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家告訴你:開發孩子智力,爸爸們要做對這件事

愛孩子的父母總想什麼都給他們世界上最好的。打孃胎起,爸爸媽媽們就開始考慮為孩子的未來打基礎。寶寶還未出世前,去上胎教班,給他們聽莫扎特的音樂。等寶寶出生了,買最好的益智玩具,給他們看語言學習方面的DVD來擴充詞彙量。再大一些,就開始不惜重金給孩子報各類教育培訓機構。

其實呀,對於一個小嬰兒來說,想要給他們最好的愛,想要他們大腦發育好,腦科學家提醒各位準爸爸們,回家好好疼愛你的妻子吧爸爸媽媽應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多抱抱多親親他們,儘量滿足他們的需求,做好這些,培養優秀孩子事半功倍!

想知道原因?就讓我們和腦科學家一起為各位父母來揭秘……

腦科學家告訴你:開發孩子智力,爸爸們要做對這件事

哈洛實驗揭示嬰兒大腦最在乎“安全”

研究者發現,嬰兒的情感生態能夠對其神經系統的發育產生深遠影響。嬰兒對生長環境極為敏感,而這種敏感性具有很強的進化根源。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哈里·哈洛(Harry Harlow)通過恆河猴實驗得出同樣適用於嬰兒的結論。

這個經典的依附實驗中有兩個像絨布娃娃一樣的假母猴,一個表面是又硬又涼的鐵絲,另一個表面則是柔軟的絨布。哈洛教授將剛出生的小猴從母猴身邊奪走,並把它們放入裝有上述兩個假母猴的籠子裡。兩個假母猴的身上都綁著奶瓶,所以小猴可以在它們身邊吃奶。雖然小猴會靠近“鐵絲媽媽”吃奶,但它們更願意爬上表面覆蓋著絨布的假母候,並依偎在它的“懷抱”裡。

如果實驗人員把小猴轉移到一個陌生的房間,它就會緊緊抓住絨布做的“媽媽”,直到感覺安全後才放手。如果此時沒有“絨布媽媽“相伴,小猴便會緊張的一動不動,然後開始尖叫,並來回走動,似乎在到處尋找自己的母親。

無論實驗重複多少遍,或做一些細節的改變,小猴的反應始終不變。令人驚訝的結論是,讓這些小傢伙感到安慰的並不是食物,小猴的安全感完全取決於身邊有沒有那個“絨布媽媽”!

科學家告訴我們:嬰兒雖然比小猴複雜得多,但他們渴望的是一樣的東西。

腦科學家告訴你:開發孩子智力,爸爸們要做對這件事

依附關係帶來安全感

如果嬰兒的大腦最看重的是生存,那麼安全感就是其首要追求的目標。由於嬰兒的生存完全依靠父母來滿足,所以他們將安全感放在第一位也就不足為奇了。

嬰兒如何應對此類擔憂呢?他們會試圖與大權在握的父母迅速建立穩定的關係,在心理學上我們稱其為“依附”。在依附關係建立的過程中,嬰兒會十分關注自己得到的照料。

“我是否能得到愛撫?是否能吃飽穿暖?誰最能給我安全感?”如果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他的大腦就會照這個模式發育。反之,基因則會啟動另一套不同的發育計劃。

實際上,自打嬰兒降生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

依附關係和安全感建立的窗口期長達幾年。如果孩子的大腦沒有如期建立起情感依附和安全感,那麼情緒系統就會受到長期損傷。在極端情況下,這種消極影響會伴隨他們一生。

如果嬰兒生活在一個溫馨的家庭裡,父母能夠給他安全感,那麼嬰兒的壓力反應系統就能健康發育。如果家庭環境壓力較大,孩子會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腦科學家告訴你:開發孩子智力,爸爸們要做對這件事

夫妻爭吵破壞嬰兒大腦發育

如果孩子的年齡小於8個月,即便他的原生家庭環境極度惡劣,我們只需要將他交給關係和睦、富有愛心的家庭收養,那麼不出10周,嬰兒的壓力激素調控功能就會顯著改善。

研究顯示,在惡劣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善於積極面對新刺激,他們較難讓自己平靜下來或釋放壓力。當這些孩子長大到4歲大時,壓力激素水平是正常孩子的兩倍。

如果繼續持續下去,這些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更差,容易感冒,而且更容易抑鬱和焦慮。他們的智商平均比正常孩子低8分,因此更不容易完成高中學業,成績也較差。

不過即便是在關係和睦的家庭裡,夫妻也難免吵架。幸運的是,研究顯示,夫妻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並不一定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但他們必須在爭吵後當著孩子的面和解。有意在孩子面前練習和解的父母會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做既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公平爭吵,又讓他們知道應該如何彼此安慰和解。

腦科學家告訴你:開發孩子智力,爸爸們要做對這件事

如果把小嬰兒比喻成一粒種子,那麼安全感則是滋養他們健康成長的土壤尤其是母親的表現對孩子影響會更為重要,而快樂的婚姻讓女人情緒更穩定、平和,更有能力滿足寶寶的需求。所以,如果想要孩子大腦發育好,爸爸們,你們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在夫妻關係和諧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未必能上哈佛,但至少他們不會因為父母離異而飽受心理壓力及創傷,孩子也會變得更聰明、更快樂、並且更具有道德感。

關注多得星球,投資孩子從投資自己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