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一定会癌变吗?

用户50676926274


肠息肉其实是指一类突出于肠腔表面的隆起,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肠息肉其实是一大类种疾病的统称,就相当于我们说腹痛,腹痛也是一大类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具体就是胃溃疡、急性胆囊炎、胃癌、急性胃炎、胰腺炎等都会导致腹痛一样。可以看下图我总结的思维导图一样,也有十几种具体的疾病会导致肠腔表面的隆起,也就是说也有十几种疾病会导致肠道内息肉形成。

其实肠息肉是一种疾病的统称,肠息肉根据其表面黏膜腺体形态和间质结构是否有发育异常具体还有十几种分类。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从图中可以得出结论:所有肠息肉中目前研究发现除了炎症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不会癌变外,其他类型息肉都有癌变可能的。所以说当你息肉切除后拿到病理标本如果显示的是炎症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那恭喜你,你的肠息肉是基本不会癌变的。

如果是其它类型息肉那都是有癌变概率的,但大家也不用太紧张,因为并不是剩下所有息肉都100%都会癌变的。不同息肉根据肠镜专家前辈们统计的结果癌变的概率是不一样的。

肠息肉癌变率从高到低大概排列顺序是这样子的:家族性肠息肉病(癌变率约为 10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约为约 50%)、混合性腺瘤(癌变率约10%-30%);管状腺瘤(约1%-5%)。当然癌变的概率还跟息肉的大小、表面形态、家族史有密切关系,总体来说息肉越大、表面形态越难看息肉癌变率就越高,小的息肉、表面光滑的息肉癌变率更低。

下面两张图片就是我做肠镜过程中发现的息肉,其中第一张图片如果好好保养两三年之内应该不会癌变的,第二张图片估计如果没有手术一两年内可能就会癌变了。

当然所有的息肉如果你继续抽烟、喝酒、熬夜、暴饮暴食的话都会增加基因突变的概率往坏的方面发展的。

以前也科普过,发现息肉其实无需恐慌,息肉都是做肠镜发现的,做胃肠镜只要不是癌症大家都不需要太恐慌,小息肉长成结肠癌都需要5-10年时间。大的息肉(一般>1cm 的)1-3年内长成癌的概率比较大,但只要做肠镜体检被发现了,基本就会在肠镜下直接切除了,切除了就没事了。

所以这里也体现肠镜体检的重要性,发现息肉切除即可,如果切下来是癌变率比较高的息肉也不要怕,定期复查肠镜就好,如果还有长就继续切,再长再切,只要不是癌就不要怕。临床上倒是最担心的是自以为是不体检的人,这种人往往都是难受到了忍无可忍才来看病,肠镜一进去就是中晚期癌变的息肉了,结局可想而知。

大概就是这样,欢迎大家关注留言讨论


消化内科叶医生


大肠息肉是一种长在结肠黏膜层的赘生物,通俗的说,就是肠道多出了一块小肉粒,这种息肉有一定癌变的可能,被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

临床上,大概有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发展来的,小息肉长成大息肉,然后进一步发展成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导致息肉癌变,只不过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长,而且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变成癌症,及时切除可以阻断进展,有效防止恶化。

不同性质的大肠息肉,癌变的可能性不一样

  • 增生性息肉:这种息肉比较常见,一般体积较小,单发或者多发都有可能,直径一般不会超过1cm,表面光滑,这类息肉一般不会癌变。
  • 炎症性息肉:肠黏膜长期炎症刺激形成的大肠息肉,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里比较常见,这类息肉癌变可能也比较小。
  • 管状腺瘤:这种息肉被称为腺瘤,大小不一,一般直径不超过1cm,比较常见,有一定的癌变可能性,50岁以上的人群发现这类的大肠息肉需要重点注意,癌变率在1-5%。
  • 绒毛状腺瘤:比较少见,一般息肉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这类息肉一定要重视,癌变率概率比较大,是管状腺瘤的10倍以上,有必要可以手术切除。
  • 混合状腺瘤:癌变率在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需要注意定期复查,确定息肉的变化。

建议高位人群,比如排便习惯改变的人群,有便血、腹痛等症状,建议定期随访,进行肠镜复查。大部分息肉吃药不能使息肉消失,所以必要时要进行手术切除,即使手术了也有复发的可能,不能掉以轻心。


肿瘤医生张国玲教授


不一定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但是癌变的风险非常高。所以发现肠息肉要尽早处理,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后还要坚持复查,因为有可能复发。

肠息肉是什么?

肠息肉是指突出于肠腔黏膜的异常的生长组织,正常的肠子里面表面是光滑的,有些正常的黏膜组织。猪大肠我们都吃过,下次吃之前可以体会下。我们整个胃肠道都可以长息肉,最常见的部位是结肠和直肠,这两个部位也是最容易发生癌症的,叫结直肠癌。



肠息肉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炎症性息肉抗炎治疗后可以缩小消失,但是腺瘤样息肉不会缩小,会长大和癌变。

肠息肉有什么症状?

有肠息肉大部分人是没有症状的,出现恶变时候会有粘液血便,大便带血。便秘或者次数增多。靠近直肠的息肉有时可以有息肉掉出来。


发现肠息肉要坚持随访或者尽早手术切除

有大便异常的,可以做个肠镜体检下。有息肉的最好尽早手术切除,以防万一。如果不想切,可以坚持随访复查,发现有恶变倾向时一定要手术切除。切除后还有可能复发,所以也还要坚持复查。

家族性遗传性肠息肉,具有家族遗传性,并且发现结肠直肠成千上百个息肉,这种情况就要及早的做手术。

虽然上帝没有给你一个好的出身,但是给了一种预防的手段和措施,就是手术。


这是一位27岁,刚当了一年的妈妈,发现不舒服就诊,可以看到结肠直肠数不清的息肉,恶变了,出现了肝脏和双肺多发转移,很可惜。她爸妈和兄弟姐妹没有这个病,只有她有。完全没有给她体检的机会,就出现了恶变和转移。

肠息肉不一定都会恶变,但是恶变的风险很高。发现肠息肉的,少数的可以在肠镜下行息肉切除。如果是结直肠长满了息肉,则要行全直肠息肉切除,做了息肉切除后,也还要检查一年一次的肠镜复查,因为还有可能长出新的息肉。


小影大夫


段医生答疑在线🍀聊聊肠息肉🍀

肠息肉,一种与大肠癌有密切关系的病变,也是公认的肠道癌前病变之一,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肠息肉!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腔黏膜表面单发或是多发的隆起病变,大多出现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

肠息肉与肠癌有怎样的关系?

肠息肉生长隐蔽并且呈多发生长,不同的分型恶变倾向差异很大,需要借助肠镜取组织活检来分型明确。

如果是增生型或炎症型,则恶变概率小;

如果是腺瘤型,就容易发生癌变导致肠癌的发生。

哪些人群容易高发肠息肉?

①生活饮食因素:包括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长期静坐,缺乏有效而规律的运动。

②家族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肠息肉、腺瘤型息肉甚至结肠癌的成员。

③年龄因素:年龄大于50岁,人过半百,很多疾病风险自然就高了。

④精神因素:精神压力大,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



出现什么症状时,我们要警惕肠息肉的发生?

①大便习惯和大便形状的改变:包括便秘、大便不成形、里急后重等, 腹痛、腹泻等;

②有肉眼可观察到的大便出血或大便潜血阳性。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处理肠息肉?

①饮食调节很关键:包括饮食结构多样化,尽量多的摄入新鲜果蔬等富含叶酸及食物纤维类食品,减少高脂饮食的摄入。

②减少肠道疾病的影响:如溃疡结肠炎等造成的肠道炎症,应及时铲除肠息肉生长的“土壤”。

③缓解便秘症状:缩短肠道内致癌物存留时间,但不提倡长期使用效果“猛烈”的通便药。我们可以借助少食多餐,或定时排便,或餐后顺时针轻柔腹部的方式,来促进肠道蠕动。

④戒除烟酒:烟酒可以促进肠黏膜病变,从而增加肠息肉发生的风险。

⑤肠镜治疗: 对于肠息肉最好的办法就是体检做个肠镜,一旦发现就及时切除。


段医生特别提醒

(1)建议如果明确有1~2个或增生息肉患者,建议切除后至少5年复查1次肠镜;如果是3个以上,或是大于1cm管状腺瘤等高危患者,建议切除后至少1~3年复查1次肠镜。

(2)肠息肉根据活检会有不同分型,分型不同则致癌概率就不同,所以肠镜检查和活检很重要,该做就要做。

(3)预防是关键,我们改变不了遗传但可以改变生活习惯,好习惯养出好身体,好身体创造好生活。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


段医生答疑在线


近年来,大肠癌已成为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之前大肠癌是专属于中老年人的癌症,现在已经悄悄“盯”上了30岁左右的年轻人,甚至更小。

首先可以明确告诉你肠癌与肠息肉有一定的关系,但肠息肉不一定会癌变,还与其他一些因素有关。一般发现肠息肉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一般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所以需要检差息肉以及确定其病变性质才能做出是否切除,如果是前者只要不影响到正常生活,可不切除;如是腺瘤性息肉则需要切除,以防息肉癌变为肠癌。你提到自己常年肠息肉吃药也没见好,很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则需要手术切除。

因为这本来不属于我们体内的东西,不切除总担心会恶变,所以需要切除掉,但不是切除掉肠息肉就万事大吉了,就觉得不会有患肠癌的可能性了。因为肠息肉手术不代表能全部把息肉全都清除干净,需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以便将残余的息肉清除干净。特别是息肉中可能含有的原癌细胞。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杰可博士发表一篇文章提到:人体中血硒浓度高的人,则腺瘤息肉的复发率越低,换句话说,在血清中硒浓度愈高发生大肠腺瘤息肉的机会就会愈少。这样既可以减少腺瘤息肉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也能预防了正常人患腺瘤息肉的可能。

另外硒还有改变脂肪酸的作用机制,从而防止直肠结肠癌的发生,硒也有防癌的作用,而人体是无法自动生成硒元素的,所以只能从体外吸收。

那如何补硒呢?补硒的方法有很多

动物脏器、海产品、鱼、蛋、肉类等是硒的良好来源,多吃这些食物可以安全有效的补硒,同时也要注意,服用一定的补硒产品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相辅相成的效果。补充选择有机硒是最好的,它最大特点是利于人体吸收利用,安全无副作用。

有机硒常常以菌、藻、蛋白质等作为载体,在吸收有机硒同时,还可以吸收载体的营养成分,一举两得。目前的补硒产品发展到麦芽硒,比原来的蘑菇硒、酵母硒的活性好、利用率高、安全,可长期服用。因此选择补硒产品建议选择麦芽硒。另外麦芽硒与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的结合,更效的促进了人体的吸收。

麦芽硒产品有很多,网上或者药店都有卖,可以自行选择购买,注意不可因贪便宜买“三无产品”,否则人财两空。


dgdfd21


很多人都是在体检,或者检查其他疾病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肠道里长了息肉。也有很多人听说,息肉这玩意久了还有可能变成肠癌。

究竟肠道息肉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呢?下面,我们就从肠道息肉是什么,肠道息肉的分类和其癌变来全面了解它。

当肠道里的粘膜出现慢性炎症,就可能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从而使得粘膜变成隆起状。这块隆起状粘膜就叫息肉。一般而言,肠道息肉主要出现在大肠,是结肠里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

一个人的肠道里出现息肉,很少会出现什么不适的症状,也鲜有引起出血和梗阻。所以,大部分长了肠道息肉的人都是在检查身体的时候才发现的。

肠道息肉可以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其中,非腺瘤性息肉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等,是不会发生癌变的,但腺瘤性息肉则有癌变的可能。

研究发现,95%以上的大肠癌都是来自腺瘤性息肉。所以,发现自己有腺瘤性息肉的人要多加注意,定期检查其变化。

至于肠道为什么会长息肉,我们还不是十分明确,但一般认为有这几种相关因素:

年龄:超过50岁的人长息肉的概率会有明显提高,50~60岁的发病率是20~25%,70岁以上的发病率超过50%。

性别:有肠道息肉的人,男性多于女性。

饮食:鸡蛋、牛奶、鱼肉、酒精与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遗传:有家族病史者更容易长肠道息肉。

需要明白的是,并非所有腺瘤性息肉都会癌变,只有异型增生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继续发展,细胞的凋亡和增生机制就会发生紊乱,才会导致癌变。

这个从腺瘤性息肉变为恶性肿瘤的过程需要的时间是5~15年不等,与个人体质有关。

如果发现自己有腺瘤性息肉该怎么办呢?的确,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概率会恶化为肠癌,也就是说它也不一定就会恶化为肠癌。所以也不用在没发生的时候过于担心。

3种情况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比较大:

数量多:单发的腺瘤癌机会较低,多发的癌变的几率比较 高;腺瘤越集中、数量越多,其癌变几率就越大。

患者年龄大:年龄越大,腺瘤越容易癌变。

腺瘤在乙状结肠和直肠:这两个位置是腺瘤发病率和癌变率最高的地方,大肠癌也经常出现在这两个地方。

所以,如果发现腺瘤,可根据情况决定用不用做手术切除。如果不切除,要定期检查,观察其变化。如果切除了,也要观察其有没有复发。

要检查肠道是否有腺瘤息肉,以及了解腺瘤息肉的数量、集中度和位置,从而便于判断其癌变概率的话,一般会用到肠镜检查。它能够从肛门进入肠道,拍下清晰的图片,并切除早期癌变组织。

很多人认为照肠镜会很痛苦,但用肠镜切除癌变组织已经比开腹手术好太多。另外,现在也有很多“无痛肠镜”。所谓无痛肠镜,就是病人接受肠镜检查之前,先服用一些镇静药物,或在必要时做麻醉。

有数据显示,在16282个肠镜检查案例,发现大肠癌的案例达371个,大肠癌检出率为2.28%;发病年龄从20~88岁不等;其中20~40岁的有28例,占本组大肠癌的7.62%。检出大肠腺瘤息肉等的案例为1500个,占受检人数的9.21%。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息肉,不用慌张。先确认是什么类型的息肉,再看其数量、位置和集中程度,再考虑是继续观察,还是切除。现在的检查和切除技术也很先进,不会对身体造型太大负担,所以也不需有太多心理负担。

关注头条号【肿瘤的真相与误区】,看最新最全的肿瘤知识~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一般来说,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它可小至芝麻、绿豆,也可大至核桃大小。数量可从1个至数百上千个不等。那么,肠息肉有没有癌变的可能,一定会癌变吗?

  肠息肉有癌变的可能,但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据临床观察,从发病年龄上,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左右。另外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腺瘤等癌前病变,可以说相当于埋在人体的一个“定时炸弹”,但是,只要及时发现是可以“清除”的。肠镜是最好的“清除”方法——通过肠镜检查,能及时发现肠道息肉,并进行切除。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最好一两年做一次肠镜,尤其是家庭有肠癌或息肉史、长期排便异常的人,更应该及时做肠镜,预防肠癌的发生。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家庭医生在线


肠息肉不一定会癌变。

首先,肠息肉是指从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增生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时称之为息肉。肠息肉是受环境因素改变致基因表达异常或突变基因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包括了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一般是不会发生恶变的,主要包括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

其二,尽管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但并非所有腺瘤性息肉均会恶变。腺瘤的大小影响着癌变可能性的大小:<25px的一般不会有浸润性癌变,>25px的癌变几率增大,1-50px的癌变率在10%左右,>50px的癌变可高达50%。另外腺瘤性息肉也与息肉的数目多少有关,数目越多癌变几率越大。据统计表明息肉数目少于3枚的,癌变率为12%-29%;等于或超过3枚的,癌变率增至66.7%。因此当腺瘤性息肉少于3枚且<25px时,不必过度担忧,定期复查肠镜即可。

其三,癌变的息肉只要早发现、早切除也不可怕。安全、有效、简单的结肠镜切除息肉方式已经普及,息肉经过内镜切除后,在3-6个月内进行结肠镜随访检查,以确保切除干净;经过2-3次随访后,仍未清理干净的患者,可手术介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在完全切除息肉后,患者可在1-3年后重复结肠镜检查随以确保切除干净;随访中没有发现异常的病人可以自此每5年检查一次。

另外据文献报道显示,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是5-10年,因此发现肠息肉只要定期复查结肠镜,及时摘除,无需惊慌。


练磊医生


肠息肉会不会癌变,这是每一位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肠息肉不一定会癌变,而且这个问题要结合息肉的组织类型来看。


通病情况下,炎性息肉一般问题不大,经过对症治疗,炎症消退后,息肉不会有太大影响;而成人结肠息肉大多为腺瘤性息肉,数据分析显示,腺瘤直径大于2厘米的,约半数恶变,绒毛状腺瘤恶变的可能性较大,从腺瘤到癌常经历10-15年的演变过程。


数据分析,是基于群体的结果,而患者肯定是想要100%的回答,所以如果是有腺瘤性息肉,肠镜下切除了吧,一了百了,不用担心受怕的。


e医路同行


在医学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想必有很多人都做过肠镜检查,其中一个内镜诊断也越来越被熟知,就是大肠息肉。肠息肉的患病率非常高,在人群中很普遍,且很多人都没有任何症状,于是就会有一个疑问,肠息肉一定会癌变吗?

大肠息肉有多种分型方法,其在组织学上分为两种类型,腺瘤性息肉(又称肿瘤性息肉)以及非肿瘤性息肉。经研究发现,增生性息肉癌变率极低,仅约为0.05%。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发生率则明显升高。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以及曾被认为是增生性息肉的锯齿状腺瘤性息肉(有研究认为其也属癌前病变)。而癌变发生率则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三者的癌变率依次为绒毛状腺瘤51.57%、管状绒毛状腺瘤25.65%、管状腺瘤14.65%。在腺瘤的病理成分中,绒毛成分越多则其癌变率就越高。

而分析其他因素对肠息肉癌变的影响,则有研究指出,年龄越大的、位于左半结肠的息肉癌变发生风险较高。并且,息肉的大小与癌变率也有明显的关系,直径小于25px息肉的癌变率约为0.03%,直径1-50px息肉的癌变率为5.65%,而直径大于50px的息肉癌变率则高达46.11%。从形态学上来说,广基息肉癌变率会高于带蒂息肉。

所以若检查出有大肠息肉该如何处理呢?年龄不大、息肉较小且为增生性息肉的患者可通过内镜随访。但是,若年龄较大、息肉较大,直径超过了25px、且位于左半结肠、组织学类型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则需积极治疗,进行内镜下电凝或电切治疗,预防息肉的癌变。

本期答主:高歌,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