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打不进来,励精图治的崇祯就不行了呢?

棍哥观史


世界上有四种人,聪明的懒人、聪明的勤快人、愚蠢的懒人和愚蠢的勤快人。就崇祯和他的前任天启而言,天启属于聪明的懒人,实际上我认为天启应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只是不喜欢政务,成天忙于自己的爱好(木匠活)去了,便把政务交给了魏忠贤。崇祯属于愚蠢的勤快人的类型。

就危害程度来说,聪明的懒人危害最小,一般来说懂得放权,大事情自己抓,小事都交给属下去做;而愚蠢的勤快人危害最大,啥事都自己一手抓,一件事情都抓不好。

聪明的懒人模式下的魏忠贤

虽然天启皇帝什么政务都不管,但是有明一代从来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外戚专权以及权臣专权的情况,我说的专权是指能够废立皇帝的哪种专权,说白了有明一代就是下属再怎么闹腾,在皇帝面前都是浮云。在这个前提下,天启放心地让魏忠贤去做事了。

天启时期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就是关外的满清势力。那么怎么对付满清呢?要用兵,用兵的话需要什么呢?自然是钱粮了。

▲魏忠贤的优点在于解决了军费问题又没有后遗症

那么钱粮从哪里来呢?以当时明朝的财政收入是无法支持的,毕竟一年只有320万两左右的财政收入,而东北地区一年的军费在400万两白银以上。要弄钱,要么加征赋税,找广大老百姓要,要么找有钱人或者官宦人家。

魏忠贤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找老百姓加征税收,因为他知道穷人已经活在了生死边缘,一旦加征税收会造反。所以他把手伸向了有钱人和官宦人家,这些人有钱,数量不大,也不敢造反。所以在魏忠贤时期,他做到了能保障东北地区军费的同时,老百姓也没有造反。

▲木匠皇帝虽然啥事不管,但也人畜无害

毕竟明朝家大业大,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总是能够组建起足够的军队去抵御关外的满清,虽然失误很多,但好歹明朝在量能上远远大于当时的满清,满清也就自然打不进来了。

愚蠢的勤快人模式下的崇祯

崇祯犯下的错误太多,原因在于他确实能力太差,不适合当皇帝,却偏偏当了皇帝。

失误之一:过于尖酸刻薄

崇祯对于大臣最喜欢问话,一问话就问这个问题多久能解决?这种问话首先就坑了袁崇焕。袁崇焕当初也是意气用事说五年能平定东北的满清。结果崇祯当真了,只给了袁崇焕五年时间。我认为后来袁崇焕的种种失误就跟这个有关。袁崇焕后来知道崇祯是当真了,心态也就发生了变化。他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呢?其实是没必要杀的,但是当时一是他和皇太极有约定,皇太极说只要他能杀了毛文龙,那么皇太极就会和明朝议和。当然这基本是在忽悠,可是当时急了的袁崇焕有些信了;其次是袁崇焕需要统一调配,既然要五年解决满清,那么东北的一切都要集中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偏偏毛文龙不听袁崇焕的调遣,袁崇焕也怕毛文龙的这种风气一旦助长起来,自己调配其他地方的将领就麻烦了,于是也动了杀毛文龙之心。结果毛文龙就被杀了。

▲没有用好袁崇焕,说明崇祯当皇帝的素质不行

这就造成了后来袁崇焕被杀的因素之一吧。毛文龙死了以后,皇太极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攻明朝,结果就绕过了山海关打到了北京,袁崇焕与皇太极经过大战,终于打退了皇太极,也造成了崇祯对袁崇焕的彻底失去信任,从而杀了袁崇焕。其实袁崇焕后来反常的表现,很可能是五年之约造成的。

除了袁崇焕外,其他的官员也是如此,非要问多久能解决,如果大臣说一年,崇祯就真的只给一年,如果要时间长,崇祯其实也不允许。往往到了一年之后,问题没解决,崇祯一天也不多给直接就把这个官员给办了,但只要再多给一些日子,其实问题也就真的解决了。

失误之二:急功近利,胡乱指挥。

这点体现最典型的就是洪承畴,当年洪承畴剿灭李自成,本来打的李自成只剩下了十多人,躲在了深山老林中,眼看就要抓到李自成了,结果崇祯就在这个时候调走了洪承畴,要他去东北对付满清。

▲另一员大将洪承畴也是被崇祯作死掉的

到了东北,洪承畴组织了松山会战,一开始很顺利,如果按部就班步步推进,此战是可以获胜的,但是崇祯急功近利,要洪承畴在后勤补给没有跟上的情况下与皇太极决战,洪承畴无奈之下发动了一场试探性的进攻,结果就被皇太极断了后路,最终全军覆没。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后来的孙传庭也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呗崇祯催促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结果战败。

失误之三:尖酸刻薄

其实打仗需要的是钱,崇祯很有钱,内府里藏了3700万两白银和价值150万两白银的黄金,但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崇祯一毛不拔。而当时北方的老百姓由于连年天灾,早已食不果腹,许多人家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悲惨境地,在崇祯死前的两个多月,他还下旨要各地催征粮饷,完全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当时他只要拿出自己私产的一个零头,都可以解决全国两年的加征。可见崇祯尖酸到了什么程度。

▲崇祯把当时的北方地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因为加征,所以才会造成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人民活不下去了,就只能跟崇祯造反了。

失误之四:死要面子

其实关外的皇太极诚心想和崇祯谈判,这种信号发了十次以上。对于皇太极来说,议和也确实是他所需要的,因为东北地区缺生活必需品,需要通过与明朝的贸易来实现,而议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贸易来解决他所辖地区的生活问题。遗憾的是崇祯出于面子一直没有和皇太极议和,怕别人说他认怂。

到了松山大战之后,崇祯才决心议和,派了陈新甲全权办理此事。陈新甲也是跟皇太极谈好了,结果这个消息泄露,崇祯直接甩锅陈新甲,自己撇的一干二净,杀了陈新甲,这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崇祯上煤山其实是死有余辜

到了最后,李自成包围了北京,眼看要打进紫禁城了,李自成向崇祯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条件,继续承认崇祯是皇帝,崇祯封他为西北王,给他一百万两白银,今后他为崇祯剿灭其他农民起义军。就是这种情况下的这种条件,崇祯出于面子竟然没接受。

所以崇祯最后上吊自杀确实怪不了别人,只能怪他自己了。


老威观史


魏忠贤把持朝政时,国家税收多,国家财政有钱,用于边防的的投资多。魏忠贤被查抄,明的儒家空谈谈误国的东林党起了决定作用。魏倒台,袁崇焕没了财政支持,东林党人借后金围攻北京(袁拼命解围)在崇祯皇帝面前造谣。袁崇焕被剐了三千多刀,家属被充军为奴,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没了。东林党官员们都是地主出身,为了自己的利益,向皇帝建议减免土地税(明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都变成了东林党官员手里),减免税后,国家财政没钱了。农民失地还上税,农民话不下去,全国各地农民造反,大明王朝内乱,北边满清不断袭扰。大明王朝被反动的儒家东林党官员们害的离亡国不远了。李自成围北京,全国各地的巡抚不发救兵,财政没钱,崇祯让东林大臣捐款救国,无一个反功的儒家东林大臣掏钱。只有皇后捐了自己的嫁妆,并动员娘家捐了钱。北京破城后,东林官员还想在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做官,不但拿出了全部贪污的银子,还贡献了女儿给大顺官兵享受。不但大顺不领情,还杀了他们。儒家学说及孔孟误国害民,除了当官贪污腐化,就是当亡国奴,奴才。孔孟的儒家是误国害良,是最反动的。


万年青74541969万年青


魏忠贤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现在总的形象都是负面的。不过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多多少少都是有点能力的,今天我们来简单看看这个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如何能拒后金于山海关之外的,而励精图治的崇祯怎么就落个自缢煤山的下场呢?



魏忠贤守住国门之因



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同时率步骑2万向明朝发起进攻。后金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这时魏忠贤时年50岁,从掌权之后开始培植自己的阉党,排除异己,早就在朝廷上站稳脚跟,专断国政,当时的局面已是“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可以说魏忠贤已是明朝的实际掌控人,朝廷大大小小的事都有他说了算。从后金开始进攻明朝至魏忠贤被赐死有9年时间,而这段时间后金始终未能踏进山海关。

一、守卫权势



明熹宗朱由校,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是一个艺术家。他沉迷于木匠活,手艺确实还相当的高超。加上魏忠贤擅长溜须拍马把天启皇帝忽悠的团团转,夸他做的木匠巧夺天工,天启皇帝十分开心,于是将权力交给了魏忠贤。后来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临终前嘱咐弟弟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见明熹宗对宠爱。魏忠贤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明朝朱家给的,后金打进来,灭亡明朝,自己不可能有好下场的,因此不遗余力举全国之财力物力人力支援抵抗后金战争。 也不排除感恩于明熹宗的信任,“恪谨忠贞”的守卫着朱明王朝。

二、保障军需



当时的明朝早已走下坡路多年了,国库和正常收税是没办法保障战争经费的。对于魏忠贤这个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人来说,只要能捞到钱,管你什么仁义道德了,于是向江南富庶地区的士绅征重税,不给钱就给命,于是他专权的时候就有了充足的军费。


此外重用名将袁崇焕、吴三桂等。在他的概念里面只有能不能守住国门,没有下面的人造反的概念。也许他也害怕,不过在那个时候顾一头是一头,他们要造反也是造朱家的反,天塌了有皇帝顶着,皇帝如此宠爱他,结果应该也会比后金进来的要好。后金要是进来了,皇帝尚且自身难保,何况于他。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举全国之力加之名将正确的军事策略抵御一个无论财力人力均不及己的后金还是没问题的。

崇祯失败的原因

一、积重难返



走了上百年下坡路的明朝已是千疮百孔,内地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国家不堪重负,难以在经济上继续支持战争。崇祯上位之后除掉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尽是一些海内士大夫,与魏忠贤的思想就不一样,他们恪守君臣之道,恪守儒士之道。十分清廉的东林党则将魏忠贤制定的政策全盘推倒,节省军费、不向士绅征重税,后来就导致辽东的军费难以维持了。不过魏忠贤之前已搜刮了那么多年,估计也差不多了。

二、疑心过重、自毁长城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明史》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实是一个好皇帝。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后又猜忌袁崇焕谋反,将其凌迟处死。可谓是将自己的后方搞的乌烟瘴气,大明朝的最后的屏障也被自己亲手撕毁了,大明焉能不亡。


棍哥观史


从朱棣一朝起,开始重用宦官,主要考虑的原因有二:一、宦官绝不会背叛国家联络外族。二、宦官绝不会篡权当皇帝。

干这两个事,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宦官的最优决策,就是狂热的忠诚于皇帝,让自己和皇帝同气连枝,成为皇帝的代表,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魏忠贤这个人,40多岁时赌博欠了一屁股债,天天被人追杀,实在没办法,拿个小刀把自己阉了,跑进宫里躲债。这个人够狠。

进宫之后,自己多年积累了江湖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他通过贿赂、勾结各路太监,和皇帝的奶妈“恋爱”,一路做到秉笔太监,大权在握。这个人不笨。

他在国防管理上,倒是个明白人。他放手让孙承宗修复宁锦防线,重用袁崇焕,吴三桂等人把守边关。并放手让毛文龙在努尔哈赤后方建立根据地,开辟东线战场。因此努尔哈赤一直未能攻破山海关。

崇祯皇帝就倒霉了。上台之后,连续10年遭遇旱灾、水灾、蝗灾、瘟疫。其中旱灾是500年难得一遇的超级大旱。直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国库亏空严重。

崇祯皇帝个人的问题是疑心病太重,政务上事必躬亲,十几年来更换了50位内阁首辅,直接导致朝廷大臣离心离德。

崇祯皇帝,对军事将领的态度阴晴不定,误杀了袁崇焕、逮捕了孙传庭、逼死了卢象生、吓跑了洪承畴。这几个人几乎都是进士出身,才华横溢,军事能力超群,可谓是“黄金团队”。结果被他一手葬送。

这样的领导,岂能不败。

其实明朝手里并不是一副差到极致的烂牌。

站在对手的角度想想,努尔哈赤励精图治,忙活了一辈子,也没有踏入山海关半步,最后竟然被一炮干死。

皇太极唯一一次进攻北京,是偷偷摸摸的绕道科尔沁,翻山越岭,辛辛苦苦越过古北口,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来到北京城下。到了北京直接被袁崇焕打残,最后不得不抢点鸡鸭牛羊回家了事。直到最后,皇太极也未能攻破山海关,是吴三桂打开了城门,他才兴高采烈的进了北京。

再看看李自成。在杨嗣昌“四正六隅十年面埋伏”战略指导下,李自成屡战屡败,打的他怀疑人生,最后仅剩十几个人逃到商洛山捡回一条命。

所以崇祯手里的牌不算太烂,但最后他还是输了。


美之星暖通


不可否认,魏忠贤对于当时的局势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魏忠贤这个人不可或缺。

崇祯即位之后为了揽权,对魏忠贤下手也是无可厚非的事,魏忠贤毕竟是天启的人,不是崇祯的亲信。

不可或缺的只是魏忠贤所处的那个位置而已,也不是一定要让魏忠贤坐,只要能够发挥作用,由李忠贤坐也好,让王忠贤坐也罢,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分别。

问题的根源在于崇祯解决了魏忠贤之后,竟然让魏忠贤坐过的那个位置空了出来,不让人坐了,如此一来便没人发挥魏忠贤曾经所发挥的作用了,这便等于是砍断了一只三脚櫈的一条腿,这只三脚櫈还能让人安安稳稳地坐在上面吗?

显然不能。

如果崇祯解决了魏忠贤之后,能够另外扶植一个李忠贤或者王忠贤,重新给三脚櫈安上一条腿的话,那么明朝将是另外一番模样。

魏忠贤独揽朝政之时,为什么后金打不进来,换了励精图治的崇祯之后反倒不行了呢?

实际上,从努尔哈赤以12副烂盔甲起兵到建立后金,这本便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或快或慢地积蓄实力的过程。

努尔哈赤是在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他从无到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到了万历四十六年才以七恨之名发布讨明檄文,向明朝宣战,可以他当时的实力真的能够打败明朝?无异于痴人说梦。

只不过,经历了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后,明朝之势愈发颓废,后金之势则愈发高涨,双方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

此消彼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呀!后金真正积蓄够攻入山海关的实力绝不是一天两天便能够完成的事。

这也是魏忠贤掌权之时,后金没能攻打进来的一个原因,即便崇祯上吊之后,清军不也还一样被吴三桂挡在山海关外,只能在辽东肆虐?

除了后金需要积蓄实力之外,魏忠贤掌权时期之所以能够挡住后金铁蹄,或多或少也和魏忠贤能够用人和能够捞钱有关。

魏忠贤作为一个专横跋扈的“阉党”,他当然也会打压异己,但是他也做过为了瞻顾全局而资助对手的事。

天启即位之后,蓟辽之地陷入烽火之中,孙承宗自请督师蓟辽,可是打仗烧钱,孙承宗有这么多钱养这么多兵,修建那么多防御工事吗?并没有。

这时候,魏忠贤让人带着武器和钱送到了蓟辽,送到了孙承宗的手上,虽说孙承宗不领魏忠贤的情,还告了魏忠贤一状,可是魏忠贤送来的武器和钱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了孙督师的燃眉之急。

孙承宗能够守好蓟辽,无形之中也算是有魏忠贤的一份功劳。

说到用人、眼光和格局这几块,崇祯是不如魏忠贤的,魏忠贤要动孙承宗,他也知道要在孙承宗稳定了蓟辽局势之后再动,可是崇祯呢?崇祯杀魏忠贤而不择时,以至于东林党左右朝局;他杀王洽这样的兵部尚书和袁崇焕这样的大将也一样不择时,以至于军中几无人可用。

杀了魏忠贤,他没扶植起一个李忠贤或者王忠贤。

杀了王洽和袁崇焕等人,他也同样没有找到能够替代他们的人,或者说即便有能力替代他们的人,也在替代之后又被他给杀了或者撤掉了。

崇祯的多疑,注定了他成不了气候,当皇帝更加不合格。

崇祯不会用人,又拿什么去和后金打呢?哪怕有个孙传庭,也被崇祯给气走了,有个洪承畴,也被崇祯给吓得投敌了。

拿洪承畴来说,他在投了清朝之后,可没少给清朝出主意,出什么主意呢?出打明军的主意,因为他出身于明军,级别又这么高,他太清楚明军的弱点了!

洪承畴在明朝这边的时候为什么打得这么窝囊?原因便在于他不论打得好还是不好,都不会有好下场,打得好,崇祯猜忌他,朝里的文官忌惮他,所以要打压他;打得不好,崇祯更要治他的罪,可谓是吃力不讨好。

所以,他一咬牙干脆投降了算了,效忠崇祯那个无能小儿?还不如保命求富贵呢!

他到了清朝那边之后为什么这么卖命?因为他得让清朝信任他呀!

虽说洪承畴这样的人或许早有异心,可说到底他的降清也是被崇祯给逼的,倘若崇祯能够善待武将又何至于此?

魏忠贤掌权期间能够捞钱,也是明军在那段时期内基本能够拦住后金的一个原因,毕竟打仗打的不仅是人力,也是财力。

魏忠贤捞起钱来可是很狠的,东林党那群官老爷便被他整得不轻,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被魏忠贤刮走了不少。

可是崇祯呢?他不仅捞不到钱,即便是拉下脸来去向朝堂上整日嚷嚷着为国为民、救国救民的衮衮诸公们借钱以济国难,他都借不到半个铜钱。

没钱了,还怎么打仗?不哗变已经算对崇祯不错的了。

对于明朝的灭亡,最让人痛恨的实际上还是明朝高层的争权夺利,朝廷即将倾覆,可是衮衮诸公在干嘛?忙着打压异己,忙着捞钱装满自己的口袋,这一点即便到了南明小朝廷之后仍然如此。

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在南京城破之际的行为更是让人恨不得抽他几个耳光,哎呀,我头皮痒,我去剪个金钱鼠尾的发型止止痒!哎呀,如是呀,这水太凉了,我怕冷,我还是不跳了,要跳你跳吧!

可恰恰是钱谦益这样的人,却是崇祯最为倚重的“股肱之臣”,崇祯视此等人为救国之良药,焉能不败?

所以呀,不是魏忠贤能力好,实在是崇祯太无能。


宁糊涂


为什么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打不进来,励精图治的崇祯就不行了呢?

说到明朝的大宦官,大家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魏忠贤,虽然魏忠贤在历史上做过很多让人生气的事情,但是我们依旧不能磨灭这个人在历史上存留的的理由。那就是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虽然是一个宦官,但是他在位期间整个明朝是相当稳定的。但是我们反观他被处死之后,整个明朝却飞速地走向了下坡路,最终明朝也走向灭亡。那么为什么魏忠贤一个小小的宦官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而在历史上获得了很多民心的崇祯皇帝却不能够保证国家的安危呢?


魏忠贤之所以能够让国家安定,主要还是因为他有着三点优势。

第一,有权。魏忠贤为了能够让自己成功的上位,期间所做的努力绝不比任何人少。他为了能够让喜欢花草树木、喜欢做木匠活的皇帝对自己有好感,也是成天溜须拍马跟在他身边鞍前马后的付出。皇帝也因此对他有所欣赏,从而愿意将权力移交到他手上。当他努力的掌握权力之后,就开始培植出了大批自己的势力,在朝廷当中也就成了真正的掌权者。假如魏忠贤不是一个宦官,那么整个国家被他颠覆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这样一个有权之人自然能够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如果后金打进来,那么自己的一切努力都会白费,所以他必须要在自己有权的基础之上保证国家的安定。


第二,有钱。人们常说权力伴随而来的就是金钱,而魏忠贤之所以有权,除了他在权力上所带来的便利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在国家政策的调整方面有着较为独到的经验。他怂恿皇帝对于沿海地区征收一些较重的赋税,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扩大自己收敛财富的范围,同时也能够保证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除此之外对于他所重视的军队开支问题也能够得到一定的解决。想要支持自己的人更加的死心塌地跟着自己卖命,给钱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他通过让自己有钱的这一个方式,从而让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也是他能够抵御后金的主要原因。


第三,有人。为什么要说魏忠贤有人呢?主要是因为他在自己抵御后军的过程之中,所使用的人是非常具有军事才干的。他所任用的袁崇焕这个人在打仗方面有着自己非常厉害的方法。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强悍的人在边关努力的守候着国家的安定,所以才能够让后金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攻破明朝,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人才战略。除了这些方面之外,当然也离不开魏忠贤对于整个国家运作方面的理解,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将合适的人引进合适的岗位,因此整个明朝他带领着走向了一个较为安定和发展的状态,可是反观崇祯呢?


我们并不能说崇祯不是一个好皇帝,他是一个好皇帝,可在遇到自己的皇位问题时就犯了糊涂。他将魏忠贤处死以后相当于失去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同时也让所有的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忌惮之心。虽然魏忠贤非常的让人讨厌,但是他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威慑作用。当他被取而代之之后,整个国家就成了另一个党派的天下,而这些文人是缺乏对于国家运作方面的能力的一群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国家怎么可能不走向灭亡呢?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党派之争已经让国家受到了重创,同时又加上一定的天灾人祸更是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观看各种各样的历史影片,总能够发现魏忠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很贪的大宦官,大坏人。可是坏人在有些时候也能够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若不是这个大坏人,明朝也许连9年都坚持不下来。而在崇祯接手的短短时间之内,整个国家开始走了巨大的下坡路,崇祯虽然有着想要改变明朝现状的心思,可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御史馆


毛笋答题:

熹宗朱由校(即位仅一年死)光宗长子,母王氏(原侍女,被光宗幸之,生由校)。泰昌一年(1620年)九月,光宗死。朱由校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天启。在位其间,党争剧烈,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太监)和東林党斗得死去活来。然阉党势大,東林斗不过阉党。

魏忠贤,肃宁(今河北省)人。少无赖,目不识丁,万历年间改姓名李进忠入宫当太监。由校即位,任司礼太监,因与朱由校奶妈相勾结,宦官都对魏忠贤俯首听命;又善导熹宗游玩,而得宠,命掌東厂。继而结大学士沈澹为外援,而被东林党排斥者亦多投其门下,遂结成死党,史称"。阉党"。阉党任意编造《东林点将录》、《东林同志录》等,因此大肆杀戮东林党人;对正直之臣,亦借东林党之名杀之。

此时外患主要是后金(清)。(公元1621年)辽沈失陷,熹宗起用兵部右侍郎熊迋弼经略辽东。阉党嫉之,夺其奴而用巡抚王化贞。其素不知兵,而又刚愎自用,广宁一战,明军大败。

袁崇煥,明朝末年大将,雖不待见魏忠贤,也不和他翻瞼。因此在袁抗金时,魏也不为难制肘他。魏忠贤很会弄钱,明军屡败缺钱也是原因之一,因此,魏忠贤源源不断地给袁崇煥拨饷,这可是救大明的续命钱。

袁崇焕在宁远坚守,后金兵围攻宁远,崇焕奋起抗击,炮伤努尔哈赤,金兵溃败,史称"宁远大捷",八月,努尔哈赤死。九月,皇太极即位。次年袁崇焕又获"宁锦大捷。后金惧怕袁崇焕,雖仍觊觎大明,却不敢动兵。

这就是魏忠贤独揽朝政,任用袁崇焕、卢象升抗金,使后金忌袁崇焕而不敢动兵之由。暂保大明江山。

朱由俭乃朱由校之弟,封信王。熹宗遗命,由朱由俭即位。即位后,赐魏忠贤自尽,并铲除阉党。

朱由俭接受的大明江山是一付烂摊子。明皇朝积习已深,病入膏盲,危机四起,内忧外患。内李自成率众造反,外后金虎视眈眈。朱由俭性多疑,并刚愎自用,杀了魏忠贤巨奸无可非议,但不能中了后金的反间计,诛杀袁崇焕。又让卢象升在巨鹿蒿水桥之战中孤军奋战,孤立无援,最后炮尽弹竭,殉国。

崇祯皇帝可以说在明朝诸皇帝中最勤政的,但他的性格,治国才具,绝不是做皇帝的料。如果他重用袁崇焕、卢象升、祖大寿等一批良将,李自成绝不能成就大事。

图片自左至右: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俭、袁崇焕、魏忠贤、洪承畴、吴三桂、杨嗣昌、卢象升、李自成。











毛笋56561098


只要明朝正常操作,凭后金的实力是没有办法打进山海关入主中原的。这可以从皇太极在崇祯初年写的求和信就可以看出来:

“金国汗谨奏大明皇帝,小国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图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边官作践太甚,小国怀恨,不得上达,遂致兵戈延于今日。若称兵无已,彼此受祸何益!倘和事一成,彼此蒙福无量,此小国所以愿见太平也。”


虽然说这封信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麻痹崇祯,让明朝产生轻敌的思想,好为他争取修整和生存的空间。但是,他说的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事实,因为如果满篇谎言,一眼就看穿的话,这信也就取不到轻敌的作用了。

后金当时主要地盘就是在现在的东北,那个时候北大荒还没变成粮仓,主要还是以渔猎为主。入关前八旗兵马总共才不到二十万。凭这点兵马要统一中原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是当时的皇太极也没有这个底气敢预测他能灭得了明朝。

而当时明朝要对付后金只需要有一个稳定统一的战略,不要反复折腾,自己作死,后金根本没有机会。

后金的兴起,其实比较偶然,因为当时明朝军队在建州有压倒性的优势,努尔哈赤如果不是由于李成梁的扶持,估计早就被灭了。李成梁多少有养寇自重的嫌疑,他作为镇守建州的土皇帝,为了能让明廷不停的给他军饷,或者怕边境太太平,体现不出他在边境的重要性,从而会被朝廷“鸟尽弓藏”给做掉。所以他得让边境保持一种冲突不断但可控的态势。但是后来他明显的玩脱了,因为很多因素是不在他掌控之内的,比如远在北京的党争和努尔哈赤的野心。这应该算明朝的第一作。

后金发展起来后,如果采用孙承宗依托关宁锦防线,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后金很多生活物资得靠中原提供,游牧民族对于天灾的抵抗能力很弱,为他没有存粮,而且国土的战略纵深也不大,不像明朝如果北方遭灾还可以从南方运粮来接济。只要采取战略守势,不跟他们进行边贸互市,和后金硬耗几年,后金真得不一定能耗得住。但是偏偏明朝由于党争,又有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操作。比如逼孙承宗辞官,杀袁崇焕,而袁崇焕又杀毛文龙。

但就算是这样折腾,如果明朝能摆平李自成的起义军,后金估计也没有机会。明朝实际上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因为崇祯是被李自成逼得上吊的。

而这个时候又一个巨大的馅饼掉在后金面前:吴三桂和李自成闹翻了!

然后就是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大开山海关关防,引清兵入关。这里也可以看出:明朝都已经被农民军给灭亡了,北京城都破了,这算得上是明朝最虚弱的时刻,后金都没办法突破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关防。

说这么多,其实是想说明,后金和明朝的实力其实很悬殊的,后金能够入住中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而最大的原因还是明朝自身的原因。

回到问题上来,魏忠贤独揽大权的时候,因为整个官僚集团都得听他的。他主要是打压代表江南大地主大工商业利益的东林党人,向他们征税,所以他能调动得了当时的资源来支撑边防。同时当时的明朝对后金在人力物力上有绝对的优势,只要明廷能正常运作提供补给和兵源,后金就打不进山海关。

而崇祯一上位就把魏忠贤给灭了,这时明朝官场突然就出现了一个巨大混乱时期和权力真空期。崇祯并没有把魏忠贤的权利妥妥得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其中大部分被文官集团和东林党人拿走了。缺少了像魏忠贤这样手段狠辣的太监的制约,那些官场老油条面对一个政治新手崇祯,基本上都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崇祯就算想励精图治,但是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忙乎,他的文官集团都基本在磨洋工。崇祯想向他们借钱筹辽饷,他们都哭穷说没钱,而后来李自成进京一对他们用刑,他们就能掏出数额巨大的银子。

这样的君臣关系基本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边崇祯不停地杀大臣,大臣怕惹祸上身,更是不敢出头,崇祯就更是无人可用,所以他到死还在说“诸臣误朕”!


闲杂人罗本


真不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脑子怎么想的,魏忠贤那个时代明朝国力虽然在走下坡路但依然强盛,后金虽然崛起但实力还不够,明朝能够轻松应对,而崇祯时期天灾不断,朝堂上党派之争不断,地方上农民起义不绝,这些不断消耗着明朝为数不多的国力,而且士大夫们忙着争权夺利中饱私囊国家穷死官员撑死,同时期后金励精图治,知人善用,再加上明朝内部的几大晋商通敌卖国国力不断上升,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能力拿下日暮西山的明朝,明朝之所以亡是亡在了农民起义手里,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帝自缢,死前还杀了自己的女儿和嫔妃,从他选择死亡而不是逃离还能看出明朝帝王的骨气,君王守边关天子死社稷,崇祯一死明朝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农民起义势力和明朝残存势力争斗不休根本不能一致对外,加上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这才导致明朝灭亡,可笑的是这些士大夫崇祯帝找他们借钱的时候一个个哭穷李自成抄家得时候却抄到白银亿万最后算便宜了清朝,更可笑的是灭亡明朝的却是汉人,毕竟满族就那么点人多尔衮他们本打算入关抢一把就回去的,所以别再拿魏忠贤和崇祯帝比,没法比


鱼与熊掌79


说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打不进来,而励精图治的崇祯却被后金亡国乍一看好像是说魏忠贤对明朝的贡献大。魏忠贤在历史书籍和影视剧中都是大奸贼的形象,扰乱朝纲,为何他在世时明朝没有被后金打进来呢?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喜欢历史!不关注在下,你过意得去吗?

一、伪命题的乱明

其实这不过是个伪命题,不是因为魏忠贤独揽朝政所以后金打不进来,而是在当时的时间点下,后金刚开始发展,还没足够壮大到可以和明朝叫板的时候,依然是大明王朝的小弟,而此时不过刚好魏忠贤在专权而已。

过了几十年,到了崇祯皇帝登基,此时国力衰微,而后金也已经壮大到可以和大明抗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蚁穴是大明王朝的官场中的腐败害虫和不作为的官员,这些人在大明王朝的生命中基本没消失过,到了崇祯时期已经无力回天了。



魏忠贤在位时的确扰乱朝纲,但是自朱元璋后,明朝一系列的特务机构产生而来,最后又东厂、西厂、锦衣卫,东厂,西厂是都是宦官掌权,这老魏当然是各大特务机构的头头啦,整个特务机构成了大太监魏忠贤的一言堂,试问即使不是太监,要是朝廷成了一个人的一言堂这朝廷能好吗?

二、魏忠贤上位

话说这魏忠贤跟嫪毐还有一拼,当然不是指那方面,魏忠贤是个实实在在的太监,但是他有个好干爹,这个干爹也姓魏,暂且我们叫他老魏头吧,老魏头在后宫是大红人,我们都知道后宫里的妃子不是没一个人都能得到皇帝临幸的。



但是后宫妃嫔们有需求了怎么办呢?这老魏头搞到一个偏方,可以让他重新做回男人,魏忠贤也姓魏,就跑来攀亲戚,认人家老魏头为干爹,老魏头把这个独门秘方交给了魏忠贤,但是最后没想到的是魏忠贤最后抢了老魏头的饭碗。

后宫太监们的险恶,不比朝堂上差,前一秒还对你恭恭敬敬,下一秒可能就给你背后来一刀。



老魏头把独门秘方交给魏忠贤后,魏忠贤找回自己后,把太后迷惑了,三两下就把老魏头给除掉了这下老魏头可没想到,自己的干儿子能给自己来这么一下。 魏忠贤的心机不可小觑,他本来可以独占后宫,一辈子在后宫称霸一方,但是他不满足,他要走到更高的地方去,于是就出现后来的魏忠贤乱政了。



魏忠贤这样乱政的太监并不少,各朝各代都有乱政的太监,但是不是没一个乱政的太监都会使得一国灭亡。

三、魏忠贤不至于造成灭国

魏忠贤不至于能使明朝没过,像历史上有名的大太监嫪毐、宗爱等等数不胜数。但是太监乱政最后造成灭国的也不是必然。



(1) 譬如嫪毐乱政,有秦始皇撑着,明朝的任何皇帝都和我的偶像秦始皇比不了,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最后摆平了嫪毐,但是明朝魏忠贤时期没有这样的皇帝啊!但是魏忠贤这个人可能想的是权利,但是并没有想的是灭国,而且虽说这一时期朝政混乱,但是依旧还是有人敢于站出来发声的。

(2)灭国之例,还是我偶像秦始皇的大秦但是主角是他儿子胡亥和他的老师赵高,这是一例太监乱政灭国,但还是不能和明朝比。明朝百姓没反啊,反的是后金,所以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

四、崇祯背黑锅



崇祯时期明朝的衰败已经无力回天了,这不是说崇祯不行,而是崇祯的祖宗们把这病症一直攒着,到了他这一代大明朝的身体扛不住了,所以一下就垮了。这个大明罪人的黑锅自然就落在他的头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