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殺徐達?

菩薩我想對你說


徐達、湯和、朱元璋此三人從小就是關係非常好的兄弟,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殺了大批的功臣,只有湯和以及少數功臣逃脫了朱元璋的毒手,就連最好的兄弟徐達也被朱元璋賜死,民間傳聞:徐達戰傷復發,背後長了一個很大的膿瘡,不能食肉吃酒,然朱元璋知道後賜了其一隻很大燒鵝,最終膿瘡發作,在疼痛中去世。明史記載:徐達是病死的。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為何要下毒殺殺徐達呢?

1、徐達的功績

“開國六王之首”這個稱號可不是憑空得來的,憑藉著鄱陽湖險勝陳友諒,生擒張士誠這兩大功績足以讓其成為開國六王之首,陳友諒可是一位非常厲害的人物,然徐達這這場戰役中發揮出了關鍵的作用。


攻破元大都領兵出戰殘元這些功績要講起來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徐達官職中書右丞相、太傅、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可見朱元璋早期並沒有殘害徐達,甚至可以說是給了他極大的殊榮。


徐達被稱為大明的開國元勳之首也不為過,可能有人認為是湯和,但就是一樣一位開國大帥,被朱元璋害死,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徐達絕非病死,不論是坊間傳言,還是明史記載很可能有不對的地方,因此我們不糾結與徐達到底是如何死的。

2、徐達為何會被殺

首先當時朱元璋為了能夠讓自己一脈安穩傳承下去,是將太子之位給了朱標的大兒子朱允炆,朱允炆也被稱為皇太孫,這個決定讓朱元璋的兒子大為不滿,紛紛認為不論怎麼比自己都能夠比過朱允炆這樣的小娃娃。


然鬧的最兇的莫過於朱棣,因此朱元璋對其是存在戒心的,但徐達的大女兒又在早年間嫁給了朱棣,徐達當時手中並無兵權,但軍中威望極高,隨隨便便就能號召先前的部下回來效命於自己。


試想朱棣與徐達聯手,朱允炆還有一丁點的勝算嗎?因此但從穩固皇權這一點上徐達就是必死的存在,朱元璋心是非常狠的,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下死手,他堅信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理念。

3、徐達之死其實無辜

徐達的死是非常無辜的,他成為了朱元璋穩固皇權無形中的受害者,試想朱棣何許人?必然是人中龍鳳,徐達乃開國一帥,二人的地位已經嚴重影響到朱允炆未來的統治,此時朱元璋已經殺紅眼,怎麼可能還會考慮他與徐達的感情呢?


朱元璋這樣的狠人顯然是不會這樣做的,因此我判定徐達之死為無辜,相信有很多歷史學者對徐達的死是否為朱元璋殺產生疑惑,大部分的證據都直接表明朱元璋並不會下殺手殺死徐達。

但歷史已經過去徐達的功過、朱元璋的功過也有讓後人評說,因此我的觀點其一朱元璋殺徐達是殺死了在大元帥、丞相這個地位上的徐達,並非是與自己小時一起玩耍的徐達,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關注我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


說古明今


徐達是不是朱元璋殺的,還有待考證,按照《明史》記載:

“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徐達傳》

大致意思是,徐達在北京養病,朱元璋讓徐達長子代帶些東西慰問徐達,第二年,徐達病逝,朱元璋傷心不已。《明史》是正史,一般情況下,是比較準確的史書,並沒有說徐達的死與朱元璋有關係。

說徐達是被朱元璋暗害的,是明代文人寫的一些小說筆記,比如徐禎卿的《翦勝野聞》、王文龍《龍興慈記》,大致都是說徐達病重,朱元璋送了一些加重徐達病情的食物。這些野史小說可信度不高。

再說了,徐達性格是比較低調的,不居功自傲,也不貪色斂財,關鍵後期主動交出了兵權,和湯和情況比較類似,而且徐達和朱元璋還是親家,朱元璋應該不至於迫害已經沒有任何威脅的大臣了。

至於如果說徐達的死真與朱元璋有關,那原因就和朱元璋殺其他功臣是一個道理了,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而已。


曹老師xixi


徐達是善終,並非死於朱元璋賜死。

這個問題先不說朱元璋有沒有用蒸鵝賜死徐達這回事,先來看一下吃蒸鵝到底能不能要得了背癰的人斃命;就現代醫學對背癰的瞭解,諮詢醫生他們卻都沒給出肯定的答案,說蒸鵝不足以至得了背癰的人死亡。就是在當時這也是模稜兩可的說法,《本草求真》中曾言“鵝肉……有言服則發瘋發瘡發毒,持論不同,臆見各一。”在古代這就沒有定論。古代皇帝賜給臣下食物是常有的事,並不奇怪,但皇帝不會拿一個模稜兩可的說法去賜死臣子(萬一賜不死不是很尷尬,還不如賜杯毒酒,這樣安全可靠,何必用蒸鵝賜死人家);


在古代利用食物禁忌賜死臣下的例子幾乎很少,太不靠譜。


有人提出觀點:朱元璋賜給徐達蒸鵝不在賜死徐達,而是在敲打徐達,然後徐達就自殺了。

這個觀點很有意思,也只能說徐達真的想多了,僅憑賜了只蒸鵝就斷定朱元璋要自己死?徐達一生征戰沙場,幾無敗績,建國後有去對付北元,徐達這個人在政治上也謹小慎微,十分注意自己的嚴行,在沒有搞清楚朱元璋賜給自己蒸鵝真實目的前就自殺了?太荒誕了徐大將軍不可能在這時候犯糊塗。徐達是善終,他的死亡跟朱元璋無關。


過去即歷史


徐達是明朝的功臣。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以後,為了防止功臣危害他的天下,大肆屠殺功臣,其中李善長案、胡惟庸案、藍玉案更是牽扯眾多。在看電視劇大明王朝的時候,我們看到徐達背上長了一個背疽,朱元璋特意給他送去一隻蒸鵝,表達慰問之情。據說,長了背疽的人,吃了蒸鵝會立即死掉。皇帝一次的鵝又不得不吃,於是徐達流著淚把鵝肉吃光了,當晚徐達便毒發身亡。這個故事被當做了真實的史料流傳。事情是這樣的嗎?

首先說蒸鵝和背疽。

從現在的醫學角度來分析,沒有科學依據證明得了背疽吃鵝肉會死。鵝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脂肪,被蒸鵝加重病情無稽之談。

其次,正史沒記載。

所謂的“朱元璋送蒸鵝”這件事,在《明史》中沒有記載。《明史.徐達傳》中記載:十七年,太陰犯上,帝心惡之。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徐達死於背疽確有其事。不過和蒸鵝沒什麼關係。

再次,從史料文獻記載的角度來看,朱元璋賜蒸鵝害死徐達也站不住腳。

在正史中沒有記載。在明處的一本筆記《翦勝野聞》中,提到過朱元璋給徐達賜吃的,但是沒有提到賜給徐達的吃的東西是什麼。後來在清代的《四庫總目提要》中說,《翦勝野聞》一書不可信,“書中所記,亦往往不經”。

最後,徐達死後的待遇。

徐達和朱元璋是兒女親家,徐達的大女兒嫁給燕王朱棣、二女兒嫁給代王朱桂,四女兒嫁給安王朱楹。徐達死以後,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諡武寧,賜葬鐘山之陰,還配享太廟,這可是無上的光榮。死後能享受到這些,證明朱元璋對徐達的器重可見一斑。還有徐達的墓碑高8.95米,是明朝功臣墓碑當中最大的一塊,朱元璋親自為他撰寫碑文,從這上面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和徐達之間的情分。朱元璋死後,他的碑文是朱棣撰寫的,這塊碑在大金門正北,高8.78米,比徐達墓神道碑還矮了17釐米。皇帝比臣子的墓碑矮,確實讓人想不通。

不過綜合上面幾點,可以看出朱元璋並沒有想殺徐達,徐達確實是病死的。


千秋文史


漢初三傑和明初三功勳





歷史總有相似的地方,就象劉邦打天下有漢初三傑,三人各司其職輔助小亭長劉邦奪得天下,而坐上皇帝寶座的劉邦沒多久就開始四處征討異姓王,對劉邦忠心耿耿的蕭何被劉邦幾次三番的試探,最後以自汙名節才保得周全。

朱元璋的手下也有這麼三個人,李善長被朱元璋比作蕭何,李善長的職能也確實如蕭何一樣為朱元璋管理後勤,被朱元璋授予首功。

劉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其職能也如張良輔助劉邦一樣,總是能幫忙撥開迷霧,為朱元璋指明正確方向,作出正確的選擇。

徐達其實職能和韓信差不多,為朱元璋開國第一功臣,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只不過明初這三個人的結局和漢初三傑的結局卻不同,蕭何雖然坐了幾天牢,但是卻依然坐在高位上善終,張良最為瀟灑,很早就急流勇退,退出高堂修仙去了,而韓信最慘,被呂后命人戳成了篩子。

明初這三個人,李善長在古稀之年被牽連到胡惟庸案中,連同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起處死,劉伯溫本來只是感染了風寒,朱元璋得知後,派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看病,卻越看越嚴重,劉伯溫吃了御醫開的藥,肚子裡就象好幾塊石頭擠壓著,十分痛苦,找朱元璋說了這種情形,朱元璋卻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安慰話,沒兩個月劉伯溫就死了。

徐達之死廣為流傳的就是他的背上長了個毒瘡,這個時候朱元璋卻賞賜了一隻燒鵝給他,知道朱元璋意思的徐達,含著淚把燒鵝吃掉,沒多久就瘡發而死。

朱元璋有沒有想殺徐達?

徐達和朱元璋是同鄉,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出身農家,自幼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從小長大的好朋友。


朱元璋參加義軍後回鄉募兵,徐達應召跟隨,自此開始了他戎馬生涯,才能出眾的徐達被朱元璋委以重任,代替朱元璋征戰四方。

在四處征戰中,徐達和常遇春配合,屢立戰功,二人衝鋒陷陣、勇冠三軍,在朱元璋佔據應天(今南京)後,處在各路義軍的包圍中,這時候徐達更是顯露了他的才華,在與陳友諒作戰中,所乘戰船著火,徐達臨危不亂,一面撲火,一面指揮戰鬥,很好的表現了他卓越的將帥之才。

在和南方陳友諒、張士誠兩個最強勢力對戰中,徐達先是大敗陳友諒,後除張士城,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平定南方後,朱元璋開始了北伐,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一舉推翻了元朝,結束了蒙古在中原98年的統治,中國再次迴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了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徐達這位軍事才能卓越的人才,大明開國的軍事統帥,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朱元璋還和徐達成了親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娶了徐達的女兒,不過自古以來功高震主的人,當皇帝的總歸是不放心,特別是朱元璋這個從苦哈哈出身的,對於功臣們更是不放心,也因此就有了明初幾大案,試想真有那麼多功臣要造反的話,難道不是當皇帝的有問題?還牽連誅殺了那麼多人。

徐達有韓信之能,政治覺悟卻比韓信高出太多,一直守著為臣之道,從不居功自傲,在朱元璋面前一直恭恭敬敬的,從不多講和亂講話,私生活也很自律,不貪圖女色財寶,朱元璋也多次試探徐達,曾經以自己稱王時的府邸送給徐達來試探他有沒有私心,徐達是個高智商高情商的人,自然知道自己接受這個王府的結果,堅決不要。


還有就是兩人經常下棋對奕,徐達棋力高於朱元璋,害怕有勝君之罪,都是以失子告負,有一次朱元璋和徐達對奕的時候,朱元璋要徐達放開手腳,不準讓棋,徐達只好拿出高招,在勝了朱元璋的同時,在棋盤上走出了“萬歲”兩個字,朱元璋雖然輸了,卻是大悅,將兩人下棋的地方賞賜給徐達。

其實徐達可以說是明朝開國功臣中為數不多得以善終的人,自古帝王之心大多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享福,特別是對那些在開國中有卓越貢獻的功臣,那說明這些人的能力都很強,你說哪個帝王會放心?所以說“狡兔死、走狗烹”是條鐵律,只不過徐達不僅軍事才能出眾,政治上情商更是高超,使朱元璋不好下手。

徐達因病而死,享年五十四歲,死後追封中山王,配享太廟,至於說朱元璋送燒鵝給徐達吃,因此使得徐達背癰大發,潰爛而死,這個只是野史的說法,不過有這種傳聞流傳下來,與朱元璋大殺功臣是有一定關係的!


歷史紅塵


朱元璋殺徐達,這是很多人在講歷史故事的時候,引用的開國皇帝大殺忠臣良將的範例之一。

好多朋友都答了,我再度後知後覺的馬後炮一下吧。順道兒補充幾句的。

至於徐達之死,大部分都說是背疽發作,又被朱元璋賜了一隻蒸鵝,徐達含淚吃了,背疽復發而亡,當然了,也有說給吃了馬肉,即使說不出給啥吃的的話,也說是“忽賜膳”,吃完就死了……的說法,當然還有描述說,徐達看見鵝,哭著全吃了,結果就死了……


歷史總在虛幻與真實之間。這話一點兒也不假。要問我這話是誰說的。呃……我剛剛現編的。

由於題主沒說是正史,還是演義,遵從大多數朋友的說法,咱還是按正史說吧。關於虛幻中的歷史,也就下邊兒一塊兒聊聊吧。

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

哈哈,借用某江湖遊醫的書名說一下啊。背疽都發作了,哪裡還能吃發物?!再說了,大燒鵝,現在的都7、8斤一隻,就算以前明朝的不打激素,不給現在的這些飼料吃,也得5、6斤一隻吧,您咔咔全吃了能成麼?吃了也沒事兒啊,等欽差大人走了之後,趕緊的上街買5斤綠豆熬湯喝了啊!哈哈。看到某個介紹這一場景的文章說,徐達當場全吃光了這句,我真的是~樂出聲兒了。


(來,茄子、綠豆,您選一個吧~)

所以,才借用江湖遊醫z**的話來說,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把被毒死的徐達挽救回來吧~

在挽救徐達同志之前,先澄清另一個事兒的。

徐達,小時候,真的跟朱元璋不認識,就好似,湯和、胡大海、常遇春……的真的沒跟朱元璋結拜一樣……當然,這也說明了,對於明朝開國曆史,我們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從評書、野史中來的嘻嘻。

徐達,字天德,濠人,世業農。達少有大志,長身高顴,剛毅武勇。太祖之為郭子興部帥也,達時年二十二,往從之,一見語合。

這不,《明史》說的清楚,雖然是老鄉吧,但是徐達只是投軍到郭子興軍中,才認識的朱元璋。

很多演義也是來源於正史,好比說湯和的這段兒:

湯和,字鼎臣,濠人,與太祖同里閈。幼有奇志,嬉戲嘗習騎射,部勒群兒。

“部勒群兒”,這種話,不是明明應該在演義裡說朱元璋、劉備……的開國皇帝小時候的麼?

回到說徐達的事兒,除了被朱元璋用蒸鵝毒殺之外,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徐達某次在和朱元璋下棋時,故意下出“萬歲”二字以取悅皇帝。我嘞個天啊,圍棋啊,19*19的棋盤啊,還是繁體字,毫無察覺能完整的下出這倆字來,我問你,你咋不去跟AlphaGo下去啊?!

(不得不說,大部分人的明史知識,是從單田芳先生的評書中來的。)

在正史中,徐達確實也如演義中所說,經常以“元帥”的身份率大軍南征北戰。

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改名為應天府,“命達為大將,帥諸軍東攻鎮江,拔之。號令明肅,城中宴然。授淮興翼統軍元帥。”

在這之後,徐達或攻打張士誠、陳友諒,或再朱元璋親征之時鎮守應天府。

朱元璋稱吳王后,以徐達為左丞相,命其率軍平定江南,封他為信國公。

1367年,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北伐中原,攻克大都。其後明朝建立,徐達又率軍追逐元朝殘軍於西北和塞外。

在朱元璋封開國功臣時,

授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予世券。

再後來,徐達病重有所好轉時,朱元璋派徐達的大兒子去北平慰問徐達,並召他回南京,第二年,徐達病逝。朱元璋悲痛不朝,並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葬於鐘山腳下,朱元璋自己墓的附近,同時享配太廟,位列功臣廟的第一位。大家對於這些都說的不少了,就不贅述了。

(徐達墓神道碑說明)

多聊幾句朱元璋大殺功臣和毒殺徐達延伸的小話題吧。


淮西集團與朱元璋大殺功臣

確實,就算是按正史的記載,朱元璋坐了天下後,是殺了不少功臣的。估計因此,野史作者覺得也不差徐達一個了。

說到殺功臣,就不能不提到被殺的不少的“淮西集團”,所謂的“淮西集團”是指朱元璋手下的老鄉文臣武將,文臣自然以李善長為首,武將以徐達為首的一大批與朱元璋同是淮西人的老鄉。

明朝開國六公二十八侯中,六公全部為淮西人,包括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也就是去世的常遇春的兒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當然,這裡沒寫的,後來封王的湯和還有沐英,也都是朱元璋老鄉。

二十八侯,我懶得搜了,但入功臣廟的二十一人,全部為淮人。人太多,大夥兒自己搜一下吧。

因此,當時曾經有人寫下這樣的詩句:“馬上短衣多楚客, 城中高髻半淮人”。

“淮西集團”的強大,足以震懾所有人,即使有經天緯地之才,如劉伯溫,也不敢跟李善長爭丞相的位子,開國之後,剛被封誠意伯後,就匆匆辭官回家。在這之前,朱元璋想罷李善長而讓劉伯溫為相的時候,都說過,“是(李善長)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這也說明,“淮西集團”是不容他人過分得到朱元璋的寵幸的。

(不是吧,何冰還演過劉伯溫呢,完全沒印象啊!)

不過,也不能說是叫多行不義必自斃吧。後來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基本上把“淮西集團”殺得差不多了,胡惟庸案,把包括李善長在內的大小官員及親屬,殺了三萬多人。藍玉案,開刀兩萬多人。

把老鄉功臣殺的差不多,是出於多重原因。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明史演義》裡說了,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吧。

會李善長等賜死,太子進諫道:“皇父誅夷太濫,恐傷和氣。”太祖默然。次日,以棘杖遺地,令太子拾起,持在手中。太子有難色,太祖笑道:“朕令汝執杖,汝以為杖上有刺,怕傷汝手,若得棘刺除去,就可無虞。朕今所戮諸臣,便是為汝除刺,汝難道不明朕意麼?”

(懶得去水印了,借孔夫子舊書網一張圖,來個帶謙兒哥的。嘿嘿~)

所謂“舔犢情深”也不過如此了吧。

從大殺開國功臣這件事來說,不管原因是什麼,應該也沒有比朱元璋狠的了。所以後世的稗官野史編出他殺死徐達的故事,也就不那麼奇怪,從而更容易被大家認為是真實的了吧。


關於史料引用的問題

出於政治目的或者其他目的,很多史料的內容或者說論點是相悖的。這就需要多方求證與判斷真偽了。不能只採信一家之言,也別做斷章取義的事兒。

比如很多認為朱元璋並未毒殺徐達的朋友都說了蒸鵝毒殺的來源,我就不贅述了。不過其比較大的一個轉述來源,是清朝史學家趙翼的《廿二史札記》中的記載。不過,趙翼表示,不背這個鍋啊,都是他們斷章取義的。

徐達病疽, 帝賜以蒸鵝, 疽最忌鵝, 達流涕食之, 遂卒。是達幾不得其死,此固傳聞無稽之談。……今《明史》達、基二傳則帝始終恩禮, 毫無纖芥,蓋就大段言之, 而平時偶有嫌猜之處,固可略而不論。且其時功臣多不保全,如達、基之令終已屬僅事,故不復著微詞也。

很多人,在引述他的話是,有意無意的只引述到“遂卒”,而後邊的“此故無稽之談”云云的,就沒有引述,再加上野史、演義,徐達也就被“吃了蒸鵝而亡”了。有朋友在轉引述的時候,也說到《廿二史札記》,但轉引的,就是不全的部分內容。

另外,其實也有比較著名的明史書比較全的列舉了朱元璋所殺的功臣。

  • 洪武八年,劉基被毒死

  •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擅權誅……安置宋濂於茂州,死於道

  • 洪武十五年,空印案發,死者數萬人

  •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被毒死

  • 洪武十八年,徐達中毒死

……的。

這本書,就是吳晗所著的《朱元璋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相關的內容。

不過話說,我這88年版的《吳晗文集》我是啥時候買的呢?……


最後,我想,死後仍能守衛在自己君主的陵墓旁,並且皇帝能親自撰寫2000多字碑文的功臣,怎麼看,也不應該是被毒殺的吧。


恬然說歷史


徐達並不像野史所述被朱元璋殺死的,而是正常死亡。

徐達戰功累累。他21歲跟隨朱元璋,先後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勁敵,又揮師25萬進行北伐,一舉滅掉強大的元朝,將不可一世的蒙古人趕回大漠。一生經歷數十大戰、惡戰,戰必勝、攻必取。憑著這樣的戰績,徐達就足以進入中國古代十大名將之列。

徐達治軍極嚴。他嚴格約束部將,不允許他們騷擾百姓。根據記載,徐達攻克了2處大都會,3處省會城市,以及100多處府城縣城,然而,大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市井安然,百姓沒有遭到戰亂之苦。

這一點,朱元璋都極為佩服,稱徐達“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難能可貴的是,徐達勞苦功高,卻絕不居功自傲,飛揚跋扈。他在軍隊中令行禁止,一旦發出命令,部將無不凜然尊奉。而他在朱元璋面前,卻恭敬謹慎,像不敢講話一樣。明朝另一個功臣藍玉,在陪朱元璋喝酒時口出狂語。這樣的事情,徐達絕對幹不出來。

一次,朱元璋為了試探徐達,特意將他灌醉後,送到龍床上睡覺。徐達醒後,大驚失色,連忙跳下龍床,跪在地上,連聲說:“罪該萬死!罪該萬死!”在旁邊偷看的朱元璋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在這裡,徐達體現出了高明的政治智慧。他決不會留下任何讓朱元璋翻臉的機會或者把柄。

其實,朱元璋真要殺掉徐達,犯不著採用“蒸鵝”這種下三濫的卑鄙方法。他從未暗殺過功臣。不管是殺胡惟庸,還是殺藍玉,都是公開進行。

再說,徐達去世,北方蒙古並沒有被徹底打伏,還經常南下進犯。此時,朱元璋正是用人之際,沒必要在這種緊要關頭殺掉徐達。

而且,按照朱元璋的調性,殺掉功臣之後,往往株連親朋好友。胡惟庸案殺掉了3萬多人,藍玉案殺掉了1萬多人。而徐達死後,朱元璋對徐達的親朋好友一個沒殺。不但沒殺,還重用其子徐輝祖,並讓其兩個小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加上嫁給燕王朱棣的大女兒,徐達三個女兒都成了王妃。


跪射俑


關於徐達的死,清修《明史》說他是因患背疽而病故。

朱元璋建立明朝建以後,曾經任命徐達做過一個大官――右丞相

明初總共有五個丞相,徐達就是其中之一。把這五位丞相分別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李善長

李善長非常了不起,是明朝的開國功臣,雖然讀書不多,但非常有才能。朱元璋曾把他比做漢朝開國丞相――蕭何。功勞居於徐達之上,列為首位,地位尊崇。朱元璋做吳王的時候,就封李善長為右相國。明朝建立以後,封為中書左丞相。


後來,李善長牽涉到胡惟庸案中,大逆不道,企圖謀反。
七十歲的老傢伙,路都快走不動了,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天,居然還想謀奪皇位。

朱元璋很痛快,滅了他的族,全家七十餘口全部抄斬。

這個丞相是被朱元璋殺掉的。


二、楊憲

楊憲屬於劉基一系的人物,長得很帥,很早就做了朱元璋的幕僚,非常有能力的一個人。
洪武二年的時候,楊憲受召成為中書省右丞相,又遷為左
丞。後來,被揭發幹了壞事。到底他幹了什麼壞事


呢?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反正是被處死了。

這個丞相也是被朱元璋殺掉的。

三、汪廣洋

汪廣洋是在朱元璋渡江時期被召納到麾下的。他做為官清廉,辦事穩重。曾被朱元璋稱為張良、孔明一般的重臣。

洪武三年,李善長生病,汪廣洋被朱元璋召到京城擔任了中書左丞,後來就替李善長成為了右丞相。



小邦占城遣使來朝貢,
朱元璋居然不知道,很生氣,要有人負責。事情細細追查下去,汪廣洋受到牽連,被朱元璋賜死。

這個丞相也是被朱元璋殺掉的。

四、胡惟庸

在明初的歷史上,胡惟庸很有名。洪武三年,代替汪廣洋做了左丞。洪武六年七月,成為右丞相。
汪廣洋


死後,他的小妾從死,朱元璋細查,發現胡惟庸違規操作,就要收拾他。胡惟庸這廝挺神,居然勾結日本,想巔覆大明政權,還與很多文臣武將串通一氣,企圖謀反。

朱元璋殺了胡惟庸,這個丞相也是被朱元璋殺掉的。胡惟庸死後,據查,他的陰謀暴露,和他串通的有幾萬人。

真沒有想到,這麼多人都對皇位虎視眈眈。


五、徐達

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功勞實在是太大了。洪武元年,徐達就被朱元璋封為右丞相。

真是出將入相,能文能武。

徐達做戰風格凌厲如閃電風暴,很像二戰時期德軍的軍事奇才隆美爾元帥。
徐達曾經對胡惟庸很不感冒,


說他不配做丞相。

徐達後來患了背疽,朱元璋派徐達的兒子徐輝祖來看望他,很快又將徐輝祖召還。

隆美爾元帥,不好意思,寫錯了,是徐達病死了。

這個丞相是病逝的。

六、劉基

本來劉基不是丞相,把他列出來,是因為他的地位很高,有丞相之才。

朱元璋曾經讓劉基評價過其他幾位丞相――李善長、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劉基認為他們都不合適。搞不懂劉基是什麼意思。
劉基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望他,給了他藥。劉基就死了。

這個有丞相之才的智謀之士是被胡惟庸害死的。以上這些丞相都死了以後,為了避免再有人遭到不幸,洪武二十八年六月,明太祖朱元璋御奉天殿,敕諭文武群臣:

從此以後,明朝就沒有丞相了。


饞嘴肥貓鏟史官


朱元璋之所以沒有殺徐達,主要還是因為徐達始終謹言慎行、從不居功自傲,絲毫沒有僭越之舉,讓朱元璋很放心,最終在洪武年間的血雨腥風當中完美躲過朱元璋的屠刀,成為大明王朝開國功勳當中極少數得以善終者之一。

徐達和朱元璋是一同長大的發小,他二十二歲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驅大元、滅陳友諒、張士誠,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後,位列開國六公爵之首。

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強的政治家,大明王朝建立之後,隨著天下逐漸安定,此時,在朱元璋看來,這幫雄才偉略的開國功勳不再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而是對大明江山巨大的潛在危險,尤其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更是在朝中毫無威信可言,自己一旦去世,朱允炆是肯定駕馭不了這幫開國功臣的,因此,為了給孫子留下一個相對安定的統治環境,朱元璋逐步對開國元勳們進行了大清理,最後幾乎被屠殺殆盡,所剩寥寥無幾,而徐達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得以倖存下來。

要知道,明朝初年,朱元璋身邊那可是人才濟濟,文有劉伯溫、李善長等,武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等等,個個都不是等閒之輩,而徐達能位列這幫開國功臣之首位,更說明了他是高人當中的高人,因為這必須至少得滿足三個條件:一是他要有足夠的功績作為基礎;二是他的功績、能力必須要得到其他功臣的認可和服氣;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還要得到朱元璋的認可,不然功勞再大也不可能被排在首位。事實證明,他確實都做到了,他不僅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將他排在首位其他開國功臣也是毫無怨言,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確實配得上。

按理說,像這樣功高震主的大將,和平年代是最容易受君主的猜忌和壓制了,但是對於徐達來說,朱元璋沒有絲毫威脅感,究其原因,還是徐達自己做的太完美了,正如朱元璋評價的一樣: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受命而出,成功而歸,不驕傲,不自誇,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行為正派無疵,品德高尚可與日月相比,這隻有大將軍徐達一人堪當於此。這樣堪稱完美的人設,就是想殺也不知道從何動手!

結語:實際上,朱元璋並不是毫無人性的劊子手,而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還是有感情的,再加上徐達的幾個女兒都嫁給了自己的兒子為妃,也算是和自己結了親家,攀上了親戚關係。對於這樣一個謙恭謹慎、不居功自傲的親家,朱元璋實在沒必要趕盡殺絕。基於以上原因,徐達最終得以善終,在他死後,朱元璋還親自出席葬禮以示悲痛,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並贈三世皆王爵。


聊史論今


徐達是農民出身,跟朱元璋是光屁股玩到大的好友。在明朝的開國將領中,徐達可以說是功勞最大的一個,位列“開國六王”之首。先羅列一下徐達的功績。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農民起義軍。朱元璋見其能力超群,有大將之才,便讓他代替自己四處征戰。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鄱陽湖上進行大決戰,徐達表現出色,力克陳友諒的龐大水軍,隨後被封為左相國。公元1365年,率軍擊敗並生擒了東邊的張士誠。兩年內幫助朱元璋解決了兩個最強大的對手。沒過多久,又統領大軍揮師北伐,以大將常遇春為副將,矛頭直指元朝餘孽。經過數場惡戰,終於在1368年攻取元大都,將蒙古人趕出了漢地。也就是在同一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朝。徐達還曾經救過朱元璋的性命。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要對徐達下手呢?根本原因是朱元璋怕徐達影響力太大,威脅自己的江山永固。朱元璋是一個心狠手辣,為了自己的江山後代,什麼事都能做出來的人,什麼人都可以捨棄。因此,洪武朝中後期,滅門大案頻發,而且被滅門的多數是開國元勳,例如李善長、藍玉等。但是時下的一些電視劇拍得不夠嚴謹,不符合史實,往往會誤導觀眾。例如在電視劇《朱元璋》中,徐達是在朱標之後死的,劇情暗示徐達之死是因為朱元璋怕朱標死後朱允炆鎮不住徐達,因此賜給他燒鵝,致使其暴病而死。

但實際的歷史不是這樣的。在真實的歷史上,朱標是1392年死的,而徐達是1385年才去世的。很顯然,徐達是死在朱標的前面了,所以徐達的死應該跟朱標沒有關係。那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還是朱元璋怕徐達功勞太大,功高震主,最終威脅到朱明江山。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朱元璋相信徐達無論如何不敢有什麼出格的舉動,但是隨著自己年事漸高,百年之後,難保徐達或徐達後人不擁兵自重,威脅皇權。於是朱元璋趁徐達有毒瘤在身,賞賜徐達不能吃的燒鵝,讓他毒瘡爆發而死。朱元璋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後世不能輕易就把殺功臣的罪名安在他的頭上。因為,我朱元璋只是給他吃了個燒鵝,可沒有殺他。這很可能是朱元璋的如意算盤之一。

另外,雖然徐達之死跟太子朱標沒有關係,但跟馬皇后是有關係,這是次要原因。馬皇后是朱元璋的最愛。普天之下,朱元璋誰的話都可以不聽,唯獨要聽馬皇后的。而且馬皇后非常善良,經常勸諫朱元璋少殺功臣。然而馬皇后在公元1382年,也就是洪武十五年,就早早的過世了,這讓朱元璋非常傷心,同時世間再沒有什麼能阻止朱元璋大開殺戒了。所以1385年的徐達之死多多少少跟馬皇后之死是有關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