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從2003年開始,國家建設部(現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至今一共公佈了七批名單。

寧波市境內,慈城、鳴鶴、石浦、前童,這四個古鎮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走馬塘村、李家坑村、柿林村、方家河頭村、許家山村、龍宮村,這六個村莊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四個歷史文化名鎮中,我去的次數最多的古鎮,就是慈城。

記憶中一共去過六次慈城,但是一直沒有專門發過關於慈城的推文,因為古鎮的歷史與文化,需要有足夠深入的瞭解,並且需要沉浸於歷史的風雲變遷中,有感而發。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慈城,在寧波的歷史上,有著非同尋常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地位,現在的慈溪市,其起源地就在慈城。

而且,慈城作為慈溪縣治所在地,竟然長達1216年。

漫長的1216年的歷史,如何能一頁一頁地翻完!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六年,開元盛世,設立明州,寧波的歷史,進入了明州時代。

那一年,原句章縣故地所屬區域,同時設置為一縣。

河南人房琯,被任命為首任縣令。

句章城,越王勾踐公元前472年在姚江邊上修築而成。

東晉隆安四年,即公元400年,句章城被孫恩起義軍攻破。

公元401年,句章城的守將劉裕,在小溪(今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構築了句章新城。

淪為廢墟的句章老城,因此沒能重新興盛。

房琯來到句章故地後,屢經考察,相中了浮碧山一帶,這裡“後負石刺峰,前面重江,左山蜿蜒,右山兀聳”,實為興基立業之寶地。

房琯決定在浮碧山下重建縣治,縣名定為:慈溪。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句章之地,為何以慈溪為名呢?

房琯來到句章後,家喻戶曉的董黯“汲水奉母”的慈孝故事,使房琯深受感動。

董黯是漢代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的六世孫,幼年喪父,以打柴換錢,侍奉母親。

董黯居於句章石臺,即現在的餘姚市大隱鎮大隱溪下游,頻臨姚江,古時常遭鹹潮入浸,用水苦澀。

母親重病,非常想念孃家永昌潭的溪泉水。

董黯每天到永昌潭擔水奉母,永昌潭位於大隱溪上游,即現在的大隱鎮章山村,路途太遠,往返擔水,非常辛苦。

董黯於是就在外婆家永昌潭旁築一陋室,汲水供母,母病得以好轉。

董黯“汲水奉母”的慈孝故事,口口相傳,家喻戶曉,因此人們把董黯築室侍母的溪流叫作“慈溪”。

《四明談助》記載:漢代董黯事母盡孝,母疾,嗜飲大隱溪水,遠不能常致,乃築室溪旁,人遂名“慈溪”。

房琯主張慈孝,遂以董黯“汲水奉母”的“慈溪”,定為縣名“慈溪”。

大隱鎮的溪流“慈溪”,複名大隱溪,大隱之名,始於秦漢,黃公崔廣,為避泰始皇焚書坑儒之禍,隱居於此,東晉著名天文學家虞喜,博學多才,但不喜做官,屢招不就,也隱於此,《四明談助》載:“晉虞喜嘗隱於此,三召不見,因名大隱”。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房琯主持修築縣治之時,還主持浚疏城北的闞湖,以灌溉城郊,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擁戴。

房琯屢屢升遷,後來官至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平宰相。

然而時不濟人,安史之亂爆發後,房琯仕途跌蕩,晚年顛沛多地。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闞湖”,是當地人民為紀念三國時期的吳國大儒闞澤而名。

闞澤,是慈城人,官至中書令、太子太傅等職。

三國爭戰中,黃蓋苦肉計,火燒赤壁,闞澤就是其中的一位關鍵人物。

《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闞澤密獻詐降書,龐統巧授連環計”,冒險赴曹營,為黃蓋呈獻詐降書的人,就是闞澤。

闞澤被孫權召為參謀,與黃蓋最相善。蓋知其能言有膽,故欲使獻詐降書。澤欣然應諾。

澤領了書,當夜扮作漁翁,駕小舟,望北岸而行,三更時候,到曹軍水寨見曹操。

曹操將書看了十餘次,忽然拍案張目,書中沒有約定時間而大怒曰:“黃蓋用苦肉計,令汝下詐降書,就中取事,卻敢來戲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斬之!

澤面不改容,仰天大笑曰:“吾不笑你,吾笑黃公覆不識人耳。豈不聞‘背主作竊,不可定期’?倘今約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這裡反來接應,事必洩漏。但可覷便而行,豈可預期相訂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殺好人,真無學之輩也。”

操聞言改容,下席而謝,取酒待之。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闞澤,字德潤,因此闞湖又叫德潤湖。

到了南宋時期,著名學者楊簡,崇尚慈孝,受董黯母慈子孝的啟發,又以慈溪縣名,將闞湖更名為慈湖,慈湖之名,沿用至今。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慈溪縣,經歷了唐、五代、宋、元各朝,到了明代永樂年間,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當政時期,慈溪縣,改稱“慈谿”縣。

谿,是“溪”的異體字,讀音相同。

那麼為什麼要如此更名呢?

說來是一段笑話。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公元1418年,慈溪縣的縣印,也就是現在的公章,居然丟失了,恐為歹徒所得,非同小可。

當地官員趕緊稟告朝廷,朱棣詔告,重新更名鑄刻。

“請於朝,詔更鑄”,於是將“溪”字,改成“谿”,重新鑄刻縣印。

一起縣印丟失案,引發了更改縣名。

慈溪縣,從此寫作“慈谿”縣,直到1956年重新複名慈溪縣,“慈谿”之名用了538年。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順便再說一下明成祖朱棣,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有介紹,公元1399年8月,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由,發動兵變,史稱“靖難之變”。

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6月13日,朱棣攻下南京,即帝位,是為明成祖。

朱棣佩服大儒方孝孺的才能,請其擬寫即位詔書。

方孝孺拒不服從,投筆於地,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因此引發了史上罕見慘絕人寰的株連十族慘案。

方孝孺的老家所在的溪上方村,位於現在的寧波市寧海縣大佳何鎮溪下王村,當時的溪上方村,全村被誅,房屋被焚,一個盛極一時的方氏村落,從此消失。

朱棣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顯著提升,世稱永樂大帝。

正是在這一時期,“慈谿”縣城規模迅速擴大,《四明談助》記載:城廣十里,東曰“瞻嶽”,西曰“萃寶”,南曰“拱壽”,北曰“拱辰”。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到了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年間,即公元1621-1627年,縣城新開了小北門,名曰“輔極”,又穴水門於東西之左右,以通潮汐。

縣城六門,其規模達至鼎盛。

然而遺憾的是,六門之輝煌,現在無一門倖存。

當地近年重新復建城門,是為旅遊發展而考量。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歷史的進程推及到了1954年10月,“慈谿”縣治遷至滸山鎮。

古城,從此完成了縣治所在地的歷史使命。

從公元738年設縣,至1954年縣治遷移,縣治所在地的歷史,長達1216年。

厚重的史書,如何書寫!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那一年,“慈谿”古縣城,改稱為“慈溪鎮”,劃歸當時的餘姚縣管轄。

古城作為慈溪縣的起源地和一千多年的縣治所在地,卻與慈溪割離。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1956年,“慈谿”縣,複名慈溪縣。

1959年,慈溪鎮,改稱為慈城鎮。

1984年10月,慈城鎮,劃歸寧波市江北區管轄。

因此,慈城,先後經歷了慈溪、餘姚和江北三地的管轄。

1988年10月,慈溪縣制撤銷,改設慈溪市,與古縣城的距離,漸行漸遠。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又能說清,未來的方向。


建於盛唐的古鎮,縣印丟失案,更改縣名538年,城與縣分離


歷史的變遷,總有一些片段,驚人地相似。

2016年,寧波市新一輪區劃調整中,鄞州的起源地鄞江鎮,劃屬了海曙區。

鄞州和慈溪,都與起源地,地理割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