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梨花开遍了天涯:齐白石的衰年种梨及变法之前因

世事如寄,人生如萍——在“寄萍堂”周边种下梨树之时,52岁的齐白石想起了60岁的苏轼。

他并没有料到自己即将开始另一番“衰年变法”——这会使他告别“望尽天涯路、消得人憔悴”的过往,走向那灯火阑珊处。

随后十年的破茧成蝶,让这个曾被人唤作“芝木匠”、“齐美人”的湘潭画工、画匠、画师,蜕变为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

当那梨花开遍了天涯:齐白石的衰年种梨及变法之前因

齐白石:梨花小院怀人图

壹 52岁的齐白石种下一片梨树

对于如今的中产阶级们来说,以下这桩事是一件异常奢侈的想法:在自家院子里种上几十株树。

即使不断地受到命运的爆锤,过着颠沛流离、狼狈不堪的日子,杜甫、苏轼这类古代文人们,却一直将在自家院子里种树视作一件美事。对于能伴随着人一同成长的“树”,他们充满了期待,盼望看着它们天天长大,直到开花结果。家中之树的成长,也成为一家人悲欢离合的见证与镜像。对于树的痴情,体现了传统文人性格中的率性、天真和多愁善感。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因避战乱浪迹成都的杜甫,用诗记录了在浣花溪边草堂落成后的高兴劲儿,他从萧实、韦续、韦班等一干朋友处借来了桃树、绵竹、松树、桤树,种植在草堂四周。他不仅期盼着能够吃到桃子、李子,也用桤树叶当茶喝,更企盼着这些树可以为家人遮风挡雨。

当那梨花开遍了天涯:齐白石的衰年种梨及变法之前因

齐白石闲章:太平无事不忘君恩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贬谪惠州的苏轼,告别暂居的嘉佑寺迁入白鹤新居时,也写信向朋友程天侔求各种果树树苗。程天侔,字全父,是苏轼的患难之交。陈当时广东路罗阳郡担任官职,此后苏轼再度被贬天涯海角时,程氏父子用海船跨越海峡为他送去米、酒、糖、药和家书,还为苏轼照料留在惠州的儿孙。

大概是从黄州时期开始,当苏轼破茧化蝶变成了苏东坡后,就开始挽起袖子下地干活了。这为他积累了一些种树的经验,所以当他向陈天侔要果树时,像一位爱唠叨的老农,非常仔细写了他的要求:他希望树苗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因树苗太大了,难以成活,太小了,自己岁数大了等不到吃果子的时候。而且还要求树根下垫土块要稍大,不能伤及树根。【注1】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雨水节前四天。齐白石在湘潭茹家冲的“寄萍堂”周边栽种了30多株梨树。

当那梨花开遍了天涯:齐白石的衰年种梨及变法之前因

齐白石闲章:犹有梅花是故人

老杜在草堂借树时约49岁,苏轼在惠州借树时约60岁。齐白石种这批梨树时,52岁。

齐白石一边种树,一边想起了苏轼。

贰 “世事如寄,人生如萍”

齐白石记起苏轼给陈天侔的信中所说:“太大则难活,小则老人不能待。”

“老人不能待”——这句话提醒他自己已年过半百,这让他充满伤感:不知道亲手种下的这批梨树,自己是否还能活着等到它们结果的那一天。

52岁的齐白石并没有预想到,未来还有更漫长的日子等待着自己。此时的他,对自己前半生有了大致的总结,并从中获得一些欣慰:虽然出身卑微,但凭借自己的篆刻与绘画,他不仅养活了家人,还取得了一些画名。

当那梨花开遍了天涯:齐白石的衰年种梨及变法之前因

照片:晚年齐白石

况且,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要知道35岁之前,他还没有进过县城,40岁之前,他也仅仅在湘潭附近转悠,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从40-47岁,他才开始了“五出五归”——五次离开湖南、五次回到家乡,这期间他最南到了越南,最北到了北京,最西到了西安,最东乘海船到了上海。

他栽种梨树的这片院子,便是他在“三归”之后,于8年前凭自己在广州、钦州等地授画所得购置的一处家产,包括有一所旧房子和二十亩水田。这处房产位于湘潭茶恩寺镇茹家冲余霞峰麓脚下,他将旧房翻新,辛苦经营多年,为其取名“寄萍堂”。

“寄萍堂”三字,由他的老师王闿运(可参阅本号相关文章: )题写,寓意“世事如寄,人生如萍”。

当那梨花开遍了天涯:齐白石的衰年种梨及变法之前因

王闿运题写的“寄萍堂”

齐白石于1899年,正式拜同为湘潭名士王闿运为师学习诗文。在此十年前,齐白石还拜过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画及诗文,正是在胡沁园的鼓励下,齐白石不再从事木雕,开始专心习画,成为替人作像的一位职业画家。

胡沁园(1847一1914年)为光绪年间监生,也就是说他有资格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胡沁园原名庆龙,字云涛,行寿三,沁园是他的别号,本地人也称呼他为寿三爷。他精于诗、文以及书画,能书汉隶,擅长工笔花鸟。

这位寿三爷用《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话来鼓励齐白石读书。齐白石原名纯芝,在拜过寿三爷和陈老夫子为师后,两位老师才为他取名为“璜”,又取了号,叫做“濒生”以及“白石山人”的别号。

可以说,正是从他27岁开始,在胡沁园和陈少蕃的鼓励与栽培下,一个在中国艺术上史上具有重量的文化符号——“齐白石”——才从此诞生。

当那梨花开遍了天涯:齐白石的衰年种梨及变法之前因

齐白石为恩师胡沁园所做肖像

52岁的齐白石在“寄萍堂”载下梨树后几个月,民国三年的端阳节前,他的启蒙恩师胡沁园离开了人世。齐白石听闻这个消息后,觉得“心头像小刀乱扎”。

叁 梨花若是多情种

在“寄萍堂”种下梨树之时,齐白石的内心有些伤感,但也是充实的。他通过一技之长获得了师长与朋友们的尊重,而且也实现了自己对家庭、社会的责任。

但就艺术创作本身而言,他知道自己的依然没有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这个理想状态的外在表现,便是渴望成为一位受人尊重、被主流文化圈所认可的“文人画家”,而不是一位靠卖画为生的民间画匠。

民间与官方、江湖与主流的争执、互殴,在清代的画坛中长期存在。自晚明时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世人更以南宗为正宗,而文人士大夫们的文人墨戏,更全面压倒了民间的职业画师,这逐渐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审美传统,人们常常戴着一副“南、北宗”的有色眼镜去评价画家和他的作品。

当那梨花开遍了天涯:齐白石的衰年种梨及变法之前因

照片:晚年的齐白石

从他两次的拜师、求学的经历来看,齐白石一直希望提高自己的诗文功底和国学底子,尤其是第二次拜师王闿运,更使得他跨入了当时顶级的文人圈子。但他没有机会通过参加科举获得功名,也拒绝了一些朋友推荐进入官场的机会。

这使他在对自己身份认同方面,有些自卑和尴尬。他为胡沁园写的挽联是:

“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

这副联语说的是他的恩师胡沁园,也是他本人内心的写照。“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尤其是这句下联,正反映出他本人常常面对的、现实中的尴尬。

在“寄萍堂”种下那批梨树时,已经过“五出五归”的齐白石希望终老家乡,没有打算再作远游。

但是在两年后——公元1917年,55岁的齐白石再次北上。

这是他第二次来到了北京城,前后大致呆了五个月。

当那梨花开遍了天涯:齐白石的衰年种梨及变法之前因

齐白石:芭蕉书屋图

这次北上的理由,按照齐白石的自述,是因为湘潭附近开始持续兵乱,军队南北交哄、土匪乘机蜂起。因做了“有产阶级”,齐白石也成为土匪们绑架的对象。的确如此,当他于阴历十月初十日再度回到茹家冲时,寄萍堂内已经被抢劫一空。

饶是这样,老齐苦心经营的的寄萍堂,比照黄宾虹在安徽贵池的池阳湖边经营的隐居之所,以及张大千的“八德园”都幸运得多。后两者都因天灾人祸难以留存,黄宾虹的院子毁于洪水,张大千在巴西的“八德园”则毁于修水库。

齐白石于1917年的那次北上,认识了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陈师曾。正是在陈的鼓励下,他开始了自己的“衰年变法”。

包括故乡的梨树在内,他内在的经验世界为这次“变法”提供了广阔的艺术题材。他为僵化的传统中国绘画注入了鲜活、朴实的风格,虾、蟹、白菜、萝卜这些世俗的审美题材打破了传统文人绘画僵化的桎梏,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同时为民族艺术注入了更多的人文要素和文化内涵。

当那梨花开遍了天涯:齐白石的衰年种梨及变法之前因

齐白石《蟹》1948年作

此后从1919年齐白石开始在北京定居,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故乡的梨树。

他52岁在寄萍堂种下的梨树都开花结果,每一只梨都重达一斤,据他说“味甜如蜜”。

1923年,他用一首小诗描绘了梦中的家乡梨花——

“远梦回家雨里春,土墙茅屋霭红云。梨花若是多情种,应忆相随种树人。”

在这首名为《梦家园梨花》的诗前,齐白石的小引写道:“余种梨借山馆前后,每移花接木,必呼移孙携刀錾随行,此数年常事。去年冬十一月初一,移孙死矣。”

借山馆为齐白石早年凭自己第一次卖画所得,为自家购置的一处房屋。引中所提到的移孙便是齐白石的长孙齐秉灵(1906~1922年),字近衡,号移孙。他肄业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成绩常列优等。1922年农历十月一初一因病去世,年仅十七岁。

“回想在家乡时,他才十岁左右,我在借山馆前后,移花接木,他拿着刀凿,跟在我身后,很高兴地帮着我,当初种的梨树,他尤出力不少,"齐白石回忆说。

(本文完)

【注1】见苏轼《与程天侔七首(之七)》:白鹤峰新居成,当从天侔求数色果木,太大则难活,太小则老人不能待,当酌中者。又须土砧稍大不伤根者为佳。不罪!不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