一定政治基础,不少益州老百姓已经改为支持刘备。

刘备有内应帮忙

刘备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入益州与张松、法正等人有一定关系。刘备入川之前,张松和法正等人已经投靠刘备,成为刘备的内应。当时刘璋阵营中投靠刘备之人何止张松和法正二人。刘璋阵营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刘备的内应,刘璋和刘备交恶之后,这些人自然会想尽办法支持刘备。刘璋的朝堂之上都出现了问题,军队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刘备率领军队进攻刘璋之时,不少城池根本没有抵抗便投降。

刘备和刘璋的差距

刘备从踏上政治舞台那一刻起,便有登基称帝之志向,当然对外要宣称“兴复汉室”。刘备经过几十年摸爬滚打、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刘备不仅有志向,也非常有能力、有手段,在军事上也有一定造诣。整个东汉末年,政治、军事、识人才能没有几个人能超过刘备。刘璋各方面能力和刘备相比,则相差甚远。刘璋暗弱、无能,几乎已经是共识。和刘备相比,刘璋只是一个草包。刘备是枭雄,刘璋则是一只温顺的小鸡。老鹰和小鸡打起仗来,10只小鸡怎么可能打得过3只老鹰。当刘备大军兵临成都城下的时候,成都城中尚有3万精兵,粮草可以支撑1年。但是刘璋却没有和刘备死磕到底的勇气,而是选择投降。

刘璋和刘备手下的将军、谋士成色不同

刘备手下的人才在当时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诸葛亮、庞统、张飞、魏延、赵云等人,随便拉一个都比刘璋的人才优秀。刘璋帐下的一些有才能的优秀人才又投奔到了刘备帐下,比如法正,最后刘璋能依靠的也就是黄权等少数几个人。刘备的人才集团远远比刘璋的人才集团优秀。庞统战死之后,刘备还可以紧急将诸葛亮调到益州。刘备为了对付刘璋,调动了除关羽及其部将以外的大部分荆州力量。刘璋阵营的人才则相对捉襟见肘,而且还不断流失到刘备阵营。

双方军队战斗力不一样

刘备的军队虽然比较少,但是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刘备手下不少士兵从北方就一直跟着刘备东征西讨,每一个士兵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战斗力可想而知。刘璋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图关起门来过日子。二十年间,益州兵几乎没有打过什么仗。刘璋的军队的战斗力自然可想而知。即使刘璋有10万军队,总战斗力未必比刘备的3万强。当刘备军队打来的时候,益州不少城池根本没有勇气抵抗,便选择投降。

双方直接交战兵力相差不大

即使刘璋有10万军队,这些军队也要布置在整个益州上百个县。益州州府所在成都总兵力也就是3万人,其他城池驻守兵力就可想而知了。刘备的3万兵力倒是可以集中起来攻打益州的城池。刘备的总兵力不如刘璋,但是具体交战之时刘备的兵力不弱于刘璋。刘璋的优势兵力也得不到体现,在局部地区反而是刘备的兵力占据优势。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刘备在弱势兵力的情况下,以弱克强,成功地占领了益州。刘备占领益州之后,实现了诸葛亮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刘备占领益州之后,迅速巩固了在益州的统治地位。刘备巩固益州之后,又与曹操争夺汉中,并成功占领汉中。此后刘备有派刘封、孟达等人出兵攻占上庸地区,刘备的实力达到了顶峰。


依稀说史


刘备、刘璋的实际兵力不是3万对10万。

刘备的三万兵力,是他自己亲率的兵马。诸葛亮、张飞、赵云后来入蜀增援,又带来了一部分荆州兵。二者相加,刘备的总兵力已经不止三万了。具体多少兵力未知,但两股兵力合计肯定不会少于五万。

因为,巴东、巴郡、江阳、犍为、巴西、广汉六个郡是诸葛亮、张飞、赵云攻取的。而且拿下之后还得留兵驻守,他们的兵力如果连两万都没有,肯定拿不下那么多郡县。

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资治通鉴》


刘璋的兵力未知,益州可能有十万兵,但这十万兵力,刘璋并不是都能调得动。

因为首先,刘璋还没跟刘备翻脸前,就送了刘备一部分兵马。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三国志·先主传》

二刘翻脸之后,刘备又吞并了益州的白水关驻军,守将杨怀、高沛被斩首,白水军的家眷也被刘备控制,不敢不为刘备卖命。

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三国志·先主传》

其次就是,刘璋派李严、费观守绵竹,结果两人直接向刘备投降了。二人不战而降,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刘璋兵马减少,刘备又凭空添加了兵力。

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三国志·先主传》

PS:刘备的三万兵马,应该是包括了上述这些投降、被迫归顺的益州军。

第三就是,在刘璋与刘备开战期间,益州各地的地头蛇,如庞羲、李异,完全没有掺和到二刘的战争中,没帮刘备,也没帮刘璋。

所以实际上,刘备取益州,兵力肯定不是三万与十万的悬殊差距。刘备和刘璋,两人的实力差距本身也不大。真实的兵力,应该是诸葛亮等人没增援前,一比二。

增援后,一比一,甚至是反超了。



当然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刘璋在兵力上不占优势,或者说没占太大的优势,这都只是他输掉战争的表面现象。

刘璋输掉战争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的统治本来就不稳固。

益州实力派抛弃了刘璋,人心思变,刘璋的统治走到了尽头,他想不倒台都很难。

我这么说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刘备入川也就万把人的荆州军,剩下大部分兵,都是临时挟持的益州军。而二刘开战后,刘璋的益州军的表现太差了,差的不正常。

当时刘备一万荆州兵,再加上两万被挟持的益州兵,居然在刘璋的地盘上揍得刘璋主力人仰马翻大搞无后方作战,搅得益州天翻地覆,简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刘备打仗有这么厉害吗?荆州兵再善战,实事求是的说,有这么厉害吗?


我觉得,应该是没有的。刘备有一定军事才能不假,但要说殿堂级水平,以劣势兵力压着刘璋的优势兵力打,他还没那个能力。

另一方面,刘璋军的配置,吴懿是日后蜀汉数一数二的宿将,李严更是文武全才,要说这些人是饭桶,更是笑谈。

然而,且看这些名将的实战表现:

璋遣刘跂、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刘主于涪,皆破败,还保绵竹。懿诣军降,拜讨逆将军。——《三国志·先主传》

刘璋派刘跂、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人去迎战刘备,结果都被打败了。吴懿全程都在划水,被打败后,直接投降了刘备。而刘备也买吴懿的账,娶了他妹妹。(蜀汉开国吴皇后)

连吴懿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都投敌了,刘璋岂能不败?

另外,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李严、费观于绵竹前线投降,很早就暗投了刘备的法正、孟达等实力派。

刘璋家里出了这么多二五仔,他战败,这还能说啥呢?



总的来说,刘备取益州,过程有惊无险。刘备冒了很大的风险,稍不留神,不仅益州拿不下来,老家荆州还有可能保不住。但是刘备全程都是成竹在胸,一副吃定了刘璋的模样,这表明,刘备事先已经知道了刘璋表面很强,但实际很虚弱的底细。

毕竟,张松事先已经把刘璋的虚实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刘备。

刘焉入主益州时,为了反客为主,强龙压地头蛇,他重用关中、荆州来的外地人,使之掌控军队,成为“东州派”。

刘璋上位之后,为了缓和土客矛盾,同时也为了打压东州派,他又反刘焉之道而行,开始愚蠢的打压外地人,讨好益州土著,这使得东州派不再支持他。而受刘璋提拔的益州土著派上位晚,也没有完全掌控益州的军事核心力量。

最终,刘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他的基本盘表面上比刘备大,但实际上,其内部早已经四分五裂。

关中人法正、孟达,荆州人李严、费观,兖州人吴懿,与刘璋貌合神离,一开战就举双手双脚投降了刘备。刘璋只靠张任、刘循等人,怎么可能不败?


如果把话说的更重一点——即便刘璋不引狼入室,招刘备入益州,他最后也会被其它势力吞并。

因为刘璋的统治不稳,是事实。即便刘备没趁虚而入,法正、张松这些带路党也一样会请外来势力入主益州。李严、吴懿、费观也一样会带着部队投奔新老大,断然不会为了草包刘璋亲戚。

刘璋的失败就宛如后来的刘禅一样,他在益州统治已经没戏了。


Mer86


对于刘璋,刘备完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卑鄙无耻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首先说刘璋是想请刘备协助抵抗曹操、张鲁的,刘备从江陵率军赶到涪城,刘璋率领步、骑兵三万多人,车驾幔帐,光耀夺目,前往与刘备相会;刘备所率将士依次前迎,大家欢聚宴饮百余日。刘璋以大批物资供助刘备,让他去讨伐张鲁,然后两人告别。

结果刘备调转兵力攻打刘璋!哈哈哈😄,刘璋奋起抵抗,双方战争历时近三年,期间刘璋军杀死了刘备军军师庞统,使得刘备陷入苦战。后来诸葛亮、张飞、赵云三路援军由荆州支援刘备。即便如此,刘璋还是非常仁义!!!必须给大👍。

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建议以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刘备知道后十分忧虑。法正这个王八蛋!却说:“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爱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采纳这个会损害百姓利益的计策。”既然知道刘璋是爱民得州牧,还要用如此卑鄙无耻的手段去对付爱民得州牧,可见他混蛋到什么程度!!!说归说、骂归骂,法正毕竟是说着了,刘璋说:“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为此,我不得不给刘璋点👍。

可想而知,结果刘备进兵包围成都,并派简雍劝降刘璋。当时城中有三万精良部队,粮食够支持一年,官吏百姓都想抵抗。刘璋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打了三年,许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怎么能够安心!”于是打开城门,出城投降,部下没有不哭的。

最后,把刘璋打发到了荆州!强取豪夺,毫不掩饰,卑鄙无耻!


公明淏


刘璋也是认为刘备兵少,翻不了天,才敢放心“引狼入室”的。可是,刘备却巧妙破局,一举翻天。

刘备的劣势,远远不只兵少。

211年底,刘备应邀入川,刘璋亲自迎接。


两位宗亲兄弟互诉衷肠后,刘备率3万军前往葭萌,并授权他指挥白水军一起进击张鲁。

刘璋虽然“暗弱”,但也是权游圈子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物。他愿意引刘备入川,当然是有把握控制风险的。

首先,刘备进入葭萌时,率3万军,但这3万军,却并非全部是刘备可用之兵。

这3万军队中,包含了刘璋给的军马,这些军马,毕竟是益州军,刘璋认为他们不会跟从刘备打刘璋。

同时,刘备最大的困难,不是兵马不多,而是后勤供应。


刘备驻扎到葭萌后,已经远离刘备的荆州大本营,后勤补给,全部依赖刘璋军补给。

连吃饭都没保障的军队,刘璋有理由认为他翻不了天。

最后,刘备的驻扎刘璋军的包围之中。

刘备驻扎葭萌,南面是涪城、绵竹,北面是白水关。尽管白水军名义上由刘备指挥,但守将杨怀、高沛忠于刘璋。

因此,刘璋认为刘备翻不了天。

刘璋的软肋

刘备敢来参与这个赌局,就是看出了刘璋的软肋:智能之士,思得明主。

由于刘璋本身的政治能力,益州地区的本地派和东洲派矛盾重重,益州士族认为刘璋保护不了他们的利益,一直在给益州“物色主人”。

早在赤壁之战前,连远在隆中的诸葛亮都知道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主”(隆中对)。


他们先后物色过曹操、刘备。甚至部分士族、守将还联络过孙权(周瑜控制南郡期间)。为了换个新主人,可谓费尽心机!

因此,法正在选定刘备后,说话很直接:“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耾,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刘备破局,就是要从这个软肋开始!

刘备破局第一步——收买人心

刘备进入葭萌,没有进击张鲁,驻扎下来,接近一年时间,都在广树恩德、收买人心。

首先,他统领的三万军,不管是刘璋军还是刘备军,都统一洗脑了。


怎么给别人的兵洗脑,老混子刘备是有丰富经验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孙权的兵,他都尝试过洗脑,其实践经验无人能及!

其次,进一步结交士族。

益州士族对刘璋失望,刘备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没说的,刘备从徐州到荆州,一路结交士族的路数也门清!

从后来征战效果看,刘璋军许多将领投降,也与这些结交密不可分!

最后,营造仁德之名,铺垫“有道伐无道”的大义名分。


以孤微之军伐人之国,名正言顺是最重要的。反客为主,夺人土地,没有足够的大义名分,是很难获得更多道德观念强的人才支持的。

刘备起兵的理由,是刘璋没有完全答应他补充兵马、物资的要求,这本来就是有些强词夺理的起兵理由。因此,只有打起“仁德”之名,才可能“有道伐无道”。

因此,刘备不断散发钱财,救济贫民,营造仁德之名(当然,其中很多钱本来也是人家刘璋给刘备的)。

后来,刘备攻取涪城后,组织歌舞庆祝,庞统说:“伐人之国,却载歌载舞,不是仁德!”刘备则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抬杠。


可见,刘备集团十分重视自身仁德形象,以此来弥补“伐人之国”的道德硬伤。

刘备破局第二步——除后顾之忧

收买人心的结果有两个:1、收买了可以收买的人;2、明确了不能被收买的人。

刘备决议起兵时,庞统献了三个策略:上策是直接偷袭成都;中策是先把白水军控制下来,再进军;下策是退回白帝,徐图后举。

刘备选择了中策。

白水军杨怀、高沛,显然是不能被收买的人!有他们在刘备的屁股后面,刘备屁都不敢放!

老子想放屁!除掉他们!

刘备佯称退军,杨怀、高沛来送,刘备迅速借机指责他们没有主客之礼,解决掉了!

随后,刘备起兵时,先让黄忠等人率军进攻涪、绵竹,自己亲自反身到白水关,利用造反还未泄露的时间窗口,控制了白水关将士们的家属!逼迫白水军一起造反!


刘备扣押白水军家属,白水军投降;吕蒙控制关羽军家属,关羽军人散;钟会控制魏军将领,结果遭遇反杀。可见:男人往往不会因为自身安危而胆怯屈服,却往往因为心中牵挂而身不由己。刘备、吕蒙,深谙此道!

这些作法,说起来有损刘备仁德之名。但刘备分得清轻重,不愧枭雄!

刘备破局第三步——快速进军,突破瓶颈

刘备起兵后,刘璋手下曾建议:坚壁清野,把巴西、梓潼的百姓全部赶到涪水以西居住,这样,刘备缺粮,不出一个月就会失败!

这个建议被刘璋拒绝,未能实施。不过,这也点出了刘备的危险处境:在突破绵竹之前,刘备军后勤补给十分脆弱!

因此,要迅速突破绵竹!


刘备击败了张任、冷苞等人的军队,攻取涪城。随后,利用吴懿、李严先后投降的时机,控制了绵竹!

吴懿、李严的投降,是突破绵竹的关键,这很可能是收买人心的结果。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刘备在涪城击败的张任等军,后来在雒城抗击刘备军一年。这次在涪城被轻易击败,很可能是因为刘备起兵迅速,张任等仓促抵抗的结果。

这说明:刘璋总兵力虽多,但却多分散各地,战略机动兵力并不多。仓促组织需要时间,刘备得以迅速突破绵竹,进入平原!

刘备破局第四步——荆州入援,扫清各地

刘备突破绵竹后,面对手下败将张任等人坚守的雒城,攻不下!


庞统阵亡于雒城之战!

此时,刘备已经占据了主动,但却依然危机重重。一旦刘璋完成动员,战局将十分复杂。

刘备以诸葛亮率关张赵入川!诸葛亮军入川后,兵分三路,各地望风而降!

至此,刘璋困守雒城、成都,强弱彻底易势!

刘备破局第五步--恫吓唬,和平解放

刘备军经一年激战,攻克雒城后,直逼成都。

成都尚有兵三万,粮草充足,强攻不易!

刘备派兵围攻,耀武扬威,城中震怖!

此时,马超来降,这给了刘璋军的意志以致命打击!


作为曾经的诸侯、猛将,马超的威望很高。刘备为了增加马超到来的恐怖效果,增了很多兵到马超军中(装作是马超带来的援军)。

当猛人马超带着浩浩荡荡大军到达成都城下时,成都城内的抵抗意志到了崩溃边缘!

压倒刘璋抵抗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成都内部的人心。

蜀郡太守许靖试图翻墙出去投降,没有成功。刘璋却没有出发许靖——这在同仇敌忾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这只能说明:此时城中纵然有许多抵抗派,但也会有更多的投降派!


如果同仇敌忾,即使城中人不多,也不怕。

如果人心离散,即使城中人多粮足,也无用。

刘备把握机会,派出简雍前往劝降。刘璋跟着简雍一起乘车出城,被迫投降。

总的来说,如果单纯说兵力,刘备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击败刘璋的。可是,刘备却始终抓住了刘璋的软肋:人心离散。因此,刘备得以以看似不可能的方式攻取了西川。


当刘备坐在成都城上赏赐功臣时,也许他想不到:若干年后,他的政权也将人心离散。一个叫邓艾的家伙也因此得以从涪城、绵竹攻入,以不可能的方式,攻灭蜀国!

名义上有多少人,不重要;有多少人和你一条心,才重要!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个人观点,各位尽情评论。刘备能以少败多,击败刘璋,夺取益州,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军事上看。刘备虽然兵马少,但天天在打仗,手下士兵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领兵主要将领有张飞、赵云、黄忠、魏延四猛将,都是在当时赫赫有名的将领,更有神人军师诸葛亮出谋划策。刘璋呢,长期居于天府之国,不求发展,只求自保,顶多就跟北面的张鲁偶尔打上几次,实战能力较弱,所以刘备击败刘璋,并不是很难的事。




然后,从目的上看。刘备进军益州,主要目的是想夺得益州,以求安身之所、发展之地,是铁了心的要拿下益州,是有备而来的。而刘璋呢,他的目的是请刘备来帮忙打张鲁的,对刘备毫无防备,所以说,这就给了刘备良好的绝佳机会。




最后,从各自自身情况看。隆中对里诸葛亮曾说过:“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璋这人,心慈手软,庸弱无能。而刘备呢,刘皇叔的名声早已名扬天下,信义著于四海,深得民心,所以刘璋手下的法正、张松等能人都愿意作刘备的内应,这给刘璋的失败给了致命一击。




南影小生


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以弱示敌

刘璋也是看到刘备兵少,容易控制,才邀请刘备入川的。

其实刘备这3万人

也不全是他自己的人,这其中还有刘璋借给他的兵

此外,刘璋也是看准了刘备没有后勤供应,一应用度必须靠刘璋来供应。

刘璋认为,只要刘备不听话,就掐断他的粮草,让刘备乖乖就范

刘备也不傻,他之所以敢来,就是看出了蜀中人士,“思得明主”

刘璋由于自身原因,一直处理不好和益州本土利益集团的关系

益州本土集团认为刘璋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也在暗中寻找“外援”。

刘备的到来,让他和益州本土集团一拍即合

刘备入蒹葭关后,就还是主动和本土士族接触,收买人心。

接着刘备收服手下不属于自己的白水军稳定了内部

刘备接着迅速攻打绵竹,此时

吴懿、李严投诚,让刘备如虎添翼。

攻下绵竹后,刘备开始进攻平原腹地

雒城下,刘备久攻不下,庞统还意外身亡

于是诸葛亮率兵入川,兵分三路,

直扑成都

可是成都城坚壁厚刘璋还有3万大军在手,城内粮草充足,一时僵持不下。

此时,马超来投,刘备急招马超入蜀

马超素有“杀人如麻”的传闻,在关外,马超的名号,甚至能让小孩不敢哭泣

马超的到来,终于让刘璋受不了了,城内瞬间崩溃,只能开城投降。

刘璋虽然坐拥10万军队,但是太过分散,召集起来时间太长,让刘备钻了空子,一一击破。

像刘备这种老狐狸,胜败不是只靠人多人少才能决定的。


老虫


刘璋能力太渣,有益州之地却天天被汉中张鲁欺负,可见其能力之弱,简直是在所有君主里排名倒数的存在了。

引狼入室,竟然想依靠刘备去打张鲁,直接将其引入腹地,刘备连叩关都不用,直接天命圈。

手下离心离德,刘备刚入蜀时,张松,法正,孟达便卖主求荣,等到正式开战,吴懿,李严,费观投敌,我从没见过窝里反这么严重的,手下人是有多讨厌刘璋,一点力都不出。

刘璋战斗操作太渣,刘备刚起兵时,郑度建议坚壁清野,刘备所过得不到补给,必定溃散,刘璋却因扰民为由拒绝了,这才是真正的爱民如子,自己命都不要了,也要维护百姓,真是骚操作,也难手下人不愿跟着他,估计谁来刘璋都是输!

刘璋实在是老实过头了,看刘备入蜀的待遇:

前后赂遗以巨亿计璋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

真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你爹刘焉攒这家底不容易啊!就是日后蜀汉灭国国库也才米四十余万斛,刘璋一挥手,送了刘备半个国库,真是败家,养虎为患。

甚至连兵权都给刘备,让他都督白水军,刘备从万余兵直接暴涨到三万人,车甲器械全套还多,刘璋你真是嫌命长!

等刘备吃一年白饭要走时要万余兵及资,刘璋竟然还真给了?四千兵,其余皆半,刘璋真是傻到冒泡,活该被人灭!刘焉泉下有知,怕不是要抽死你!

刘璋真是中华五千年首屈一指的老实人,不欺负他才怪,政治能力渣,军事眼光弱,鉴别人才无,这样的三无君主已经不是暗弱可以形容的了,难怪手下能能跑光。说实话,输的不冤,全是刘璋作的!

刘璋惟一的优点就是爱民,所以在成都尚有一战之力时就投降了,如果是盛世,起码也是位贤君,不是你的错,错的是这个时代!(这是我为老实人刘璋最后的辩白)。


(不做老实人,我要求关注)


老白的历史课


刘备只有三万兵马这事靠谱,恐怕还是张飞、赵云、诸葛亮入蜀以后,刘备自己的全部人马;刘璋起码也有不止十万兵马,为何刘璋就投降了呢?

01

刘备三万兵马的由来

据《后主刘备传》记载,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川,与刘璋会于涪城。

璋增加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辎重甚盛。

刘备是刘璋盛情邀请来对抗张鲁的,自然要大方一些。

没有确切数据记载,据分析,刘备可能带来一万人马,刘璋又给刘备配备了两万。刘璋明确让刘备去攻打张鲁,不给兵马咋行,你不能让刘备用自己带来的人马去干这个活吧?让人家替你打工,不能让人家既出力又出钱吧。

刘璋这两万兵马,只多不少,但刘备带着这两万人马,连张鲁的毛也没有薅一根,就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刘备在葭萌关呆了一年多,除了消耗掉刘璋不少钱粮,啥事也没做,就采纳庞统的主意,要回荆州打孙权,开口就向刘璋借兵一万,钱粮若干。

毕竟把刘璋这两万全部带走说不出口,打个五折,自己一万,再借一万,似乎更合理。

刘璋只答应给四千,钱粮物资减半,刘备就不高兴了,于是,与刘璋翻脸。刘璋自然不会再给刘备四千兵力,但是,刘璋派给刘备的这两万恐怕是要不回去了。挖墙脚是刘备的拿手好戏,呆了一年多,搞不定这个事,刘备也不会提出来要回家。

刘备命张飞、赵云、诸葛亮带兵入川,恐怕会带两万兵马吧。理由是:

第一,刘璋虽然对刘备荆州方向防御比较松懈,但不至于门户全开,必然有兵力把守。

第二,刘备与刘璋准备开战,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否则仅仅依赖从荆州带来的一万人马及归化的刘璋两万兵马,远远不够。

第三,张飞等人必须以绝对的优势,迅速抵达成都城下,拖延日久,恐怕就会生变。

这样一来,张飞、赵云等起码要带领两万人马入蜀。少了不行,多了也没有。毕竟关羽镇守荆州也需要足够的兵力。

02

刘璋十万兵马的布防

刘璋派给了刘备两万,刘璋投降时,成都还有三万精锐,这就占据了刘璋十万兵力的一半。

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赵云、诸葛亮率军抵达江州,张飞义释严颜。然后兵分两路,张飞平定巴郡、巴西两郡;赵云平定江阳、犍为等郡。

由此看来,江州、巴郡、巴西郡、江阳郡、犍为郡,刘璋都应该有兵把守。合计起来总兵力不会在两万以下,起码每郡得有五千人驻守。

建安十七年(212年),庞统为刘备提供取成都三策,其中中策是斩杀杨怀、高沛等将领,吞并其部队。杨怀、高沛是白水军的主帅,是刘璋手下名将。白水军是精锐部队,起码有一万人。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璋派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在涪城阻击刘备,起码也要两万吧,每将统领四五千人,这是定数。诸将全部被刘备打败,吴懿投降。此时,刘备三万加杨怀等白水军一万,共四万对两万,刘璋部将自然没有胜算。

刘璋又派李严、费观统帅绵竹诸军阻击刘备,李严率众直接投降了刘备。李严、费观起码也要一万人马吧。

由此看来,成都三万,借给刘备两万,张飞等消灭两万,杨怀、高沛一万,刘璝、吴懿等两万,李严、费观一万,这就是十一万。

这么来看,刘璋的军队不止十万,恐怕还要多不少。

但是由于益州地域较大,兵力分散,刘璋就没有集中兵力与刘备对抗。再说刘璋的部将不是被杀就是投降,几乎没有人愿意与刘备死战。

就张任与刘璋之子刘循坚守雒城,张任出击被斩杀,刘循坚壁不出,小小的雒城还把得一而得天下的庞统留在了城下,再也走不了了。

03

刘璋不是刘备的对手

家贼难防,刘璋不认为是引狼入室,众人谏阻他也不信,自然也就不会设防。

刘备突然翻脸,刘璋自然措手不及,没有时间和准备调集兵力来对抗。

刘璋的部将都清楚刘璋不是刘备的对手,岂不趁机改换门面,找个出路?

但凡刘璋有一丁点防范的心理准备,不把杨怀、高沛等精锐交付刘备督领,杨怀也不会轻易被刘备斩杀。

刘璋尽管懦弱,但懦弱就会对百姓不很残忍。刘备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纵使再会伪装,也难以让益州百姓信服。

即便到了最后,刘璋依托成都与刘备决一死战,鹿死谁手,还很难预料。

只要刘璋坚持半年之久,就会有意外情况出现。比如孙权袭击荆州、张鲁从汉中入川、曹操也不会闲着,刘璋原部将也会有反叛的。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包围成都,并派简雍劝降刘璋。此时,城中有三万精兵,粮食足够支撑一年,官吏百姓都想抵抗。但刘璋却说:

"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打了三年,许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怎么能够安心!"

于是,刘璋下令打开城门,出城投降,部下没有不哭泣的。

刘璋是窝囊了一些,但对蜀中百姓而言,减少了屠戮。但也没有给百姓带来多少益处。刘备倒是枭雄,把益州折腾的够苦的啦。

刘璋却没有刘禅那么幸运,刘备把刘璋迁至荆州公安,并把财物归还于他,再佩振威将军的印信。

这是史料所说,不清楚刘备到底把哪些财物归还了刘璋。刘备进入益州,大赏将士,成都府库为之一空,刘璋父子苦心经营二十多年集聚的财物,刘璋用啥才能带走呢?

关羽丢失荆州之后,刘璋去了东吴。孙权任命刘璋为益州牧,居于秭归,不久去世。


豹眼看历史


冷兵器战争中由于武器杀伤力的有限,所以通常来说决定战争胜负或者决定战争优势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就取决于人数了,但战争也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戏剧性和谋略性的,所以人数的优势有时候其实也并不绝对,这也就是以少胜多存在的原因所在了,而对于刘备与刘璋的这场对决来说,其实他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刘璋之所以失败也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导致的。


刘璋剧照


刘璋性格上的不作为,软弱以及决策上的错误

刘璋此人其实并不适合做为人主,他缺乏做为人主的一些必要条件,比如说果断,收买人心,御下,足够敏锐的政治感,危机感等等,所以当他在面对可能存在的曹操的进攻被属下的几句话就说动了,请来了刘备为他对付张鲁,抵御曹操,甚至在刘备到来初期,给予了亿计财富,着实狠狠的充实了一把刘备的军队,让刘备入驻益州的资本有更大了些,另外除了给钱又给地盘外,还眼睁睁的看着刘备在自己眼皮底下安心发展了一年,让刘备有充足的时间拉拢人心,训练军队等,如此性格,如此作为焉能不败!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钟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备剧照


内部势力的纷乱,以及核心大臣的反叛,内外勾结

刘璋最初即位之际,接受的益州本身就不太平安定,内部势力错综复杂,前后还经历了沈弥,娄发,甘宁等人的起事反对,内部实力多有不服,加上刘璋个人能力和实力都是很有限,所以他对于益州的掌控并不算强,整个益州不过是维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罢了,而且再加上核心谋臣张松法正等人的背叛,整个益州的核心情报信息基本都为刘备所掌握,知己知彼的情况之下,以有心算无心,即便实力对比有差距,这战争的胜负天平也是不断的在向刘备靠拢。

刘备剧照


二者军事实力对比差距不大,并没有所谓的三万对十万

前面也说了,由于益州内部的错综复杂的势力环境,加上刘璋个人能力和实力的有限,使得他并不能完全掌握整个益州,所以说这其实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以少胜多,所谓的十万大军也就是只存在于理论上的数据罢了,而且益州四处也是需要分兵驻守,一定程度上也是分薄益州的军队,另外算上益州内部人心不稳,以及存在对刘璋不满之人等,实际刘璋真正能拿得出手,面对面的来对付刘备的军队其实并不多,再加上二者之间顶级谋士和猛将的对比来看,二者的实力差距是存在的,但并没有那么大,如果算上刘备征伐过程中不断来投诚依靠的,其实弱势方反倒是刘璋,这也就是为什么刘璋会失败的又一大因素了。


刘备诸葛亮剧照


所以说,没有什么绝对的以少胜多,战争虽然具备偶然性和谋略性,但也是存在其偶然下的必然,毕竟任你谋略再高也怕菜刀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的阴谋诡计都只是过眼云烟罢了。


历史微探索


苍茫大地认为刘备能打败刘璋的原因如下:

一、性格决定命运,刘璋暗弱。



以下是一些历史名人对他的评价。孔明: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三国志》作者陈寿: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范晔:璋能闭隘养力,守案先图,尚可与时推移,而遽输利器,静受流斥,所谓羊质虎皮,见豹则恐,吁哉!蔡东藩:刘璋暗弱,即使不迎刘备,亦未必常能守成;益州不为备有,亦必为曹操所取耳。

二、与仇家汉中张鲁的多次交战的失利,曹操的南下给刘备创造了机会。

张鲁原本是归附刘璋老爹刘焉的,但见刘璋懦弱,遂不听刘璋号令,刘璋杀了张鲁母弟,两人由此结仇,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但多次被张鲁以弱胜强。而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南征荆州,刘璋吓得尿了裤子,立马派使者致敬,曹操虽封刘璋为振威将军,但刘璋如芒刺背。三年后,曹操又征讨汉中张鲁,刘璋这回彻底没了主张,听信内奸张松之言,认为部将庞羲、李异等居功自傲、心怀异志,只有请外援刘备才能抵御曹操。



三、法正、张松的卖主求荣、勾结刘璋,使刘璋处境被动。

别驾从事张松曾奉令出使到曹操那里,但曹操没给面子,张松深以为恨。又见刘璋暗弱,遂决定和好友法正一起卖主求荣,勾结刘备。张松后来虽然因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告密被杀,但刘备得以知己知彼,有了蜀中向导,在对刘璋的战争中占优势。

四、刘璋听不见手下刘巴、黄权、王累等的良言良谋,自取死路。

早在刘璋听从内奸张松之言,派另一内奸法正率军迎接刘备时,刘巴谏日: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黄权也苦劝:一国不容二主,刘备不是久下人者,不能迎他入川。从事王累更拉风,将自己倒吊在益州门上劝阻刘璋,死谏,但刘璋还是不听。于是刘备从江陵直扑涪城,刘璋率三万步骑军兄弟相见欢,狂欢百余日,刘璋还用大批物资供应刘备,竟奢望刘备成为他的马前卒去攻打张鲁!

五、刘璋的妇人之仁让他最后乖乖地让出了益州的地盘。

建安十七年,刘备进驻葭萌。张松被兄长张肃告发杀头,刘璋与刘备全面开打。双方大战三年,刘备的重要谋士庞统被乱箭射死,刘备陷入苦战。后孔明、张飞、赵云多路援军赴蜀。《三国志.法正传》载:刘备争夺益州初,刘璋手下郑度曾谏言:刘备率军袭我,兵不过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之西,其仓禀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此计一言以蔽之就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加上坚壁清野,应该说尽管老辣,但确实管用。后世的库图佐夫就用类似计策击败了法国入侵莫斯科的皇帝拿破仑!但刘璋不纳!建安十九年,刘备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刘璋竟说: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竟开城出降!如不降,鹿死谁手,仍不好说呀!曹操已南来,孙权和刘备也因曹操赤壁大败后,孙刘争夺荆州矛盾尖锐起来,刘备腹背受敌呀!



六、刘备集体在赤壁大战后,兵强马壮,集四海精锐,文强武壮,整体战斗力远超刘璋集团。

入蜀的文臣武将,孔明(卧龙)、庞统(凤雏)、法正(后降,大谋略家、军事家)、张飞(万人敌)、魏延、黄忠、赵云等精英荟萃,远胜刘璋集团。

七、客观地说刘璋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凡人,他占据益州,是肥羊遇群狼,他已不适应汉末乱世,不被刘备所灭,也定会被曹操或孙权灭了。

刘璋父子治蜀,民殷国富。但他御敌时,因所谓的仁义丧失了鼎足机会。

他前不纳郑度良言,是因为他愚腐地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也;后不率成都三万将士与刘备死磕,是因为他太存恤益州百姓!刘璋这个烂好人,身逢乱世,又占据益州之地,他如一个怀揣稀世珍宝的富翁孤身夜行,而刘备、曹操、孙权如三个土匪,他是肥羔羊,刘、曹、孙都是恶狼,刘备最饿又离刘璋最近,所以刘皇叔捷足先登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