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什麼要還鄉?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養老嗎?

中國古代官員致仕後都要還鄉而不是留在就任地養老是普遍現象,這和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的官邸制以及小農經濟等等有著很大的關係。

首先是官邸制。中國古代實行官邸制,無論是京官還是地方官員,並不需要自己在任所買房或租房居住。在任官員都是由國家按照級別統一提供官邸,以巡撫為例,巡撫衙門通常採取和紫禁城類似的“前朝後寢”格局,前面是巡撫辦公的巡撫衙門,後面是巡撫及家眷居住的官邸,辦公、生活兩不耽誤。但是,官員對官邸只有有限使用權,沒有長期使用權,更加沒有所有權。如果官員調任或者致仕,官邸則必須全部清空、上交,由下任官員居住。調任的官員由國家在調任地重新安排官邸居住,致仕的官員則要自行解決住房問題。說白了就和現在美國的白宮差不多,美國總統卸任之後就必須搬出,由下任總統居住,卸任總統住房自理。因此,中國古代官員退休前沒有剛性住房需求,加之職務調動等原因,許多官員並沒有選擇在任所購房。既然沒有買房子,退休後就只能回老家了。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什麼要還鄉?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養老嗎?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原因。中國古代除了像宋朝等少數朝代之外,大多數朝代官員的法定收入並不高。而古代房屋屬於永久產權,價格與收入比並不比現在低,官員如果購入較差的房產還不如居住在官邸。如果購入大宅、別墅,等於是昭告天下,自己屁股不乾淨、撈黑錢了,沒有誰願意這麼幹!

其次是小農經濟的原因。中國古代並不像現在,財富主要還是以土地為衡量標準。官員的任職地不定,今天在這裡當知府,明天說不定又要調到那裡當道員……但是,土地卻不能隨時買賣,跟著自己走。因此,大多數人選擇了在老家購置土地。土地就是財富、是安身立命之本。古代官員退休之後並沒有太多退休金,即便有也比較少,他們想要維持體面的生活就必須靠名下土地的地租。而土地都在老家,由於金融、交通不便,只能居住在老家,就近收取地租。如果居住在任職地,卻在老家收租,非常不便。因此,中國古代大多數官員退休後選擇了回鄉,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什麼要還鄉?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養老嗎?


再就是城鄉差別的問題。在中國古代,除了北京這樣的天子腳下之地,大多數城鎮的差別並不大,住在任職地與老家的區別自然也不大。加之中國人落葉歸根的傳統,退休後選擇回鄉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現在人選擇在大城市養老無非是因為城市生活遍利、醫療水平較高等等原因。可是,中國古代這種差別並不大,自然也就沒人削尖腦袋往城市裡擠了。

雖然如此,可京城畢竟還是大城市啊,為什麼古代退休官員不到京城買房居住呢?首先是前面提到的一些不便。其次,京城地處天子腳下,是非太多,小官住不起,大官不敢住,怕招惹是非。皇帝一句話,滿門皆命喪,這恐怕也是古代官退休後不敢進京養老的原因之一。其三,古代京城並不是誰想住就能住的。以清朝為例,紫禁城只能皇帝住,皇城只能宗室王公和少量皇帝特許的重臣住,內城只能八旗子弟居住,漢人沒份兒。雖然後來有所鬆動,但大致一直如此,直到清亡。換言之,清朝漢族官員就算有錢,除非皇帝特許,也只能住外城,那還不如回老家算了。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什麼要還鄉?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養老嗎?


當然,清朝有一類人除外,那就是旗人。這些人祖籍都在關外,清初入關後按照旗籍分居內城各處。北京城就是他們的老家,這些人致仕後自然迴歸旗下,居住在北京也就理所當然了。不過,也不是絕對,願意住到京郊或者其他地方也不是不可以。

以上所說的只是大多數情況,這並不是絕對的,如果退休官員願意,也還是可以在任職地居住養老的,但是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除此之外,便是一些皇帝賞給府邸或花園子的大臣了,既然是皇帝賞賜的,空著恐怕說不過去,就算生活不便,也只能住著了。不過,這類情況並不多,中國古代皇帝賞賜大臣大多還是真金白銀或者土地,賞宅子、花園子的只是少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