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產品經理,最好先獲得本攻略

但凡正常的項目(區別於to-VC項目),創始人往往都會在立項之初著重考慮項目的變現問題,而這就牽扯出項目應該採用何種商業模式。對於大部分並未真金白銀幹過生意的產品來說,這些內容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總共就那幾類,陌生是因為錢跟自己無關,都沒啥切身感受。因此,本篇著重對商業模式進行講解,以便於產生感官上的直接認知。

常見盈利模式

總體而言,常見的幾類收益模式無外乎以下幾種。

  1. 廣告費。通過呈現廣告內容向廣告主收取費用,常見形式如CPC/CPT/CPM/CPA/CPS等。
  2. 增值服務。通過收取指定費用,提供某類服務。如各大視頻網站的會員,購買其會員資質後才可去廣告或追新劇。
  3. 內容付費。通過生產內容,讓用戶訂閱或付費進行內容查看。如各個諮詢公司的報告,知識付費中的付費問答等。
  4. 商品銷售。通過商品的低買高賣,賺取其中差額部分的利潤。
  5. 平臺使用費。搭建平臺(主要是流量平臺),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讓用戶能使用平臺上的功能或享受某些服務。
  6. 金融服務。包括理財端與貸款端,盈利方式靠佣金提成或返傭。
  7. 中介費。如房屋中介,獵頭等。

其實從商業角度來講,無外乎兩種類型:

產品價差過路租金。前者來源於產品賣出時進貨價與銷售價的差值,後者來源於通過流量為產品提供銷售支持的流量變現。

轉職產品經理,最好先獲得本攻略 | 如何確定商業模式

對大部分項目而言,選擇一項以上盈利模式是正常的,在項目初期,選擇若干種不同的盈利模式進行嘗試,之後再根據數據反饋進行調整,對於產品發展和培育客戶都有較大的益處。

根據基礎屬性規劃業務邏輯

一個產品的基底屬性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沒有特意設置,就像存在默認值的選項一樣,會自動進行屬性賦值。而一個產品的基底屬性,往往反應出創始人的偏好和產品經理的性格。而根據基底屬性,我們可以回答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礎問題,比如:產品的設計初衷、感性體驗、優勢細節、缺陷管控等。

而進行業務邏輯規劃則需要根據自身優劣勢,產品特性和目標規劃,進行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綜合考量。

對內部因素來說,我們要考慮到我們具備何種資源,現有的能力分佈,以及能提供何種價值產出。而對外部因素來說,我們需要考慮市場的動態發展

行業的上下游關係,可代替產品的屬性及價值市場轉化能力以及預估的市場規模。在內外部因素之間,我們還要考慮到轉化效率,價值傳遞效率,利益分配和資源交互等因素。

轉職產品經理,最好先獲得本攻略 | 如何確定商業模式

在這裡,很多老闆都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兩極分化。有些人會根據市場熱點,制定產品規劃,很少考慮到自身團隊的優勢能力如何發揮,只是根據客戶市場反饋來制定產品規劃。而另外一些人,就根據自身既有經驗或團隊能力優勢,以自身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去尋找契合的市場資源。

作為產品經理的你,就需要用數據,事實和合理推算,告訴老闆,產品應該具有怎樣的屬性,要能讓哪些客戶先滿意,預計產品會在何時能實現盈虧平衡,需要調配多少資源,存在哪些風險。

拿來主義的競品分析報告

可能你單靠數據說話,老闆不大會買賬。但如果你結合競品分析報告來為老闆提供事實依據,那說服力將直接上升幾個層級。一份好的競品分析報告,一定包含了有價值的結論和具體的分析流程,並能給外行人也提供簡潔明瞭的指導意見。

轉職產品經理,最好先獲得本攻略 | 如何確定商業模式

通常競品分析報告有兩個目的:驗證產品初衷的可行性,以及參考競品所具有的的優缺點。我們的前提假設,是競品既然已經成熟或具有較大規模,那麼一定是已經具有對市場的較深理解,因此其產品的特性或優缺點,應該也是契合市場需求,或符合行業特性的。因此,按這樣的思路,你能節約大量自己去構思產品特性的時間。

我們基本上會根據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求屬性,來找出完全競品(功能及服務具有較高重合度),不完全競品(部分功能或服務重合),潛在競品(可提供替代功能或服務)。

這個過程非常考驗對產品本身滿足客戶需求能力的把控。比如你會認為電腦和手機是競品嗎,或者香水和花露水能成為競品嗎,這個答案取決於你想要滿足什麼需求,畢竟隨著pad的出現,以及某神真的做出了香水,不經意捅你一刀這種事在商界屢見不鮮。

在做競品分析的時候,最好可以遵循由大到小的分析思路。首先

明確競品的產品戰略,揣摩其定位、滿足需求範圍以及具體目標,然後推測其產品範圍,看競品做了哪些,沒有做哪些,都有什麼功能規格,內容有哪些。之後分析其產品結構,看其做了哪些事,沒做哪些事,用了怎樣的交互及UI設計語言。基於其結構,再甄別其產品框架,研究競品如何進行的頁面呈現,業務邏輯及產品邏輯。最後,評估其產品表現,在其視覺設計上,有何種直觀反饋,給用戶什麼使用感受。

轉職產品經理,最好先獲得本攻略 | 如何確定商業模式

在完成這些流程後,就可以著手進行競品對標表的製作,通過橫向對比各類競品數據,進行較為全面的對照,以此直觀地進行優劣勢分辨。然後根據這些可量化或非常具體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出具有建設性的結論,並可給予自家產品以決策支持。

不懂商業,就多用常識

其實就產品經理來說,不懂商業,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你在決策層的位置上,決定了產品的大方向和遠期規劃,那麼如果對商業一知半解,其實也並非沒有其他思路,比如常識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比如你擁有心理學常識,知道要避免從眾思維,可以讓你在某類概念達到頂峰時,不至於高處接盤。而你如果懂點經濟常識,就知道行業調整期間,你的機會將來源於存量的積累優勢而非增量的流量優勢,也就能避免貿然進入某個看起來前景很多,但其實都被大玩家搶走紅利的市場。

利用常識,您能5年能避開共享單車,3年前能避開充電寶,1年前能避開虛擬貨幣。這些九死一生的產品類別,一夜暴富是幸運,黯然離場是常態。

商業模式的本質是進行價值和資源的多方交換,因此通過本章,我們明確了自身和外界的價值及資源,確定了交換的方式及內容,下一章開始,我們就要進行產品立項的講解,請大家多多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