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从2003年开始,国家建设部(现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至今一共公布了七批名单。

宁波市境内,慈城、鸣鹤、石浦、前童,这四个古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走马塘村、李家坑村、柿林村、方家河头村、许家山村、龙宫村,这六个村庄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四个历史文化名镇中,我去的次数最多的古镇,就是慈城。

记忆中一共去过六次慈城,但是一直没有专门发过关于慈城的推文,因为古镇的历史与文化,需要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并且需要沉浸于历史的风云变迁中,有感而发。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慈城,在宁波的历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现在的慈溪市,其起源地就在慈城。

而且,慈城作为慈溪县治所在地,竟然长达1216年。

漫长的1216年的历史,如何能一页一页地翻完!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开元盛世,设立明州,宁波的历史,进入了明州时代。

那一年,原句章县故地所属区域,同时设置为一县。

河南人房琯,被任命为首任县令。

句章城,越王勾践公元前472年在姚江边上修筑而成。

东晋隆安四年,即公元400年,句章城被孙恩起义军攻破。

公元401年,句章城的守将刘裕,在小溪(今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构筑了句章新城。

沦为废墟的句章老城,因此没能重新兴盛。

房琯来到句章故地后,屡经考察,相中了浮碧山一带,这里“后负石刺峰,前面重江,左山蜿蜒,右山兀耸”,实为兴基立业之宝地。

房琯决定在浮碧山下重建县治,县名定为:慈溪。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句章之地,为何以慈溪为名呢?

房琯来到句章后,家喻户晓的董黯“汲水奉母”的慈孝故事,使房琯深受感动。

董黯是汉代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的六世孙,幼年丧父,以打柴换钱,侍奉母亲。

董黯居于句章石台,即现在的余姚市大隐镇大隐溪下游,频临姚江,古时常遭咸潮入浸,用水苦涩。

母亲重病,非常想念娘家永昌潭的溪泉水。

董黯每天到永昌潭担水奉母,永昌潭位于大隐溪上游,即现在的大隐镇章山村,路途太远,往返担水,非常辛苦。

董黯于是就在外婆家永昌潭旁筑一陋室,汲水供母,母病得以好转。

董黯“汲水奉母”的慈孝故事,口口相传,家喻户晓,因此人们把董黯筑室侍母的溪流叫作“慈溪”。

《四明谈助》记载:汉代董黯事母尽孝,母疾,嗜饮大隐溪水,远不能常致,乃筑室溪旁,人遂名“慈溪”。

房琯主张慈孝,遂以董黯“汲水奉母”的“慈溪”,定为县名“慈溪”。

大隐镇的溪流“慈溪”,复名大隐溪,大隐之名,始于秦汉,黄公崔广,为避泰始皇焚书坑儒之祸,隐居于此,东晋著名天文学家虞喜,博学多才,但不喜做官,屡招不就,也隐于此,《四明谈助》载:“晋虞喜尝隐于此,三召不见,因名大隐”。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房琯主持修筑县治之时,还主持浚疏城北的阚湖,以灌溉城郊,勤政为民,深受百姓拥戴。

房琯屡屡升迁,后来官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平宰相。

然而时不济人,安史之乱爆发后,房琯仕途跌荡,晚年颠沛多地。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阚湖”,是当地人民为纪念三国时期的吴国大儒阚泽而名。

阚泽,是慈城人,官至中书令、太子太傅等职。

三国争战中,黄盖苦肉计,火烧赤壁,阚泽就是其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冒险赴曹营,为黄盖呈献诈降书的人,就是阚泽。

阚泽被孙权召为参谋,与黄盖最相善。盖知其能言有胆,故欲使献诈降书。泽欣然应诺。

泽领了书,当夜扮作渔翁,驾小舟,望北岸而行,三更时候,到曹军水寨见曹操。

曹操将书看了十馀次,忽然拍案张目,书中没有约定时间而大怒曰:“黄盖用苦肉计,令汝下诈降书,就中取事,却敢来戏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斩之!

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曰:“吾不笑你,吾笑黄公覆不识人耳。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倘今约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觑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

操闻言改容,下席而谢,取酒待之。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阚泽,字德润,因此阚湖又叫德润湖。

到了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杨简,崇尚慈孝,受董黯母慈子孝的启发,又以慈溪县名,将阚湖更名为慈湖,慈湖之名,沿用至今。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慈溪县,经历了唐、五代、宋、元各朝,到了明代永乐年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当政时期,慈溪县,改称“慈谿”县。

谿,是“溪”的异体字,读音相同。

那么为什么要如此更名呢?

说来是一段笑话。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公元1418年,慈溪县的县印,也就是现在的公章,居然丢失了,恐为歹徒所得,非同小可。

当地官员赶紧禀告朝廷,朱棣诏告,重新更名铸刻。

“请于朝,诏更铸”,于是将“溪”字,改成“谿”,重新铸刻县印。

一起县印丢失案,引发了更改县名。

慈溪县,从此写作“慈谿”县,直到1956年重新复名慈溪县,“慈谿”之名用了538年。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顺便再说一下明成祖朱棣,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有介绍,公元1399年8月,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由,发动兵变,史称“靖难之变”。

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6月13日,朱棣攻下南京,即帝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佩服大儒方孝孺的才能,请其拟写即位诏书。

方孝孺拒不服从,投笔于地,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因此引发了史上罕见惨绝人寰的株连十族惨案。

方孝孺的老家所在的溪上方村,位于现在的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下王村,当时的溪上方村,全村被诛,房屋被焚,一个盛极一时的方氏村落,从此消失。

朱棣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显著提升,世称永乐大帝。

正是在这一时期,“慈谿”县城规模迅速扩大,《四明谈助》记载:城广十里,东曰“瞻岳”,西曰“萃宝”,南曰“拱寿”,北曰“拱辰”。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到了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即公元1621-1627年,县城新开了小北门,名曰“辅极”,又穴水门于东西之左右,以通潮汐。

县城六门,其规模达至鼎盛。

然而遗憾的是,六门之辉煌,现在无一门幸存。

当地近年重新复建城门,是为旅游发展而考量。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历史的进程推及到了1954年10月,“慈谿”县治迁至浒山镇。

古城,从此完成了县治所在地的历史使命。

从公元738年设县,至1954年县治迁移,县治所在地的历史,长达1216年。

厚重的史书,如何书写!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那一年,“慈谿”古县城,改称为“慈溪镇”,划归当时的余姚县管辖。

古城作为慈溪县的起源地和一千多年的县治所在地,却与慈溪割离。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1956年,“慈谿”县,复名慈溪县。

1959年,慈溪镇,改称为慈城镇。

1984年10月,慈城镇,划归宁波市江北区管辖。

因此,慈城,先后经历了慈溪、余姚和江北三地的管辖。

1988年10月,慈溪县制撤销,改设慈溪市,与古县城的距离,渐行渐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又能说清,未来的方向。


建于盛唐的古镇,县印丢失案,更改县名538年,城与县分离


历史的变迁,总有一些片段,惊人地相似。

2016年,宁波市新一轮区划调整中,鄞州的起源地鄞江镇,划属了海曙区。

鄞州和慈溪,都与起源地,地理割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