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種神奇的“刀尖藥”,為何解放後卻消失了?

銀振冰


清朝是我國封建帝制的最後一個王朝,是以女真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入關建立起的政權,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以遊牧為生的女真人與農耕文明的漢人有著迥異的生活習慣,所以在清朝入關後,兩種文化產生了碰撞。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朝人髮型的問題,在清朝以前,漢族人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精神指導,無論男女皆蓄著厚厚長長的頭髮,將頭髮綰起,稱其為束髮。

而女真人常年在關外牧羊打獵,衣服要保暖方便騎馬,髮型也得乾脆利落,所以女真人都剃頭,而且女真人最開始的髮型並不是像電視劇裡演得那樣剃一半留一半編個大粗辮子,而是隻留後腦勺的一小塊,編的辮子只有老鼠尾巴般粗細,“金錢鼠尾”的髮型,後來與漢族慢慢融合,辮子也開始慢慢變粗了。

清朝統治者入關之後,強制命令漢族男子也必須剃頭,在留髮不留頭的重壓之下,全民都主動或被迫地加入了剃頭大軍 。

剃頭匠成了熱門的新興行業,正因為是新興行業,手藝不精的剃頭匠比比皆是,剃頭的時候刮傷頭皮是常有的事情;就算是手藝好的師傅也難保剃刀沒磨好,刮破了客人的頭。

就算不得破傷風要不了性命,剃頭搞得鮮血直流也是不愉快的經歷,後來聰明的剃頭匠們發現了一種止血的特效藥,叫做“刀尖藥”,每日上工都帶幾包刀尖藥,一旦把客人頭剃破了,就往流血的地方把這粉末一撒,很快就能止血,這刀尖藥的功效也被傳得神乎其神,說不管是多重的傷,只要不是脖子上的一刀,都能救活。

據說這種具有神奇治癒療效的藥,是由罕見的“龍骨”研磨製成的,所謂的龍骨肯定不會是神獸真龍的骨頭,畢竟龍這種生物只存在於神話書中,沒有人見過,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這種龍骨其實就是一些埋藏在地下的時間相當久遠的動物骨頭。

據《甲骨年表》記載,光緒年間有農民在田間地頭挖出一些動物骨骼,農民們將這些骨頭賣給藥店,藥店中人稱這些大塊的骨頭名字叫“龍骨”,是可以入藥的。這“刀尖藥”的主要成分便是這碾碎成粉的龍骨。而且這些骨骼上還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們都看不懂的印記,人們都看不明白,只覺得這龍骨很是稀奇。

這麼神奇的刀尖藥後來卻停產了,是因為一個人發現了龍骨的秘密。

這個人是當時清朝的一位官員,叫做王懿榮。王懿榮是山東人,年少時就勤奮好學,後來在光緒六年的時候考中了進士,入了仕途,還做了國子監祭酒。

在光緒十五年的時候,王懿榮略感身體不適,因為自己本身就精通醫術,於是就自己去藥鋪抓藥,在買到的藥中就有龍骨這味藥材。王懿榮見著這龍骨上刻畫的痕跡,憑著多年搞學問的直覺,他深信這並不是隨意亂刻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一種符號。

王懿榮為這個發現驚喜不已,他立刻聯繫熟識的古董商人朋友,幫忙大量購買龍骨,對上面的圖案進行研究,得出了這是前人文字的結論,並且斷言稱,這些就是商代的文字。

這個發現可以說是轟動了中外的學術界,而且將漢字的歷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時代,而王毅榮也成為了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不僅如此,在2009年的時候,為了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週年,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和山東省大舜文化研究會還專門設立了"王懿榮甲骨學研究獎",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甲骨文字考釋、促進甲骨學發展。

原來所謂的龍骨,正是甲骨文的載體,在中國解放之後,國家開始重視對文物的保護、甲骨文的研究,刀尖藥的主要材料龍骨都被收走以供研究了,刀尖藥自然也就停產了。

不過現代醫學中西貫通,治療傷痛的特效藥有的是,根本不需要刀尖藥了,還是讓龍骨躺在歷史博物館裡發揮更大的功效吧!


史論縱橫


因為這種“刀尖藥”的原材料非同小可。

刀尖藥

清朝末期,男人都梳著辮子,剃頭行業極為吃香。許多剃頭匠都會在箱子裡預備幾包“刀尖藥”,以防在剃頭時,自己萬一失手劃破顧客頭皮時手足無措。因為這種刀尖藥的療效非常神奇,但凡破皮刮傷,只要敷上一點刀尖藥,第二天便可以好。這種刀尖藥在當時各藥鋪都有賣,堪稱“最好的金創藥”。當時民間還流行有一句話“除了砍頭,,一敷便好”,足見此藥的神奇療效。那麼這種刀尖藥是用什麼配製的呢?


原來清朝末期,有一個叫李成的剃頭匠,他剃頭的技藝不怎麼樣,常有把顧客的頭皮劃破的現象,為此他十分懊惱。後來他聽說自己老家親戚有一種神奇的止血藥。於是他回到家收集該藥的秘方。原來這些藥是老鄉們從野外撿回來的“龍骨”,搗碎後製成粉末,敷在傷口上,便有了神奇的止血功能。自此以後李成就做起了收集這種龍骨搗碎後製成“刀尖藥”,專門賣刀尖藥為生了。

後來有專家偶然發現這種製作刀尖藥的龍骨上面有字樣,經過認真研究,斷定這種龍骨非同一般,而是殷商甲骨,具有非常高的文物價值。有個叫範維卿的意識到這種甲骨的珍貴价值後,不惜變賣家產,將全城的甲骨買下,終其一生共收集了甲骨1500多片,為搶救我國曆史文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解放後,隨著國家對甲骨的加大重視,它們都成了重要的國家級文物,被相關部門保護起來。故此在民間流行的這種神奇“刀尖藥”也就逐漸絕跡了。其實這種刀尖藥在當時之所以被傳得如此靈驗,並非它的止血效果優於其他金創藥,而是在當時社會醫療藥品極其匱乏的條件下,這種刀尖藥似乎是性價比最高的良藥了。


在無知的情況下,國家重點歷史文物竟然被用來製作“刀尖藥”,幸虧被有關人士及時發現,並受到了保護,不然真是可悲。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刀尖藥”,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金瘡藥”,這種藥是專門用於治療刀傷等兵器所造成的傷勢。傳說,只要敷上這“刀尖藥”:“破者五分鐘可以止血止痛而愈,未破者腫消疼止而愈。傷在手指腳趾青紫不破者,每脫去黑皮而愈”,就是隻要不是被砍頭,任何傷口,無論深淺,都能在五分鐘內止血止痛,並痊癒。而若沒有傷口,但卻是有腫痛感的,敷上後就可瞬間消除痛感,同時若有發青發紫現象,亦可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



首先,我們需明白,古時候的“金瘡藥”在當代並未消失,只是不再是普通人能用得起的東西。現如今我們多數普通人用到的“雲南白藥”,這其實就是古代“金瘡藥”的簡化版,功效與金瘡藥類似,但效果肯定沒有貨真價實的金瘡藥好,見效也沒有那麼快。

到這裡,或許就有人會問,為什麼古代平常人能用得到的“金瘡藥”,到當代就成為少數人才能用得起的藥物呢?

其實,這原因很簡單,以前用於製造“金瘡藥”的中藥,到當代多已成為稀罕物,雖有,但價格要遠比古代高的多,說是一兩千元都不為過。當然,我說的稀罕物的中藥,這中藥是野生的,而非種植的,誰都知人工種植的草藥,其功效是遠遠比不過野生的。由此,正是因物以稀為貴,因製造“金瘡藥”成本的大幅度提高,這種批量生產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算是生產,也只能是小量化生產,並且多數只特供於一些特別的人群使用,普通人難以再購買到這種特效藥。



總得說,其實不是“金瘡藥”消失了,而是因成本的提高,再加上某些中藥已經不再常見,它不能再大規模生產了,只能是特供於某些人群。如此,一個尋常人普遍見不到特效藥,自然就被多數人認為是不存在的東西了。

此外,“金瘡藥”會消失在多數人的生活中,除了有野生中藥匱乏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製造繁瑣。為何有些藥方,明明現代能以此製造出相應的藥物,但卻沒有以前書中所說的那種功效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藥物多是用機器完成,而非人工,因此其藥效自然大為削弱。



如此,想想看,如果“金瘡藥”要想有書中說的那種功效,他就必須要嚴格遵循書中所說的製造過程,可一旦遵循這個過程,他就不可能大規模供應。但是一旦用機器來完成,他雖可以大規模供應,可藥效卻會被大大減弱,而如果用貴的離譜的中藥去做一個藥效被大為減弱的“金瘡藥”,與用其他便宜的藥材做出的擁有差不多功效的,如雲南白藥這般的,他們又何故去做“金瘡藥”呢?

因此,正是基於如上種種原因,最終“金瘡藥”就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眼中那個早已消失了的神藥。


澳古說歷史


為什麼消失?因為如果有這種藥的話根本沒有人用得起!

故事的開始首先要介紹一位著名的金石學家,他的名字叫王懿榮。

公元1899年夏天,王懿榮偶感風寒由於剛開始沒有注意,過了一段時間依舊沒有痊癒,王懿榮的家人就到藥店中找郎中配了一副藥。王懿榮對藥學也十分的感興趣,家人回來之後拿起醫生開的藥方就看了起來。突然一個陌生的名字出現在了視野中,“龍骨”是一味什麼藥,怎麼從來都沒有聽說過?

王懿榮打開藥包,找到了方子上的龍骨,看起來像是某種動物的骨頭,上面似乎還有類似於線條的東西,在一片稍微大一點的骨頭上,一個類似漢字的線條引起了王懿榮的注意,作為金石學家的王懿榮知道這可能不是上面簡單的藥材。

這個時候的王懿榮已經顧不上治病了,連忙趕往藥店。在藥店掌櫃的描述下,王懿榮瞭解到龍骨這種藥材大多來自於河南安陽小屯村,當地的百姓在田裡勞作時無意中挖到了大量的龍骨,而百姓也認為這是好東西,於是將其研磨成粉末販賣到藥店,而各大藥店也給龍骨取了一個名字——刀尖藥,意思就是止血效果特別的好。

瞭解到情況之後,王懿榮囑託藥店掌櫃,如果再有整片的龍骨不要研磨成粉末,我花錢購買。這樣子掌櫃當然很高興,沒過多久就給王懿榮找了多片完整的龍骨,王懿榮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收購,而龍骨研磨成粉末的售價每斤才五文錢。

當王懿榮仔細地研究龍骨之後,發現上面撰寫的就是早已失傳已久的殷商文字,這個消息一出,龍骨的身價暴增,再也沒有人將龍骨作為一種藥材,龍骨就此變成了國寶。那麼為什麼如此寶貴的東西會大量的出現在河南安陽這個小地方呢?後來人們才知道小屯村就是當年殷墟的中心地帶,所以會出現大量的“龍骨”,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甲骨文”。

只是不知道當年有多少“甲骨文”被人們當做“龍骨”吃進了肚子。


七七談歷史


清朝時那種神奇的“刀尖藥”,實際上是一種快速止血藥。這種“刀尖藥”後來消失的原因是,它所使用的原材料太珍貴,其中隱藏著我們祖先的大秘密。

我們先來看這種神奇的“刀尖藥”最早是怎麼發現的?

大約在十九世紀末,河南安陽這個地方的一個小村莊的農民,偶然發現了一種甲片,都不明白是什麼東西。村子裡的一個老先生知道後,特意拿回去研究。

老先生查閱了很多書籍,終於在一本醫書得知這是龍骨,也就是大象、犀牛的骨骼化石,也有些是烏龜的龜殼,是一味很珍貴的中藥。

根據醫書的記載,這種東西有很好的止血功效。有村民就在老先生的指導下,將龍骨磨成粉,遇到勞作時受了傷,撤在傷口上,很快傷口就痊癒了。在農村,誰都容易受個小傷,聽說有這樣好的治傷口的藥,村民們都紛紛去地裡找這種龍骨。

很快,有藥店老闆知道後,也開始大量收購這種龍骨加工成藥粉,還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刀尖藥”,寓意這種藥對刀傷效果奇好。

慢慢地,這種刀尖藥以及它的原材料龍骨在北京城裡都有了銷售。

龍骨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現在我們回頭來看發現龍骨的地方,河南安陽。對於這個地方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她簡稱叫殷。著名的殷墟就在河南安陽,她也被稱為是殷商故都。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原來這刀尖藥的原材料龍骨就是上面刻得有甲骨文的寶貝。這上面的甲骨文記載了商代及以前時期,我們遠古先民的漁撈、征伐、農業等諸多事情,我們可以透過這些記載瞭解老祖宗生活的秘密。

這樣的寶貝,你還捨得把它磨成粉,僅僅是用來止血,治傷口嗎?當然不能,僅僅是想到有那麼多寶貴的文字都被磨成了粉末,就心疼啊。

龍骨上的甲骨文是怎麼被發現的?

這得感謝中國近代金石學家、鑑藏家王懿榮所生的那場病。當然,還得感謝來探望王懿榮的作家,《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老先生。

話說這王懿榮,是光緒六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曾三次做國子監祭酒。這天,他生病了,就讓人到藥店裡抓了一副中藥。

藥抓回來時,適逢老友劉鶚老先生聽說他生病來探望。兩人一起檢查藥劑,就看到了其中的龍骨。不過,平時做為刀尖藥時,都是磨成粉的,這次是煎後內服,是整片的龍骨。

兩人都通些醫理,知道龍骨的妙處,就取出仔細觀察,竟然發現這上面刻著一種圖案。詳細研究後,兩人都認為,這是一種古老的文字。基於對文字研究的敏感,王、劉兩人收集了北京各大藥店的龍骨。

王懿榮知道這種龍骨來至遠古商朝的故都,意識到那個地方應該還有更多的類似文物。他一方面讓劉鶚帶著他的積蓄到安陽收購龍骨,另一方面馬上向朝廷作了彙報。

這樣一來,龍骨才避免了被做為中藥材被消耗掉的命運,它上面刻著的甲骨文才有機會向世人述說那些遙遠的故事。

沒了龍骨這種原料的刀尖藥,自然慢慢的消失了。解放後,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更有效果的止血藥,就更沒有用龍骨做原料的刀尖藥的市場了。


我是摯守靜篤,一個專注於歷史領域的答者,歡迎點評和關注喲!

摯守靜篤


我國中醫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清朝流行一種神奇的“刀尖藥”,這種藥用來止血有特效,然而到了解放後,藥店裡不見“刀尖藥”的蹤跡了,這是為什麼呢?

何謂“刀尖藥”?

“刀尖藥”是由龍骨研成粉末而成的。

“龍骨”在清朝時是一味藥材。其實不是龍的骨頭,而是大象或者犀牛這些古代珍貴動物的骨頭化石,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比如山東,河北、甘肅和青海等地區。

這是一種很珍貴的東西,挖出龍骨以後,放在空氣中極易破碎,由此很容易研製成粉末。



發現龍骨有止血功效的是清末一個老農民。

清光緒六年(1880年),安陽附近的老王頭在一片閒散地裡翻耕土地,突然翻出了幾根大骨頭,清去泥土,發現骨頭上刻著字。

老王頭很好奇,於是就把這些骨頭裝在布袋裡拿回了家。

他的鄰居是一個老夫子,他拿著這些骨頭讓老先生辨認一下上面的字。

當老王頭拿出這些骨頭後,老先生馬上認出這是大象、犀牛等之類的骨頭化石,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

老先生說這是“龍骨”,醫書上記載這是一味中藥材,有止血的功能。老夫子說:“藥店裡回收這些東西,你不妨賣給他們換點零用錢”。



老王頭一聽喜出望外,想不到自己誤打誤著能掙點外快。於是老王頭把骨頭賣給了藥店,藥店研製成粉末,起了一個很商業化的名字——“刀尖藥”。

據說這種藥對止血很有特效,把粉末撒在傷口上,止血、收斂有特效,堪稱神奇的“雲南白藥”。

老王頭嚐到了甜頭。更加賣力的翻耕土地,還別說,陸陸續續又挖出了一些龍骨。

老王頭有錢了,人們也知道了他這種賺錢方法,於是紛紛效仿在地裡尋找龍骨,逐漸在安陽地區形成了買賣龍骨的市場。

轉眼19年過去了,到了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一個人的出現壟斷了龍骨市場,所有的龍骨都到了他的手中。



這個人為什麼要壟斷龍骨市場?他是誰?

這個人就是清朝的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教育部長)王懿榮。

原來這一年他得了“傷風感冒”,由於平時他通曉一些醫術,於是自己就去北京樂仁堂去買一種叫龍骨的藥材。

王懿榮(1845~1900年),山東省福山縣(今煙臺福山區)古現村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鑑賞家和書法家,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緒六年進士,三次榮任國子監祭酒。

順帶說一下,龍骨是一種多用途的中藥,它不僅只有止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具有多重功效。




王懿榮買回了一根龍骨,突然發現龍骨上有文字,由於他是鑑賞家和收藏家,很快辨認出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

他馬上聯想到安陽市是殷墟遺址(商朝後期都城遺址),地下肯定埋藏著許多古物,這也是為什麼老王頭和安陽地區的人們能夠從地裡翻出龍骨的原因。

王懿榮馬上向朝廷做了彙報,與此同時他讓好朋友到安陽龍骨市場收購,他把自己多年的積蓄用來收購龍骨,並且高於藥店的價格大量收購帶文字的龍骨。

王懿榮搶救性的收購保護龍骨(甲骨文),山東、河北以及北方一些地區的龍骨,都集中到了他的手上,藥店失去了龍骨的來源。



前面我們也說了,龍骨是一種罕見而珍貴的東西,在沒發現甲骨文之前,只是當做廉價的一味中藥來對待。當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的秘密以後,龍骨的身價百倍上升。

藥店能止血的中藥材很多,由於龍骨價格飆升,藥店於是就棄用了龍骨用其他藥材代替,商業性很強的“刀尖藥”就此消失。

解放後,國家投入巨資加大了甲骨文的研究,龍骨更不可能被當廉價的藥材入藥,“刀尖藥”的消失符合市場規律。

在成本過高,沒有利潤的情況下,藥店裡的人也不傻,無利可圖他就不生產“刀尖藥”了,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


秉燭讀春秋


“刀尖藥”真面目

清朝末年,在我國一些地方的中藥鋪裡,有一味中藥名曰“龍骨”,它經常被用來治療破傷,俗稱“刀尖藥”。

在醫療落後的清代,“刀尖藥”在當時屬於頂尖的止血藥物,快速癒合傷口,深受人們喜愛。除此之外,它還可以用來治療小兒、婦科疾病和男子腎虛等症。

但是這種神奇的刀尖藥就是用“龍骨”研磨成粉製作而成的。

當然這種神奇的龍骨不是真正的龍的骨頭,而是一種在地下埋藏多年並且已成為化石的動物骨頭。

這種用動物骨頭化石

而這種化石才是真正珍貴的東西,是千百年前最貴重的文物一一甲骨文化石。

“刀尖藥”的產生

清光緒年間,中原大地發生饑荒,餓殍伏地,民不聊生。

河南安陽市小屯村的幾位農民正在艱難地翻耕土地,在翻地過程總會出現一些令農民們疑惑的事情,就是總會翻出一些白花花的碎片,像是骨頭,但是拿在手裡又很輕,還很容易碎掉。伴隨著白色碎片的是一些銅器和玉器等古董,對於古董人們知道是好物件,都拿了去換錢。

對於那些白色碎片,沒讀過書的農民那裡知道這是什麼,於是無論大小統統砸碎撒在地裡當做肥料。

其數量之眾不可統計。

這“刀尖藥”發現就與這些碎片相關。

一開始農民不重視白色化石,直到一個剃頭匠李成出現,這個李成染上了患膿瘡的病,膿水經常

流出來蹭到衣物上。雖然難受,但是沒錢去看病,只能忍著,有一次他下地幹活,膿水又破了,難受的不行,不得已在地上撿了一些甲骨化石磨成粉末塗在傷口上,不想,一會的功夫,傷口竟然乾癟開始癒合,機靈的李成多次使用,發現骨粉具有吸血,癒合傷口甚至治療瘧疾,癲癇病的功效。

看著地裡數不勝數的甲骨,他看到了商機,就大量收集甲骨賣到藥店,名曰“龍骨”,由店家制作成藥粉售賣,因為便宜,好用大受歡迎,一時間成為止血癒合傷口的神藥。

識貨人認出是甲骨文化石

隨著“刀尖藥”的流行,大量的甲骨化石被收集到藥店,經過研磨成粉製藥,一時間,許許多多記載著殷商曆史的珍貴史料軍就被人莫名其妙的吃進肚子裡,對於史學界來說損失巨大。

直到一個山東福山人王懿容出現才使甲骨文化石得以保存下來。

王懿榮愛好古物,他對青銅器的銘文很有研究,能鑑別一些古物的真偽。

光緒二十五年,即1899年,王懿榮身患瘧疾,大夫給他開了一些中藥,其中有一味就是龍骨。當中藥抓回來後,王懿榮漫不經心地打開藥包想隨便看看。突然,他大吃一驚,其中一片龍骨上竟然刻有文字。憑他多年來積累的經驗,馬上意識到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文字。他立即命人到藥店收購下所有帶字骨片。此後,他不惜重金,以每字2兩銀子的高價收購。其後,劉鶚等人亦開始收購。1903年10月,劉鶚在其編著的《鐵雲藏龜》自序中首次確定了這些文字就是“殷代人的刀筆文字”,從而揭開了所謂“龍骨”之謎。

自此,朝廷也開始重視便下令禁止“刀尖藥”繼續用甲骨化石製作,這樣,剩下的甲骨文化石才得以留世。


書雄


刀尖藥這個名稱大家可能沒聽過,但金創藥應該都有聽過。通俗點說金創藥就是治療金屬創傷所用的藥,是一類藥而不是某一種具體的藥。因為藥效顯著,刀尖藥在清朝時期使用的很普遍,但是建國後這類藥逐漸消失了。

刀尖藥的功效幾乎都是一樣的,用於治療刀劍等金屬器械造成的創傷或是無創口腫傷,但具體的每一種刀尖藥的配方卻是有差別的。不過配方差別歸差別,但幾乎所有種類的刀尖藥都要用到龍骨這一味中藥。所謂的龍骨並不是指龍的骨頭,而是指古代大象、鹿類以及牛類等一些動物的骨骼化石。龍骨本身具有固澀、收斂的功效,用於治療創口傷療效顯著。

在1899年張之洞的大舅哥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前,龍骨這味中藥使用的比較廣泛且隨意。在甲骨文被發現以後,龍骨的使用就不再那麼隨意了,因為龍骨是甲骨文的主要載體。尤其是建國後,國家重視甲骨文研究,龍骨的藥用用途受到影響。這是導致建國後金創藥逐漸消失的一方面原因。

另一方面,建國以後隨著醫療水平的逐漸提高,許多治療創傷的特效藥陸續問世。這些藥物的療效不比刀尖藥差,所以“性價比”相對比較低的刀尖藥就逐漸被新藥取代了。


歷史守望者


世間萬物由盛轉衰皆有因,相傳清朝有種神奇的“刀尖藥”,除了被砍頭無法復原外,對所有刀劍傷口皆有止血奇效。但解放後,這種“刀尖藥”卻不知所蹤。若追溯其消失根源,我們就從“刀尖藥”主要成分龍骨說起。

說起龍骨不是指傳說中龍的骨骼,而是古代犀牛或大象等哺乳動物骨骼化石,是我國古代中醫典籍中具有鎮靜安神、止血等功能的良藥,一般分佈在我國北方地區。

清光緒年間,河南安陽小屯村一位農民耕地時,無意間發現一些好像刻著字的骨頭之類的東西,遂將此物拿給村裡最有學問的先生鑑別。

這位先生也算見多識廣,一眼認出這些骨頭就是年代久遠的古代動物化石龍骨,於是就建議農民可以拿到中藥鋪換點錢花。

隨後中藥鋪就根據龍骨止血奇效,將其磨成粉末製成了治療刀劍傷口的金創藥,但又想將其與普通金創藥區別開來,就為其取名“刀尖藥”。

那位農民眼見這麼容易就能掙到錢,遂每天去田野中尋找龍骨,由此也帶動鄰近的鄉民們四處挖掘龍骨。

說來也奇怪,中藥鋪製作“刀尖藥”偏偏不喜歡帶字龍骨,有的農民就將龍骨上奇怪的字磨掉再賣,其實那時還未有人知,安陽龍骨的價值就在這些讀不懂的字上。

時間到了1899年,時任清廷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因偶感風寒,就想去北京樂仁堂買些龍骨自己配藥治療。可當王懿榮看到龍骨上奇形怪狀的字跡時,心中不覺一動。

王懿榮是清朝有名文物鑑賞家與收藏家,他見到這些奇怪字跡感覺這就是甲骨文,既然安陽能出土這麼多甲骨文,是否就能確定此處就是商朝殷墟遺址呢?

商朝在我國古代《尚書》、《史記》等經典史書中,都有明確文字記載。大約公元前1319年,商朝君王盤庚遷都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名為殷。其後商朝中晚期君王皆在此定都,歷時273年,直到商朝最後一代君王帝辛滅亡,殷一直是商朝晚期經濟文化中心。

隨著歷史變遷,殷早已湮沒地下,無人知其具體位置。雖然南北朝時期,水利學家酈道元在著作《水經注》中,曾具體描述殷墟位置,後來宋、元時期,在安陽也曾出土大量青銅器,可是人們只將安陽認為是商王河亶甲的相都,並未確認此處就是商朝都城殷。

王懿榮想到此處感覺手中龍骨頗有考古價值,一面向朝廷報告此事,一面用多年積蓄大量高價收購帶有文字的龍骨。可想而知王懿榮出價是藥鋪收購價數倍,藥鋪中還怎會有龍骨配“刀尖藥”呢?只得用其它與龍骨藥效相似的藥材代替嘍。

王懿榮夜以繼日經多方考證,這些甲骨文正是殷人刀筆所刻文字。只可惜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王懿榮不堪國運如此衰落憤而自盡。其遺留下的龍骨,被兒子轉賣給了晚清學者劉鍔。1903年,劉鍔將甲骨文圖片,結集成《鐵雲藏龜》刊印出版。

隨著《鐵雲藏龜》出版,發現商朝甲骨文的消息不脛而走,許多學者也加入收集研究甲骨文的行列。其中考古學家羅振玉,經多方打探到這些刻有甲骨文的龍骨,出自安陽小屯村,又根據自己對甲骨文潛心研究,藉此斷定小屯村就應是史書所說殷墟。

後又經王國維多方考證,佐證了羅振玉推測,並根據商代世系表格,斷定安陽就是商朝盤庚遷都的都城。

1928年,我國開始對殷墟挖掘研究,發現了商朝宮殿區與王陵區,進一步實錘了安陽殷墟就是商朝晚期都城的結論。由此殷墟就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又有考古學家以及甲骨文佐證的都城。

解放後,我國再次對殷墟進行保護性挖掘。如今殷墟遺址分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洹北商城等多處區域,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可想而知,安陽龍骨因甲骨文極具考古價值,堪稱無價之寶,又豈能再被磨粉製成“刀尖藥”呢?“刀尖藥”成亦龍骨,消失亦龍骨,可龍骨成就了殷墟遺址發現,也算我國考古界一大幸事,藉此揭開了神秘商朝的面紗。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先說說這種神奇“刀尖藥”的由來吧。

(珍貴的甲骨)

清末1880年左右,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在耕種翻地的時候,偶然從地裡挖出幾塊骨頭。有經驗的老人一看就說了:這是龍骨,能入藥。

龍骨,其實就是古代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中醫很早就拿來入藥,並不是什麼稀罕物。

但是,這次挖出來的幾塊龍骨,還是有點不一樣,這些牛骨頭和烏龜殼子,上面還刻著一些亂七八糟的符號……沒關係,不妨礙入藥。

於是,在隨後一次偶然的嘗試中,村民發現把這種龍骨磨成粉,治療外傷止血效果非常好。於是,給它取了個響噹噹的名字:刀尖藥!

小屯村的農民們,在翻地的時候經常能發現這種帶符號的龍骨,於是都收集了起來,拿來賺錢。比如說,安陽地區每年春秋兩季,都要辦一次廟會。四面八方的人都趕過來,做買賣看熱鬧,人擠人貨挨貨,難得的好機會。

村民們就把龍骨磨成粉,打著刀尖藥的招牌,在廟會上當特產來買。這一來二去的,刀尖藥也就火了,也有藥店專門來收藥了。


就這麼,刀尖藥流行了十幾年,各大藥店裡都有龍骨這味藥賣。

(王懿榮)

1899年秋,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得了瘧疾,於是去藥店抓了一副中藥,其中就有龍骨。拿回來之後,王懿榮忽然發現,這龍骨上刻的似乎是文字啊!於是,他通過古董商人大量收購龍骨,並且認真研究,結果發現,龍骨上面,是商代的甲骨文。一直被當成刀尖藥的龍骨,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文物。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前,中藥店裡收龍骨,都喜歡上面沒有字的。所以小屯村的農民們挖出龍骨之後,往往要費勁把字磨掉再賣。時間長了覺得麻煩,乾脆把帶字的全扔了,挑出不帶字的去賣……

總之,王懿榮的發現,讓這種龍骨瞬間成了香餑餑,很多人都專門來收購。


身價倍增的龍骨,還做什麼刀尖藥,浪費啊……於是,這種神奇的“甲骨刀尖藥”慢慢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殷墟)

就在王懿榮努力蒐集甲骨的時候,八國聯軍打進了京城。異常悲憤的他投井自殺,時年55歲。王懿榮死後,著名小說家劉鶚買走了他的所有收藏,並且又通過古董商人等方式,蒐集了總計5000多片甲骨,與1903年印刷了《鐵雲藏龜》——我國第一部甲骨文著作。

清末民國時間,時局動盪,戰亂不休,但是這些珍貴的文物一直有人守護。直到解放以後,作為重要文物的甲骨,更加有了法律的保護。這種情況下,還有誰會拿來做刀尖藥?

而河南安陽小屯村,正是現在赫赫有名的殷墟所在地。自發掘至今,這裡已經出土了有字甲骨約15萬片,為中國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