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男左女右?古人尚左還是尚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左右博弈

“左”與“右”最直白的意思就是指方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左與右更有多重象徵意義,如服飾文化中的右衽與左衽分別代表了中原文化與蠻夷(中原周邊)文化,左與右還能代表死生、男和女、位卑者與位尊者、官職大小等等,究其根本還是與古人的“尊右卑左”或“尊左卑右”思想有關。下面就來給大家扒一扒善變的古人是怎麼一會崇尚右,又一會崇尚左的。

服飾中的左衽與右衽:尊右卑左的思想


為什麼是男左女右?古人尚左還是尚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左右博弈

對於古代服飾中的右衽與左衽,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認識,即中原文化崇尚右衽,著左衽是蠻夷的習慣。“衽”即衣襟,“右衽”指的是外側衣襟向右,也就是左衣襟壓在右衣襟的上面,“左衽”則正好相反,是右衣襟壓在左衣襟上,外側衣襟向左。要明確的是左衽和右衽都是以穿著者而言的,具體形制如下圖:

  • 右衽(庖廚俑·漢代):


為什麼是男左女右?古人尚左還是尚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左右博弈
  • 左衽(曾被錯印的屈原像):


為什麼是男左女右?古人尚左還是尚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左右博弈

在古代,中原文化是正統文化的象徵,而周邊未受到中原文化輻射的地區都是蠻夷。那麼,古人是從何時開始以衣服的左右衽來區分華夏與蠻夷的呢?在河南安陽殷墟的商朝遺址中出土了多件著右衽的人像。有雙手拱置腰前,身穿長袍,交領右衽的玉人,推測這可能是婦好本人的形象,有頭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領窄袖衣的商朝貴族像,還有梳著總角的可愛孩童也是著右衽。

  • 商朝貴族像


為什麼是男左女右?古人尚左還是尚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左右博弈
  • 梳著總角的孩童玉雕,安陽文化館藏


為什麼是男左女右?古人尚左還是尚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左右博弈

而在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青銅人像則正好是體現了相反的情況,人像所著多為左衽,個別為右衽。所以,中原文化尚右衽的思想很可能是在商朝就已經萌芽了。而到了西周這個尤其尚禮的時代,服飾中的禮制就更加的嚴格了。同衣服、禁異服、明貴賤、序等列的思想也將中國的服飾制度推向了“服以旌禮”的高峰,中原文化尚右衽的思想自此正式確立,在此之後幾乎貫穿了整個古代封建王朝。在《論語》中有: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孔子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我們都成為披頭散髮、穿左衽的蠻夷了。可見當時,右衽、左衽分別代表華、夷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了。《後漢書·羌胡傳》中也有:“羌胡被髮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的描述。左衽除了是蠻夷的象徵,在中原文化中死者也著左衽,這也是古人忌諱左衽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服飾上古人有明顯的尊右的傾向性。但以《禮記》等文獻中的記載為例,古人尊左還是尊右又是捉摸不定的。

尚左還是尚右?傳統文化中的左右博弈


為什麼是男左女右?古人尚左還是尚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左右博弈

在文章的開頭說到左右還代表了男女,

在左右別男女方面,古人有時尊左,有時尊右。在《禮記·內則》中有這樣的描述:“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也就是說一戶人家的新生兒如果是男嬰就在門的左邊懸掛弓,如果生了女嬰就在門的右邊懸掛佩巾,也就說男左女右。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左代表男子,右代表女子,其中的尚左思想是不言而喻的。男左女右還體現在行禮的時候,男子尚左手,即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女子尚右手,即右手放在左手上面。然而《禮記》中又規定在道路上行走,男子走在右邊,女子走在左邊,這是因為古人有“地道尚右”的思想,所以才要男子走在右邊。“旁門左道”而不是“旁門右道”正是與此有關。

除此之外,左右的尊卑博弈還體現在古代官制上。古代的官職往往分左右,比如據郭沫若考證,西周時有六大官職,在這六大官職中官職比較的大宰、大宗、大士居右,而官職較小的大史、大祝、大卜則居左,這就體現了其尊右卑左的思想。商鞅變法時建立的二十等軍功制中“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右庶長的爵位高於左庶長,右更的爵位也高於左更。這也體現了當時尊右的思想。還有大家都熟悉的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在《廉頗與藺相如列傳》中有這樣幾句:

“既罷歸國,(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這裡沒直接說藺相如比廉頗官大,而是用“ 位在廉頗之右”來隱晦。有幾件文物也體現了春秋戰國時右官為大的思想,如杜虎符。杜虎符是戰國時秦國的兵符,在這件虎符上有錯金銘文:“右在君,左在杜”等40字,也就是說當時的兵符是一分為二的,右半由君王保管,而左半在用兵者手中。

  • 杜虎符,陝西曆史博物


為什麼是男左女右?古人尚左還是尚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左右博弈

無獨有偶,陽陵虎符上也有類似的銘文,其銘文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再次佐證了當時尊右卑左的思想。

  • 陽陵虎符,中國國家博物館


為什麼是男左女右?古人尚左還是尚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左右博弈

到了秦漢時期,在官制上依舊是尊右的。漢文帝有句治國名言:“右賢左戚,先民後己,至明之極也。”這句話體現了漢文帝的用人思想,“右”的官職要比“左”大,所以要任用真正有賢能的人,其次才是皇親國戚。所以一般降職了會用“左遷”這個詞來代替。

這樣尊右卑左的思想一直延續到唐代以前。到了唐宋的官場突然開始尊左卑右了,比如左、右僕射中左僕射的官職要大於右僕射。元朝又再次以右官為大,並且元朝時就連科舉取士的左右榜也分出了個尊卑,右榜公佈的是蒙古人的科舉成績,而左榜則是漢人的,其中的尊卑不言而喻。明朝時再次翻轉,開啟了尊左模式,明代的六部都是左官大於右官的,也就是說左侍郎的官職要高於右侍郎。

古人的書寫習慣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尊右的思想,古人在紙上的書寫是以豎列的形式呈現的,也是從右向左寫的。這樣的書寫方式,職位高的就會在前(右),而職位低的會在後(左),這樣也是與以“左遷”代替降職的說法相佐證的。從以上種種中不難看出,

古人尚左還是尚右是視具體情形而定的,也因時因地而變。尊左還是尊右不單隱含了古人的男尊女卑思想,更是古人崇禮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