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一张桌,一把椅,一卷书,端坐其间,翻开便是滚滚大江东去,一时多少豪杰传说。看姜太公坐钓周王,辅一世贤君;看汉末群雄并起,诸葛丞相鞠躬尽瘁匡扶汉室;看赵宋横征暴敛,水浒好汉齐聚梁山替天行道;看朱明市井百态,百姓家常喜怒哀乐跃然纸上……浪淘尽,悠悠千载史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能在这方寸之地,阅览如此宏大的篇章,体悟当中的历史情节,这都是拜书籍所赐。文字这一跨越时空,承载信息的工具,需要依托于其他载体。幸运的是,我们民族自商周以来便重视书面的记载。

待至先秦,已初见专门的史书。待至司马迁一开修纪传体的先河,绵延两千余载的官修史书便再未断绝。只不过,大多数的普通人能从书面接触到这通俗的历史,乃至于演义的历史,或许要到明朝。终朱明一朝,其生机勃勃的出版业所带来的丰厚成果,得以让当时以及现在的我们,享受到如此多瑰丽的且历史底蕴浓厚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聊一聊的,便是明代的出版行业。

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新版三国演绎中的关羽

一、环境宽松,需求庞大

或许,因为受限于课本上有限的篇章,和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们对于明朝社会的百态不甚了解。朱元璋的苛刑重典、朱棣的靖难之役、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等,这些宏大的政治军事人们耳熟能详。但是,明朝的市井生活同样恣意百态。这其中,出版业于市民阶层的兴起、明廷的政策不无关系。

虽然朱元璋在建国时,采取了严格的户籍世袭制度,让军、匠、农世代相依,不得违背。这一田园牧歌式的图景,显然有悖常理。而明朝百姓,自然也就渐渐的在各行各业中流通起来。待至成化年间,匠人以银代劳役得到朝廷认可。又及张居正变法时,所有赋税徭役折合银两,更是让白银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的硬通货了。

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套用课本上的话来说,明朝时期的变化,叫做"农产品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而在这背后的,则是儒士与商人关系日趋紧密的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成化年间,丘濬就提出要给商人一定的社会地位,给其充分的经营自由,反对抑商政策。嘉靖年间的海瑞说:"今之为民者五,曰士、农、工、商、军。……商贾通焉而资于天下。"万历初期官至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更是认为农商荣枯相因。

商人的兴起和经济发展下的城市化的显现,让市民阶层的出现成为可能,而这也为当时"下里巴人"的通俗读物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但仅仅有土壤还不够,还需要有能提供产品的。这时,就不得不提明朝的图书政策了。

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张居正画像

明朝对出版行业的政策,相较于宋、元、清都较为宽松。明太祖登基后,曾索求四方遗书:"士庶家稍有余资,尚欲积书,况朝廷乎?"不仅如此,他在统一全国之前,就立下了不对图纸、笔、墨科税的政策。待至朱棣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在编纂《永乐大典》期间,他曾对群臣谈及"置书不难,须常览阅乃有益。凡人积金玉,皆欲遗子孙。朕积书亦欲遗子孙。金玉之利有限,书籍之利岂有穷?"因此,他命大臣在收集图书、书籍板片的时候不必吝惜钱财。反观赵宋一朝,先是北宋禁"书肆",南宋禁"书坊",这都对民间的出版行业起着负面影响。

因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最先兴起的是明代的官刻机构。因为朱元璋在建国之后,颁布了众多法典,其中《大诰》需"户户一本"、科举亦从中出题。同时,明廷还在两都办国子监,在各县办官方学府,服务科举。既然有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那就需要配套的教材。为此,在国子监率先兴起了大规模的刻印风潮,甚至连当中的官员、学生都参与其中

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影视剧中的朱棣

二、技术进步,种类繁多

官方对于科举和图书的推崇,自然也助推了民间出版业的兴起。率先的一批民间刻印机构,算是吃了大规模印发官方文件(如《大诰》)的红利。尔后,他们就慢慢摸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业标准了。首先,便是印刷雕版和活字上的字体了。如果是各家沿用欧、颜、柳等名家的楷体,那么无异于要求刻印师傅本身就具备书法功底,拉低行业效率。于是,

一种名为"匠体"的,规规整整的字体渐渐在明中、后期成为出版业主流。而这个字体,就是我们现在书面文件常用的"宋体"。

其次,是印刷流程。虽然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就已出现,但是明朝才将其真正大规模应用。明朝的出版商不仅将其用于印刷,还将原来的药泥替换为:木、铜、铁乃至铅。同时,他们还引入了"套印"这一技术。通过分凹凸版,分版分色印刷,形成流水线的"彩印",虽然常见的为朱、墨两色。

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孟浩然诗集》

再者,更为重要的是,明代的民间出版业自发的形成了一整条产业链。这里稍微提及一下,明代的民间刻印书机构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要服务于本家族的私刻行,还有就是面向市场的商业书坊。无论是哪一种,都算是这一庞大产业链中的一员。

在这一产业链下,书籍出版的各个工序分工明细。生产方面,便有:收藏、选本、校勘到缮写、雕版、刷印、装订。其中,相关的配套产业还有造纸和刻字。万历二十八年,仅江西铅山县石塘镇一地,"纸厂槽户不下三十余槽,各槽帮丁不下一、二千人。"整个明代,苏州以雕刻书板闻名的,可知姓名的刻工就有600余人。而书坊则更多,据一些学者统计,仅在明代中后期,苏州刻通俗小说的就有15家:能远居(叶昆池)、龚绍山、舒载阳、嘉会堂(陈氏)、叶敬池、麟瑞堂等。著名的有天许斋刊的《古今小说》(《喻世明言》)、叶敬池刊的《醒世恒言》,尚友堂刊的"二拍"、袁无涯刊的《忠义水浒全传》等。其他默默无闻的街头小作坊,那更是数不胜数了。

出版商之多,自然也就带来了出版物种类的丰富。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官方出版的文书、典籍,私家刻印的先人文集、族谱,民间书坊刻印的通俗读物和教辅资料。其中,官方发布的文书中,有一份名叫"邸(dǐ)报"的读物,这其实便是当时官方发行的报纸。16世纪前后,明廷默许民间书坊对其转载乃至整版抄袭。不少有实力的大出版商,为了第一时间拿到新闻,甚至在京城开设了"驻京办"。

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明万历年间的邸报

当然,占大头的,民众普遍乐于接受的,还是书坊的出版物。这其中,有自嘉靖年间才逐渐兴起的通俗小说;有在万历年间蔚然成风的科举教辅资料等等,其类目上可达三百余种,不一而足。前者,实际上明朝的统治者乃至宦官,都是众多读者中的一员。尤其是明武宗,一天半夜里吵着要看《金统残唐记》(类似水浒的小说),命内官花重金购善本。而熹宗则爱听水浒的故事。要可知道,水浒这类涉及平民起义的小说,在明初乃至前代都是禁书。

后者,则为科举士人提供了更多样的复习渠道。生活在弘治、万历年间的江阴人李诩曾说:"余少时学举子业,并无刊本窗稿……今满目皆坊刻矣,亦世风华实之一验也。"甚至于有人完全照抄教辅中的表述,考中了进士。万历二十三年的福建人赖克俊便是一者,他从开题到结尾,没有变动一个字,最终考取进士。

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影视剧中的林冲,熹宗如果穿越到现在,一定乐见于影视剧版的水浒

除此之外,民间出版物比较有意思的还有:《一统路程图记》这样的全国性出行指南,《园治》园林设计指南,《国色天香》、《万锦情林》这样类似杂志的短篇、连续出版的读物。当时书籍市场之繁盛,明代人自己写书中如是说道:"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三、文商相连,套路营销

能够出版如此多类目的书籍,自然需要有一个专业的作者群体。明代的出版商自然也与文人走得很近,亦或他们自身就是文人。以汲古阁为例,作为明朝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一个出本机构,其背后的话事人——毛晋,本身就是有相当的功底。他师从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在刻书生涯里,他力求保留古本原貌,不做随意的删改。而这,并非个例。据《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记载,浙江私刻具有进士出身,后来又做官身份的528家,湖广私刻具中有上述身份的共170家。

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汲古阁刻印的《周书》

那么对于那些自身功底不够,但是有钱的出版商又如何呢?答案是:约稿

在明代通俗读物的背后,是一个商业写作产业。而且,当事人对此毫不避讳。尤其是在江浙一带,出商入士,商儒往来紧密,又多科举失意的文人。当通读小说市场渐起之后,出版业者便竞相找寻作者,相约买稿。如写就了通俗小说"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冯梦龙曾坦言,

写这三部书的缘起,是因为有商贾找他约稿。在他之后,凌濛初写就"两拍",也是因为有商贾见"三言"大卖,便想效仿同行找文人约稿。

通俗小说有人约稿,教辅资料也是如此。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了——汤宾尹。作为日后宣党的魁首,他在晚明的政坛号召力举足轻重。而他还有一个身份,便是"状元笔记"作者。

早在榜眼及第之前,他就与不少书商来往。万历二十三年,也即他中举的当年,汤宾尹著第一本书《四书衍明集注》就由书林光裕堂刊印出来了。而为其作序的陶望龄,又是万历十七年的会元及探花,亦是汤宾尹的主考官。放置现在,可谓是"高考状元与阅卷组长联袂推出"。在之后的两三年里,他又陆陆续续出版了数本"状元笔记"。由此可见,当时的文人与出版商之间的商业合作已经十分成熟了。

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明清小说中的插画

除了约稿之外,明代的书商们还有一整套的营销技巧。在内容来说,他们对于识字不多的顾客群体,会在书中配以插图,小者半页,大者能有两页合作一幅画,就如小人书、连环画一样。对于一些使得几个字,却没多少文学素养的人,他们会通俗化表述,如:熊大木编纂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中,卷四第 三十四节有一句:"尔兄日前饮酒至酣。"对"饮酒至酣",编者做了注释:"半醉也。"再如万历年间建阳明德堂刻的《详刑公案》卷三有一句"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做了注释:"辜音孤。"

这里又不得不提另外一位人物,他可以称之为内容营销的翘楚。这个人便是余象斗。关于他的故事,早年已有不少人叙写过。简要说来,他是个爆款作家。只要市场刚起什么风头,他就紧追不舍。如万历二十二年,有个人出了一本《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如此刺激感官的读物,自然会掀起一阵风潮。余象斗赶忙叫人翻找各种办案卷宗,赶制出了一部《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传》。一时间,出版商竞相出版"重案组"风格的作品,直到官府下达禁文。

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新刊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正文页

除此之外,他还会在扉页画上一页插画,描绘自己端坐书台,左右立着两位童子,下面罗列着其他本馆出版的书目。一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标示,二来则借机推销了其他书目。当然了,明代的各家书商都会形成自己的品牌标示,甚至还有附上一下"翻刻千里必究"。不过在当时没有版权保护法的情况下,各类翻刻、盗版层出不穷。为了分得一口汤,各家可谓铆足了劲搞营销。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在书名上添上"新"、"精"、"重刻"等字眼。请人或假托如汤宾尹这般名人之言,为本家出版的书写序言。在序言里,不吝溢美之词说自己的书内容如何齐全,他家的书如何如何。

当然,在这番热闹的景象背后,也存在着乱象。鲁迅先生犀利的指出:晚明小说"每叙床笫之事","至于末流,则著意所写,专在性交,又越常情,如有狂疾。其尤下者,则意欲蝶语,而未能文,乃作小书,刊布于世"。如此评价,足可见到后期明代的出版商已经十分看重对读者的感官刺激。

明朝时“宋体”字已定版,市民没事买张报纸,皇帝半夜闹着读水浒

余象斗的三台馆插画

通过以上篇幅的叙述,我们可以一窥明代出版行业的热闹喧嚣与乱象迭起。在这之外的,则是一抹温存。毕竟,对于消逝的古人与古代社会,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课本教材和影视剧进行了解。在这些宏大叙事和角色扮演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和一个百态万象的社会。作为他们的后辈,也即是当下的我们,能够一瞥彼时的生活,也不失为一件额外的趣事。


1、《雕版印刷业与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汪燕岗

2、《论明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籍编撰出版的影响》,李箭

3、《明代的出版事业》,缪咏禾

4、《明代杭州商业出版述略》,张献忠

5、《明代江南民间书坊兴盛的社会背景透析》,杨军

6、《明代科举与出版业的关系——以汤宾尹为例》,章宏伟

7、《明代私刻对编辑出版史的影响》,位聪聪

8、《明代小说读者与通俗小说刊刻之关系阐析》,程国赋

9、《明代印刷出版业对明代小说的影响》,曾礼军

10、《明代中晚期刻书业的特色及文化意义》,许婉璞

11、《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李伯重

12、《明中后期商业出版的大众传播属性与文化的下移》,张献忠

13、《商业媒介与明代小说文本的大众化传播》,蔺文锐

14、《书坊概念的界定——历史分期及其他》,戚福康

15、《明代商业文化与通俗小说》,宋东映

16、《明代书坊刊印通俗小说研究》,姬志香

17、《试述明代图书刊刻发行销售情况》,周春霞

18、《记营销大师余象斗二三事》,马伯庸

19、《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加]卜正民,方骏 王秀丽 罗天佑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