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死?一百多年後,一個皇帝給了個最終答案

在明朝幾百年的歷史中,袁崇煥舉足輕重,他不是什麼皇親國戚,而是一個武將。



作為一個武將,袁崇煥的軍事素養出類拔萃,帶兵打仗所向披靡,而且,他又不是一個只會打仗的無知莽漢,還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他有著為人臣子的自覺,心繫國家百姓,可謂是個很優秀的將軍。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優秀的將領不僅沒有善終,居然還揹著一個“叛國”的罪名遭受千刀萬剮的酷刑在悽慘中去世。

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死?一百多年後,一個皇帝給了個最終答案

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他是被人栽贓陷害的還是真的背叛了國家呢?其實,袁崇煥的事蹟、評論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時期歷史記載十分混亂,即使是與其耳目相關的人,其恩怨糾葛也尤其複雜。


袁崇煥走上仕途之後並沒有忘記其為官的本意,儘管,他初入官場之時只是一個七品的小官,但是,他並不因為官小就消極怠工,而是一直都兢兢業業的為百姓辦事兒,倒是做出了不少政績。因為深受百姓愛戴又有卓越的政績在身,他很受明朝皇帝的重用,不斷的升官兒,一路升遷到了二品兵部尚書的位子,官路可謂十分暢通,他的政治本領可見一斑。

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死?一百多年後,一個皇帝給了個最終答案

如果說,他的政治天賦是與生俱來的,那麼,他的軍事天賦就是後天習得的了。

熊廷弼此人是明朝唯一的一個文武雙狀元,在文武兩方面都有著不小的造詣,深受當時人的追捧,袁崇煥自然也不例外,他的軍事知識就是跟熊廷弼學來的。在袁崇煥有機會跟隨熊廷弼的時候便抓住機會向熊廷弼學習,這才讓他養成了極高的軍事素養,為後來成為一代名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這麼一個能幹的臣子皇帝怎麼會放著不用呢?

所以,崇禎皇帝一上位就將薊遼督師一職交給了袁崇煥,讓他負責保衛邊疆的安定。袁崇煥也沒有讓皇帝失望,將邊疆地區治理的很好,連續四年沒有發生戰事,保得一方太平。

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死?一百多年後,一個皇帝給了個最終答案

後來,努爾哈赤妄圖對抗明朝,帶領手下清軍進攻邊境,袁崇煥也成功的擋住了他們,捷報頻傳。其中,大部分戰爭都是以袁方的勝利而結尾的,這當然讓崇禎很高興。甚至努爾哈赤說道:“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可是,等皇太極上位之後戰局卻發生了變化,袁崇煥對於這位新敵軍首領的手段不熟悉,也沒有好的應對方法,所以,他打起仗來越來越吃力。

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死?一百多年後,一個皇帝給了個最終答案

在他看來,甲乙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幾經考量,袁崇煥決定建議皇帝議和,以一時的服軟換取短時間的太平,休整過後再做長遠計劃。其實,他的舉動並沒有私心,提出“議和”完全是因為戰爭的局勢改變,可是,其他人並不這麼想。

當時正是程朱理學盛行的時候,袁崇煥的建議讓朝廷那些學習程朱理學的大臣們難以接受,連崇禎皇帝也是十分憤怒,他們甚至都沒有想過袁崇煥為什麼要提這麼不利於己的建議就給他安上了一個“賣國求榮”的罪名,真是可笑!高坐明堂的皇帝並不懂前線的具體情況,他只知道自己的這位臣子提出了一個不可行的“喪權辱國”的建議。

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死?一百多年後,一個皇帝給了個最終答案

其實,崇禎身邊早就有了努爾哈赤安插進來的奸細。

皇帝不懂袁崇煥的良苦用心和重要地位,奸細卻是一清二楚的,他怎麼能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將明朝抵抗清軍的“王牌”將領清理掉呢?崇禎對袁崇煥本就有著不小的怨氣,再加上奸細在一邊煽風點火,倒黴的袁崇煥就成了炮灰,最終,死在了自己擁護的君主手裡。

其實皇帝和大臣們對袁崇煥“議和”提議的反應是情有可原的,就連當時的民間老百姓都不顧念這位大將軍立下的赫赫戰功,對其口誅筆伐。畢竟他們學習的是程朱理學,還一直認為明朝一如當年鼎盛,下意識的就認為清軍肯定不會不是他們的對手。

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死?一百多年後,一個皇帝給了個最終答案

只是,沒有人站在袁崇煥的角度想一想,作為一個武將,一個帶兵打仗的人,時局動盪、國家有危險,他的地位穩固,才能保住國家的安危,袁崇煥又不是大字不識的無知莽夫,他何必要提出這樣給自己招黑的建議呢?可以說,袁崇煥之死實在是太冤枉了。

袁崇煥是個忠臣毫無疑問,可是,身處朝堂之上並不是他想如何做就如何做的,儘管他戎馬一生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他還是倒在了官場的明爭暗鬥和敵人的反間計之下,揹負著不屬於他的罪名含恨而逝。

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死?一百多年後,一個皇帝給了個最終答案

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被處死後明朝百姓爭相搶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卻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讚賞,著實在讓人詫異。

一直到乾隆四十七年,乾隆皇帝重提此案,親自下令徹查真相才將當年的原委查清楚,替這位忠臣洗刷了冤屈,甚至說道:“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其實,乾隆翻案,並不只是為個別人翻,他提出要給四種人翻:

守城戰死與被俘處死者。

不甘國亡而在家自殺者。

拋妻棄子為復明而四處流亡者。

至死不入新朝做官者。

“凡明朝盡節諸臣,即同為國抒忠,優將實同一視。”可見,乾隆皇帝在這一點上,他還是非常明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