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行为,多数法院判拆迁户胜诉?

违法强拆包括断水、断电、断路等现象。违法拆迁还包括实体违法和程序违法。

根据法院的审判实例,以下9种非法强拆行为,99%法院判拆迁户胜诉,征收方要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这种行为,多数法院判拆迁户胜诉?

第一种:没有听取被拆迁人的陈述、申辩,属于程序违法。

涉案房屋属于违法建筑,但行政机关作出拆除违法建筑决定之前未听取相对人的陈述与申辩,程序违法。

第二种:限期拆除通知内容不明确。

律师认为限期拆除决定未载明违法建筑物和要求限期拆除建筑物的面积等基本信息,依法应予撤销。

第三种:超范围拆除。

拆除通知告知内容不全面,超范围拆除:行政机关在催告相对人自行整改或拆除时要明确清理范围,采取强制措施时亦不能超出该范围。

第四种:强制执行决定尚未发生效力,拆迁程序违法。

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对强制执行决定既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能实施强制拆除。反之,强制执行决定尚未发生法律效力即实施拆除行为,程序违法。

第五种:拆除机关未尽举证责任,属于处罚不当。

未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形成因素,在涉案建筑的形成符合特定条件情况下,拆除行为未考虑历史成因、立法状况、房屋来源等因素,侵害信赖利益,拆除机关对此未尽举证责任,作出处罚决定明显不当,应予撤销。

第六种:不能用违法方式拆除违章建筑。

现实生活中虽然拆迁标的是违法建筑,也不能采用违法手段强拆,行政机关以该手段制裁相对人违法有违依法行政原则。鉴于涉案建筑具有一定历史条件和特殊性,行政机关违法实施强拆,应当适当补偿或赔偿。

第七种:以批复代替法定拆除程序。

行政机关在拆违过程中以内部批复代替强制执行决定,忽略了法定拆除程序,程序严重违法,应予撤销。

第八种:已有相应承诺,却不合理的限期拆除。

为配合重大项目建设,拆迁补偿协议约定相对人可以临时搭建房屋,行政机关在已经作出相应承诺的情况下,作出的限期拆除决定未考虑违法建设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缺乏合理性。

第九种:以拆违之名行拆迁之实

行政机关无证据证明涉案房屋系违章建筑,借拆违之名,行拆迁之实,规避征收程序,应当确认违法。

这种行为,多数法院判拆迁户胜诉?

律师提示您:

如果您遭遇了非法强拆,被征收人被拆迁人可以在收到征收决定、征收补偿决定等具体行政行为的60日内提起行政复议,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要在知道强拆之日的6个月内提起诉讼维权。别通过信访、举报等方式错过诉讼时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