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俗話說“七歲八歲狗都嫌”,其實6-8歲的兒童叛逆期,是其“自我”形成的關鍵,同時會產生很強的違拗意識和行為,例如情緒過激、唱反調、挑戰父母的底線等,如果忽略不管或方法不當,很容易導致孩子性格、行為缺陷。

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那麼,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又該採取怎樣的教育模式,讓孩子儘量處於心理舒適區呢?以下一些行為是家長的禁忌。

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我們先來看這樣的一個案例:某天,小明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後,坐在沙發上休息,這時外婆跑過來對小明說:“你怎麼還坐在沙發上,快去把桌上的水喝掉,不然等下媽媽看見了又要說你了。”小明立馬露出一副不耐煩的表情。

等到要臨出門時,小明犯起了彆扭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我可以穿足球鞋去上課麼?”媽媽想了想回答說:“足球鞋比較窄,適合於在踢球時穿,如果你一天都穿足球鞋的話,可能腳會繃緊地很不舒服哦?當然如果你想嘗試一下,今天穿足球鞋去上學也沒問題,但是你必須自己承受可能腳痛的後果哦。”小明想了想,還是聽從了媽媽的建議,臉上的表情也是由陰轉晴。

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叛逆期的孩子不喜歡家長嘮叨

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6-8歲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已經懂了很多道理,有自己的安排,不是父母眼裡的幼稚鬼了,有些家長總是提醒這樣、提醒那樣,把道理翻過來調過去地講,孩子其實非常討厭這樣的行為,嘮叨很容易讓他們處於壞情緒的邊緣。

就好像案例中的這位外婆,看到孩子坐在沙發上,就忍不住要上前去嘮叨讓孩子去喝水,其實孩子有自己的時間安排,打亂了節奏自然變得情緒不好起來,一旦孩子因此拒絕馬上去喝水,外婆又會說“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聽話了。”

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不要用所謂的權威去壓制孩子

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不想完全被家長控制,總想自己去嘗試,自信地以為會做得很好,有時會聽不進別人的勸告,甚至覺得家長處處和自己作對。

所以案例中的這位小明外婆連喝水這樣一件小事,也要把媽媽搬出來掛在嘴邊,不但不能勸服孩子,還會激起牴觸情緒。果然,接著小明藉著“是否可以穿足球鞋上學”,來挑戰父母權威了,好在小明的媽媽沒有用“你應該”“你必須”“你懂什麼”之類的話來應對小明的叛逆,而是把足球鞋的特點,穿足球上學可能產生的後果告訴小明,同時尊重小明的選擇,允許他有自己的主見和嘗試,最終穩定了小明的情緒。

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孩子對笑聲也很敏感,切莫帶著情緒去教育

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這個年齡段叛逆的孩子還有一個共性的特點,那就是敏感。有些家長,特別是老人,看著孩子不管做什麼,都要圍在旁邊樂呵。殊不知,孩子是敏感而自我的,對於這樣的圍觀和樂呵,他會主觀感覺別人是在嘲笑他/她,此時家長如果未及時給出合理的樂呵理由,孩子的情緒會因這種過度的關愛而暴躁起來。

所以,雖然,有些家長覺得我就笑笑,孩子有必要發這麼大火麼,其實,只有等到雙方都冷靜下來,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才能更好的溝通解決。瞭解了這個年齡段的特點,在與孩子發生矛盾,尤其是彼此情緒都比較激烈時,父母就不要再和孩子講道理了,這隻會讓孩子情緒更加激動。

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最後筆者想說,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其實最需要愛。

當你的孩子處於6-8歲叛逆期時,他們其實更需要家長的尊重、理解和溝通,這樣,走出經過了叛逆期的他們,長大後才會內心強大起來,自主性強,做事有主見、堅韌不拔!

對於6-8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行為是禁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