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1973年,中國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

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挖出了三座漢墓,其中出土的文物數不勝數,但是其中幾片薄薄的帛書,卻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注意。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那幾篇帛書,就是經典國學《道德經》。但是研究人員在翻譯這帛書道德經的時候,卻驚訝的發現,帛書中很多內容,與流傳下來的今天的版本頗有不同。

帛書中的內容,是“德”在前,“道”在後,應為《德道經》,而現在的版本卻是“道”在前,“德”在後,雖然僅僅是一字之差,但是卻有天壤之別。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道德經》第十四章內容之差


傳世本:“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書本:“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二者只差了一個字,把“今”換成了“古”


即使是再傳抄錯誤,也不可能把原本的古換成今!一字之差,卻表達的意思南轅北轍了。


在馬王堆帛書版本的《德道經》出土錢就有人質疑過,為什麼老子那麼灑脫的一個人,卻要寫下“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這句話呢?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遵循古法來治理現代。所謂“祖宗之法不可易”,推崇周代之禮治天下。


但是孔子向老子問禮時,老子卻告訴他“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你所學習的那一套,都是已經去世了很久的人所言。對這些很久以前的人說的話,要活學活用,不可拘泥執著。


《莊子》還直接講解了原因:“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


你學習的這些東西,都是先王留下來的遺蹟,又哪裡是他們的真實內涵呢?腳印是腳踩出來的,但腳印又哪裡是腳呢!”


所以按照帛書本的理解,則是要法隨時變,以適應當下之法來治理當下。種植種子的方法,和培育幼苗、照顧成樹的方法完全不同,因為時勢和對象發生了變化,所以才要以“今之道”來“御今之有”。


簡單的一字之差,道家強調變通、靈活處事的金句箴言就這樣被篡改成了死板僵化、法於祖先的代表句。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傳世版的道德經與帛書版的德道經,如此的例子還有很多!可是再怎麼傳抄錯誤,也不可能出現這種意思完全相反的情況吧。

唯一的解釋就是,原本的道德經流傳到現在,已經被人篡改了!


被誰篡改了呢?當時的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咱們再來看看這個例子:

馬王堆版老子《道德經》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翻譯過來就是:上等品行沒有標準,因此有德;下等品行不違背標準,因此無德。

而通行版老子《道德經》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麼一對比問題就來了:

通行本為什麼要把第四十五章改成第一章呢?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因為當時的《道德經》思想實在是太先進了,並不適合當時的統治者統一集權。大家看看原本《德道經》的翻譯:


上等品行沒有標準,因此有德;下等品行不違背標準,因此無德。


要是當時的百姓都信了這句話,那麼統治者設立推行的禮法綱紀還有什麼約束力?大家都以自己的品行為標準,那麼統治者的統治,將會變得很難很難。

所以當時的統治者想要禁掉《道德經》,但是因為道德經的名氣太大,而老子的影響力又太廣泛,所以只好把道德經的第一章改成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樣一轉換的話,想要理解道德經就變得非常的困難了。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而當時的統治者,是很害怕《道德經》的

不管是看帛書版本的道德經還是傳世版的道德經,我們會發現,老子在裡面幾乎沒有出現“我”、“吾”的字眼,也就是說,老子似乎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

這就是老子的偉大之處,如果一個人精神層面達到極高的地步,他一定是沒有“自我”這個意識的,也是最接近“神”的地步。這就是摒棄了作為一個俗人的意志,而站在眾生、規則的面前去考慮問題、事情的發展了。

如果一個人真的能沒有“自我”這個意識,那麼毫無疑問他可以成為任何人,他做任何事都可以將效率發揮到最高,真正做到“無為而無不為”,你說這種人多了統治者怕不怕?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道德經的的奧妙,實在是“玄之又玄”,每個人的生活感悟不一樣,自然就理解的不一樣。

比如說馬雲曾說,他每次出差,包裡面都會帶著一本《道德經》,馬雲讀到高興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

這哪是我在讀老子,這就是老子在讀我!

是的,沒有了“自我”的老子,輕易地就能看懂每個人的人性,那是站在規則的面前去考慮問題所帶來的超脫與灑脫。
比如白巖松曾說,自己在50歲的時候非常的困惑和迷茫,而讀了《道德經》之後,他才漸漸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德經》,而我建議,也是讓每個中國都要讀一次《道德經》。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很多人覺得,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是想要讀懂,沒有一定的國學功底,讀起來也是一頭霧水,根本都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所以我給大家推薦的,是這套《道德經》。它是有原汁原味兒的原文,還有註釋、翻譯,還有點到即止的引申。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為什麼要“點到即止”?因為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套書的註釋、引申,只是通過故事來引導你自己思考自己的“道”,這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也代表著自己對事物發展變化的看法,這樣的註釋方法,對讀者也更有益。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這套《道德經》一共6冊,厚厚的一大摞,不管是擺放在家裡還是床頭,睡前閱讀一番,作用都是很大的,它幫助你解決現在工作、生活上的壓力與憂愁,帶你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您可以點擊下面的商品橫幅,就能買到這套道德經了。


1973年,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意境完全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