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老師:愛鄉,無關富貴;還鄉,不必衣錦——仁者愛鄉

從古至今,中國人安土重遷,因為有一種深深的故鄉情節。迫於事業和生活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背井離鄉,但是,回家,始終是遊離在外的中國人,不能忘卻的一個夢想。可以這麼說,有一種中國夢是回家的夢。

項羽把都城從富饒的關中咸陽遷至名不見經傳的彭城,只因為一句話: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項羽決定錦衣不夜行,許多人笑話他腦子少根筋,還弄出了一個誠語沐猴而冠。誠然,歷史證明,在政治、軍事和經濟的層面,彭城都不適宜做國家的首都,而定都彭城對項羽的失敗也確實產生了關鍵的影響,但是從人心的角度而言,項羽衣錦還鄉是無可厚非的。

大多數流落異鄉成異客的人很難在青春正盛之時回到故鄉,但是他們往往會有一個執拗的念想:風燭殘年,落葉歸根。杜甫追尋政治理想大半輩子,四處漂泊,艱難苦恨,頓挫潦倒,最後據說死在了洞庭湖的船上。詩聖的生命為何會結束在一艘破船上?這一次不再是流浪,而是回家。死在回家的路上,嚐盡艱辛的詩人也許是無怨無悔,唯一的遺憾:沒能到家。

韓老師:愛鄉,無關富貴;還鄉,不必衣錦——仁者愛鄉

外國人友不太理解中國人落葉歸根的生活理念,在外地打拼了一生,好不容易安下了家,卻偏偏選擇在晚年的時候扔下繁華錦繡、迴歸鄉土。如此這般,當初又何必離開?外國友人不好理解,我們也解釋不好,只能說,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無奈,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熱愛。

當然,讓外國友人無比驚詫的還有中國一個節日:春節。發生在春節期間的世界上最大規模人口流動叫春運。大年除夕之前,人們在風霜雨雪中匆匆趕路的目的地高度一致,那就是家鄉。每個中國人心目中最親切最神聖的地方。

為什麼要落葉歸根?為什麼春節一定要回家?因為家裡有人,親人,愛人;因為家裡有情,鄉情,親情。既有所待,必有所向。家,是人生的溫柔鄉;鄉,是人心的避風港。有一句現代詩是這麼寫的:人間最美的人是家裡的人,世上最美的路是還鄉的路。

韓老師:愛鄉,無關富貴;還鄉,不必衣錦——仁者愛鄉

古代有一個龐大的人群叫遊子,現代叫打工者,或進城務工人員,在北京的叫做北漂。現代的打工者在他鄉奮鬥的原因比較簡單:工作和創業,要麼替別人打工,要麼給自己打工。而古代人成為遊子的原因則相對複雜,主要是出征打仗、讀書趕考、異地為官。

古代亂世不少,戰事很多。在特別亂的時代,大部分的年輕男子都被拉去打仗,輾轉各方,出生入死,遠離家鄉,能僥倖活下來的,也往往要變成老弱殘兵才有回鄉的機會。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文學作品裡稱他們為征夫,比如,范仲淹寫在寧夏邊關的詩篇中就有一句,將軍白髮征夫淚。佂夫的悲哀不單單是刀光劍影、生死未卜,更多的是思鄉之苦。毎次作戰前,都會有士兵把請人寫好的遺書揣在自己懷裡:致家鄉,或與妻書。

韓老師:愛鄉,無關富貴;還鄉,不必衣錦——仁者愛鄉

在古代,讀書趕考並非只是十八九歲的事情,很多人一考就是一輩子。例如,蒲松齡考個舉人就考到了七十二歲,幸好他不是考進士,不必總到京城去,沒有把半生光陰虛擲於北漂。所以,仕途不順的蒲松齡是幸運的,一來成就了《聊齋》,二來他總是呆在家鄉,離家很近。做縣令師爺也好,做家庭教師也好,雖是迫於生計,但總算立根鄉土,也是蒲松齡一生的好福氣。

愛鄉,無關富貴;還鄉,不必衣錦。 仁者愛鄉。無論身在何處,時時記得並實實在在地做些貢獻鄉里、造福家園的事情,既是社會公德的踐行,也是人生而為人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