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硬筆,以前喜歡趙孟頫的字,現很喜歡米芾,該選誰的字帖?

揮揮手一個人走


硬筆書法比較容易體現漢字的形體結構美,但是不太容易表達筆畫的變化。趙孟頫的行書拿來當做硬筆書法學習的範本,這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採用米芾的字帖拿來當硬筆書法行書的範本,這一個就有點不太適當,不太適當的原因就是米芾,他講究筆法的8面出鋒,他的書體對筆畫的變化很大。

而硬筆書法由於工具的硬的特性,是很難表現出它這一種筆畫變化多端的形態來。

另外,我看了你上傳的三張硬筆書法的習作,說一句很現實的話,你趙孟頫的行書學習的還不到位,特別是在書寫時筆勢之間還是很生硬,沒有那種流暢之感,更談不上趙孟頫的瀟灑妍美的那一種風格。

因此,

如果一定要改變字帖,倒是建議可以去將王羲之的行書字帖拿來當做下一步的練習。米芾的字帖不太建議。



書法有云


有選帖、臨帖的意識,很好。從習作看,也確實在臨學了。有一定基礎,不錯。

本人也是臨學過趙孟頫和米芾的帖子。覺得對於行書的學習,這兩位帖子,選得都很不錯。趙孟頫的,筆法簡明,較易入門;米芾的筆法豐富,結體靈活,難度較高,更具挑戰性。

總的來說,選帖後,認真讀帖、臨寫是關鍵。歷代名家的帖子都值得學。但選自己喜歡的,先易後難,逐步提高,增加興趣,更利深研。

以上作答,希望有用,共勉。

附發幾幅本人的硬筆習作(中性筆書寫)。


林默之健龍達人


你好,喜歡趙孟頫的字就練趙的字,喜歡米芾的字就練米芾的字,為什麼非得選誰的字帖呢,做人“喜新厭舊”很正常,看得多了就煩了,肉吃多了也膩,所以要換換口味,這沒有關係。

樓主的字還不錯了,書法家很多,字帖很多,你大可以都嘗試嘗試,這不比娶老婆,你結婚了就不能再嘗試別的了。書法天地廣闊,大可以各種喜歡,選誰的字帖還不是看我們的心情,或者當下客觀的條件。

所以不要糾結,到最後,你終究會找到自己“心中所愛”。

多說一句,練硬筆行書,學古人的字帖,你可以選《聖教序》,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我和大家一樣,練書法的過程也是一直“喜新厭舊”,但尋得繁華三千,最終我還是回到《聖教序》裡追尋自己最初的那種心動感。


設計師清華


這兩位都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書法大咖,趙孟頫的書法結構符合大眾審美情趣,大多數的人見了都會喜歡,就是那些沒有書法知識的普通老百姓見了也會感覺這種字體好看、舒服。所以練習趙孟頫的書法,練好了會有很多人誇讚(那些不喜歡趙體字的人除外)。趙體字也是很有淵源的,他上朔二王,具有魏晉遺韻,那些喜歡標新立異的書法家就不喜歡趙體字。而米芾的書法又和趙體從風格上看不一樣。你想學什麼字體,也要根據你自己的審美觀點去考慮,喜歡誰就去研究練習誰的書法,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觀點。堅持練習,學會分析理解,就會有效果。



151隴上散人


練習硬筆,以前喜歡趙孟頫現在喜歡米芾的字,這種情況更我有些類似啊。那麼你現在喜歡誰的字,就買誰的字帖練就好了,幹嘛搞得好為難的樣子。

練書法,特別是硬筆書法,不像古代女子嫁人,講究從一而終。初學書法的時候,我們對書法瞭解的不多,審美能力、趣味也有限的很,這個時候其實選擇的餘地並不多。

上圖是本人臨趙孟頫《心經》

隨著對書法碑帖、歷史瞭解的多了,眼界也開了,看到優秀的法帖也多了,這個時候審美的趣味可能會發生改變,就是我們常說的喜新厭舊。

但是傳統書法教育領域,經常會有一種說法,就是學一本字帖要把一本字帖吃透了,才好再換帖。這種說法,流傳已廣,當然有它自己的道理。但是若是你一直再寫一本不是很喜歡的字帖,而旁邊就放著一本很喜歡的字帖不能學,心裡一定會受不了。這種練字也是很難堅持的。

試臨米芾《蜀素帖》

關於這個問題,啟功先生在書裡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論述,還是很有道理的:

選擇碑帖,哪個好?你最喜歡哪個就選哪個。也允許趣味變,我昨天喜歡這個,寫一段時間覺得不對路,那我再換一個, 有什麼不可以呢。 這是一種。 可有的人說, 你不要見異思遷, 即便非常不願意寫,你也得硬著頭皮往下寫。如果我換一個帖,那豈不是見異思遷了嗎?有人就跟我說這話,我就拍桌子:我就見異思遷又怎樣呢?又有什麼原則、有什麼了不起呢?只不過是換一本帖,換一本書,有什麼不可以換著瞧呢?這是一種,帖可以由自己來選擇,可以換。

但是,什麼事情都要講究個度,不能說這本字帖拿來練了3,5天就又煩了,又換了另外一本。這種換的太勤了也不可取。

當代著名書法家曹寶麟先生,曾經就以一手漂亮的硬筆米芾行書,在85年那屆全國鋼筆書法大賽中獲得了特等獎。後來有人問曹寶麟先生,你米芾書法為何練的這麼好?曹寶麟先生回答說:我練書法的時候,手頭只有一本米芾的字帖,沒有別的字帖可練,所以就練出來了。

因此,我建議這位朋友,如果真的喜歡米芾的行書,那就好好學習一下吧。一味死學一家固不可取,但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態度也不能要。


翰墨今香


練習硬筆,能寫趙孟頫的字體和米芾的字體,是高境界的臨習,在這個過程中,要尋求到書法的法和書法遵循的規律,寫趙體更好,寫米體也可以,最終能否寫自己的“既有法而又無法"的字體,是走向書法高原和頂峰的關鍵。


李行子


米芾的變化更多,更有個性,趙孟頫適合初學者,是比較規範,作為教科書臨摹。要想有更高級的進步,可以研究一下米芾和二王。


晉軍剛


就一句話,一個建議,學好學透一家,再去學習其它家才是正道,才是捷徑,不然慌慌來,慌慌去收益也不多,空自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一點愚見,見笑了。


書法志


趙孟頫和米芾的風格不太一樣,不過學習硬幣學習米芾的意義不大,因為很多字是硬幣體現不出來的,相對於趙孟頫比較好點


董振濤3


還是趙孟頫的字好些 他繼承了王羲之部分筆體,經典力實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