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官制是怎么样的,百官之首是宰相吗?

鸢飞九天2018


宰相是俗称,正称是丞相,丞和相都有辅的意思,王或帝的副手,从宰衡家天下到国天下,到汉朝成为百官之首,政府首脑,隶属皇权又制衡皇权。


汉朝中央政府,有高官三公,九卿,三公指管行政的丞相,管军事的太尉,掌监察的御史大夫。大尉与丞相位相等,却除了军事外不能插手其他,而要当上丞相,却必须先做御史大夫,如此看来,三公中丞相权力最大。九卿也属丞相管辖,其中有掌管祭祀的太常(奉常),掌管皇家门户的光禄勋,掌门卫屯兵的卫尉,皇帝的司机太仆,负责法律的廷尉,负责外交的大鸿胪,管皇家宗族的宗正,负责政府经济的大司农,管皇室经济的少府。(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除了辖九卿外,相府还有十三曹,类似秘书处,分别与各级各部门对应接洽。众所周知,汉朝实行郡国并行,郡守太守与九卿同级,都是二千石,可以互调,九卿进一步则可以当三公。太守之外还有刺史,刺史由中央特派,初仅为六百石官员,负责到各行政区划调查,最多不超过九郡,刺史属御史丞。御史丞是御史大夫手下两丞之一。他们的考察意见汇集到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向丞相汇报。


由此看来,汉初丞相是不折不扣的最高行政长官,不但管辖政府一切事务,还能插手到皇宫中事。汉武帝时为分丞相权力,设立以大司马为首的内朝,并征召各郡国贤良策对,与丞相领导的外朝抗衡,削弱相权。内朝官员有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至后来內朝完全压倒外朝,大司马总揽军政,霍光辅政时才能主持昌邑王废立之事而不受干扰。

东汉光武帝把三公改为司徒司马司空,虚名尊崇而实权归于尚书,皇帝不辞辛劳自亲庶务,但这样一来对皇帝的能力又要求极高,并不能长期保障皇权不失。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南方鹏


汉承秦制,汉朝的官制主要延续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这种统治架构一直持续到了两晋时期,期间虽然官员名称有所改变、官职有所增减,但总体架构并未改变。

“三公九卿”的总体架构

三公九卿制源于秦朝时期,以皇帝为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则继续延续郡县制,设郡守、郡尉,县令、县尉等职。

1、中央官职:

三公:

太尉,主管军事;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管理国家检察事务。

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

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

卫尉,负责皇宫守卫;

太仆,负责皇帝车马;

少府,负责皇帝财政;

廷尉,负责司法;

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

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沿用秦时官名)

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2、地方官职:

郡:郡守,郡的最高长官;郡丞,负责辅佐郡守处理政事;郡尉,负责郡内军事。

县:县令,县的最高长官;县丞,负责辅佐县令处理政事;县尉,负责县内军事。

丞相的权力

汉朝时期的丞相权力极大,除军事、奏折和监察事务外,其余财政、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事务均属其管理,权力极大。丞相下设长史、少史、征事等副手,以及东曹、西曹、议曹等十三曹官员,分管各种事项。

丞相副手:

长史、少史、征事等:丞相的秘书,幕僚性质的官员

十三曹:

西曹,主府史署用。

东曹,主二千石官吏升降,包括军吏在内。

户曹,主祭祀农桑。

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略如唐代的枢密院,明代的通政司

词曹,主词讼,此属法律民事部分。

法曹,掌邮驿科程。科程是指一切交通方面之时限及量限等

尉曹,主卒曹转运。是管运输的,略如清代之漕运总督

贼曹,管盗贼。

决曹,主罪法。贼曹、决曹所管属于法律之刑事方面

兵曹,管兵役。

金曹,管货币盐铁。

仓曹,管仓谷。

黄阁,主簿录众事。

汉武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权重,连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于是在汉武帝时期,对丞相权力进行了拆解,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尚书台(令)。同时,将朝廷官员分解为内官和外官两种,外官主要为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级官员,而内官则主要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外官主要由丞相统领,而内官则由皇帝直接差遣。

自汉武帝设置尚书台后,尚书台的职权开始不断加重,到东汉时期,三公逐渐被架空,尚书台的职权已经逐渐超过丞相。

两汉官制的演变

汉景帝时期:汉景帝改变了大量官名,例如“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又改变部分官名,例如“太尉”改为“大司马”,“太农令”改为大司农,“大行令”改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汉成帝时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

汉哀帝时期:“丞相”改为“大司徒”

光武帝及东汉时期:东汉基本延续西汉官制,但在光武帝时期改变较大。光武帝将“大司马”改为“太尉”,同时撤去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称司徒、司空。且将司空的职能从监察百官改为了管理“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

同时,东汉虽然也设有九卿,但却对机构进行了裁并,东汉九卿隶属于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为太尉所领;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为司徒所领;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为司空所领。

至此,三公开始被架空,虽仍然位居高位,但只有议事功能,却无实际权力,国家的决策机构变成了尚书台。而由于战事频繁,因此除三公、九卿、尚书台外,东汉中央朝廷又设有大将军,与太傅三公合称五府,大将军之下设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武职。

汉武帝时期,由于推恩令的推行,郡县数量大增,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管理,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被称为13刺史部(13州),由监察刺史管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为了对抗起义军,监察刺史权力被加大,开始成为拥有兵权、财权和政权的州牧。


香茗史馆


 汉代官职表  

 三公:1、丞相(掌管全国的行政)——(又称:国相、太师大司徒司徒)  

 2、太尉(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又称:大司马、太傅、大将军)  

 3、御史大夫(监察官)——(又称:大司空、太保)   

九卿:1、奉常(掌国之礼仪)(又称:太常) 2、光禄勋(掌帝之待从)(又称:郎中令) 3、卫尉(掌帝之警卫)  

4、太仆(掌国之车马)  

5、廷尉(掌国之刑狱)(又称:大理)   

6、大鸿胪(掌国之外事、外交)(又称:典客、大行令)   

7、宗正(监督帝之亲属)  

8、大司农(掌国之财政、农业)(又称:治粟内史)   

9、少府(理帝之私人财务) 列于九卿 ,执金吾(又称:中尉)(掌管京师治安) ,将作大匠(又称将作少府)(掌管宫廷土木建筑)   



汉承秦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与秦朝不同的是,汉朝实行封建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地方政治体制。

汉初,天下五十余郡,汉朝直辖的仅十五郡而已。所以,汉朝的官制中王国、侯国官制有自己的特点。汉武帝为了加强君权,设立了大司马为首的内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

这种内外分治的制度伴随着相权与皇权此消彼长的整个历史过程,在汉之后的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演化中都有所体现。


西汉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

1:丞相率领的外朝官

2:大司马、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

3: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物的宫廷官。

所以说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王朝兴替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宰相这个官,所谓宰相是对协助天子处理天下政务人员的统称,八元八恺是比较早的宰相班子,

虞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叙,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内平外成,谓之十六相。


在汉朝可以称为宰相班子出现过好几次的变迁,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提起来宰相,第一想到的是丞相,然后是三公,说汉承秦制,其实这样的说法有些粗暴和简略了!这里我简单梳理一下“宰相”在汉朝的变迁。


如果你看过《史记》你一定会发现这两篇文章:《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声,这相国是什么?是丞相吗?


答案是相国不是丞相并且有可能比丞相更高,在刘邦做皇帝的时候,有两个丞相一个是萧何,另一个是曹参,通过刘邦对曹参的任命我们可以知道,高祖时期就有两个丞相高“帝元年拜曹参为假左丞相”。这时候我们再去看萧何的传记,我们发现这么一句话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所以在高祖一朝,文官最高的是相国。


相国到丞相的变迁是在汉惠帝也就是吕后时期,这从《史记》的目录也可以发现,陈平的传记被称为《陈丞相世家》,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废除了相国这一职务。仅剩左右两个丞相,他们是左丞相陈平,右丞相周勃。


这种左右丞相存在的时间不久,就出现了问题,有一天汉文帝问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问:"天下钱榖一岁出入几何?"勃又不能对,汗出洽背。及问平,平曰:"有主者。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上善之。勃谢病,请免相,平专为一丞相。这个时候汉朝的就只有一个丞相了,一直到汉成帝时期才有变动。废除独相制,重设三公,拜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何武自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皆金印紫绶,比丞相,则三公俱为宰相,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宰相是丞相,大司马,大司空。


在从独相走向三公为宰相之间,出现另一个重大的事情,就是汉武帝设立的内外朝制度,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为以后丞相职务的消失打下了根基。纵观汉武帝一朝我们可以发现实际执行宰相职务的并非官位高的人,

 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公卿议欲请徙流民於边以適之。上以为丞相老谨,不能与其议,乃赐丞相告归,而案御史大夫以下议为请者。丞相惭不任职,乃上书曰:“庆幸得待罪丞相,罢驽无以辅治,城郭仓库空虚,民多流亡,罪当伏斧质,上不忍致法。原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天子曰:“仓廪既空,民贫流亡,而君欲请徙之,摇荡不安,动危之,而辞位,君欲安归难乎?”以书让庆,庆甚惭,遂复视事。

上面这件事情,已经准确的告诉我们,汉武帝对丞相的需求就是花瓶与摆件。


汉成帝恢复三公,没多久到了汉哀帝时期,丞相就被废除,仅有司徒。这种没有丞相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汉献帝时期,为曹操破例重设丞相职务,并且是独相。而这时候所谓三公的权力已经完全没有了,再也无法承担起宰相的职务,比如看《三国演义》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四世三公”而作为三公的杨彪、赵温在三国时期则存在感稀薄。


从此之后,确定承担宰相职务的官也渐渐消失不见。仅以宋朝举例,范仲淹变法用的是参知政事的便利,而这参知政事根本就不是官。


正如《通典》说的“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