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醒,萬物生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驚蟄,春雷乍動,氣溫回暖,陽氣漸升。蟄伏在泥土裡面的動物和草木蟲蟻感於春季溫暖,被春雷驚醒而出,結束了冬眠。驚蟄是氣溫迅速回升轉暖、越冬作物返青和春夏播作物備耕工作的重要時節,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民間有很多諺語,比如:“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


驚蟄醒,萬物生

驚蟄季節分佈圖

驚蟄醒,萬物生


驚蟄醒,萬物生

民間諺語

驚蟄醒,萬物生

驚蟄三候


一候 桃始華(3月6日~3月9日)

驚蟄之日,“桃始華”,《詩經》中記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花成為美好生活圖景的代名詞。在節氣的最初一候的五天裡,桃花的花芽在嚴冬時蟄伏,終於在春暖花開時候開始盛開。


驚蟄醒,萬物生


二候 倉庚鳴(3月10日~3月14日)

驚蟄後五日,“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用美妙的歌聲渲染春天的氣氛。它的鳴聲圓潤嘹亮,低昂有致,富有旋律,非常清脆,極其優美,十分悅耳動聽。古人將其鳴囀成為“鶯歌”“黃簧”。古人以鶯音為詩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驚蟄醒,萬物生


三候 鷹化為鳩(3月15日~3月20日)

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穀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由於鷹和鳩的繁育途徑大不相同,翱翔於天地的鷹開始悄悄地躲起來繁育後代,而原本蟄伏隱匿的鳩開始鳴叫求偶。古人沒有看到鷹,而周圍的鳩好像一下子多了起來,誤以為鷹變成了鳩。


驚蟄醒,萬物生

民間習俗


驚蟄吃梨 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驚蟄醒,萬物生


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驚蟄醒,萬物生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醒,萬物生


蒙鼓皮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驅趕黴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驚蟄醒,萬物生


《千金月令》上說:“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石灰原本具有殺蟲的功效,在驚蟄這天,灑在門檻外,認為蟲蟻一年內都不敢上門,這和聞雷抖衣一樣,都是在百蟲出蟄時給它一個下馬威,希望害蟲不要來騷擾自己。


驚蟄醒,萬物生


本文圖文均整理自網絡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