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代十國時期的祭天禮儀入手,探析我國古代統治政權的正統意識

前言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的五代政權與南方諸國中稱帝建國的各政權皆紛紛舉行皇帝祭天禮儀,可以看出如此頻繁地舉行祭天禮儀有其深重的涵義。天的地位從上古時期便已經凸顯了出來,漢朝時期那種君權神授的思想更是奠定了之後歷代封建王朝皇帝的崇高地位。祭天禮儀的出現就是為了證明皇帝是承繼了上天的願望,成為上天統治萬民的代理人。

五代十國時期祭天禮儀層出不窮,這與其當時混亂複雜的社會背景所聯繫。這是一個分裂割據的時期,從後梁朱溫取代沒落的唐朝之後,北方相繼經歷了五個朝代,它們的名字分別在梁、唐、晉、漢、周這幾個之前出現的封建王朝前面加了一個後字,從朝代的命名方式就可以充分看出當時這種正統地位的爭奪何等激烈。南方當然也不示弱,在相繼建立的十個政權當中更是效仿北方五代頻繁進行祭天。

從五代十國時期的祭天禮儀入手,探析我國古代統治政權的正統意識

五代十國割據

因此可以看出祭天儀式是彰顯一個朝代最高統治者的合理繼承地位,證明其是天之驕子,是天選之人。正因為祭天能夠起到這樣明顯的作用,皇帝在身份上得到了普遍認可,因此其統治便也就可以理所應當地維持下去並不斷髮展了。在祭天過程中,南北方政權在禮儀規定上皆效仿古代之傳統,不敢擅自違制度,基本上都是祭祀天神、祖廟,大赦天下等方面內容。

《舊五代史》載:"儀仗車輅,鹵簿法物,祭器樂懸。奉遣太廟四室神主赴西京,太常儀仗鼓吹導引齋車,文武百官奉辭於開明門外,備法駕六軍儀仗入西都,御文明殿受朝賀。"

五代十國算是中國歷史時期第三個大分裂時期,那麼在春秋戰國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紛紛爭奪正統地位的現象為何沒有五代十國時期明顯呢?筆者認為之前由於儒家治國思想在封建王朝統治地位還不是非常明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只是其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在西漢時期才進行了儒學獨尊的舉措,因此儒學正統思想還不是非常穩固。經過了隋唐時期的積澱,儒學正統思想愈發成為統治者的關注點。五代十國祭天正是歷史發展的結果。

從五代十國時期的祭天禮儀入手,探析我國古代統治政權的正統意識

朱溫

五代與十國在祭天禮儀方面的差異

朱溫建立後梁之初,由於其是篡取唐朝統治所得,因此必然會在輿論上引發唐朝舊臣和民眾的不支持,畢竟唐朝的統治足足持續了近三百年,它在當時人民心中的地位還是非常崇高的。正是由於朱溫擔心自己名不正、言不順,因此便在建國第二年就開始籌備祭天,並且對其極其重視,當作當時最高等級的禮儀級別來對待,祭天奉祖、大赦天下,後續的四個朝代也皆是如此。

《新五代史》載:"同光二年正月,親赴明堂殿致齋;朝饗於太微宮;戊辰,饗太廟,是日赴南郊;二月己巳朔,親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宰臣率百官就次稱賀,宣制大赦。"

從五代舉行的祭天禮儀過程來看,基本上是延續了唐朝時期所制定的祭天禮儀,並且進行了高度還原和嚴格遵守。早在唐玄宗時期,便已經制定了較為完善且嚴密的祭天程序,一般是先祭告祖廟,然後前往宮外祭天,並且對於禮樂、車隊、服裝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規定,具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從五代十國時期的祭天禮儀入手,探析我國古代統治政權的正統意識

李存勖

我們可以看到北方五代對於祭天的儀式及其意義是非常重視的,把祭天當作了正統即位的標誌。那麼南方的十國又是如何呢?從史料記載來看,南方似乎重視程度遠不及北方,雖然各國各位皇帝均有舉行祭天禮的活動,但是無論是從規制、人員參與以及禮儀等級方面都比不上北方。我想這和南北方的社會環境以及戰略形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南漢後主即位之後親行祭天,已是南漢第三次舉行皇帝祭天之禮了,然無論是鍾允章帥禮官登壇指導陳設神位,還是宦官持劍登壇責其"謀反",皆表明其皇帝祭天禮草率簡略而無嚴謹章法。南方諸國皇帝祭天禮的草率簡略在楊吳祭天禮中表現的尤為充分。天祜十六年(919)三月,楊吳正式建國改元。關於此次祭天唯可知配以太祖、御樓宣赦而已,至於齋戒、儀仗、鹵簿、法物、享廟等行禮步驟或儀制細節如何皆無從得知。

從五代十國時期的祭天禮儀入手,探析我國古代統治政權的正統意識

楊溥

五代十國時期祭天禮儀體現的共同思想

在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中,能夠證明本朝是承繼大統、受命於天是歷代皇帝都無比重視的。而祭天恰恰就是體現了皇權至上、國家正統以及君權神授象徵的最好的禮儀程序。五代十國時期的共同認知促使各建國稱帝者紛紛親行祭天禮儀,嚴謹備禮也好,重貴誠意也罷,意圖基本是一樣的。

五代十國進行祭天,著意宣示其政權統治承天受命的正統地位。例如,開平元年四月朱溫建國稱帝后,欲親行祭天之禮,只是因西都宮內修造尚未畢功,遂又推遲。遂於開平三年正月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祭天之禮,意在宣示後梁承天受命、替代李唐國祚的正統形象。同年十一月,朱溫再次舉行南郊告謝之禮,可見篡唐國祚而建的後梁政權對親郊祭天以宣示自身正統的重視程度。

《舊五代史》載:"是日,風景和暢,人胥悅服。五十年來無此盛禮。然自此權臣愎戾,伶官用事,吏人孔謙酷加賦斂,赦文之所原放,謙復刻剝不行,大失人心,始於此矣。"

從五代十國時期的祭天禮儀入手,探析我國古代統治政權的正統意識

石敬瑭

從文獻記載來看,南方政權通過祭天來宣示正統地位的也不在少數。前蜀王建在改元之年初即郊祀祭天。唐末,王建佔據四川,天祐四年朱溫稱帝,王建拒絕承認後梁的正統地位。王建成立後蜀也進行祭天活動,甚至比後梁更早舉行皇帝祭天禮,其宣示承天受命、對抗朱溫政權正統地位的意圖非常明顯。地處嶺南的南漢立國雖然晚於前蜀,但同樣重視立國之初皇帝祭天的政治意義。

乾亨元年八月,劉奠正式即皇帝位,次年冬十一月即南郊祭天,改國號曰漢。正是源於對皇帝祭天宣示自為正統的重視。朱溫篡唐,佔據淮南的楊氏猶奉天祐年號。武義二年,楊溥自封為王,成立了楊吳政權,起初只是稱吳王而已,並未明確稱帝號,就急於祭天無疑在於宣示其建國立統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楊吳政治集團欲在亂世之中樹立對淮南地區統治權威的意圖,由此不言而喻了。

從五代十國時期的祭天禮儀入手,探析我國古代統治政權的正統意識

王建

五代十國分裂割據時期正統思想的不斷壯大及其演進

皇帝祭天是五代十國時期建國稱帝的各政權宣示正統性的重要方式,但是這一現象並不是貫穿於整個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前期政權尤為重視皇帝祭天禮儀,但是在後期這種通過祭天來宣示正統的現象卻不斷減少,可能受由於當時國家統一趨勢的加強以及各政權實力的衰退導致的。

唐末藩鎮勢力林立,朝廷其實已經失去對地方的實際掌控權。及李唐亡國,朱溫稱帝,天下分裂,正統紛爭局面出現。簡言之,朱溫篡唐,打破了李唐王朝天下一統的格局,引發了正統之爭。

從五代十國時期的祭天禮儀入手,探析我國古代統治政權的正統意識

劉知遠

《舊五代史》載:"顯德元年春正月丙子朔,帝親祀圜丘,禮畢,詣郊宮受賀。並與恩澤。今後不得以梁朝及清泰朝為偽朝偽主,天下帝王陵廟及名臣墳墓無後,官為檢校。"

五代十國前期建國稱帝的諸政權對皇帝祭天禮尤為重視,不僅開國稱帝之際要祭天行禮,後任新君繼位亦要親祀南郊。後梁歷3主,朱溫祭天兩次,朱友硅郊祀1次。對照後梁對皇帝祭天宣示正統的重視,前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五代十國後期建國稱帝的各政權對皇帝祭天禮的重視程度,與前期相比明顯降低。或許正是源於對於建國稱帝必須祭告吳天宣示正統的政治意義並不十分看重,周世宗在位5年多,亦並未親行郊祀祭天之禮。

從五代十國時期的祭天禮儀入手,探析我國古代統治政權的正統意識

周世宗柴榮

評價

南方諸國皇帝祭天禮多簡略草率,與北方政權皇帝祭天的嚴謹周備、隆重肅穆無法比擬。這是因為南方商品經濟較為發達,追求經濟發展一直是統治者重視的。北方作為歷代中央王朝的統治核心,其政治地位要遠高於南方,因此北方政權重視正統,重視祭天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南北差異雖然與地域情況和傳統有關,但是也充分體現了傳統的皇權思想在南北方受重視的程度不同。開國稱帝時祭天,或者是新君繼位後郊祀,抑或是國家昌盛時升壇告謝,行禮時是嚴謹周備、莊重肅穆,還是簡略草率、強調誠意而已,並不是關鍵,皇帝郊祀祭天儀式所彰顯的政治意義才是五代十國亂世之中各個政權重視其禮的關鍵。

李唐亡國,天下大亂,引發正統之爭。篡唐而立的後梁政權以皇帝郊祀祭天宣示其正統地位,其他稱帝建國者亦紛紛通過祭天禮儀宣佈自己的正統性。恰因各方均要在亂世之中宣揚自身的正統,五代十國前期皇帝祭天禮儀備受重視。然至五代十國後期,情況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只是趁中原內亂暫時立國稱帝,謹事四鄰以偷安一方,並不關注和在意舉行郊祀祭天宣示正統之名號。

總而言之,五代十國後期,新建國稱帝之政權比前期政權重視皇帝祭天禮的程度明顯降低,多不著意於凸顯自身的正統地位。終其原因,自唐亡二十餘年以來,中原、四川、淮南、吳越、荊南、兩廣、閩越等各方對峙的穩定格局已經形成,自立為王者不急於利用郊祀祭天禮宣示正統、加強自己的統治權威;另外,隨著號稱承續唐祚而盛極一時的後唐亡國,強勢一時的前蜀政權亦不復存在,後期建國稱帝者明顯已經意識到,諸政權對峙的穩定局面維繫或打破的關鍵是實力較量而非名號之正統與否。

參考文獻:《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