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級孩子看圖寫話不生動怎麼辦?掌握關鍵3點,越寫越好


二、三年級孩子看圖寫話不生動怎麼辦?掌握關鍵3點,越寫越好


經常遇到二三年級的孩子父母,很迷茫地跟我說,孩子不怎麼會看圖寫話,就算擠牙膏一樣寫出來了,也給人感覺不生動不活潑。

想想也是,因為圖畫是靜態的,裡面的人物、景物全都不會動,該怎麼寫“活”呀?

也許有的老師會說,多用比喻句、擬人句不就行了!乍一聽,好像是那麼回事。可是轉念一想,為啥要用比喻句、擬人句?孩子怎麼才能自覺學會運用這些修辭手法?

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我總結了三點。

第一,孩子要進入角色。

第二,孩子要調動自己的感受。

第三,孩子要嘗試用“好像在...”寫出來

這是啥意思呢?別急,接下來,我一一道來。


二、三年級孩子看圖寫話不生動怎麼辦?掌握關鍵3點,越寫越好


01 人圖合一——孩子要進入角色

大家可以相結合自己看電影電視的切身體驗來想一想。對了,我們會發現,有些觀眾特別容易感動,看到情感戲就會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好像劇情中的主人公就是自己一樣。

然後,紙巾也用掉一大包。

這是啥原因?這就是進入角色了,也就是把自己代入其中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跟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

比如說,很多人看到劇中有個壞蛋,為非作歹,讓善良的主人公吃盡苦頭,這些觀眾就會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自己跑進劇中把惡人給踹飛了。

看到可憐之人或者動情之處呢?就會心生憐憫,甚至淚水漣漣。我就見過《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與之相對應的,人們如果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景物(事物)身上,景物(事物)也會變得有情感一樣。

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詩人看到含著露水的花,覺得像是在流淚。

為什麼?因為安史之亂給詩人心靈上帶來了創傷,詩人的心在流淚。

這種現象,有一位德國的美學家利普斯在他的《美學》一書中,稱之為“移情”。提出了以下看法:

所謂“移情”,就是我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變成事物的屬性,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們人的感覺、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於我們的事物裡去,使原本沒有生命的東西彷彿有了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產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同樣的道理,孩子寫看圖寫話的作文,之所以不生動,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他和圖畫內容隔著老遠的距離。

圖畫是圖畫,我是我。如此一來,怎麼可能寫出動人的作文來呢?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引導孩子把自己代入途中,達到人圖合一的程度。比如下圖:


二、三年級孩子看圖寫話不生動怎麼辦?掌握關鍵3點,越寫越好

孩子如果能把自己當成圖中拉著風箏線的男孩,至少會覺得此時此刻很激動,很開心。因為蝴蝶風箏飛上天了。

02 遷移感受——孩子要調動生活經驗

如果是觀看影視,能夠進入角色,就夠了。但是對寫作文來說,還是不夠。還差那一步呢?就是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然後把感受遷移到看圖的想象中去。

說得有些抽象了,來看個例子吧。

依然以上面那幅圖為例:

上圖中,總共有三個人物:一個是放風箏的小男孩,一個是拍皮球的小男孩,還有一個觀賞花兒的小女孩。

那也就是說,放風箏、拍皮球、賞花,這三件事,如果孩子沒有一件是曾經經歷過的,他就難以想象其中的滋味了。這就是我們建議家長要帶孩子游玩的原因。

現在我們假設一個孩子他曾經放過風箏,他就會把自己放風箏過程中的種種體驗帶到對圖畫的想象中去。

比如,背對著風風箏才會飛起來;風箏飛高之後如果遇到風向突然發生改變,手對風箏線的把控就會減弱;看著風箏飛起來心裡別提有多快活,等等。

當然,孩子年齡段不同,體驗和感受也不同。


二、三年級孩子看圖寫話不生動怎麼辦?掌握關鍵3點,越寫越好


03 嘗試表達——孩子要用“好像在......"寫出來

為什麼要用“好像在......”寫出來呢?

因為這種說法,會起到暗示的作用,暗示什麼呢?暗示孩子我要把自己感受的、想象到的內容用比較生動、形象的方式寫出來。

這就是比喻和擬人了。

上面那副放風箏的圖,讓孩子嘗試用“好像在......”來寫,就可能是這樣的:

風箏飛起來了,它好像在說:“你看我,飛得多高呀,都快要趕上飛機了!”

公園裡的花兒,好像在說:“飛得真高,我也想飛上去看看藍天白雲。”

金魚風箏好像在說:“有什麼了不起的?再過一會兒,我就超過你了!”

這樣一來,孩子就能把圖中的人、景、物都寫活了。

行文至此,我們一起總結一下:

讓二三年級孩子把看圖寫話寫得生動活潑,不妨試試以下三點:

(1)人圖合一——孩子要進入角色

(2)遷移感受——孩子要調動生活經驗

(3)嘗試表達——孩子要用“好像在......"寫出來

有理由相信,一個能把看圖寫話寫得活潑有趣的孩子,到了高年級,也一定能把其他不同類的作文寫得有滋有味、妙趣橫生。

因為他的作文思維已經在看圖寫話中得到了應有的鍛鍊和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