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怎么预言千年后的张献忠的命运的?

大道无形629


据说,在公元1644年11月,张献忠在成都正式称帝后,特意率领大军阅城,以向百姓展示他的军威。但当他的阅城部队走到成都东门外的镇江桥(俗称九眼桥)时,张献忠不禁被这座桥给吸引:只见这座桥宛如彩虹,而桥的南面又是高耸入云的回澜塔,相称之下景色格外优美。

于是,张献忠便忍不住停下脚步多欣赏了几眼,他还特意询问这桥和这塔是谁修建的,身边的人告诉他,这是明朝历年成都布政使余一龙所修。当时,张献忠站在桥上,遥望回澜塔以及塔旁巍峨的回澜寺,顿时心生感慨:“成都真是个好地方啊!”

这时,不远处忽然飘来一阵儿歌:“桥是弓,塔是箭,弯弓正射承运殿……”张献忠听后脸色立马大变,下令将唱儿歌的人全部抓来,但是,等到他的手下人赶过去时,唱儿歌的一行人早就不见了踪影。

张献忠回到皇宫后,心中越想越害怕,因为他所住的宫殿就是承运殿,按照歌谣所暗示,这镇江桥和回澜塔,一个是弓,一个是箭,正好射向自己的承运殿,实在太不吉利,于是他便下令让人拆掉镇江桥和回澜塔。



后来,负责拆毁桥塔的人报告说,工匠们在挖塔基时,从塔下几丈深的土中挖出一块古碑,碑上刻有一首用篆文写的诗:“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炎兴元年诸葛孔明记。”

张献忠对此是大为惊骇,忍不住叹到,这诸葛亮真实神人,在一千多年前就能预料到修塔的人叫做余一龙,而拆塔的人是我张献忠。但是,这后面几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张献忠询问便身边的人,大家都你推我我推你,没有人敢吱声。

最后,张献忠的义子,安西王李定国斗胆作答:“父皇,这‘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意思是说遇到带甲乙丙的年份,成都会出现兵灾,血流遍地。今年正好是甲申年,我们攻取成都时,死伤了多少将士和百姓,不正是应了这句‘此地血流红’吗?至于‘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就不太好理解了。”

后来,张献忠和大家研究了好半天,却仍然没有参透出最后这四句诗的意思,只不过这‘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肯定不会是什么好的寓意,再联想到先前所唱的民谣‘弯弓正射承运殿’,张献忠隐隐有种不祥的预兆。



两年后,清朝肃王豪格围攻四川,张献忠手下的将领刘进忠却叛变投降了清军统帅豪格,在刘进忠的带领下,清军不菲吹灰之力就进入川北,直逼成都。在这种背景下,张献忠被迫带领大军离开成都,打算转战到四川东部的西充继续抵抗。

但是,等到张献忠到达西充凤凰山时,遭遇到了追击而来的豪格大军,双方就此发生激烈战斗。在战斗中,刘进忠意外发现了张献忠的身影,他赶紧用手指着远处的张献忠大声喊道:“这个人就是张献忠!”肃亲王豪格立马命令士兵用箭射之,而其中有一箭正好射穿张献忠胸口,张献忠当即倒地而死,时年仅四十岁。

在张献忠被射死后,大家也才终于明白,人们才明白“吹箫不用竹”是个肃字,“一箭贯当胸”是中箭而死;而所谓的‘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指的就是张献忠王朝的气数将因为川北而终结,随后他的部队会转战到川东,再随后,一个名号中带有“肃”字的人,会让张献忠“一箭贯当胸”而死。

而事实上,当时张献忠的大军,就是因为豪格的大军占据川北后,不得不离开成都,从而宣告张献忠大西王朝的终结,随后,张献忠又带兵跑到地处四川东部的西充继续作战,结果在西充被肃亲王豪格手下的士兵用箭射死。

从这层意义上看,诸葛亮一千年前的预言真是太准,但其实呢,这不过是标准的民间故事罢了,是满清的那些卫道之士编造的,他们所要传达的意思,就是张献忠被满清击败,是命中注定,是一千多前都预言好的。当然,满清最后能够统一天下,自然也是命中注定。至于清朝的皇帝们,那就是天命之子,所以大家应该老老实实顺从他们的统治。归根结底,这不过是历代王朝所玩得神话皇权的把戏。


我是赵帅锅


诸葛亮在四川留下一首诗,其中最后两句是“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

张献忠是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一个在南,一个在北

1644年,清兵入关后,张献忠率军进入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继续与清军对峙。

1646年张献忠准备进攻清军时,北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的凤凰山坡,与清军大将豪格不期而遇,两军展开激烈的对攻,战争中张献忠不幸中箭身亡

当地人们都说,1000多年以前诸葛亮预言张献忠会死在此地。

在古代四川成都东门外,镇江桥的附近,有一座名为“回澜塔”的石塔。这座石塔是明朝万历年间,当地布政使余一龙,为了治理成都附近的洪水泛滥

,特地修建用来镇压邪龙的

1644年,张献忠称帝之后,命令工匠,将原来的蜀王府改造为自己的皇宫,并且起名为“承运殿”。

有一天,张献忠率领部将,来到了回澜塔,正打算登塔游玩的时候,却

听到了一首童谣:“桥为弓,塔为箭,弯弓正射承运殿。”

张献忠勃然大怒,命令部下,立刻拆毁眼前的回澜塔和脚下的小桥。结果在拆塔的时候,发现一块神奇的古碑。这块古碑上面留有诸葛亮的署名,并且明确的预见了这座塔的毁灭。最后所留下的10字内容,更是让张献忠心中一凉:“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

3年之后,也就是1647年,在大西军叛徒刘进忠的带领之下,张献忠的部队和肃亲王豪格的清军短兵相接。

初次交锋,张献忠冒险带着自己的偏将前往山顶进行侦查,却不料被刘进忠发现。于是刘进忠就为豪格指点说:“这就是八大王张献忠。”于是肃亲王豪格使用强弓射击,一箭正好贯穿了张献忠的胸膛。

诸葛亮预言中的“吹箫不用竹”正是一个“肃”字,正好对应了肃亲王豪格,可以说诸葛亮的这10字预言最终字字应验了。


老虫


诸葛亮预言了千年之后张献忠被一箭穿心的命运。


这事还得从张献忠打了胜仗,为了显摆皇帝的威严,在四川开始巡城说起。一行人走到四川镇江桥时,听见有人唱歌,歌词也不是很友善,有人唱“桥是弓,塔是箭,弯弓正射承运殿”。承运殿是哪,正是张献忠住的地方!不管是谁啊,听到这种要往自己住处射箭的话,肯定会心生不快,更别提人家张献忠了。于是张献忠下令将镇江桥拆除,在拆除过程中,看见桥上刻着一行字:“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建兴元年诸葛孔明记。”,诸葛孔明是谁?正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啊!传说诸葛亮神龙见首不见尾,能掐会算,料事如神,在三国里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张献忠本身也是农民起义出身,古人对这些都非常迷信。后面自己也怕预言成真加强了安保工作,但是在三年之后还是死于凤凰坡之战,死因和诸葛亮千年之前预料的一模一样,一箭穿心而死。


个人认为,这未必真的是诸葛亮一千二百年之前就预料到的,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只能听一些野史传说。有极大可能性是当时一些有心之人刻意做的局,利用封建迷信,来煽动群众情绪,扰乱军心。就像陈胜吴广起义,在鱼肚里塞纸条“陈胜王”,然后扰乱军心拉拢人心,趁机树立自己的权威,为后面起义做铺垫。


e代新视觉


谈到诸葛亮,不禁让人感慨是不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玄学之术?这还真说不准。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诸葛亮预见千年后张献忠的命运这件事。


诸葛亮素来就有神算子的称号,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字叫《马前课》,这本书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超准的一本预言书。

为什么叫《马前课》呢?诸葛亮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习惯在出兵征战之前,在马的前面占卜一课,也就是所谓的卜上一卦。诸葛亮把这些占卜的卦象合成了《马前课》,全本共有14课。

相比于另一本名叫《推背图》的预言书,这本《马前课》显然更好破译。根据后人的猜测与推理,《马前课》中有许多内容与后来发生的历史高度吻合。

比如《马前课》第四课中有:“十八男儿,起于太原;动则得解,日月丽天。”对这一卦的解释是:李唐起于太原,武则天称帝周。

虽然这是已经见证了历史的我们,根据《马前课》的内容解释出来的。但是能达到如此高的匹配度,也说明诸葛亮对历史的走向有一定的见解。

而这一次他是怎么和千年以后的张献忠扯到一起的呢?这来源于诸葛亮曾经写过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原文是:

“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


这首诗其实是出现于赤脚踏沧浪写的一本小说《大顺悲歌》。既然出自小说,那么这件事的真实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不过虽是小说,也可一看。书中写到张献忠一天心血来潮,登上城门欣赏一下自己的地盘儿,远远的看到东门外江水奔流,翻腾的江水上横跨着一座拱桥。

在拱桥的一边还高高立着一座石塔。从他的那个角度望过去,场面十分雄伟壮阔,于是饶有兴致地问:

“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呀?”

“锁江桥”

“那这个石塔呢?”

“回澜塔”

虽然张献忠只念过几年学,但在他听完这两个名字后,依然很有底气的说:“一听这个名字就不吉利,赶快拆掉拆掉!”接到命令的一千名士兵立马前往东门,不一会儿就把石塔拆毁了。

结果在清理剩下的石块时,发现了一块厚厚的石板,上面隐约可以看到些许字迹。仔细辨认,发现上面写得正是诸葛亮的那首诗。

带头的士兵一看不得了,怎么还有老大张献忠的名字,赶紧报告。张献忠听说后非常好奇,专门请来当地的人询问。

原来这座石塔是万历年间四川布政使修建的,而这位四川省长正是诗中所提到的那个余一龙。


张献忠一听,心里暗暗称奇,严重怀疑这是诸葛亮留下的一首预言诗。张献忠胆战心惊地继续往下读,读到“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的时候更加吃惊了,因为他当时整天担心的恰好就是川北的局势。

这下张献忠更加肯定了,这就是一首预言诗。可是在看到诗的最后两句时,他的整个人都不好了。“一箭贯当胸”,难道我以后是中箭而亡?张献忠默默流冷汗。

说来也巧,根据历史考证,普遍认为张献忠确实是中箭去世的。

历史上的张献忠作为明末农民军领袖,一生都在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抗击明清。一开始跟在反明盟主王自用身后,当时他带领的士兵是三十六营中最强悍的一支队伍。

后来自己翅膀渐渐硬了,逐渐成长为反明势力中独立的一股势力。最成功的时候就是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自己称帝。

建国第二年,南明王朝政权覆灭。当时有人对他说,既然明朝没了,就识时务地投降大清吧。没想到张献忠一改投降的惯例,积极带领军队抗清。
有决心有信心是好事,但是显然大西不具备反清的实力。1646年张献忠的农民军遭到了清军同帅豪格的袭击,张献忠本人也不幸被统帅将领豪格一箭射中,当即身亡。


史之策


张献忠是明末农民军的领袖,与李自成齐名,后来建立了大西政权,他也是大西唯一的皇帝。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贤相,一生为兴复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备受后人推崇,成为了后世忠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与张献忠所处的年代相隔千年,那么这样的两个人又是怎样扯上关系的呢?诸葛亮预言千年后的张献忠命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诸葛亮的预言诗

诸葛亮之所以和张献忠扯上关系,主要源于诸葛亮的一首预言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

那么这首诗出自何处呢?其实这是小说《明末那些事儿》中的一个桥段,说到这大家也很明白了,所谓诸葛亮预言张献忠命运的事,不过是小说作家为了增加小说可读性而杜撰出来的事情罢了!

这个桥段确实写得挺生动,时张献忠已称帝,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献忠带着部队登城巡视,远远看到东门外江水奔流不息,一座气势雄伟的拱桥横跨其上,桥旁还有一座五六十米高的石塔,这深深吸引了张献忠。于是张献忠问道这桥和石塔的名字,一旁有人答道:“桥为锁江桥,塔为回澜塔”,此时的张献忠眉头一皱,直呼石塔不利与自己,于是便下令拆除,后来拆塔的士兵在塔拆除完后偶得一块石碑,石碑上所写的则正是先前我们提到的诸葛亮的那首预言诗。

张献忠看后惴惴不安,因为诗文中预测到了他拆塔,更写到了“妖运终川北,一箭贯当胸”这样的话语,时张献忠本就在为川北的局势忧心忡忡,细心一想,这诗文太可怕了。后来果不其然,张献忠真的在与清军交战中中箭身亡。

历史上张献忠的结局

历史上的张献忠是明末农民义军首领,但在历史上确是臭名昭著,在四川留下的恶劣影响不容忽视。《明史》对其评价是:

“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

所以张献忠所建立的大西政权倒台实是必然。公元1646年年底,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遭到了清军大将豪格的进攻,两军激战数日,最后张献忠中箭身亡。其死法与小说中所言一致,但并没有诸葛亮预言一说。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诸葛亮预言的张献忠命运是这样的: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汉炎兴元年,丞相诸葛孔明记。

也就是说,诸葛亮预言张献忠会屠蜀,但最后也会被一箭射死。

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这则“奇闻”记载于清朝赵吉士所写的《寄园寄所寄·卷九·裂眦寄》,讲的是成都东门外有一座回澜塔,是明朝万历年间布政使余一龙所修,张献忠入蜀后,下令拆毁回澜塔,结果在拆毁的过程中意外在地下发现一块石碑,刻着诸葛亮预言张献忠命运的上述内容。

看似说的有板有眼,但实际上,这是假的!是后人伪托诸葛亮的口吻来诅咒张献忠的。其实这种借古人或者借神灵来煽动民情的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时不就是一会伪装狐狸叫,一会又在鱼肚子里藏书吗?再比如元朝末年的石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些都是人为的。

如果我们仔细读过诸葛亮流传后世的作品就会发现,所谓诸葛亮预言张献忠命运的石碑内容,根本不符合东汉三国时期的用语习惯,倒更具备明清时期打油诗的特征。所以,个人分析,这应该是痛恨张献忠的四川百姓或者是清朝统治者事后伪造的内容,以此来让百姓相信,张献忠是受到天谴的。

如果诸葛亮真有那么神,能预知千年后事的话,也不至于在街亭错用马谡了。


秦皇汉武


张献忠(1606~1647)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今陕西定边县人,和李自成也算是半个老乡,李自成是陕西榆林米脂县人,榆林离定边不过300公里的路程。

然而,号称明末农民领袖“双子星”的二人,到后来很少有交集。李自成被清军赶出京城败逃,宁肯选择出家当和尚都不去联合张献忠,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面原因有许多,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张献忠太残暴,名声不好、格局不高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到现在四川老一辈人提起张献忠“屠川”的事皆义愤填膺,张献忠为什么要屠四川呢?



这里面有许多说法,流传最广的说张献忠是上天派来的魔王,来扰民害民。

当时有张献忠留下来的七杀碑为证:【天生万物养于人,人无一物回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老张屠川另一说法是,据说明末时四川的女人太奢靡,穿的都是蜀锦裙子,裙子的下摆用金线绣着李白、杜甫的诗句,走起路来飘飘欲仙,鞋子后跟有个小盒子,里面放着蜀香,一路走来香气扑鼻。

这些女人十分看不起土里吧唧的张献忠,于是老张放任军队奸淫辱掠,凡是反抗的女人统统杀掉,男人则充军。

老张还有一个怪癖,那就是喜欢女人的小脚。女人被杀砍下小脚,老张把玩后把小脚朝上埋在一起,大远望去白森森一片,场景很是壮观。据老张说可阻止清军的炮火。



从上面可看出,李自成到后来疏远张献忠是看不起他,也有“道不同不与为谋”的意思。

张献忠的兽行“天怨人怒”,不仅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就连千年前的诸葛亮都诅咒他不得好死。

换言之,诸葛亮早在1436年前就准确预测出张献忠不得好死。这是怎样一回事呢?

说起这事话长,咱们把时间的坐标推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十六日,这一天,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以成都为西京,以承运殿为寝宫。

张献忠心想:“经过多年的腥风血雨的拼杀,终于称帝了,感谢上天的眷顾”。张献忠很迷信,认为这一切都是天意所为。



有一天,志得意满张献忠带着一班人巡视都城,当他走到城外镇江桥(俗称九眼桥)上放眼望去,只见桥的南面是高耸入云的回澜塔,桥和塔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张献忠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

就在老张陶醉其中时,从塔的北面飘来了一阵儿歌声音:“桥是弓,塔是箭,弯弓正射承运殿”,反复唱了几遍。

老张越琢磨越不是味,承运殿不正是自己的寝宫吗?这儿歌分明是诅咒我大西王朝灭亡。张献忠命令士兵马上把唱儿歌的人捉来,等士兵赶到时早不见人的踪迹了。

余怒未消的张献忠调动部队把桥和塔都拆了。心说,“我把你的弓和箭毁了,我看你还怎样射”。

造成这种结果,完全是张献忠封建迷所致。



事情还没有完,就在拆完桥和塔的第5天,当士兵清理塔的地基时,突然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些字,大家谁也不知道写的啥意思,于是上报给了军师汪兆麟。

汪兆麟时任丞相,据说张献忠屠川是他的计谋,汪号称“小诸葛”,是张献忠的主要谋士。

当汪兆麟看到碑文时大惊失色,碑文是这样写的:【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碑的最下面刻着汉炎兴元年,丞相诸葛孔明。

这分明是千年之前诸葛亮刻下的谶书,这和他的《马前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预测未来。

所不同的是,这块碑文是预测千年后张献忠所作的事。



此时汪兆麟读着碑文【修塔余一龙】:没错,回澜塔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布政使余一龙所修。

【拆塔张献忠】这更对了。【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这里指张献忠屠川这件事儿。

以上这几句是张献忠已经做出来的事儿。所以汪兆麟很快想出来了。

后面这几句汪兆麟不理解,他看到最后一句【一箭贯当胸】感觉不是什么好事,于是命令士兵谁也不许把这件事说出去,并当场把石碑砸碎深埋了,这件事儿就被汪兆麟隐瞒了下来。

沧海桑田,转眼千年,考古学家偶然发现了碎石碑,等拼凑起来一看大吃一惊。想不到千年之前的诸葛亮预测的如此精准。

前几句大家明白什么意思了,后面几句连聪明的汪兆麟也看不明白,那是因为还没有发生的事,他肯定不知道。



后面几句考古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箫,一箭贯当胸】。这几句是预示张献忠灭亡的结局。

大顺三年(1646年)清肃亲王豪格带领军队很快攻进了川北(妖运终川北)。张献忠根本没有料到清军来的如此迅速,匆忙应战。实际是张献忠的将领刘进忠叛变做向导才如此迅速。

刘进忠为肃亲王豪格指认张献忠,【吹“箫”不用竹暗指“肃”字,箫没竹字头为“肃”】豪格一箭射死了张献忠,【一箭贯当胸】,张献忠死时年仅41岁。

综上所述,千年之前的诸葛亮,预测的张献忠相当精准。【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太牛逼了,这几句谶语总结了张献忠的一生。我谁也不服,独服诸葛亮也!

【声明:以上皆为后人附会之事,权当茶余饭后谈资吧。】


秉烛读春秋


诸葛亮是我想这个名字大家想必都是耳熟能详,在历史上颇有地位。一本《三国演义》更是将他的历史地位无限拔高,诸葛亮也摇身一变成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人,甚至连鲁迅先生都称赞诸葛亮“其智近乎妖”。



所以这两千多年来,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有诸各式各样关羽葛亮的传说,比如张献忠在四川的时候,也出了一个关于诸葛亮预言千年后张献忠命运的传说。

关于这个传说,我们先来了解张献忠,张献忠何许人也,与李自成齐名的明末农民军领袖,大西开国皇帝当然也是唯一的皇帝。

1644年清兵入关,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与清军对峙。并在1646年张献忠进攻清军之时,在北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的凤凰山坡,与豪格所率领的清军相遇,张献忠不幸中箭身亡。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会说,张献忠这不是正常的战死么?况且张献忠生于明朝末年,诸葛亮生于三国时代他们怎么就扯上关系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传说了

在张献忠当上皇帝后,有一次心血来潮,想要阅城一次展示自己的皇威。就这样张献忠就带着声势浩大的队伍大摇大摆走上街头,这一路上了是把张献忠给高兴坏了。当他走到成都外的时候看到一座外型壮丽、造型奇特的桥和一座塔,张献忠不禁停下脚步问旁边的人这桥这塔是何人所建的?旁边的人回答到明朝那年余一龙所修改。张献忠直呼好地方沉浸在这美景中,突然不知为何响起了一首歌谣唱桥是弓,塔是箭,弯弓正射承运殿。他听了很是生气,这歌谣最后一句表达的是承运殿被射。因为承运殿是他居住的地方,就命人把唱歌谣的人都给抓起来,过了几天还命人去把这座桥和塔给拆掉,张献忠认为它是不吉利的,绝对不能留下来。



然而在拆桥和拆塔过程中,发现一块石碑,上刻着一首用篆文写的诗:“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炎兴元年诸葛孔明记。”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张献忠以后会被一箭贯胸而死,而且还是诸葛亮的记载,张献忠为此也是忧愁不能寐。


而后来也如我前文所说的的一样,在1646年张献忠进攻清军之时,在北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的凤凰山坡,与豪格所率领的清军相遇,张献忠被一箭贯胸身亡,正好也印证了这个预言。这简直比彩票中了头奖的概率还要高。


像素说


三国时期的谋相诸葛亮与明末时期的起义首领张献忠,二人隔着十万八千里,相差一千多年,是怎样扯上关系的呢,诸葛亮又是如何能预言张献忠的命运的呢?其实这还真跟诸葛亮没什么关系,而归功于当代作家赤脚踏沧浪。

张献忠、此江、此桥、此塔

谈到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张献忠是谁,张献忠同闯王李自成一样,是明末时期的起义英雄,只不过没有李自成出名而已,后来在满清入关后,张献忠在于清军的争夺过程中,被清军首领豪格一箭给射死了。至于张献忠的命运是如何被诸葛亮预测出来的,则归功于一本小说了。


当代作者赤脚踏沧浪写过这样一本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大顺悲歌》,里面有经典一段:

相传张献忠自从起义起到现在也算是割据一方,小有成就,于是内心多少有些膨胀,或者说有些小得意,而得意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爱显摆,因此,张献忠经常带着一帮子一下子就能显示出自己地位的人,经常在自己的领地上瞎晃悠。

一日,张献忠如往常一样,带着自己的随从们四处溜达,不知不觉溜达到了一个小山包上,碰巧这里有一个凉亭,于是张献忠便带领众人坐下休息了。而由于这个小山包地势较高,张献忠一眼向远方望去,竟看到了一条滚滚长江,并且这条江上还立着一个拱桥,拱桥旁边还有一座高高的塔。


张献忠来了兴趣随口问道:“这是什么桥啊,”

随从们立即答道“此桥为锁江桥”

张献忠又问:“那这个塔呢”

随从们答道:“此塔为回澜塔”

“桥为锁江桥,塔为回澜塔”

张献忠听此,眉毛紧促,感到这两个名字压的令自己有些窒息。碰巧这时一首民谣响起

“桥是弓,塔是箭,弯弓正射承运殿”

张献忠听此,顿时从压抑变为了气氛,这座桥与这座塔岂不是为专门压制自己而建,于是下令要将其拆掉。


诸葛亮预言

张献忠下令了,效率还不错,当天傍晚,张献忠的手下们就将其给拆掉了,并且在其下面发现刻有一行字,于是众人便将此事告诉给了张献忠,张献忠立马前来观看,这一看不要紧,吓出了张献忠一身冷汗,上面刻载:

“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炎兴元年诸葛孔明记。”

这是什么,这不是预测自己死期不远,且是要惨死,于是自此之后,张献忠夜不能寐,总觉得自己要遭遇不测。


张献忠身死

不几年后,明末的战争趋近于结尾,明军大败,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满清入关,而没多久闯王李自成也被其打败,天下大势,基本已定,此时也只剩下一下不大不小,不轻不重的张献忠了,于是清军顺势南下,准备一举收拾张献忠,结果是也很顺利,清军与张献忠的军队一照面,张献忠的军队便大败,而张献忠本人也在乱局中被清军统帅豪格给一箭射死了,预言实现了。

一江、一桥、一塔,一个预言,便预测出了张献忠的命运,看起来似乎有点荒唐,其实他本来也有些荒唐,而诸葛亮与其更是沾不上边,但是由于是出自于小说便无可厚非了。其实很多故事都是,后人根据先人最后的结局,在“穿越”到他的生前,为其创造故事,这样一来便有了各种各样看似“传奇”、“符合实际”的故事了。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诸葛亮确实很能干,据说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玄学,无所不知。但是诸葛亮再能干,他毕竟是个人,不是神吧,也许他能看到五年、十年或者三十年之后的事情,但是绝无可能预测千年之后的事情。

所以如果有一天有人发现张献忠的命运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被诸葛亮预测到了的话,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后人伪造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神话诸葛亮。那么在诸葛亮和张献忠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跨越千年的趣事呢?

张献忠大西政权大顺二年,也就是公元1646年,已经在蜀地建国的张献忠外出游玩,来到了明万历年间四川的布政使余一龙修建的回澜塔边,塔边有一座桥,名叫锁江桥。这里风景不错,张献忠心情也很好,但这个时候,他听到有人唱歌,把桥比做弓,把塔比做箭,而弓和箭正射向自己。

张献忠听到这样的歌谣很不舒服,要知道,自从他入蜀以来,几乎杀尽蜀人,还没有人敢这样讽刺他。但是他今天不想杀人,而是直接下令拆桥毁塔,一声令下,哪个敢不听呢。

结果在拆桥毁塔的过程中,有人从地下发现了石碑,碑上有一首诗,这首诗中有这么两句,拆塔张献忠、一箭贯当胸。张献忠吓了一跳,再看诗的落款,居然是建兴元年诸葛亮写的一首诗。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公元223年就准确预测到了一千年以后张献忠的下场。张献忠虽是军人,可是他知道神测诸葛亮的名声,也吓得不轻。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张献忠最后真的是死于一箭穿胸而亡,时间是在1647年的1月。

这太不可思议了吧,诸葛亮真的有神鬼莫测之能?其实真的不是,这是当地百姓给张献忠演的一出戏。就像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天降神旨”戏一样,目的就是为了让张献忠感到害怕。

因为张献忠自入蜀以来,大杀四方,把蜀人杀得十仅存一二。而且张献忠杀蜀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全凭自己的心情,心情好也杀,心情不好也杀,简直就是一个杀人魔王。蜀人害怕极了,可是又不敢反抗,只好借助于一千年前诸葛亮的神威,希望能够吓退张献忠。

所以他们找了人,做了石碑,埋在地下,然后再找了几个不怕死的在附近唱石碑上的诗,吸引张献忠的注意。结果他们终于成功了,张献忠在看到诸葛亮的预测后,是惶惶不可终日。此时清军的围剿部队已经进川,意味着张献忠的末日就要到了。

至于所谓的一箭贯穿胸为什么这么准?那就更好理解了,当时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就是弓箭,而张献忠最后死于弓箭穿胸,这完全是个巧合,仅此而已。

所以这不是诸葛亮的神奇,而是蜀地百姓的无奈之举,这个故事传来传去就传走了样,最后居然还被记入了正史之中。这充分反映了当时蜀地百姓所受之苦,苦不堪言,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诸葛亮的佑护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