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知識有哪些?

第五人格丶泡芙兔子


漢字,也稱之為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字,來源於中華民族的漢族,是使用人口最多和流傳範圍最大的一種文字.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眾多分歧.新中國成立,在20世紀5 楷體

0年代,組織專門機構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了規範,俗稱“簡化字”(50年代以前的漢字俗稱“繁體字”),並以《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普及推廣,在這些工具書上並列簡化漢字和繁(異)體字.目前,簡化字在中國大陸使用,港澳臺等地區仍使用“繁體字”.漢字是非拼音文字,在寫法上,和拼音文字明顯不同,即使在中國的鄰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漢字”為例:簡化字:漢字 繁體字:漢字 拼音:hàn zì 日本語:漢字(かんじ) 吳語:漢字(hoe zy) 朝鮮文(韓文):한자 (han ja) 越南文:Ti?ng Trung Qu?c 英文:Chinese character 德文:chinesische Schrift 俄文:Китайский 法文:Chinois 波蘭文:Chiński 丹麥文:Kinesisk 菲律賓文:Intsik 葡萄牙文:Chinês 希臘文:Κιν?ζικα 意大利文:Carattere Cinese 印尼文:Cina 匈牙利語:kínai írásjegy 芬蘭語:Kiinalainen merkki

特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現今文字中,唯有漢字是我們祖先直接創造的.梵文字母傳說是天神大梵天創造並授予人類,其他文字卻都是從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來拼寫古代的梵文及現代的印度諸多的語言和尼泊爾語.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系.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見是從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使用基里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臘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臘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Aramaic)及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們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閃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閃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這種字母借用了蘇美爾人(Sume)的釘頭文字,經過改造而成的.釘頭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人創造的,中國少數民族創造的水書,它們都不是拼音文字.現在四者之中只剩下漢字和水書,其他兩者都已經消亡了.

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大篆)



大王鳳舞


漢字是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

漢字,來源於中華民族的漢族,是使用人口最多和流傳範圍最大的一種文字.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組織專門機構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了規範,俗稱“簡化字”(50年代以前的漢字俗稱“繁體字”),並以《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普及推廣,在這些工具書上並列簡化漢字和繁(異)體字.目前,簡化字在中國大陸使用,港澳臺等地區仍使用“繁體字”。

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一樽墨趣


漢字的知識較多,例如漢字的產生,漢字的造字方法,漢字字體的演變,漢字的分類等。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這些知識點。

一、漢字的產生。

關於漢字的產生眾說紛紜,相傳較多的學說有:八卦學說、倉頡造字學說、刻劃學說和圖畫學說等。下面我們介紹一下眾所周知的“倉頡造字學說”

傳說倉頡在黃帝手下做事。黃帝派倉頡管理牲口數目、食物多少。但是牲口、食物的數量是逐漸增加的,只憑頭腦記憶很困難。於是倉頡日思夜想,我為什麼不能用一些符號來代表我所管的東西呢?於是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慢慢的,漢字就產生了。

還有很多種漢字產生的說法,我們不一一介紹了,但是有一點:漢字源於生活,源於生產。

二、漢字的造字方法

漢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種:象形法、指事法、會意法、形聲法、轉註法、假借法。

1. 象形法。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象形法顧名思義,就是根據每個字所代表的物體的形狀來創造這個字。例如根據“山”的形狀創造“山”字。根據太陽的大體樣子創造“日”字。根據月亮的大體樣子創造“月”字等。(見下圖)

2、指事法。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指事法是一種抽象造字法,當沒有、或不方便用具體形狀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號來表示。大多數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畫或符號。例如 “上、下”二字。(見下圖)

3.會意法。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係合成一個字,來表示這個字的含義。例如“武、信”二字。(見下圖)

4.形聲法。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由兩個文或字複合成體,由表示意義範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例如“江、河”二字。(見下圖)

5.轉註法。

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轉註”指用同義字代替本字的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在古代漢語中,同義或近義字可以相互註釋。如“考”即“老”、“老”即“考”,表面看來只是字的相互替換而已,只能算是一種用字的方法,其實不然。漢字在具體的語境中有具體的含義,用一個本意相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則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用來代替的字的使用範圍,不知不覺中為該字添上了新的含義,從這個角度看,說該字為新造出的字未嘗不可。因此說,轉註兼有用字與造字的功能。

6.假借法。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本無其字或本有其字而借用他字來表達.如:其,本義為土筐,後借來做虛字用,而為本義另造了一個新字“箕”。虛詞“其”即為假借字。

三、漢字字體的演變。

漢字字體演變順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金文指的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大篆,包括金文與籀文,大篆狹義上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統一使用小篆。

隸書一般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

草書形成於漢代 ,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小楷。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行書,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四、漢字的分類。

漢字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

獨體字是以筆畫為直接單位構成的漢字。一個囫圇的整體,切分不開。獨體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是構成合體字的基礎。

合體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個字組成的漢字。意義與原來的詞語、詞組完全相同,不會產生歧義。

以上是小編對漢字知識的認識,您認同嗎?


小書為


漢字正統的知識有人答的很全面了,來點趣味的吧:

1、中國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甲骨文

2、漢字的三要素:形、音、義。

3、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其中形聲字最多。

象形:是描述事物形狀的造字法,如“月、牛”等。

指事:指事是用象徵性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號來表示某個詞的造字方法,例如“上、下、本”等。

會意:用兩個或幾個偏旁合成一個字,使這些偏旁的意義合成新字的意義,例如“休、從”等。

形聲:由表示字義類屬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組成新字,如“洋(yáng)”字,從水(氵)羊聲,說明“洋”字跟水有關係,發音是從“羊”字來的,因此“洋”的形旁是“氵”,聲旁是“羊”。

4、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複合結構,如“瓣”

5、漢字字體: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等字體。楷書是現在通行的手寫體和印刷體。

6、漢字由繁變簡的四個主要途徑:“代”、“換”、“省”、“承”。

7、現代漢字筆形:橫、豎(ㄧ)、撇(丿)、點(、)捺(ㄟ)、挑、鉤、折八種,書法上用“永”字作為代表概括這八種主要筆形,因此有“永字八法”之說。

8、漢字的筆順:先橫後豎(如“十”),先撇後捺(如“人”),從上到下(如“花”),從左到右(如“林”),從外到內(如“同”),先進後封(如“回”),先中間後兩邊(如“小”)。

9、注字的注音方法: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注音符號、漢語拼音

10、最早的識字課本:西周《史籀篇》

11、第一部以楷書為收字地象的字典:《玉篇》,由南朝顧野王編著,公元543年成書,收16917個字。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詞

12、自己造名字的人:唐武側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給自己造了個名字“曌”;五代劉巖取“飛龍在天”之意給自己造了個名字“龑”

13、筆畫最多的漢字:“龖龖”(上下各兩個繁體“龍”字)讀zhé,共有六十八畫,意思是“嘮嘮叨叨,話多”。

14、漢字裡同音字最多的音:是“yì”,共有五十七個,分別為“藝、抑、易、邑、屹、億、役、臆、逸、肄、疫、亦、裔、意、毅、憶、義、益、溢、詣、議、誼、譯、異、翼、翌、繹、刈、劓、仡、佚、佾、埸、懿、薏、弈、奕、挹、弋、囈、嗌、嶧、懌、悒、驛、縊、殪、軼、熠、鎰、鐿、瘞、癔、翊、蜴、羿、翳”。

15、漢字中最常見的部首:是“口”,平均每100個不同的漢字,就可能出現20個左右的“口”。

16、最難認的漢字:三個相事字組成的字,如:

,讀biā,表示狗群奔跑的樣子。有迅速、飆升的意思。

,讀pá,典型的“三隻手”,從別人身上竊取不義之財。

,讀bì,表示“用力的樣子”,不是有錢哈。

,讀bēn,是“奔”的異體字。

,讀xiān,是“鮮”的異體字。原指生魚;也指鮮美、應時的食物。

,讀biao,眾馬奔騰的樣子。

這樣的字還有好多。

最,後再附一幅有意思對聯,該對聯書於北戴河的孟姜女祠堂: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應該這樣讀:

海水朝(潮chao),朝(zhao)朝(zhao)朝(潮chao),朝(zhao)朝(潮chao)朝(zhao)落。

浮雲長(常chang),長(常chang)長(常chang)長(zhang),長(常chang)長(zhang)長(常chang)消

漢字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歡迎評論留言分享哦。


俞木榆


一 漢字的形體演變

從成體系的漢字算起,漢字的形體演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演變大體上可以分為七個階段。

(一)甲骨文。我們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謂“甲骨文”,就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陽縣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發現了甲骨文。根據考古證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經過八十年的不斷挖掘,獲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約有十六七萬片。在考古學家的長期研究中,積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對三千五百多甲骨文字,已經考釋出兩千個左右。不認識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隸時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總要問卜。比如出外田獵,設祭祈年,操戈征伐,風雨晦冥等都要問卜。從已發現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過的龜甲和獸骨上的記錄,所以人們通常稱它為“卜辭”。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編》和《卜辭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辭的專著。

甲骨卜辭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說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有了的。可是因為在卜辭中沒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沒有問世。比如“民”這個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銅器上曾多次見到,都是用一把錐子刺瞎一隻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隸【青銅器上的“民”字: ■(《盂鼎》)■(《克鼎》)■(《秦公簋》)】。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卻至今還沒有發現。

甲骨文的特點,主要有三:

(1)形體不固定,筆畫有多有少,寫法有反有正。

“止”:■、■、■ (是腳的象形)

“牢”:■、■、■(是圈牛羊的地方)

“車”:■,■、■(是戰車的象形)

(2)行文的程式不統一。從左到右的,從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讀起來也相當困難。

(3)因為文字是用鋼刀和石刀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筆畫細而硬,而且多用方筆,圓筆很少。

另外,根據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時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還有竹書和帛書。因為在甲骨文中已經有“冊”字了,很像韋編的竹簡的樣子【甲骨文■(冊)】,另外也還有“典”字了,很像兩手捧著“冊”的樣子,所以後世稱重要著作為“經典” 【甲骨文■(典)】。那麼為什麼至今尚未見到殷朝的竹木簡書呢?這是因為竹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

(二)金文。金文是指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稱銅為“吉金”,故稱銅器上的文字為“金文”。銅器中又以鍾和鼎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鐘鼎文”。另外還有“銅器銘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識”等名稱。

周代的文化比殷代的文化繁榮得多,典籍文物極為豐富。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樣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辭也就讓位於金文了。

金文,當然殷代末期也有,但畢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還是指周朝青銅銘文。周代不僅銘器的數量多,而且銘器上的字數也多。比如西周第二個帝王成王誦時的《令彝》有187個字;西周第三個帝王康王釗時的《大盂鼎》有291個字;西周第十二個帝王宣王靖時的《毛公鼎》有499個字。這樣的洋洋大現在殷代是根本沒有的。

在西周的時代,銅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對這種器皿,不容許諸侯大臣有鑄造權。可是到了東周,諸侯稱霸力政,青銅器物可以任意鑄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幾乎絕跡了。從字的形體上看,也有很大的發展。特別到了戰國的時候,南方吳、越、楚等國的文字還增加了不少類似鳥蟲的裝飾成分,這就是所謂“鳥蟲書”、“繆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繆篆■(楚)、■(王)】。

從內容上看,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記載這件器物為誰所有,有的記載戰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賞賜等。

從形體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發展起來的。在筆畫和結構上比甲骨文簡單些,其特點主要有三:

(1)曲筆較多,線條粗而自然,字形趨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還可以修改,所以字形顯得渾厚質樸,不過到周朝末年便趨向流利秀拔。

(3)字體多不固定,一個字往往有多種寫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種寫法的後面還有一隻手【“射”的各種寫法:■ ■■】“蟲”字像蟲子彎曲形,第三種寫法的上面還有兩隻眼【“蟲”的各種寫法:■■■】。

另外,在解放前的長沙地區還出土過帛書,是楚國墓葬品。令人氣憤的是這件國寶在1946年被中華民族的敗類賣給了美國人,後來藏在美國的耶魯大學的圖書館,至於簡書、印璽文、陶文、貨幣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後在長沙、信陽等地曾多次發現,不過多屬於草率急就的文字,遠不如鐘鼎文那樣工整。

(三)篆書。對於“篆書”這個名稱,歷來就有爭論。郭沫若同志說:“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掾,音院,古代官署屬員的統稱。)這就是說,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椽書”,也就是“官書”。

在秦始皇時代,官事頗多,官書浩繁。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石”(dàn擔)是一百二十斤,可見秦始皇一天要親自過目一百二十斤用竹木簡寫成的官文書。這些“官書”就是“篆書”。但當時還沒有這個名稱,直到漢代的“隸書”出現以後,才把以前施於官掾的“文書”叫做“篆書”。所以“篆書”是對“隸書”而言的。篆書可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

(1)大篆——許慎說:“宣王太史籀(音宙)作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說文解字·敘》)班固也說:“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其六篇矣。”(《漢書·藝文志》)這些說法比較可靠,因為宣王是周朝的中興之主,他在位的四十六年,作到了“內修政事,外攘夷狄”。所以當時有對文字進行整理和統一的良好條件。

大篆的真跡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陳倉(今陝西寶雞)發現了十個像鼓子一樣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們稱之為“石鼓文”。其內容是記載田獵之事,並且是用韻文寫成的。從字形上看與殷周古文不同,而與小篆倒是很接近。比如是、庶、吾三個字,石鼓文的寫法與小篆的寫法相類似【石鼓文■(是)、■(庶)、■(吾)】。

大篆的特點:1.線條化達到了完成的程度,線條均勻而柔婉。2.結構比較整齊,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3.同一個器物上的異體字幾乎沒有。4.筆畫較繁,書寫不夠方便。

《說文解字》根據殘存的九篇大篆,收進了223個“籀文”(即大篆),這也是我們現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傳基文化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到今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但是,漢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研究漢字的起源問題,在國內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檯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檯,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瞭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么?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佈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么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頂尖資訊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到今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但是,漢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研究漢字的起源問題,在國內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檯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檯,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瞭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么?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佈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么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臺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儘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註、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   

三千餘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後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畫參考行書草書加以省簡,於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及新加坡使用至今。臺灣則一直使用繁體中文。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併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加之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具備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來,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在使用漢語的地區,大都使用兩種規範漢字,分別是繁體中文(繁體字)和簡體中文(簡體字)。 前者用於臺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後者用於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通常說來,兩種漢字書寫系統雖然有差異,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不到25%。   

由於漢字書寫複雜,“漢字落後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頸,並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現在一般認為漢字也有突出優點,初始學習難度雖大,但掌握常用字後不存在類似海量英文單詞的繼續學習問題,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計算機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後,“漢字落後論”及“漢字拉丁化”已實際上逐漸被大多數人拋棄。   

目前漢字系統已經基本穩定,但漢字的規範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繼續進行。   

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云:“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註”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漢字的結構   

漢字由一個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維方式(歐語系是一維文字)在特定的空間、配置在一個正方塊內而組成,因此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來看,漢字有以下特色:   

單一字內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達同樣的事物時,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訊息,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一個漢字乃由四百多個表意象形字母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   

一個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從組成字根以及空間的配置推斷出其字義。當時代演進出現新事物難以詞的方式來表達時,也能以字根組合原則,合成出新字來用,例如中文的鈾字,就是近代為了表現一種新發現的化學元素而新造的字。   

漢字組成的字根空間配置對字義有影響:如同樣是“心跟亡”的合體,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導致不同含義;文字右邊有“乂”這個字的部件,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對左邊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發現),如果右手上面拿東西就變成“攵”,有這個字根的,幾乎都是攻擊性或是用暴力達成某件事,例如攻、敗、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字形   

(漢字書法):“國”這個字的筆畫漢字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漢字的字形不一樣。   

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佔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佔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複合結構,如“贏”、“斑”等。漢字的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讀音   

漢字是多種方言的共同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中國大陸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準讀音,普通話的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這一情況在各種漢語中是普遍存在的。   

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但並非沒有表音成分,最常見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來詞的音譯,比如沙發。此外,還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詞,如(一命)“嗚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別是該國國內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國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線,比如“Bush”絕不能音譯成“不死”。 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類似今日的韓、日語。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在朝鮮語中則大致為一字一音,沒有訓讀。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漢字使用國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裡”(海里)、“嗧”(加侖)、“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陸地區由於官方廢除已基本不使用,臺灣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瞭其意思。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準”。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通過反切法進行標註,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漢字形式的注音符號(俗稱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號仍是臺灣教學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國大陸最為廣泛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探討的課題。   

漢字與詞語   

漢字是漢文組成的最小單位。   

語素是漢文表意的最小單位,類比於英語的“詞彙”和“詞組”的總稱。絕大多數漢字可以獨立構成語素,比如“我”,類比於英語中的單一字母構成的詞彙,比如“I”。現經白話文大多數詞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構成的,不過,和英語中“詞彙”和“字母”的關係不同,語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個漢字獨立構成語素時的意思有相關性,因此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   

詞語包括語素和若干個語素形成的短語。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百個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種事物的上萬漢字;幾千個常用字,又可以輕鬆組合出數十萬詞語。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準確掌握這數十萬詞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種負擔。漢語常用詞彙約為幾萬條,總詞彙量約有百萬條,雖然從數量上來說顯得有些令人望而卻步,但由於大多數漢字構詞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並非遙不可及。因此,僅就詞彙而言,其學習難度並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樣數量外文詞彙的記憶強度則要大得多。

而從古文的角度來看,用字本義,比起五四白話文運動以降過度依賴詞語,會來的精確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復先生就提暢精確使用漢字的復古作為。   

漢字的數量   

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約為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時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規範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臺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20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中華字海》,收字85000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的國家標準CNS11643,目前(4.0)共收錄可考證之繁簡、日、韓語漢字共76,067個,但並不普及,只有在戶政系統等少數環境使用。臺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簡體、繁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而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兩個擴展區,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複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學習的困難,單一漢字能表示的意義有限,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用漢語詞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目前漢語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


超級科學奶爸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到今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檯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歲月789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 (周) (秦) (漢)(魏晉)草書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哭聲、笑聲……”或模仿大自然的“鳥鳴、蟲叫、獸吼、風聲、雷聲、雨聲……”中逐漸分化出具有一定意義、代表一定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語音的進化。例如:“ma、ba”用於代表“媽、爸”可能是從哭聲“啊……”中分化出來。語音進化到現代,已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漢語中大約有4×400=1600種聲音。語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規律,從現代語言中可以分辯出一些線索

“形”是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遠古時代人類主要面臨的是生存和種族延續問題。在與大自然和猛獸毒蛇等的鬥爭過程中,有時需要用“形”或“畫”來表示事物。例如:遠出狩獵,為了不至於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樹幹上做一些標記。人類在狩獵時,也注意觀察野獸的足跡,以辨別出野獸的特性。另外,人類也可能出於對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巖洞壁上,畫上“日、月、人、山、木、屮、動物、祖先……”等圖象。

“象”是創造漢字和《易》說理預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屬於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這些基本部件相互組合,產生各種各樣的“象”,創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還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組合,產生用於表示各種事物、各種意念的諸多文字。

“數”概念是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無”和“有”。沒水喝會渴,沒東西吃就會餓。




和悅婚典


自從倉頡造字後,漢字開始演變:從殷商時期甲骨文到現代楷草行書,歷時六千年,變化趨勢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迄今為止,漢字已有近九萬字了,漢字真是我們人類智慧的結晶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