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舒城具有悠久的歷史。

早在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休養生息在這塊古老的大地上。

在有關文字資料中,可以查找的文明史,也能夠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生活在古舒大地上的人們建立了自己的諸侯國“舒國”,從而開始了舒城最早的一段文明史——“群舒”的歷史。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江淮群舒青銅器》書影(來源 | 網絡圖片)

可惜,一是時間太久遠,二是資料不完備,群舒的歷史概況,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想要一下子說清楚,也實在有難處。

我的這一“初議”,只是就我掌握的文字、考古資料,講講群舒的來龍去脈、發展概況、重大事件、版圖範圍以及消亡過程等等,同有興趣的朋友探討探討。

群舒是皋陶後裔中一支舒氏所立

相傳,舒國君侯是皋陶的一支偃姓舒氏後裔。要講清楚“舒”、“群舒”,必須從皋陶說起。

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於某種原因,我們一行四十餘人不得不從六安步行回舒城。途徑六安卅裡鋪時,我們看到路旁的皋陶墓,不自禁祭奠一番,以表達對這位先哲的敬意。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六安皋陶墓(攝影 | 束文傑)

當年,皋陶墓一抔黃土,芳草萋萋,高約六米;墓頂自生一顆小樹,蒼翠碧綠,生機勃勃;墓前立一方碑,碑上鐫刻“古皋陶墓”四個工整渾厚的大字,碑字為清代人吳坤修手書。

皋陶是上古時代先哲,與唐堯、虞舜和夏禹,同為上古“四聖”,公認為“司法鼻祖”。他是我國先秦歷史中,影響較為深遠的大人物。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皋陶像(來源 | 網絡圖片)

史書和考古已驗證,虞舜封皋陶於六(六安)。後來,夏禹又把英(湖北英山)、六分封給他的小兒子。他去逝後,就安葬在六安。這就是六安古稱“皋城”的原因。

皋陶的後人,有李(理)、江、嬴(秦)、趙、偃等分支姓系。其中,偃姓分支就生活在六安、英山,以及江淮大地。

群舒立國凡五百餘年

根據史料,夏、商之後,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諸侯,將皋陶的一支偃姓後裔,按照助周克紂的功績,封為子爵,讓他們就地立國。於是,在江淮之間,就有了“六、蓼、徐、宗”和“舒”等諸侯國。這就是“淮夷”諸國。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分封制(來源 | 網絡圖片)

其中,舒國是偃姓後裔中的一小分支舒氏所立。

舒氏部落首領舒應,是皋陶的35世孫,受封古舒大地,建立舒國。自此,他們以國為姓,平順發展三百多年。到了春秋中期,舒君與諸子一下子建立好幾個帶“舒”字的小國:“舒、舒蓼、舒庸、舒鳩”等。這就是“群舒”。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春秋》書影(來源 | 網絡圖片)

《春秋·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同為淮夷的大國徐國,兄弟鬩牆,同室操戈,滅亡了舒國。但是,舒君諸子多英豪,紛紛據險自立,列土守護。他們四面點火,八方冒煙,攪撓入侵者,捍衛故國家園。徐國控制不了局勢,於是在原先舒國範圍內,出現了多個舒君與諸子建立的帶“舒”字小國:“舒、舒鳩、舒庸、舒蓼”等等。這四國都是司馬遷統計的春秋105個諸侯國中的四個。如果按照《左傳》的註釋,另外,還有“舒龍、舒鮑、舒龔、龍舒”。

可以這樣說,一“舒”而成“群舒”,是抗擊入侵者的需要,是守護故國家園的產物。

現代史學泰斗范文瀾在鉅著《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中,曾有一段這樣的論述:

“淮水流域……小國有舒(安徽舒城縣)、六(安徽六安縣)、蓼(安徽霍邱縣西北)。又有舒蓼、舒庸、舒鳩、宗四小國。大國有徐(安徽泗縣北)。通稱為淮夷。”——括號內註釋也是原文。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

這裡講到的七個小國裡,也有史遷總結的群舒裡的四個。它們的所在地,能說明的,也一一註釋出來。他說舒國在“安徽舒城縣”,六、蓼轄地也明確註釋。至於舒蓼、舒庸、舒鳩三個舒姓國的位置,就沒有說。

不過,從範老的話中,可以分析出:注出轄地的,是西周時代就有的各個偃姓小分支封國,而沒有注出轄地的,是指到了春秋時期,舒國諸子自立諸舒後,一“舒”而成“群舒”,群舒的轄地自然就在原先舒國的轄地,即古舒大地上,沒有再註釋的必要了。

綜上所述可知,自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西周初年,舒應立舒國;再到公元前七世紀中期,好幾個帶“舒”字國出現;再到公元前508年之前,諸國逐一為楚所滅,群舒立國凡五百餘年。

群舒諸國先後為強楚所滅

群舒是三等小國,在春秋王權衰微、大國爭霸的動盪歲月裡,為求生存,只能依附西鄰強楚,成為楚國的附庸。

後來,東鄰吳國也強大起來。群舒不堪強楚欺凌,背楚附吳,導致楚兵鎮壓。結果,群舒諸國被各個擊破,兵敗國除。

《左傳·文公十二年》

公元前615年,楚令尹(相國)成嘉滅舒國,俘獲國君舒平。

公元前601年,楚莊王滅舒蓼。

公元前574年,楚共王滅舒庸。

公元前546年,楚康王命令令尹屈建滅舒鳩。

春秋時代,小國、弱國永遠處於被欺凌,甚至被消滅的境地。但是,在古舒大地上,群舒諸國抗爭過,奮鬥過,也曾上演過一出出活生生的歷史劇。儘管悲劇成分多,但也不失威武雄壯因素,給人啟迪,催人奮進。

《東周列國志》,對楚令尹屈建剿滅舒鳩的戰爭,即舒鳩之戰,曾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從舒鳩角度看,這場戰爭打得很悲壯,很有知名度。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東周列國志》書影(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

舒鳩之戰,一共打了三仗。

第一仗是離城伏擊戰:舒吳聯軍戰車合圍,萬箭齊發,射殺楚先鋒養由基,副先鋒息桓嚇得倉皇逃跑,才撿了條命。養由基大名鼎鼎,可是春秋第一射手,能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的一代名將,他就這樣,殞命在古舒大地上,可憐、可悲!但多少也有點羅成式的悲壯色彩,也可贊,可嘆!這一事件,在古代戰爭史上,也不失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二仗栭山突圍戰:屈建和息桓在山高林密的栭山,集全軍設圍,舒吳聯軍中計失勢,吳軍敗回,舒軍只好退守都城鳩裡。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巢湖峏山(來源 | 張勰)

第三仗鳩裡保衛戰:鳩裡城城小兵寡,不敵楚軍攻勢,結果城破陷落,君侯自刎殉國,太子被俘,舒鳩覆滅。

十七年後,公元前529年,楚平王弒兩王而自立,為取悅民心,鞏固統治,放回舒鳩太子,讓其復國。其它諸舒:舒、舒蓼和舒庸也相繼復了國。不過,在公元前508年,楚國又一次把它們全都消滅了。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楚平王影視形象(來源 | 網絡圖片)

從公元前615年至公元前508年,前後百年間,群舒諸國先後被楚國滅亡,版土納楚。從此,立國五百餘年的群舒,在古舒大地上,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秦漢以後,古舒地置舒縣、龍舒縣,後又合併為舒縣。自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設置舒城縣以來,縣名沿用至今。

古舒大地上的群舒版土

參照諸多資料,所謂“群舒”,其實有兩解。

狹義的,就是前面講到的帶“舒”字的舒姓諸國。

廣義的,是淮夷的統稱,指六、蓼、徐、宗等皋陶後裔中一支偃姓各分支的封國,當然包括帶舒字的群舒諸國在內。這是運用借代修辭法的說法。

關於狹義群舒諸國的版土,歷來史家多有判斷,譬如範老。我也看到一份今人繪製的春秋地圖,群舒大概位置就在楚吳兩大國的夾縫之中(《中國歷史地圖集》)。

舒鳩國,今舒城縣東鄉,以及肥西縣東部一帶。都城鳩裡(即舒鳩城),今舒城縣城東郊。

舒國,今舒城縣東南,以及廬江縣、桐城市部分地區。

舒蓼國,今舒城縣西南,以及桐城市部分地區。

舒庸國,今舒城縣西南,以及六安市部分地區。

龍舒國,今舒城縣曉天鎮,以及嶽西縣、霍山縣一帶。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群舒(來源 | 《中國歷史地圖集》)

至於群舒中的其它國家,圖上沒有,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從舒鳩之戰的三場作戰地點,我們也能估摸出舒鳩國的大概範圍,並據此也可以推測出其它舒姓諸國的版土大小。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舒城田園風光(攝影 | 張凌雲)

如果這種推測能成立,那麼群舒諸國的轄地,豈不是比現在的鄉鎮地域大不了多少?

據上可知,群舒諸國轄地,就是以現在的舒城縣為中心區域,包括各鄰縣的一部分,我們就姑且叫它“古舒大地”吧。

群舒的歷史回聲

在古舒大地上,群舒已消逝兩千五百多年,但它們綿延五百餘年的厚重歷史,即舒城最早的一段文明史,也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今天重提這個古老話題,是想通過這段文明史的介紹,提升對家鄉歷史的理性認識,並引領人們憑弔古人遺蹟,聆聽歷史回聲,進而增強對家鄉熱土的摯愛之情。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花城遺址(攝影 | 張凌雲)

當然,舒城的歷史,舒城人都會有一定的瞭解。舒城的現實情況,應該更不陌生吧。下面我們就到大家都熟悉的地方,比如鳩裡墩、桃城(桃溪)、春秋山去看看吧。

舒鳩國的都城,叫鳩裡,也叫舒鳩城(老版《詞源》詞條)。此城在當年保衛戰中被楚軍夷為平地。這一廢墟,人們稱之為“鳩裡墩”。再後來,由於此遺址距離縣城正好九華里,口語中便成了“九里墩”了。考古驗證,這裡的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物,有侯王級貴族殉葬青銅器具等百餘件,還有兩段銘文證明墓主是舒國某一君侯,可惜字跡鏽蝕嚴重,難以通讀。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青銅鼓座銘文(來源 | 《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

離城伏擊戰,射殺楚先鋒養由基,副先鋒息桓被嚇得倉皇逃跑。這一戰績彪炳史冊,鼓舞人心。聯繫這一史實,人們從“離”字很自然想到“逃”字,於是便把這一戰場地名,改為“逃城”,意思差不多,卻表述了輝煌的戰爭成果。後來,時間沖淡了人們的歷史印象,後人的後人漸漸習慣把“逃城”寫成“桃城”(即桃溪),讀音未變,只是歷史色彩退去,地域特色顯現了。

栭山突圍戰,舒吳聯軍中計,導致戰爭形勢逆轉。後人為記取這一沉痛歷史教訓,此戰場便用大時代稱謂相稱,把栭山改名為“春秋山”,銘刻在古舒大地上,直至現在。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春秋山竹海(攝影 | 束文傑)

舒國的版土,有一部分在現在的廬江縣內,至今那裡仍有一小鎮叫“舒”,這是合乎邏輯的歷史遺留下的稱謂。但是,自群舒消亡,到公元三世紀周瑜時代,已經相隔八百多年,“舒”縣也早已設置在舒城縣境,有人竟然讓大歷史學家陳壽把那裡判斷為周瑜的籍貫,即周瑜只能是“廬江府舒村人”了,這不是開史學巨擘的玩笑嗎?同時,舒城之所以叫“舒城”,而廬江為什麼不叫“舒江”,這是“舒國”、“群舒”三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沉澱,厚重的牢不可破,它豈能因某人的淺薄語言所能改變?也有個別出版物,撿個爭論中的東西當“紅棗”,竟然私自改變傳統的結論,質量如此低劣的出版物,誰願掏腰包去買它?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周瑜雕像(攝影 | 束文傑)

另外,當年舒鳩之戰時,楚軍領軍是令尹屈建,先鋒是養由基大將軍,副先鋒是息桓將軍;舒吳聯軍中,吳軍領軍是吳王弟弟、後來也做了吳王的夷昧。只因《東周列國志》把當時的吳王寫錯了,將諸樊寫成餘祭,有人竟然抓住這一點,就完全否認此戰的真實性,這應該是說不過去的吧。其實,諸樊、餘祭和夷昧三人是親兄弟,先後都做過吳王,把大哥寫成二哥,也只是一個小小的筆誤而已,哪能那麼較真呢?

安徽舒城:群舒初議——三千年前的一段文明史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網易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


  • 作者:陳存選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