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多大才可以學走路?太早學是不是對孩子的腳不好?

海天


很多家庭,自從有了寶寶後,就會對孩子格外的關注,還會和其他家的孩子進行對比,比如說自己家的孩子什麼時候學會爬行,什麼時候學會說話,什麼時候學會自己吃東西,什麼時候會走路,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有的寶媽說我家孩子都16個月了,可是還是不會走路怎麼辦?也有寶媽說我家寶寶6個月就會走路了,是不是代表孩子更聰明?

在小區裡,誰家的小孩到了一歲都還不會走路,那些熱心的群眾就開始像炸開了鍋似的,瞎操心起來了。

“怎麼孩子還不會走路呀,是不是腿沒有勁呀。”

“有沒有去醫院檢查檢查呀,有沒有補鈣呀。”

“多坐學步車,讓娃娃多鍛鍊鍛鍊。”

“是不是營養沒有跟上呀,多燉點骨頭湯給寶寶喝呀。”

寶寶學走路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太早太晚都不好。

當寶寶已經具備以下三項能力,就可以開始學習走路了:

1、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2、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3、已經能靈活地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寶寶學走路的階段式訓練

移步

在學習了扶著寶寶站立後,爸爸媽媽就可以讓寶寶試著向前移步了。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配合起來,比如爸爸負責在寶寶後面扶著寶寶,媽媽在寶寶的前面拿著玩具來逗引寶寶,寶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自己就會有著本能的向前移步的動作出現了。

邁步

寶寶可以在爸爸媽媽的保護下移步後,就要開始訓練向前邁步啦,同樣可以用我們剛才說的“移步”方法來逗引寶寶。不過,走與移步不同的是,爸爸媽媽要讓寶寶邁出去。

其實對於孩子是10個月會走路還是16個月才會走路,這個對於孩子的影響並不大。

注意:過早讓寶寶學站立、走路的害處多!

1、違背寶寶正常的運動發育順序:10個月時會站起來,1週歲開始學走路。

2、寶寶的腰背部肌肉沒發育好就讓他學站立,影響膝關節的發育。

3、增加X型腿和O型腿的概率,影響腿型。

4、下肢力量沒跟上時就學站立、走路,其實是點著腳尖在走,會影響到下肢發育。

5、視力發育沒成熟,站姿時寶寶會不自覺調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來看清物體,會影響視力發育。

6、影響平衡能力。

如果孩子走路太晚,也不用著急!

這些原因你必須要知道

可能與孩子的性格有關:因為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天生的性格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可能比較好動,對新事物會比較的好奇,這樣他可能就會因為好奇心的促使讓她學會走路可能更早一些,反之,一些孩子比較安靜,不喜歡大動作,那這些孩子可能就會走的比較晚。

和孩子的膽子大小有關:有的孩子如果本身就比較膽小的話,她就會害怕去嘗試一些新的事物,就會比較晚學會走路。對於一些膽子大的孩子他們就會學得比較早走路。

關於寶寶走路早晚,新手父母不必過度擔憂,如果寶寶實在走路過晚,應及時就醫。



神獸媽晶晶


孩子等他能站的穩的時候,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學走路了。

老話都說“一睡二抬三翻四撐五抓六坐七滾八爬九長牙十站十一扶周能走。”這是孩子一週歲之內的生長規律,一般孩子10個月都能慢慢站穩,11個月可以扶著桌子椅子嘗試著邁開腳走幾步,12個月的寶寶就會走路了。

當然有些寶寶走的早,有些寶寶走的慢,13個月,14個月會走路的也是正常的。

太早讓寶寶學走路當然是不好的,寶寶的下肢骨柔軟,太早走路下肢經受不住上身的重量,這樣會對寶寶的骨骼發育有影響。所以還是不要讓寶寶太早學走路,等孩子雙腳有力了在學不遲。

如果想讓寶寶的雙腳有勁,可以多多讓寶寶做爬行運動。爬行運動需要用到雙手雙腳,可以很好的鍛練寶寶的手腳協調能力,鍛練寶寶的四肢力量,為寶寶以後走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寶寶小的時候,家長不能看別的寶寶會走路了就心急,讓寶寶去做不合時宜的動作,以免讓寶寶受傷。




果妹媽媽


先說我的觀點,我認為孩子走路是個很自然的過程,根本就不用刻意去學,更不支持太早學。

學習是孩子的本能,我們不用教,也會發現孩子開始爬了,可能一開始孩子只會原地爬,可只要給他時間,他總會學會向前或向後爬。

就拿我的兒子來說,開始會爬的時候身體並不協調,可隨著身體的成長髮育,爬的越來越快,有一天突然就會自己下床了,而我們從沒有人教過他下床。

當他爬的很順溜的時候,又學會了扒著東西站起來,接著就是扒著東西走路。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學會的。

在我兒子身體的協調性更好之後,他居然會自己鬆開手,嘗試著走幾步,雖然每次只是走個兩三步,但從他臉上的笑容可以知道,他自己非常明白,這是他自己的進步。

之後孩子膽子越來越大,走的越來越遠,越來越快,雖然期間也會摔倒,碰傷,可孩子沒有絲毫的害怕,爬起來就繼續。

我想這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對身體的掌控能力,所以根本不怕摔跤這些的。

我孩子是在十五個月的時候學會走路的,應該算是晚的,但他學會幾天後就走的飛快。

孩子是很聰明的,學習根本就是他的本能,大人根本無需過多的介入,以免起到拔苗助長的作用。

只要充分信任孩子的本能即可。

這是我的意見,希望對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