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4則醫療失誤 —— 教訓應該吸取

每個醫生臨床既久,有經驗,也必定有教訓。經驗應該總結,教訓也應吸取,這樣,對於醫療技術才能逐漸有所提高。

嘗讀清代程鍾齡《醫學心悟·醫中百誤歌》,深受啟發。病有誤於醫家者,有誤於病家者,有誤於旁人者,有誤於藥中者,有誤於煎藥者,不可不知。

今將親身經歷教訓四則披露於下,或許對醫界同道有所裨益。

1

1971年5月,有湯姓少婦,22歲,因婚後停經月餘,噁心嘔吐,前來診治。

患者嘔吐頻繁,納食少進,倦怠乏力。診其脈緩,稍帶滑象,舌苔薄白,斷其為妊娠惡阻,投香砂六君子湯3劑。

時值5月,江南農村收割正忙,患者配藥回家,惟恐耽誤農活,欲將3劑藥一起煎服以求速效。

其公公住在隔壁,勸其不可如此,少婦不聽,擅自將3劑藥同煎,溫頓服之。服藥不久,其胎即墮,悔之莫及。

按:半夏為治妊娠惡阻之要藥,仲景《金匱要略》即有“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的記載,但《別錄》又有半夏“墮胎”之說。

臨床實踐證明,少用半夏無損胎元,多用則難免傷胎,因其辛熱故也。

餘處方香砂六君子湯每劑用半夏9克,一般不致傷胎,但3劑藥中共有半夏27克之多,一次頓服,安能不傷胎元耶!

小編按:與其說半夏,倒不如歸咎於木香砂仁等辛香之藥,動了氣血,其理類似麝香墮胎。

2

車姓老太,78歲,素患痰飲宿疾,每至冬季則發作更劇,咳喘不已。

1972年冬季某日延餘出診,見老太形瘦體弱,臥床不起,氣喘咳嗽,痰多清稀,脈緩弱,苔白膩。

《金匱要略》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高年陽氣虛弱,痰飲內生,治當溫陽化飲,投苓桂術甘湯合二陳湯加味。

老太服藥2劑,咳喘大見好轉,甚是高興。

當時,其家飼養小豬數只,正患白痢,獸醫開大黃、朴硝等攻下約數劑,家人將豬藥配來,與老太之藥掛在一起。

次日,其女為老太煎藥,誤將豬藥入煎,湯成與服;老太覺藥味不對,問道:“前兩天之藥味與今日之藥味大不相同,何故?”答曰:“無錯。”

老太相信女兒,未再細問,將湯藥喝下,服藥後洩瀉不止,終因陽衰陰盛,陰陽離決,一命嗚呼。

按: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傷寒例》雲:“承氣入胃,陰盛以亡”,並注曰:“不當下而強與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洩,便溺不禁而死。”

患者高年陽衰,飲邪如陰霾瀰漫,此時溫陽化飲猶恐不及,家人反誤煎硝黃苦寒攻下藥與服,遂致枉死,誠可嘆也。

3

1974年春,一農村男子,35歲,來治頭痛病。

自述病起一星期,頭痛不已,略有畏寒發熱,咳嗽,診得脈浮略數,舌苔薄白,斷其為風熱頭痛,擬桑菊飲加味治之。

患者服藥4劑,寒熱咳嗽均除,頭痛亦有好轉,但未痊癒。

此時,有親戚告訴其用細辛一味煎服能治頭痛,患者即去藥店購細辛15克,回家取10克煎服。

服後自覺氣悶欲絕,言語困難,半日許方才慢慢緩解,但頭痛反增劇,遂請兩人扶持又來求治。

患者頭痛甚劇,心煩懊憹,脈舌如前。餘思前方用辛涼輕劑,尚屬對證,為何證反加劇,不得其解。

細加盤問,方知其聽信人言誤服細辛。豈不知風熱得此,猶如火上加油,頭為諸陽之會,陽熱升騰於上,安能不痛耶!

餘仍守桑菊飲加蘆根、茅根,患者服藥3劑,頭痛遂愈。

按:細辛形細而味辛,其性善散,最易耗氣傷人。

李中梓《醫宗必讀》記載:“單服末致一錢,令人悶絕,辛藥不可多用也。”

細辛雖能治頭痛,但只能用治風寒頭痛,若風熱頭痛而用此,則痛更劇。可見民間單方也應辨證運用,不得妄投。

《醫學心悟》醫中百誤歌有云:“旁人誤,代驚惶,不知理路亂忙忙,用藥之時偏作主,平時可是學岐黃?”說明病有誤於旁人者不少,不可不以此為戒。

小編按:細辛宜久煎,去其氣,而取其味。

4

1971年秋,有潘姓老嫗,85歲,久患痺證,周身關節疼痛,不能行走。

延一醫診治,不辨陰陽寒熱,但見其關節疼痛,就用溫針,共針灸七八次,未見好轉,反至關節疼痛難忍,日夜號叫,徹夜不眠,痛苦萬狀,其子改延餘治。

餘出診至其家,見老嫗骨瘦如柴,大肉盡脫,脈來細數,舌質光絳無苔。

此本為熱痺傷陰,誤用溫針,焦骨傷筋,而成壞證。

思《傷寒論》有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據其脈舌,並見大肉盡脫,斷其三月內必死,知其氣陰耗竭故也。

勉擬增液湯加味以養陰增液,果然不出所料,越二月而卒。

按:為醫者不可不博覽群書,精勤不倦。

吳鞠通《溫病條辨·自序》雲:“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否則庸醫害人,殺人而不見血,無異於兇手矣。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雲:“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當調以甘藥也。”

此例患者熱痺日久,耗傷氣陰,當用甘藥調治,不宜溫針,而醫者不讀經典,草率行事,誤人不淺。

— THE END —



1、文源:本文選摘自《連建偉中醫文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4年2月。轉載自李行之國醫傳習所 編校/金瑤瑛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