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聽息到止息和胎息

“心息相依”的基本原則是:呼吸所在,即心之所在;息為心之外相,息調則心定,息和則心和。從有息調到無息,外息絕無出入,則心也無起滅。心無起滅,息無出

人,為大定之象。無呼吸之定,方為真定。

如何練習“心息相依”的功夫呢?

首先,練習時要管住身體,不使之動搖,像木頭人一樣。安置好身體後,用兩眼觀看自己的鼻尖,同時用意數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數,要勿忘勿助:“勿忘”就是“綿綿若

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

1、數息法:數出息即不數入息,數人息即不數出息,

一呼一吸,算一次。數到幾百次後,心中寂然如虛空,身體兀然如山石,不需勉強制伏它,身心自然都安靜不動。

數到幾千次後,或無力再數下去,就用“隨”字訣: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息入時,心也隨之同人,有時感覺氣息似雲霧蒸發散佈於周身毛孔中,功夫至此,各種病苦和障礙,都能夠逐漸滅除,心中也自然明白而開悟。


2、“聽”練功時,思想要專一,雜念叢生,功就難以進步。念頭歸一 就開始練功。“聽”字訣。此處所謂聽,不是用兩個耳朵聽聲,而是聽氣。


初時聽鼻中呼吸之氣,凡呼吸系統正常而無障礙自己(縱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卻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


聽息久了,心氣打成一片。不能再用心去聽氣,此時身中神氣雖已團結在一處,但尚

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有知覺,繼續做下去,不許很長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段暫時的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氣,使心和氣相對立,倒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氣二者泯去裂痕。

功夫漸漸進入混沌境界,身中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外表看來,象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卻不同。


總之,把念頭集中一處,不胡思亂想,念頭歸一後,就是“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而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更深一層,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此時,耳聽的作用已經停止,神氣合二為一。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和它相集合,而只有“道”能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因此功夫要做到心同太虛。虛的境界,不是用意識造出來的,若練功時,心裡常常想著要虛,

反不能虛,全部功夫由後天返還到先天,這第一步功夫,應該在先天境界去體會。

簡言之,先數息,後不數;所謂“隨息出入”就是隨

自然,不要再去數它。先觀息,後不觀,所謂“不宰之功”就

是順其自然,不要再去觀它。先聽息,後不聽;所謂“聽止但都歸到一條路上。

不論何時、何地,身體要安閒而舒暢,不要弄得周難過:又要心平氣和,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著。氣機靜到


自然要靜,像冬蟲伏在土裡氣機翕合。此時身中之氣,交互團結,有天地氤氳之相,一動一靜,有乾坤闔闢之機,真是說不盡的妙處!

另外,心息相依與神氣合一,對初學者來說是有區別的:心息相依是築基的下手口訣,此心為後天意識。息為

後天之氣。心息相依就是將自己的意念與呼吸合在一起,吸氣隨之入,呼氣隨之出-為有為之功法,功夫尚在後天。而神氣合一是築基之後的景

象。神為先天元神;氣為丹田先天元氣。神氣合一即是先天元神和元氣打成一片,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神外而不曉——此是自然出現的內景,已入先天階段。工夫從


心息相依入手,逐漸內外俱通,後天之氣與先天之氣相

接,有念之心識化為無念之元神,口鼻呼吸化為丹田胎息, 自無分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