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日》中的痛點直擊內心


活著,就是痛苦的||《第七日》中的痛點直擊內心


昨天和今天,利用兩天的時間我讀完了餘華的小說《第七日》。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陷入了一種深深地沉重和疼痛之中。而且這種感覺,一直伴隨我把這本書讀完。

那麼,《第七日》中,究竟痛在哪裡呢?我就針對這本書,給大家看看“痛”點在哪裡。

第一、生死之痛。

開篇作者就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切入。寫到了“我”是一個即將去往殯儀館的死人。而不是正常人的生活狀態,這首先就給了我們重重一擊。為什麼要寫一個死人呢?我們會帶著這樣的問題,一步步讀下去,然後會一點一點的明白,到底作者在寫什麼?開頭就讓我們陷入了一種深深地疼痛之中——生死之痛。

一個死人究竟要向我們展示什麼呢?為什麼他要這樣寫?我們在看似平淡的語言中,讀出了一種無奈,一種坦然,一種揪心的疼痛。他要借死人之口表達什麼呢?我們會一直追問下去。

活著,就是痛苦的||《第七日》中的痛點直擊內心


第二、拆遷之痛。

“我”走在殯儀館的路上,所見所聞,都成為了小說裡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到市政府的廣場前時,看到那裡有二百人的遊行隊伍,舉著條幅,抗議拆遷。很多人都在講述著自己的經歷。

最讓人感到沉重的是,一個男子在眾人面前講述著別人難以啟齒的經歷。他和女友在被窩裡做愛的時候,門突然被砸開,闖進來幾個彪形大漢,用繩子把他們連被子綁了,然後幾個人就把他們連同被子一起抬到了一輛車上,這車就拉著他們轉來轉去,直到天亮。

等回到他們家的時候,房子已經夷為平地。他們被大漢從車上扔下來,同時扔給他們幾件別人的衣服讓他們穿上。從此女友沒了,房子沒了,他的性慾也沒了。看似簡單的敘述中,我們卻深深體會到了拆遷帶給普通百姓的深切痛苦。這是社會的一個縮影,但它又代表了千千萬萬拆遷中的百姓,遇到的現實問題。

這種現實帶給我們深刻的思考和疼痛感。


活著,就是痛苦的||《第七日》中的痛點直擊內心


第三、出生之痛。

“我”的出生,在書中的描述看似也好像是一種偶然,這種偶然中又帶著一種必然。但這種生命被遺棄的感覺,帶給我們的是,深切的疼痛感。

“我”是母親坐火車時生下來的。母親上火車的廁所時,就感到了巨大的疼痛感,隨後我就像大便一樣被媽媽排了出來。然而,剛剛降生的“我”卻從火車的廁所洞口滑了出去。飛馳的列車並沒有因為我的降生而停留片刻。

從此,“我”被硬生生地和母親分離了。“我”的出生真的像是一幕戲劇。這種偶然中又帶著必然性。“我”從一出生就成了棄嬰。還好,我被道路工人楊金彪收養,這就是我的父親。

活著,就是痛苦的||《第七日》中的痛點直擊內心


讀者讀到此處,深深感到了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疼痛。雖然作者用看似很淡然的語言,平靜地敘述著這一切,可是這些文字背後的那種深刻的痛,卻感染了每一個讀者的心。

可以看出,作者從現實中挖掘出來的思想是很深刻的,是值得每個讀者嚴肅對待的。這似乎也預示著人的出生是赤條條地來,而走時也會是赤條條地走。

第四、戀愛之痛。

伍超和劉梅的愛情,是那麼單純,那麼真摯。可當面臨生活時,不得不向現實投降。


活著,就是痛苦的||《第七日》中的痛點直擊內心


伍超和劉梅是一見鍾情的戀人,他們一起在飯館做服務員,一起在理髮館做理髮師助理。他們租住在一間很便宜的出租屋裡,每天一起上班、下班、吃飯、睡覺……生活很平淡也很真實。然而,一切都隨著一部山寨iphone4灰飛煙滅。

劉梅一直想要一部新款的iPhone手機,伍超答應並給她買了一部。但當被朋友告知,這部手機是山寨貨的時候,劉梅崩潰了。她認為最可以信賴的人欺騙了她,她不能忍受。於是,她想跟戀人說清楚。可恰巧這時,伍超回老家照看病人了。劉梅聯繫不上他。在她萬念俱灰的狀況下,她走上了一座大廈的樓頂,準備跳樓自殺。

活著,就是痛苦的||《第七日》中的痛點直擊內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很多圍觀的群眾或者網友的冷漠態度。他們說三道四,講著事不關己的風涼話。沒有一個真正想到,這是一個走到生命盡頭的生命,要趕緊想辦法救她。這也反映了現實的殘酷和人情的冷漠。這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疼痛。

當劉梅跳樓之後,卻沒有一塊可以埋葬的墓地。這是生活在城市底層人民的一種生活現狀。伍超無奈只好賣腎,為自己的戀人買下一塊墓地。那種私人的賣腎診所,是那麼簡陋和骯髒。這讓我們又看到了生活在底層貧苦百姓的生存狀態。我們油然而生一種無奈的疼痛。

最終,劉梅和伍超的愛情還是沒有逃脫貧窮的魔爪。

活著,就是痛苦的||《第七日》中的痛點直擊內心


第五、生活之痛。

楊飛的養父楊金彪,在鐵路上撿到他時,還是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為了養育孩子,父親楊金彪終身未娶。

撿到一個棄嬰,該如何撫養,這也是給楊金彪提出的一個難題。為此他不顧家人的反對,也不顧別人的白眼,收養了這個剛剛出生的男嬰。

可想而知,一個單身男子帶著一個孩子,那生活該是多麼艱辛和不易。

沒有奶水,他買來奶粉,實在沒有辦法,就把孩子抱到了李月珍家,李月珍是個心地善良的女人,她用自己的奶水喂楊飛。楊飛的心裡一直把李月珍當做自己的母親。

一個姑娘看上了父親楊金彪,但就是嫌棄他有一個孩子,在郝強生和李月珍夫婦的建議下,父親打算把孩子送走。把“我”放到一個孤兒院門口的第二天,他就後悔了。最終還是把“我”領了回來。可見父親是多麼善良的人!

因為一個孩子,父親的婚事告吹,即便是那個女子答應和父親結婚,但他還是擔心我受了委屈,決定終生不娶。因為父親繼承了爺爺的工作,家裡的伯伯姑姑們都很嫉妒父親,因此父親也就不願意回老家了。

活著,就是痛苦的||《第七日》中的痛點直擊內心


更是因為這個孩子,父親也耽誤了和家裡人來往的時間。父親的一生,都是為了“我”而付出著。直到終老得病,也不願意給“我”增加負擔。

生活的痛何以用語言表達清楚呢!沉重和疼痛無不時時伴隨著每一個讀者。

第六、親情之痛。

楊飛從小沒有母親,他是吃李月珍奶水長大的。在他心裡,一直把李月珍看做母親。李月珍的死,是一起車禍,被一輛車撞到後,又緊接著被後面的車碾壓了兩次。這種狀況,彷彿就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

現實的社會,現實的生存狀況,我們看到的就是眼前真真切切的事兒。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觀察特別仔細,思考很深刻。這一次,李月珍這位心靈裡的母親真的離開了。在“我”的心裡留下了深深地創傷,彷彿我真的失去了親人。一個精神的母親,我對她已經有了很深的依賴,這似乎比一個物質的母親更加讓人留戀。

活著,就是痛苦的||《第七日》中的痛點直擊內心


在楊飛回憶母親去世前的日子裡,她發現了那些橋下漂浮的死嬰屍體,這雖然看上去有點誇張,但是它又從另一方面,展現了現在醫療單位對待新生兒的不負責任。另一個方面又說明了,在現今的社會中,非法出生的孩子是不受保護的,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醜陋。在處理死嬰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官場中的敷衍塞責,無作為現象。一種深深的沉痛感襲上心頭。

這些被拋棄的死嬰,他們的親人是否心痛?這些為民服務的官員,他們是否心痛?“我”精神上的母親啊,她的離去,是我心中永遠的痛……

我們在作者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一陣陣徹骨的心痛。

現實如此沉重,沉重到我們小小的個體無法承受之重。

怪相和真實並存,希望和幻滅同生。

人,在這樣的現實中,生存都是一種艱難。更何況要實現理想,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貧窮拉開的距離,讓底層的小市民或者普通百姓都無法看到光明。愛情、親情、理想和未來,都被葬送在了這個刺眼的詞語裡——現實。

面對現實,最好的解脫方法就是“死”——當人們死去,到了另一個世界,就再也沒有了貧富和病痛的折磨。

可現實告訴我們,死無葬身之地,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活著,就是痛苦的||《第七日》中的痛點直擊內心


作者簡介:延延,70後。喜歡讀書,喜歡思考。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相信故事能溫暖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