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BT读书会分享-004

疫情下的线上读书会,如常进行

从焦点解决的角度来看,凡是都不只有一面:这一春节假期疫情突如其来,让我们有些不适应,但同时它也可以做一些正向的解读:从整体的角度(宏观的角度)提醒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让我们意识到公共卫生体系还有许多提升的方面;以及怎样能够动员社会,慈善救助做到更公开、更透明等等。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我们在看同一事件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僧眼看僧,佛眼看佛,狗眼看狗。从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世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构主义”观点。它不认为任何知识理所当然的存在,它在描述“世界为何?”的观点时,与我们的个人历史和文化脉络的独特性相关联。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仅仅你教TA多少,TA就接受什么,因为TA经过了自己的加工。我们在看问题时如何去理解来访者?来访者如何理解自己?其实中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SFBT技术并不难,难在理念。我们感知到的世界、环境是我们自己发明的,我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咨询师不是当事人。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它既影响着当事人,同时也影响着咨询师。咨询师在看待问题时也有不同的角度,并且这个角度会影响咨询师问话的方向、治疗的效果、对问题的判断以及咨询师接下来所采取的措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案概念化”的过程。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流派的咨询师会提出不同的假设,从而开展不同的行动。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实验者期望效应(实验者的偏见)

研究者对被试者的偏见可能使数据失去客观性,即带有主观的看问题可能只看的到你希望看到的,而对其他的视而不见(同样的,有时咨询师也会存在着属于自己的偏见)。伯纳姆的老鼠实验与教育心理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相似——你认为对象是什么,它就会成为什么。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大儒王阳明说,“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这个世界在你心之外并不存在,现实只有与自身的认识结合起来才会变得有意义。爱因斯坦说,“每个理论的视角或偏见都会导致某些问题和对问题的见解的产生,这些见解对于问题和提问者来说都是适用的”。所以建构主义无论对来访者还是对咨询师个人都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给我们的心理咨询工作带来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调整视角,调整理解的偏差,可以去做正向的建构。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可以用语言的游戏来重新解构”。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解构来访者认为的问题,重新建构一个新的形象、新的替代性的说法。

例如:一个“死板”的人,可以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鲁莽”的孩子,可以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一个吝啬的“小气鬼”,同样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因循守旧,没有创意,凸显了“忠诚”;优柔寡断,难以抉择显得深思熟虑,更为谨慎……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更强调人际的关联与合作,它是从家庭治疗中来的。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不是来自孤立的心以及个人化的经验,知识与语言并不是固定不变或普遍存在的,也不存在语言表达者背后深层的结构;人类的知识是被“建构”来的,非既存而是被发现的;是通过社会互动而来的,所以所谓的知识与社会互动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社会建构论更多时候与叙事治疗会联系在一起,看待事物的方式既然不只一种,凡事不只有一面,世上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那治疗师也就不一定比来访者显得更客观,同时我们需要共同建构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目标或行为。如果建构主义认为我们是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去认知、行动的;那社会建构论更多强调一个系统观,我们是社会中的一份子。

从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出发,给我们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变动。整个咨询过程变成“解构”和“重构”的过程。我们把来访者从TA带来的认为很难改变或者一直固守的观念、行动中抽离出来;帮助TA一起共同去建构一个更新的、有希望的视角,这就是我们讲的“尊重与希望”从何而来!在这样的治疗中,焦点解决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来访者通常带着问题而来,讨论问题有好有坏。如果不讨论问题,来访者不满意;如果单纯讨论问题,可能会陷到问题的泥潭里——“奋不顾身,陷入粪坑”。从建构论的角度看,我们越认真地讨论某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真,越来越难以克服。

SFBT不会聚焦问题,不会聚焦个体的困难,而是鼓励来访者引导其对自身优势资源或者关系的讨论。用奇迹问句、假设问句、例外问句等等,这样相较于长程的治疗而言,焦点解决换了一种方式来建构个体,换了一种观点和角度,使治疗变得简单许多。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阴阳太极的动态思维

用太极图来比喻SFBT中解决之道的晤谈重点。焦点解决治疗师认为形成目标的具体行动才是改变的重要一步。联想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本名叫陶文濬。他在年轻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 “陶知行”,认为先要知行合一;后来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渐渐发现原来行动才更重要,你在行动中才能获得对改变的新的经验和体会。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以问题为焦点的咨询希望找到形成问题恶性循环的模式,然后打断它重建原本的行为模式,在精神分析流派中很容易看到,希望回到过去,通过释梦、自由联想等方式找到当时那个症结点,把它解开,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SFBT希望可以找到正向循环的力量和要素,形成正向循环自然而然就取代了原本的恶性循环。太极图告诉我们阴在阳中,不在对面;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果我们把“白”的部分尽可能增多,那么“黑”的部分自然而然就会减少。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许多来访者带着问题找咨询师,他们认为自己的问题无法改变,会一直这样下去,其实“凡事都在变化”,没有所谓的“不变”。有时我们忘了“易”这个道理!《易经》: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穷则变、变则通。量变达到质变,不断的量变到质变,如此螺旋上升,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济、相生相克,不断变化的结果就是太极图。

焦点解决中探讨“例外”实际就是“黑”中的“白”点,有效的部分我们就多做,白的部分越来越大时,自然而然原先不好的部分就减少了。我们聚焦在需要去前进的方向上,有的放矢,来访者会更容易合作,因为讨论的部分是正向的,来访者的意愿和动机更足,更有利于推动咨询往下走。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探讨那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找到立即尝试目前可用的那些有效方法,这将容易改善目前的沟通模式,往期待的方向互动前进。SFBT这种检索与造就正向循环与扩大的过程,较之问题导向派别所需的时间将会来的较为短些;并且这样的咨询模式也容易促使当事人觉得咨询过程并不那么痛苦。除了能更相信自己是有力量可以面对问题之外,也更容易信任咨询师而投入到改变之中。

回顾与总结

因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带来的新视角,一方面,我们相信来访者TA理解的角度与其个人有关;同时也相信,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也会影响到咨询的过程。即:一个是来访者的角度一个是治疗师的角度,这两个角度都在彼此建构着,所以给了我们很大的工作空间。首先,要合作。不是以咨询师的角度去替代来访者的角度;第二,我们选择的面向很重要,我们咨询范式的改变,即改变了问题模式而采用解决模式。这一模式相当于在阴阳双鱼图中更多时候我们究竟选择去看“黑”还是看“白”?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SFBT的核心假定是:咨询的目标是由当事人所决定的,而咨询师的任务则是以尊重、合作、不评价的姿态,在当事人价值观及其逻辑推论的参照架构运作内,针对当事人所欲目标协助其建构出具体化、正向化、行动化、情景化的小步骤,并平稳地一步步前进。这就是焦点解决的改变的方式

SFBT的主要理念

a. 健康的理念:并不是来访者有问题,而是TA处理的方式、看待问题的方式、解决办法需要调整(真正那些有问题的来访者,按照精神卫生法不属于咨询师的工作范畴);

b. 正确的聚焦:我们应该聚焦在那些能改变的事情上,把咨询的重点放在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上,而不是用一大堆的理论把问题搞复杂。“一个人可能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更多关注来访者未来怎样去解决,愿景的实现,这样才能增强来访者面对问题时的信心,才能挖掘TA的能力,这就是“赋能”,培养来访者在日后当再次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采取适合的行动与方法;

c. 积极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

d. 相信改变一直存在:改变有一个过程,小变带来大变;

e. 系统变化的效应:焦点解决中的“滚雪球”,只要变化起来了,好的变化就会越来越多。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4

感谢朱松林与徐云彬老师的带领与分享,2020年让我们共读《尊重与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