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有个小山村,年前全村都做一种面食,每家都做好几百,啥情况


各位朋友,你们见过竹筐里的这种面食吗?它是晋南垣曲东垣一带特有的一种地方特产,当地人称它:烧饼。这种烧饼吃起来味香,看起来漂亮。听那里的人讲,过去东垣三个乡镇农民过年时家家户户打烧饼,在年前的腊月二十三我们几个相约去那里采风,看看还有没有做烧饼的。

我们驱车来到英言乡政府边上的龙尾头村,正好看到一户人家院子里有许多人,在院子门口一个怪状铁家伙放在燃烧的上下两层木头中间。同行的人群中有知道,告诉我们说这就是打烧饼的锅,看样子今天来着了。

说话间我们走进屋内,72岁的女主人王玉珍正在忙碌的做着烧饼,听我们说明来意。王大妈告诉我们说:“过去我们村每年过年家家户户打烧饼,这成了传统习惯,我从记事起,父辈就是这样,已经100多年啦!”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这不要过年了吗,孩子们都喜欢吃家里的烧饼,我们这些在家的老弱病残,今天我们三家凑在一起,趁着孩子们回来前打好烧饼,让娃们一回家就能尝到老家的味道。


王大妈说,做烧饼首先要把面和好揉好,接下来,第一道工序就是用小赶面杖赶烧饼圆片,厚了薄了都不行。只见王大妈边赶边旋转面片,不仅十分利落,而且每个面片厚薄都非常均匀,不到一分钟就把案板摆满了。王大妈说,今天我们三家人,每家都加工几百个。平时没有时间,我们自己也干不动,只有趁过年时,大家都有空,几家人合力才能完成

接下来就是“割面”工序。这个工序不要说没见过,从来也没听说过。尽管我们两眼直看,还是没有彻底弄懂缘由,总体就是在面片中间用切面刀割出一条口子,左手再往上拽至裂开。王大妈说:“‘割面'这活儿是一绝招,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割不好,中老年人都是拿手戏!”

只见王大妈割完面片,两手在案板上飞快地转圈,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一转转、二转转、三转转、四转转,”只有几秒钟时间,一个非常漂亮的烧饼模样就做成了。一会儿,案板上的面片都做成了烧饼模样。


图中这位年龄大的叫陈加娥,今年68岁了,是王大妈的邻居,今天特地让出嫁在外村的女儿回来和她一起打饼子,她们在烧饼中加入豆馅,陈大妈老伴过世的早,孩子们都在外打工,她说人多了热闹,再说我一个人也搬不动烧饼鏊子,孩子们辛苦在外打拼一年了,做娘的没啥能给他们,就做点他们从小爱吃的豆馅烧饼吧。

屋内的女眷们负责做烧饼,屋外几个男士负责烤烧饼,这台炉子已经用了二十多年,每次可以烤大约10个,把烧饼放进锅内,这锅烧饼马上就要开始打制了。

烤烧饼的小伙说,烤烧饼关键的是要掌握好火候,火大了就考焦了,火小了半天烤不熟,只要掌握好火候,五到六分钟烧饼就熟了!虽然烤的方式是上下加热,但中间还是要不断的掀开炉盖查看锅里的情况,并且给炉馍翻个,以防止烤糊。炉盖上燃烧着木柴,再加上很重,所以想要挪开炉盖,只能用铁丝吊起来,一般用抬的方法,今天这位小哥力气大,一只手就稳稳的拎起来了。


这就是加工好的烧饼,60岁的高统富许风娥夫妻俩今天打了一大筐烧饼。许风娥说:“我今天打了300个,三个娃回来了每个人都分些,他们在家时就最爱吃这个!”我们在王大妈家呆了小半天,然后又去村里其他人家看了看,情况和王大妈家一样,都是几家凑在一起打烧饼,无一例外。说起来都是给出门在外的娃们准备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农村老人。是呀,出门在外的游子们,不论年龄再大走的再远,也要记住家里还有最疼自己的爹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