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春節

“冰糖梨膏!冰糖梨膏!…”過年的序幕,就在小販們走街串巷的吆喝聲中拉開了……

那時的我,也許就是五六歲的樣子。在那個民風淳樸,鄉鄰和睦的歲月裡,母親從不會擔心年幼的我會走丟或者被人拐騙,所以總是放心的讓我無憂無慮的在街上游玩、閒逛。

每到臘月,是農人們最閒暇的時節。他們會三五一夥兒的聚在街上曬太陽。至今記得一個午後,太陽暖暖的,一個年級稍長、頭上包著白毛巾的小販,推著自行車,在大街上高聲的吆喝“冰糖梨膏,好吃不貴!”他的後車架子上擺放一個長方形的、淺口笸籮,裡面擺放著花花綠綠的各色圖案的糖果:綠色的獅子,紅白相間的圓形糖球……被笸籮裡的景色深深吸引的我,尾隨著小販走了很久。回到家,向母親說起這件事:“娘,今天街上有賣冰糖梨膏的!”母親邊幹活邊回答“哦。”“看著很好看,應該很好吃吧!”母親還是淡淡的“哦。”哎,母親怎麼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長大了,知道了,在那個經濟不發達的年代,一家四口就憑當民辦教師的父親那點兒可憐的工資養家餬口,母親哪有錢浪費呢!但是,每到大年三十時,櫃子裡會變魔術般的出現了這思慕已久的糖果,糖果被紙包著放在碗裡,靜靜地躺著。

過年除了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糖果,還有另一個期盼,那就是可以穿上新棉鞋。綠色的條絨布頭,是在紡織廠上班的舅媽帶回來的下腳料。巧手的母親會裁裁剪剪,拼拼湊湊,絮上棉花,把它變成一雙暖和的棉鞋。這雙鞋子,要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大年三十,新的棉鞋穿上了腳,它才算完成自己的使命。

紅紅火火的對聯,噼裡啪啦的鞭炮,既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也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所以手頭不管有多緊,家家戶戶在大年三十這一天一定要貼對聯、大年初一這一天一定要放鞭炮的。

年前各家各戶都忙著掃房子,蒸饅頭,洗洗涮涮。最忙碌的幾天成就了正月裡悠閒、自在的時光。最好的消遣就是女人們領著孩子串門,拉家常;男人們打牌,鬥球。

但是有一部分人除外,一過初一,他們便開始投入到另外一份危險的工作中去——為全村人制作元宵節的煙花炮竹。幾個年歲大的老藝人,找來幾個年輕力壯的漢子,再找個閒置的地方,開始了製作。在街上胡亂轉悠的我曾經見過這樣一個場景,那是一個廢棄不用的小學教室,雖然門窗禁閉,但是透過破敗的窗戶,仍能看到裡面的情景。一個漢子坐在凳子上,雙腳不停地踩著一個兩邊有把兒的鐵輪,鐵輪就會有節奏的在一個帶有凹槽的鐵器裡來回轉動。只是看到鐵輪在轉,卻看不到鐵槽裡有什麼。當時年幼的我,看到這一幕,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他是在幹什麼,回家問母親,母親說,那是在制火藥,還警告我以後不要再去那裡玩耍。

正月裡,大隊部會組織扭秧歌,劃旱船。記得有個男扮女裝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像極了女人,每每一上場,便會引得大家開懷大笑。

那時科技雖不發達,但是老藝人們的智慧,不得不讓人讚歎。記得有一年,他們用蘆葦紮了兩頭獅子,給模型穿上舞獅的衣服,真是惟妙惟肖。最難得是,他們把兩頭獅子綁在鋼絲繩上,鋼絲繩一頭綁在街南邊的電線杆上,另一頭系在街北面二層樓屋裡的一個脫粒機上,一盒上電閘,懸在空中的兩頭獅子開始向中間移動。全村的人都圍到了大隊部的門口,毫不誇張的說,真是水洩不通。人們第一次見這場面,各個抬著頭,長大了嘴巴,目不轉睛的盯著;有的孩子看不到,大人就把他馱在脖子上;大街兩邊的房子上也站了許多人。在那個時代,這應該算是高科技吧。但是它太費時費力了,就上演了一年,後來取消啦。

正月十三,開始有人在街上道的地面上鑽坑,埋火藥;還有搭老杆的,兩丈多高的杆子上,綁滿了鞭炮,齊火(鑽天猴)。噼裡啪啦的鞭炮鳴響的同時,會竄出鑽天猴,吱——啪,直衝雲霄,或者直鑽進人群中去,嚇得大家驚叫連連,連蹦帶跳的躲避著。即便有危險,也絲毫不能影響大家觀看燃放煙花的樂趣。

最精彩的,是一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藥鋪門口,被老藝人們凌空拉起一根三米多長的線,線的一端是蘆葦紮成的猴子,讓人驚訝的是,這個猴子可以沿著繩子,跑到繩子另一端的一個鐵圈外面蒙著粉色的紙張、一開一合的蚌殼前,引燃導火線,最後它們在鞭炮聲中一起消失。

人們放煙花,一般就是從大街的最東頭放起,一直放到大隊部門口,正好半條街。其實,整條街上的煙火是差不多的,可是人們還是會隨著放煙火地點的轉變來挪動自己的腳步。在緊張刺激中,感受鞭炮帶給大家的歡樂、喜慶。

正月十六烤雜病,家家戶戶把攢了一年的不穿的鞋子,散了架的炊具,壞掉的農具,一股腦的扔進門口燃起的篝火裡,烤著,笑著。我們孩子會來來回回的跑,烤烤這堆火,烤烤那堆火。烤時,大人們會逗我們,烤烤腳,不凍腳;烤烤手,不凍手;烤烤肚子,不肚疼。年幼的我們信以為真的,於是撩起棉襖,撅起肚子,讓火的溫暖,撫摸著自己。火光映著每個人的臉,個個變得紅光滿面。孩子們看著篝火笑,大人們看著孩子笑。

正月十七,送蚰蜒。實際上天寒地凍,哪有什麼蚰蜒!只是大家不想在這一年裡遭遇什麼災呀,禍的。於是煞有介事的從香爐裡找到一些正月裡沒有燃盡的香頭,蠟燭頭,放在一個破碎的瓦片或破舊的碗上,一早起來,端著這些所謂的蚰蜒,恭敬而又虔誠地送到路口,讓它們好好上路。

春節就在正月十七這天結束了。人們又投入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中去了。

時至今日,過了無數個春秋,但是留下深刻印象的,仍是兒時的春節。

當年的老藝人們早已作古,年輕力盛的漢子也已步入花甲之年,昔日少不更事的我也邁入不惑之年。宋詞中說“流年暗中偷換”,真是描寫得太傳神了。時光的手,能饒過誰呢!但願美好,長留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