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人築夢路上的故事」八大前後

八 大 前 後

以蘇為鑑謀劃建設之路

獨立自主頻吹探索新風

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黨面臨的嶄新課題。毛澤東同志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苦探索。他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鑑戒,提出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制定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思想。”

習近平同志談到的中國共產黨人這一朝氣蓬勃的探索景象,在1956年黨的八大前後,展現得尤為突出。

「中国共产党人筑梦路上的故事」八大前后
「中国共产党人筑梦路上的故事」八大前后

1956年9月15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致開幕詞

1956年的春節在2月中旬,比往年來得稍晚一些。

這年春節,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上海、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了一臺春節聯歡會,開了電視春節聯歡會的先河。

在聯歡會上,人們看到了許多熟悉的面孔。他們中有梅蘭芳、周信芳、侯寶林、新鳳霞、王文娟等表演藝術家,郭沫若、老舍、巴金、周立波等文學家、作家,還有來自一線的勞動模範、戰鬥英雄等。

1956年的中國,就這樣在歡笑聲中開始了。

大年初三,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毛澤東就開始連續聽取國務院工業、農業、運輸、商業、財政等35個部門的彙報,為將要召開的八大做準備。黨的八大將要研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毛澤東這一次聽彙報,一聽就是43天。彙報中,

毛澤東邊聽邊問,不斷插話。那段時間,用毛澤東自己的話來說,幾乎每天都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非常辛苦”。這是毛澤東新中國成立後乃至他一生中所作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工作調查。

4月24日,調查結束。毛澤東把彙報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概括為十個方面的重大關係。第二天,他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就這十個方面的重大關係發表講話。這些講話經過整理,便是著名的《論十大關係》。其中,涉及到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係,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係,黨和非黨的關係,中國和外國的關係,等等。

《論十大關係》,詳細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原則,中心意思就是以蘇為鑑,根據中國情況走自己的建設道路。

毛澤東後來曾在《十年總結》中說:“前八年照抄外國的經驗。但從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關係起,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

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也讓正在主持起草八大政治報告的劉少奇,心裡有了底。

「中国共产党人筑梦路上的故事」八大前后

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室綜合組組長鄧力群后來回憶說:原來對社會主義改造以後,怎麼幹,幹什麼?在想這個問題,但是想得不清楚。聽過毛

主席一講,就好像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視野一下就廣闊了。少奇同志非常興奮,說有了毛主席論十大關係的講話,八大報告的起草就有個綱了。

在許多人記憶中,1956年是個豐收之年。這一年,我國舉重運動員陳鏡開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這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打破世界紀錄。

最大的收穫,是經過七年的努力,我國邁進了社會主義的門檻,站到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在金秋收獲的時節,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政協禮堂開幕。政協禮堂,是當時北京城裡最新的建築之一。那時還沒有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兩側還有很多雜亂的平房,廣場看起來遠不如今天這麼開闊。

毛澤東早早來到了會場,他將在會上致開幕詞。

時任中共中央工業交通工作部部長李雪峰後來在接受採訪時,回憶起會前的一個小花絮。他說:毛

主席主席臺後面講,那個開幕詞,你們猜一猜,看是誰寫的。誰也沒猜到。主席解釋說,第一次是陳伯達起的稿,我一看不行,就改了,改了以後,田家英看了,田家英說,不行,盡是標語口號。最後這個稿子是田家英搞的。

在八大開幕詞中,毛澤東說:

我們這次大會的任務是,總結從七次大會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而奮鬥。

我們面前的工作是很艱苦的,我們的經驗是很不足的。因此,必須善於學習。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

不到3000字的開幕詞,被30多次掌聲打斷。

這次代表大會,創造了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史上的好幾個第一。

首先是發言人數最多。在大會上發言的代表,多達113人,這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中是唯一的一次。由於發言人數眾多,大會發言整整安排了九個下午,總時長約36個小時。發言的既有朱德、陳雲、董必武等國家領導人,也有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發言內容涉及社會主義建設方方面面的實際問題。

「中国共产党人筑梦路上的故事」八大前后

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周揚在發言中提出,文藝工作中存在的教條主義、宗派主義和簡單粗暴的作風,已經成為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主要障礙。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1956年春天毛澤東提出來的。如何繁榮科學文化,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內容。當時,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領域,都存在著宗派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傾向。

比如,當時一位蘇聯學者訪問中山大學,對孫中山的評價,與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的論點不一致。陪同的人認為不得了,有損毛澤東同志的威信,主張採取措施。而毛澤東說:這是學術上的不同意見,不應當去禁止,無所謂損害威信

再比如,在科學界,當時最大的爭論發生在遺傳學領域。蘇聯的李森科學派,被奉為金科玉律;而西方的摩爾根學派則被貼上資產階級的標籤。生物學家談家楨,20世紀

30年代在美國求學時,曾是摩爾根的學生。新中國成立後他一度受到衝擊,甚至在學校裡也不能自由地發言和講課。

談家楨後來回憶說:基因理論是三十年代提出的,到了五十年代,基因是什麼物質已經搞清楚了,就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你想這個時候,國際上已經這麼先進了,而我們國家還去學蘇聯落後的東西,我們科學家怎麼能不窩心呢?

在藝術領域,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傳統戲能不能演,也成為爭論不休的事情。

巧合的是,浙江崑蘇劇團這時來到北京,演出了重新整理的傳統劇目《十五貫》。這原本是封建社會的一個冤假錯案故事,經過改編後,成為諷刺官僚主義和主觀主義的好作品。演出轟動了北京城,許多中央領導人都看了。毛澤東看了兩次。他說,這部戲應該到處演,戲裡的人物形象在今天還有很多。

沒過幾天,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

會議上提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5月2日,他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又作了系統闡述,在知識界引起強烈反響,人們習慣上稱之為“雙百”方針。

「中国共产党人筑梦路上的故事」八大前后

為了推進“雙百”方針的實施,1957年2月,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專門召開了一個會議

會議休息的時候,毛澤東和當時的《文藝報》主編張光年談起了一首引起爭論的諷刺詩《草木篇》。

張光年後來回憶起這次談話的情景:毛主席說他剛看《草木篇》。我說,我看這篇作品不大好呵,我們《文藝報》準備組織文章來批評它。他就開導我,你也不要全盤否定嘛,它總還有兩段寫得比較好的,他還舉了兩段例子,說這兩段不是寫得很好嗎?我都忘了,他記得。他說,你就先說這兩段寫得還好,然後再說哪些不好,哪些很不好,再批評它。這樣的文章,讀者看了心服。

八大會議創下的另一個“第一”,是邀請外國兄弟黨代表團參加我們黨的代表大會。這是黨的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大會邀請了50多個國家的兄弟黨代表團,在八大留下的影像資料中,出現了許多外國人的面孔。

會議期間,毛澤東先後會見了20多個兄弟黨代表團。會談中,談得最多的問題,就是關於蘇共二十大和如何對待蘇聯經驗。

蘇共二十大是1956年2月召開的。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會上作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在社會主義陣營引起很大震動。消息傳到國內,毛澤東連續召開會議進行研究。他認為,赫魯曉夫這是既揭了蓋子,也捅了婁子。

所謂揭了蓋子,就是揭露了斯大林以及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中間的一些錯誤,說明蘇聯、蘇共、斯大林並不是一切都是正確的,破除了迷信。

所謂捅了婁子,就是這個秘密報告無論從內容還是方法上,都有嚴重錯誤,造成了思想混亂。

「中国共产党人筑梦路上的故事」八大前后

當時我國建設受蘇聯影響很大。一些人不正確地把蘇聯的經驗神聖化。比如過去蘇聯設電影部、文化局,而我們設的是文化部、電影局,蘇聯沒有文聯,而我們設文聯,有人就認為這是犯了原則錯誤。

蘇共二十大,對正在思考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毛澤東和中央領導人,觸動很大。中國共產黨人意識到,不能再硬搬蘇聯經驗了,要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毛澤東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獨立思考,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努力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論十大關係》講話的開頭,毛澤東便開宗明義說:“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論十大關係》中有很多內容都是以蘇為鑑提出來的。比如蘇聯長期忽視農業,忽視農民的利益,毛澤東在講話中提出要正確處理農輕重關係,正確處理國家

、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係。再比如在中央與地方關係上,蘇聯長期把地方卡得死死的,毛澤東強調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在八大期間跟兄弟黨代表團談話時,毛澤東強調不要唯蘇聯經驗是從,還多次勸導客人,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也不能硬搬,不能當作教條,只能作參考。坦誠的話語,給外國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澤東作開幕詞後,在八大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報告的是劉少奇。大會閉幕前通過了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作出了新的判斷。決議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決議內容,實際上是提出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後一條總的政治路線。

八大結束後,毛澤東對社會矛盾問題的探索並沒有停步。當時,國際國內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國際上發生了波蘭、匈牙利事件,國內也出現了一些工人罷工、學生罷課請願的事件。對出現的新情況,黨員幹部們精神準備不足,還是習慣用老辦法,把鬧事的,把提尖銳批評意見的,一概看作是敵我矛盾。

針對這種情況,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做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毛澤東提出,要分清兩類矛盾,一類是對抗性的敵我矛盾,一類是人民內部矛盾。敵我矛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還存在。但是數量是越來越少的,人民內部矛盾是大量的,而且越來越層出不窮,越來越有很多新的問題。解決敵我矛盾,那就是戰爭的方法,或者說鎮壓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歸結為一個公式,就是團結—批評—團結,也就是說,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和自我批評,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

毛澤東強調,在大規模階級鬥爭結束後,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政治生活的主題。在此前後的其他場合,他還一再強調,社會主義不應該劍拔弩張,它應該是可親可愛的。

「中国共产党人筑梦路上的故事」八大前后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重要貢獻。蘇聯長期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有矛盾,出現矛盾後又一概用“肅反”的方式作為敵我矛盾來處理。毛澤東提出,要承認社會主義社會有矛盾,並且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

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來克服和解決。這實際上為以後我們進行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依據。

今天回顧八大,令人感慨的還有會議上始終瀰漫的民主氣氛。

會議對中央委員會的選舉,沒有事先提候選人名單,而是進行自由提名、不限名額的預選。預選前中央領導人只講一些原則性的意見,根據預選結果,再提候選人。這在黨的代表大會中,也是第一次。

9月26日,八大會議選舉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在七屆七中全會醞釀中央領導機構人選時,毛澤東向大家推薦了兩位“少壯派”。一位是51歲的陳雲,毛澤東評價他“比較穩當”“看問題尖銳,能抓住要點”;一位是52歲的鄧小平,毛澤

東評價他顧全大局,公道、周到、厚道。正是毛澤東力薦的這兩位“少壯派”,在20多年後,使中國發生了又一次歷史轉折。

毛澤東當時還說,自己現在精力不夠了,只能做“跑龍套”的工作,唱主角要靠陳雲、鄧小平這些“少壯派”。他甚至還提出,自己要在適當的時候,辭去黨的主席,擔任名譽主席,有廢除終身制的意思。雖然後來沒能實行,但確實反映了當時黨內的民主氣氛。

在緊接著召開的八屆一中全會上,選舉出了新的中央領導人,最終形成了人們通常所說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就是: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63歲),副主席劉少奇(58歲)、周恩來(58歲)、朱德(70歲)、陳雲(51歲),總書記

鄧小平(52歲)。

八大的民主氣氛,不僅體現在黨內,也體現在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關係上。

「中国共产党人筑梦路上的故事」八大前后

除了1026名正式代表外,八大還邀請了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列席會議,有的還在大會上發言,發言內容第二天就能見報。這在中共歷次代表大會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革命勝利後,尤其是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後,民主黨派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有必要存在,與中國共產黨又是怎樣的一種關係?這個問題,從新中國建立以後就提出來了。對於這個問題,黨內有不同的看法,民主黨派自身也有不同的看法。

九三學社的許德珩曾在他的回憶中講過這麼一件事。當時九三學社有些成員提議,九三學社已經完成了它在民主革命中的歷史使命,可以解散了。沈鈞儒領導的中國人民救國會當時也在醞釀解散。因為救國會的成員都在北京,大家一簽名就立即解散了。九三學社的成員,分佈在各地,一時還作不出解散的決定。1950年2月,毛澤東從蘇聯訪問回來後,得知九三學社要解散,立即派人阻止了這件事。他說:九三學社不但不能解散,還要繼續發展。救國會是進步團體,不應當解散。

後來,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兩個萬歲”的口號。他說:“共產黨萬歲,民主黨派也萬歲。他們可以看著我們,這也是一種民主。共產黨有兩怕,一怕老百姓,二怕民主人士。”

這個思想,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概括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成為處理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關係的一項重要方針。

毛澤東提出的“兩個萬歲”口號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為各民主黨派所接受和認同。

「中国共产党人筑梦路上的故事」八大前后

李濟深

1956年9月17日下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代表各民主黨派,向中共八大致賀詞。他表示:我們各民主黨派願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和全國人民一道不斷地加強團結,相互督促,各盡所能,為建成偉大的社會主義

國家和維護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

李濟深致詞結束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代表,一起走到主席臺前,向大會敬獻禮品。禮品是一件象牙雕刻的工藝品,雕刻的是在萬里長征中,紅軍勝利渡過大渡河的情景。獻禮時,代表們全體起立,暴風雨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這件工藝品的名字叫“同舟共濟”,頗具象徵意義。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1956年的探索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會一帆風順。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更多的困難和挑戰,需要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同舟共濟。

(選自《新湘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