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代善父子擡著皇太極登位,得了三個鐵帽子王

清朝歷史上有八位權勢赫赫的王爺,他們在開國創業過程中戰功最多、勳勞最大,所以他們的王位也是一輩傳一輩,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孫繼承。本家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代善父子抬著皇太極登位,得了三個鐵帽子王

禮親王代善

“八大鐵帽子王”之中,禮親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佔去了將近一半。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原因是皇太極所以能夠順利登上龍庭寶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擁戴”之功。由於代善一家“有大勳勞”,朝廷也“回饋”給他們以特殊榮耀。

天命十一年(1626年)8月11日,努爾哈赤駕崩,使後金政權一時陷入真空,汗王虛位以待,國家群龍無首,當務之急是選定汗位繼承人。此時,在汗王之下有一個八旗貝勒議政會議組織,由四大貝勒九小貝勒組成。四大貝勒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其中以代善年長,自然成為諸王首領。大小貝勒各個虎視眈眈,覬覦大位。然而,最有可能成為汗位繼承人者是代善和皇太極兩個人。皇太極勇力絕倫,通讀漢藉,能文能武,深諳治國安邦之策,手下將卒皆精銳。代善戰功赫赫,為人持重敦厚,但在文韜武略、治國才能和魄力方面遠不如皇太極。在此關鍵時刻,嶽託、薩哈廉兄弟二人向其父代善提出:“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應速即大位。”代善在反覆權衡利弊之後,贊同二子的意見,決意放棄與皇太極之爭,變被動為主動,推舉皇太極為王。代善隨即就嶽託和薩哈廉的意思分別向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徵求意見,阿敏、莽古爾泰也都表示贊同。代善即召集大、小貝勒會議,宣佈嶽託等人提出的議案,眾貝勒一致表示,“天人允協,其誰不從”,議案遂通過。

可是,出人意外的是,當代善代表議政貝勒會議“合辭”請皇太極即汗位時,皇太極卻並不買賬。他提出三點理由:一是先汗(努爾哈赤)生前“無立我為君之命”,我若即位違背先汗聖意;二是我不能“舍諸兄而嗣位”,我若越過諸兄繼位恐怕受到先汗譴責;三是自已能力有限,“不克負荷”。不管眾貝勒如何勸說,皇太極就是違拗不從。無可奈何之下,代善父子率眾貝勒一擁而上將皇太極抬起,從大衙門一直抬到城內西北角太祖靈前。面對太祖靈位,大夥一邊舉哀嚎哭,一邊強迫皇太極表態。

其實,皇太極這樣做只不過是“拿拿把”而已,他哪裡肯錯過這個他企盼已久的良機?他所以要“拿把”,主要是擔心大小貝勒們。他早已看明白,有的貝勒雖然口頭上表態擁護,其實卻在打著自已的“小算盤”。其中最突出的是二大貝勒阿敏,就在前一天,正當大夥在太祖靈前舉喪之際,阿敏派他的親信傅爾丹來到皇太極身邊,悄悄地對皇太極說:“我家主子打算推舉你繼承汗位,但是有一個條件,你當上汗王之後,必須答應讓我家單獨自立,出居外藩。 ”皇太極聽了十分驚訝。說來阿敏這個人搞分裂活動由來已久,早年他的父親舒爾哈齊背離胞兄努爾哈赤擅自移居“黑扯木”(今清原縣境內),在那裡伐木蓋房,重新打出“建州右衛”旗號,就是阿敏在背後搗鬼。努爾哈赤得知後大為震怒,將舒爾哈齊拘禁,沒收其家產,又將其親臣捆在樹上用大火燒死。還下令將阿敏處決,幸虧諸王貝勒給阿敏求情,阿敏才活下來。可現如今阿敏仍不接受歷史教訓,依然我行我素不肯改悔,皇太極預感到形勢嚴峻。最後,皇太極在大小貝勒一再“堅請”之下,“借高下驢”,接受汗位。皇太極在向眾貝勒講話時首先不指名地批斥了阿敏,皇太極說:“有人要求我當上汗王之後,准許他出居外藩搞獨立王國。如果大家都像某某貝勒那樣出居外藩,我不就成了光桿汗王了?我們這個國家還成個國家嗎?”最後,他要求所有貝勒,每個人都要對天立誓,日後如有違背誓言者,讓天地明鑑,得到報應。

9月1日,眾貝勒及大小臣工齊聚大衙門,舉行焚香告天立誓儀式。從此,皇太極登上後金國汗寶座。

十年後,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改“天聰汗”為“崇德皇帝”。同時,設立“鐵帽子王”。為了酬謝代善一家的擁立之功,皇太極封代善為禮親王,其子嶽託和薩哈廉分別被封為成親王和穎親王。這就是代善一家仨“鐵帽子王”的來歷,也是“鐵帽子王”制度的歷史發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